治療皮膚病 細節決定療效
老王剛得皮膚病時,僅是手臂外側有幾塊小皮疹,皮損處有些瘙癢,自己用了幾天膚輕鬆不見好轉。求醫心切的他便輕信街頭小廣告上「根治」「永不複發」的承諾,到「黑診所」用不知什麼成分的藥膏醫治。結果不但沒治好,還發展到全身大面積紅斑,覆蓋白色鱗屑,奇癢無比。到醫院時,醫生說是用的激素量太大,中毒了!
皮膚病患者最忌諱亂用藥,特別是激素類藥物。有些江湖醫生濫用激素,最終把病人推向懸崖泥沼。但是,僅僅是選對了葯也不行,因為藥物還需要正確的用法。因此,治療皮膚病一定要到正規醫院,在專業醫生指導下治療。注重細節,方能取得療效。
對症用藥,準確選葯 如患皮炎、濕疹等症,用癬藥水塗搽,會使炎症、皮損加重;而皮膚癬疾用激素類藥膏治療,猶如火上澆油,會促使病菌繁殖;磺胺藥引起的葯疹,若用磺胺嘧啶濕敷,則更是雪上加霜。有的藥物名實不符,如皮質激素類軟膏去炎松,並不能用於感染性皮膚病。以水痘為例,本身並不會造成嚴重危害,如果濫用去炎松之類,就可能傳變為出血性水痘或繼發細菌感染,引起嚴重後果。
掌握用法,科學用藥 皮膚病用藥時間和次數也有講究。藥水和洗劑容易揮發,用藥次數相對要多一些,一般每3小時搽1次;酊劑、軟膏作用持久,每天早晚各用1次即可。濕敷方法也要得當,用藥前除了要清洗患部外,如有痂皮,應先消毒再用食物油軟化後拭去;皮損處若有直徑大於0.5厘米的水皰,要以消毒空針筒抽出內容物,保留皰壁;有毛髮的部位應先剃去毛髮,然後再上藥。
不同病期,劑型有別 皮膚病的發病過程表現為不同的病期,而相同的藥物也有不同的劑型,如溶液、糊劑、粉劑、洗劑、軟膏、乳劑和酊劑等,應根據不同病期的癥狀和皮損特點,正確選用。一般急性期局部有紅腫、水皰、糜爛時,多選用溶液濕敷;有滲液者,先用溶液濕敷,後用油劑。皮損處於亞急性期時,紅腫減輕,滲液減少,可酌情選用糊劑、粉劑和洗劑。慢性期皮損增厚,呈苔蘚樣變時,多用軟膏和乳劑。即使同一藥物同一劑型,也可因濃度不同而作用各異。如3%水楊酸具有消毒和殺菌作用,而10%水楊酸有軟化和溶解角質作用,20%以上的水楊酸則是一種腐蝕劑。
因人制宜,嚴守禁忌 選用藥物時,還應考慮年齡、性別、患病部位與患者體質等因素。如老幼患者應選低濃度藥物;孕產婦使用外用藥時,應顧及對胎兒、乳兒的影響;面部、乳房、外陰處不可用濃度高或刺激性強的藥物及酊劑;手掌、足底部等可用高濃度的藥物。皮膚敏感者,先用低濃度,後用高濃度。對新葯或易致敏藥物,先小面積用,如無過敏反應,再根據需要逐漸提高濃度及擴大使用面積。
用藥時還要注意觀察,一旦發現紅斑樣或濕疹樣皮疹,或有瘙癢、頭痛等過敏反應,應立即停葯,並去醫院診治。
(文/呂榮花 教授 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推薦閱讀:
※《子平基礎概要》關於比肩、劫財之細節表述,對號入座可鐵口直斷
※練胸必備:5個細節做好啞鈴飛鳥
※人一生要注意的50個細節
※43個值得重視的生活細節
※男人用細節感動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