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中國悠悠古風丨歷代女性傳統服飾

秦漢時期 「身」藏不露

提到春秋戰國的服飾,不能不說到「深衣」。 「深衣」通俗地說,就是上衣和下裳相連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為邊緣,其特點是使身體深藏不露,雍容典雅。深衣在春秋戰國時期使用廣泛,社會各界人士普遍穿用,而且男女皆有。

相對而言,女性的深衣比較單一。到了漢朝深衣略有變化,西漢早期,深衣演變為曲裾(jū),另有直裾。到了東漢,男子一般不再穿深衣,而改穿直裾(衣袍)襜褕(短衣)。襜褕與深衣的共同點在於衣裳相連,不同點在於衣裾的開法。襜褕的款式較為寬鬆,不像曲裾深衣那樣緊裹於身。漢魏時期女性的穿著有襦,也有裙,上身襦與下身裙(長裙),有「上襦下裙」之說。上下相連,腰間系帶,襦與裙搭配在一起,也稱襦裙。

深衣產生於上古時期,對中國服飾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可以說是中國服飾演變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個品種。後世的袍子、衫子都是在深衣的基礎上產生的,也可以說深衣是漢民族服飾的最早形式。

春秋戰國至漢代,社會上層人物囿於傳統審美觀念,仍然保持著寬襦大裳的服式習慣,只有軍人和下層人民下身穿褲而不加裳。當時上層社會以穿褲為恥。漢代已有了有襠的褲子,如犢鼻褌之類,有襠褲是短褲,而大多數長褲則是無襠褲。一般來說長褲屬於有身份的階層所穿,短褲則屬於下層社會老百姓所穿。

瀟洒飄逸魏晉風骨

由於不受禮教束縛,魏晉時期的人們服飾日趨寬大,形成褒衣博帶(褒、博:形容寬大)的服飾風格。以嵇康、阮籍為首的竹林七賢就喜歡穿寬大的長衫,以此蔑視朝廷。魏晉時期因為思想的開放,人們喜歡吃藥,導致身體發熱,皮膚與服飾摩擦容易潰爛,需要穿寬大的服飾,必須「褒衣博帶」,魏晉人服飾的飄逸,並非僅僅為了表現仙風道骨,而是有自己的苦衷,不得已而為之的,歪打正著,形成了飄逸洒脫的服飾風尚。

衫子是當時非常流行的一種內衣,分為單衫、複衫、白紗衫、白縠衫等多種,「裙開見玉趾,衫薄映凝膚。」輕薄透明的衫子,肌膚若隱若現,有一種撩人的風情。

裲襠是魏晉時期代表性的內衣,後世背心的最早形式。裲襠不僅女性穿著,男性也可穿著。魏晉時期的女性,將裲襠由內向外發展,從單純的褻衣,發展成罩在衣裳外面的時尚之衣。現今流行內衣外穿風尚,原來源於魏晉時期的裲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尚有假當、反閉、涼衣、心衣、抱腰等。抱腰是一塊或幾塊布料疊合,上下縫有系帶,圍在腰間,包裹腹部,兼有保暖與束腹功能,是現代婦女腹帶的濫觴。

此時最具代表性的內衣是心衣。心衣其實就是汗衫,樣式寬大,便於透氣,通風。心衣原本是男性穿著的內衣,可見內衣最初無嚴格的性別界限,男女通用,在炎熱的夏天,工作之時,男性也不再掩掩遮遮,脫去寬大的袍服,身著弔帶衫(心衣),揮汗校書。

隋唐不穿暴乳裝

五胡亂華後,民族大融合,服飾也吸取了一些胡人的特點。一般來說,隋唐大概因為開放、開明、開化,後人便一股腦的把開化服飾都挪到唐代,以暴乳裝、裸體裝作為唐代女性服飾的代表,實在是曲解了隋唐代的女服。

唐代前期婦女服裝,主要有裙、衫、帔子三種,下身束裙。盛唐流行過一種袒領,裡面不穿內衣,袒胸脯於外。這種袒領裝,依然是在特定場合下穿戴的,並不是一個風騷的娘們隨意在大街上這樣袒露,招搖過市。後人以為唐詩中有這樣的記錄,就說明唐代女性如何不知廉恥,在大街上風騷展露,根本就是無解,唐代社會有風情,但是並不風騷。

到了中唐,也曾出現了「綺羅纖鏤見肌膚」的服裝,裡面不著內衣,僅以輕紗蔽體,微風掠過過,輕紗飄揚,恰似煙雲繚繞,薄霧漂浮,美不勝收,這種服裝一直流傳到五代。從傳世的繪畫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薄紗服飾依然是貴族女性的專利,在宮中流行,在上層社會流行,並沒有普及到民間。這樣高檔的薄、透功能的面料,因為工藝考究,價格昂貴,無法為社會底層人民所能承受,生活的壓力,工作的需要,也讓他們不可,不需要用這樣的面料來製作服飾。

因此,唐人總體而言並沒有類似《滿城盡披黃金甲》、《武媚娘傳奇》中那樣極其誇張的暴乳裝。值得一提的是,唐代裙子非常盛行,女裙的顏色以紅、紫、黃、綠為多,女性多喜歡色彩濃艷的裙子,其中紅色尤其受到追逐時尚的女性青睞。

宋服簡樸中見淡雅

宋代理學思想盛行,「存天理,去人慾」成為社會道德的標準,約束奢靡行為,「女子學恭儉超千古,風化宮娥只淡妝」,宋代的道德觀變化了,審美傾向也發生了變化,表現在服飾上崇尚簡樸,擯棄奢華。

宋代服飾強調的是各有本色,也就是說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依據其身份,穿著與自己身份相符的服裝。官員們有官服,依品級穿衣,百姓沒有身份,也不是可以隨意穿戴的。

宋代女性服飾主要偶襖、襦、衫、褙子、半臂、裙子、褲、袍、領巾、抹胸、肚兜、膝褲、襪之類。

宋代男女都可以穿褙子。背子又作褙子,一是指短袖上衣。

崇尚簡樸,服飾以清雅為主,並不是說宋代就沒有艷麗的服飾,奢華的風姿,這是相對而言的。宋代的絲織品非常發達,織錦名品也有100多種,各地織錦色彩鮮艷,鳥獸花紋精美,還有薄如蟬翼,望之若霧的輕紗面料。

說到中國古代女性的內衣,最具代表性的無非是抹胸與肚兜。抹胸最初並非女性專屬內衣,宋代的男子也用抹胸。女子抹胸面積比男子抹胸的大,不僅護胸,而且裹肚、腹。兩者皆有系帶,女子抹胸系帶為多。宋代婦女的貼身內衣最主要的是抹胸、裹肚。宋代的抹胸不僅貼身而穿,也有繫於外面,如同外衣。

元代姑姑冠最有特色

元代女性(這裡指的主要是生活在中原地區的蒙古族婦女,漢族婦女衣冠跟宋代無太大差異)的冠帽有別其他朝代,非常特別,其高聳巍峨的樣子,如同一根棍子頂部豎立起一個平台,非常誇張,最典型的就是姑姑冠。

姑姑冠是蒙古族貴婦所戴的一種禮冠。一般以鐵絲、樺木或柳枝為骨,外裱皮紙絨絹,插朵朵翎,另飾金箔珠花。姑姑冠的冠飾非常高大,有三尺的高度,甚至高達四五尺,在大漠曠野之中,大風吹動下,越發顯示出搖曳的姿態。

明清婦女流行穿「比甲」

明清時期在婦女中流行比甲。比甲,形制似馬甲,下長過膝,對襟,直領,穿時罩在衫襖之外,流行於宋代,在明代最盛。比甲穿著方便,也適合與其他服飾配套,因此,明代女性非常推崇比甲,她們喜歡將原本是燕居的比甲,當外出服使用,配上瘦長褲或大口褲。

明代女子內衣主要有抹胸、主腰、扣子衫、裡衣、小衣、羅裙、單裙等等。大致上可按上衣、下裳分為兩類數種。上衣有裡衣、小襖、衫子、薄纊短襦、褲腰,下裳有小衣、裙襇兒、裩褲、羅裙、裙褲、單裙等等。

抹胸是明代女子的主要內衣,遮蓋在女子胸前用於護體、護乳的貼身衣物,其作用類似於今天的乳罩之類的女性上身內衣。

與抹胸形制相仿,作用相近的內衣還有主腰。

民國女裝旗袍一枝獨秀

旗袍來源於滿族女子之袍,到了民國初年,經過改良,逐漸成為漢化的旗袍。到了三四十年代進入鼎盛。旗袍的變化很多,衣領、衣袖、下擺都有很多種變化。先是時興低領,繼而流行高領,即使在盛夏酷暑,薄如蟬翼的旗袍仍必須配上高聳及耳的硬領,以示時髦。高到直抵齶下,繼而至耳。而後盛行低領,領子越低越摩登,當低到實在無法再低的時候,乾脆不要領子,也是時尚。進入民國,風氣開化,民國初期,女子內衣沿襲明清時代的抹胸。稍後,在婦女內衣流行一種馬甲。原先中國女性存在裹腳、束胸的陋習。到了上世紀20年代,在一些新潮女子中開始放胸。20年代出現過一次天乳運動,就是放開束縛胸部的白布,不穿內衣,讓女子乳房自由呼吸,自主生長。(素材來源自網路)

如果你喜歡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美學APP」微信公眾號(meixue_app)


推薦閱讀:

大批中國人趕在羊年前搶生 BBC:將來上學競爭大
製作談話筆錄需把握的關鍵點--中國紀檢監察報
希拉里競選幫中國大忙:美國將陷另一場戰爭
老布希妻子逝世,生前曾在中國有段奇幻之旅
中國與12鄰國確定陸地邊界 結束數百年來紛爭

TAG:中國 | 女性 | 服飾 | 傳統 | 古風 | 感受 | 傳統服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