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贊哪位元帥一人帶出一個軍|毛澤東|元帥
2016年03月24日 08:03
來源:人民網 作者:賀曉明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核心提示:毛澤東主席對他有一個特別深刻的評價,說他是「兩把菜刀鬧革命,一個人帶出一個軍」。
毛澤東 資料圖
本文摘自:人民網,作者:賀曉明、人民網視頻訪談,原題:賀龍女兒賀曉明談紀念賀龍元帥誕辰120周年
主持人:今天是3月22日,是賀龍元帥誕辰120周年紀念日。賀龍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和主要領導者之一。今天在現場我們就非常榮幸地邀請到了賀龍元帥的女兒賀曉明女士作客人民網視頻訪談,來與我們的網友一起來緬懷賀龍元帥。歡迎賀老師。
賀曉明: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說起賀龍元帥,我們都記得,毛澤東主席對他有一個特別深刻的評價,說他是「兩把菜刀鬧革命,一個人帶出一個軍」。在您的心中,父親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
賀曉明:父親是家庭的一個支柱,一個家長。作為子女來講,我們的父親就和千千萬萬的家庭是一樣的。但是,我們這個父親與別的父親又不同,因為他的經歷太豐富了,還有他的工作特點,所以又是另外一個內涵的父親。
「兩把菜刀鬧革命」這件事情是這樣的,可以說在那個年代家喻戶曉。為什麼毛主席在三灣改編動員會上講了這個例子呢?因為「兩把菜刀」是民主革命時期一個最出名的行為。一個山村裡的年輕人,他能夠邀有20幾個鄉友,最主要的武器就是菜刀,還剩下兩隻拳頭,還有扁擔之類的東西。他去打那個鹽局,現在的人不懂什麼叫鹽局了,因為在我的家鄉是沒有鹽的,必須是要靠外面運鹽進來,所以,要進到這個湖南桑植這個地段裡面,當時的政府,就設了好多關卡,在鹽卡的這個地方要收鹽稅,這是一筆非常豐厚的收入,所以,那個盤剝就是一個手段了。老百姓受欺負,欺負到最後,鹽價太高,稅太高,怎麼辦呢?就只有打白條了,一摞白條,那個白條是高利貸,越來越多,所以這是招人恨的東西。我爸爸和幾個人商量之後,就從家鄉洪家關出發,走了上百里路,晚上11點多,走到鹽稅的這個地方,就是現在桑植縣往五道水有一個芭茅溪,就把鹽卡搗毀了。最重要的是把老百姓的白條倒在院子里,一把火就燒了,這是替老百姓做了一件非常好的事情,非常得人心。毛主席舉這個例子是因為南昌起義之後,我們在創建紅軍的過程當中也是非常艱難的。從秋收暴動,南昌起義,上井岡山的過程里,那是千難萬險。毛主席就說,賀龍兩把菜刀起家,現在當軍長,帶出了一個軍。我們現在不只兩把菜刀,我們已經有了兩個營的兵力,還怕干不起來嗎?
主持人:剛才從「兩把菜刀鬧革命,一個人帶出一個軍」,從父親身上看到了勇敢,還有面對挫折以後的心態。還有什麼樣的事情讓你看到父親身上的這樣的光輝的品質?
賀曉明:我覺得這件事情,除了勇敢之外更是智慧,父親從不蠻幹。他是經得起挫折的。兩把菜刀鬧革命開始,一直到他領導南昌起義,他曾經大起大落是6次。6次的考驗和鍛煉,對於一個人來講,如果沒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堅持不下去,絕對堅持不下去。那個時候的共產黨人,必須具備一種品質,就是堅韌。還有一個是對理想的堅貞,現在叫夢想,那個時候叫理想。在我看來,父親心裡很寬廣,從小心裡就裝著老百姓的事。雖然他沒有什麼理論,說不出什麼大道理,但是做的事是得人心的。
主持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寬廣的胸懷,您覺得是什麼在支撐著他這樣一個堅定的信念呢?
賀曉明:我覺得和他的生活環境,還有從小的家庭教育都有關係。賀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另外,我們的祖先並不是在湖南,因為戰爭的原因從湖北安陸兩次遷徙落在了洪家關。剛落下的時候,家裡的人丁還比較興旺,因為勤勞,還是有一些積蓄的,說不上多富裕。但是,我們這個家裡,我爸爸的曾祖父那一輩有文官,就是有秀才,也有武秀才,從小教他習武。習武在當地當年是一種護身的辦法。他就說過一句話,我們是外來戶,又是窮人,所以說家裡上上下下、男男女女都懂得習武,這對他的印象是很深的。還有這個家裡,英雄很多。像他有個曾祖父叫賀廷壁,當時受太平天國的影響,反對封建政府,揭竿而起,攻入縣城,活捉知縣。次年,清政府派兵鎮壓,起義失敗,30餘人被清政府處斬。臨刑前,賀廷壁之妻劉氏趕到刑場,跑到丈夫面前,撩起衣襟,接住丈夫的頭顱,攜而歸葬。在她看來,丈夫英雄一世,豈能讓他的頭顱落地?這件事,在桑植、永順一帶廣為流傳。至今,「賀廷壁聚眾造反,劉氏女仗義兜頭」的民間故事仍有人在說唱,有人把它編成戲劇《劉氏兜頭》在各地演出,歌頌這一對英雄夫妻。
賀曉明:這個故事在賀氏家族代代傳頌,給賀氏後人留下深遠影響,也滲入到父親的血液里。因而,少年時代的他便憤世嫉俗,仗義疏財,敢於同惡勢力相抗爭。同期,還有一個他的曾祖父輩,是一個非常善良,願意做慈善的一個人。因為我們家在門口有一道水,發了水以後,兩邊的路不通了,路也很泥濘,這樣的話,他就號召大家來修路。過去修路,不好建也沒有撥款,就是大家來修路,大家來捐工、捐物、捐錢,他這一代人沒有做完,賀家人是花了兩代的時間,到了我父親那代人,這個橋修通了,青石板的路也都墊起來了,這家人心裡裝的都是大家。這種情況最後的局面是什麼呢?微薄的一點房,微薄的一點地,全都捐光了。到了我爺爺那代就沒什麼了。我爸爸就說,我小時候家裡就四丘田,和鍾家合用一頭牛就是財產。後來我說這個「丘」是什麼意思,回家以後去看看地,再問問老百姓,那個丘是山地,把它開出來種地,弄成梯田的樣子,就是不規則的四小片地,你就說不上它是多大的,就那麼四丘地,還有半頭牛,當時我父親家境就是這樣。英雄輩出,心裡全是愛心,全是善舉。家庭環境就是這樣,能把家產捐光了,這是很不得了的,對爸爸的影響很大。
主持人:我們聽了這麼多故事才終於明白這樣一個堅定的信念來源於何處,家庭氛圍對於一個孩子影響真的是巨大的。我們知道賀家前後有109位烈士犧牲。能不能跟我們談一談他們的故事。
賀曉明:這個是賀家人的光榮,記錄了賀家人前仆後繼英勇的事迹。除了這109位烈士,曾經還有72個寡婦,付出是相當巨大的。在革命的道路上,賀家人越戰越勇。後來都跟我父親去當紅軍,參加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這個家人應該受到尊敬的。
爸爸家裡兄弟姐妹一共七個,其中兩個男孩,爸爸和我的小叔叔,其他的都是女孩子。但是女孩子比男孩子有時候還厲害。以我大姑媽為代表。我這個大姑媽能力很強,賀英,也叫賀民英。我的奶奶苦出身,賀家又很窮困,還要養育這麼多孩子,所以終年操勞。我爸爸兩把菜刀以後的第二年,就是五四運動那年,我的奶奶就去世了。去世了以後,長子為父,長女為母。賀民英很小就擔負起家庭的重擔,相當難。能夠種地的時候,就種四丘半地。農閑了,就帶著弟弟去打草,還要到山上去背煤,小筐子背到身上,背下來到鎮上的小飯鋪換一點吃的東西。我們桑植有一個山叫馬夫寨,窮到什麼程度呢?說馬夫寨那個草,都讓我爸爸給割了,因為打草也可以賣錢。旁邊有一些相鄰就喊我爸爸來吃飯。知道我們家裡沒飯。多餓啊,端起碗來,還沒開始吃,大姐就叫弟弟了,長伢子,快回家來,人家家裡沒有米啊。餓得不得了,這米都進口了還再放下來,很苦,相當的苦,還得回家,遇到這種時候,就是大姐最難受的時候,弟弟餓啊,怎麼辦呢?姐姐就得出門想辦法掙點錢,弄點吃的回來。這個姐姐是非常好的一個姐姐。
主持人: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還這麼嚴的家教,不能去吃別人家的東西,並且一叫,弟弟就回來了。這證明這個家教是很嚴格的。
賀曉明:相當嚴格。一直到有了我們,不許浪費的觀念,這個家教一直傳下來。我們小時候吃飯的時候,桌子上掉幾個粒。我爸爸知道我們不是故意的,但是也很不高興。說碗里的一定要吃乾淨,飯桌上的一定要撿起來吃,他自己就是這樣。他說,你們不知道種地有多辛苦,你們再這樣,就把你們送到鄉下去種地去。
主持人:孩子可能一開始勤儉節約的意識沒有那麼強,因為也不像父親受過那樣的一種災荒的年代。所以,一開始說的時候,您的反應,或者其他哥哥姐姐的反應是怎樣的,什麼時候大家開始意識到,能夠身臨其境體驗到父親說這個話的分量?
賀曉明:我們生活的年代比較簡單,沒有各種各樣的想法。社會的風氣就是勤儉節約,國家還沒建設好,不能浪費,這是一種風氣。到家裡不要掉米粒,必須是這樣的。
主持人:爸爸的話肯定是堅決執行。
賀曉明:一定要照著做的,而且管一輩。現在有一些人喜歡講面子、講排場,自己口袋裡不是太富餘,也得要弄個排場出來,這叫活受罪。還是本本分分的好一些。
主持人:您覺得父親這樣勤儉節約的精神,對於您,包括一直到現在,這個生活帶來的影響是怎樣的?
賀曉明:太大了。所以我跟一些經商的朋友就說,從降低成本來講,你們也應該注意節約。我說,勤儉節約是美德,沒有看到哪個巨富是不注意節約的。
主持人:往往是這樣,越是有實力的人,往往在細節上是很注意這些勤儉節約的小事。這樣優良品質,一定要傳下來。剛才您也說了,對於父親所說的話是堅決執行,父親在心裡究竟是什麼印象?是很害怕的執行,還是很崇拜的?
賀曉明:挺複雜。因為我們是父女關係,不是上下級。他很威嚴,但是很親近。他對孩子非常愛。有一些當年在他身邊工作過的人,看見父親和我們這些子女很親密,就特別感慨。他們跟我們說,你們小時候,老總回到家,你們就在他身上盤下來盤下去,非常親昵。
主持人:生活當中一個父親的形象。
賀曉明:就是這個樣子。他很風趣,愛開玩笑。
主持人:他都怎樣和家人交流感情?
賀曉明:我父母兩人感情非常好,很幸福。生活動中他們倆人還有一些有趣的小「爭執」。記得又一次,我父母互相都說對方煮棒子麵粥不好喝。後來我們小孩肯定是起鬨,說那你們就比比吧。他們倆就各自煮那麼一小鍋,當然是媽媽煮的東西我們都去捧場,爸爸那鍋就有點被冷淡。我媽老調侃,說你們也喝點爸爸做的吧。那個家庭很好,非常和諧。還有我媽媽特含蓄,因為我爸爸忙工作,忙得太厲害了,八月十五忘了回家,我們在西南,我爸爸在北京。他們那個書信很少,長途電話很多,打個電話問聲好,也就過了。我爸爸不知道什麼原因,又沒有書信,又沒有電話,人家八月十五這天家人在一起吃飯總是有個團圓的意思。我媽媽想爸爸了,後來怎麼辦呢?媽媽對我們說,今天把辮子梳一梳,衣服整一整,帶你們到照相館,就照了一個特別好的照片,這個裡面就我們三個和媽媽,是四個人,我媽媽就把這信寄給爸爸了。下一次通話的時候她就說了,看見照片了嗎?看見了。覺得照得怎麼樣?很好啊,你們每個人都照得好啊。你再看看,那是什麼日子?我爸爸這時候才明白,八月十五。這個家就是這個樣子,非常好。
主持人:我們一直想像賀龍元帥公務在身非常的忙,聚少離多是一定的。但是每次一聚會,就像您說的,這樣一個家裡面暖融融的畫面,您能把那些細節描述出來,這是父親、母親在做好自己該做的社會責任之餘,他們在努力營造這個小家。所以,我們常說,父母之間關係的和諧,對於孩子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賀曉明:這個相當大。我們現在經常遇到有一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們,獨自在家的孩子們,做來做去,吃的有,用的有,上學也有,周圍很多人去關心。我後來發覺一個問題,不管怎麼照顧他們,父母是誰都替代不了的。一個正常的家庭環境,對於他們的成長相當重要。
主持人:賀龍元帥在這麼忙的時候,您母親這個對家庭就更加重要是非常重。她挺起了家庭的支柱作用,然後在經營著這個小家,給孩子們留下的印象特別美好。
賀曉明:當年,在我們家裡,除了媽媽生的孩子以外,還有其他一些同志的孩子在我們家,就和自己家裡人一樣,這是戰爭年代下來的這麼一種傳統。比如當時我們那兒臨時供給部長,後來到了北京以後,他得了重病。我爸爸問他,還有什麼事情要託付給我們。他說沒有了,什麼都交代完了。他說就是我家那個小紅,他的孩子的名字,我爸爸說,你不用說了,我知道了,下午我就讓薛明去接小紅到我們家,你放心。我媽媽隨後就完成了這個事情,和父親兩個人配合特別好。就這麼著,小紅就在我們家,就跟我們兄弟姐妹一樣,為什麼我們特別親呢?就是那個年代裡,他不是同姓的,但是,比同姓的人估計更重一點,更親一點。
主持人:剛才賀老師在跟我們講家裡面這些小故事的時候,我就忽然又回到了現在,從一見到賀老師我發現您眼中透出的暖意,這種平和,真的是和現在社會當中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剛才您也提到了,在全托幼兒園,其實回家和父母接觸的時間也是很短的。但是受到這個家庭氛圍的渲染,又如此深刻,一直乃至影響到日後的生活。現如今,隨著社會節奏的變快,也有很多的留守兒童,但他們往往是出現問題的那一類群體。這中間會有什麼樣的差別呢?
賀曉明:會有。我們現在老在擔心我們的下一代,我們老在說幾零後,我經常和年輕人打岔,我是「40後」的。我們的教育問題到底出在哪,是孩子身上嗎?不對的。是出在社會教育,出在家長身上。家長不願意家裡團圓嗎?因為有生計問題,他們必須要出來。所以我覺得,這一系列農村問題,還有城鄉的問題,逐步在改善。一定要合家團圓,我就是這麼一個觀點。誰也替代不了父母。再做什麼也替代不了父母。大家來幫助他們。幫助他們能夠就近解決生計問題,父母就回到孩子身邊了。或者說父母在城裡,你們有能力把孩子接到城裡去,這樣不管在哪團圓,這個家是不能分割的。
主持人:剛才給我們講了父親、母親很多的小故事,我們還了解到一個小細節,賀龍元帥曾經送給妻子薛明一把手槍作為定情信物,這個信物真的很特別,是在什麼樣的環境和情況下送的呢?
賀曉明:結婚以前,兩個人在延河邊散步,因為軍人最喜歡的東西沒有別的,就只有是槍。我媽媽是天津北平地下黨的,她的文化程度高一點,又是個女性,當然就是浪漫一點了。兩個人散步時走著走著,我爸爸說這個好,給你。回來媽媽回憶,當時她接受這支槍涼冰冰的,但挺喜歡的這份禮物,很精緻,所以一直保存著。戰爭年代出來的軍人,就有很多戰爭的痕迹。比如說我爸爸的枕頭底下,一塊手絹,一個電筒,一支手槍,多年了都是這樣子。解放了以後,進了城了,慢慢地不需要了,這支槍就給他的警衛人員拿走了。就剩了一個電筒。當年爸爸送媽媽一支手槍還有一個意思,就是防身。戰爭年月,因為爸爸經常不在身邊,留有一個武器在身邊,心裡踏實多了。防身,是一個軍人的禮物,這是最高禮遇。
主持人:關鍵是有這份感情在這裡。賀龍元帥離開我們已經有半個多世紀了,時光飛逝,我們現在再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留給我們的這些優秀品質,對我們的生活會有哪些啟示?
賀曉明:很多。我和他們有過很多的接觸,在我記事以後,當時咱們的軍隊,還有政府的高層領導人,接觸過很多,所以,留下的印象也很深刻。比如說,過生日這回事,原來黨內沒有說過生日這個說法。我爸爸兩次生日,一次是在1964年,還有一次在1966年。他年紀已經大了,60多,將近70歲了。家裡就把家裡的親戚請來了,在家裡大家就要照一個相,裡面有王震同志,剩下的就是家裡面的親戚們。當時,大家留個影,就算是過生日了。還有1966年,他是1965年年底在上海,上海會議以後,他就到四川,就到三線去了,到三線去了以後,那次時間長,他在成都過生日,也是他有三個親的侄兒子,一些親戚,請到他住的地方,大家也是吃頓便餐,照一張相,這就是過生日了。
我爸爸和媽媽對信仰的追求和理解,在今天這個日子裡,我想回顧這個是一個最好的紀念。我媽媽那個嘴上老說,我們那個年代,我們那個年代。我說你是個什麼樣的年代?她說我們有理想,有志氣,我們有魄力。我們是老老實實地做人,風風火火地做事。心裡裝的只有國家和人民,從來不張揚,這是我媽媽的描述,那個時代的特點就是這樣。在延安的時候,有一天爸爸看《魯迅全集》後有感而發。他在山下看見有一個牛,駝著炭上山,他就跟身邊的有些人說,我們就應該做一頭人民的老黃牛。老黃牛這一輩子,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個牛怎麼忠誠呢?春天春耕,它要幫助它的主人去耕地,夏天它也要去犁地,秋天要收穫。晚上它有空還要推磨。主人只給它吃一點青草。這個老黃牛死了以後,那個肉,主人還可以吃。他比喻的就是共產黨人完全徹底地一切都要奉獻。回顧他的一生,他就是這麼做的。
主持人:剛才在談話當中,賀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她說,從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優秀品質上面我們究竟要沉澱下來什麼,我們要傳承什麼。從剛才的故事當中我們聽到了賀龍元帥和他的妻子身上的優秀品質,果敢、堅韌、抗壓能力、氣節,他們的格局,以及對信仰的追求。這正是現代社會我們所需要的嗎。非常感謝賀老師為我們帶來的分享,真的讓我們受益匪淺。謝謝您。今天的節目就是這樣的,感謝您的收看,再見!
賀曉明:再見!
推薦閱讀:
※韶山毛澤東像紀念誕辰121周年(組圖)
※卸甲一書生:毛澤東的日常生活與特別保障體制(5)
※文革前 為何毛澤東要去神秘洞穴閉關11天
※毛澤東為何特別看重葉劍英?
※前塵舊事:中國有詞以來第一作手,是毛澤東,是胡喬木?
TAG:毛澤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