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三權分立政體看中國政治體制改革
默認分類 2007-08-25 22:18:01 閱讀465 評論0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從美國歸來,不敢說對美國的政治體制有了一個比較深入的了解,但是至少有了直觀的認識。美國是西方最發達的國家,也是自詡為最民主的國家,對這個西方世界的頭號強國的政治體制進行直接接觸,並與美國相關人員進行「面對面」的探討和交流,確實受益匪淺。
美國之行,更多的是一種調研,也是一種思考。「以人為鏡,可以正衣冠」,以美國三權分立制度為鑒,可以為我國堅持自己的社會主義特色的政治體制提供參考,使我們國家的體制不斷完善與發展,不斷充滿生機與活力,也能在一個看不見的戰場上——政治體制比較中,獲得相對優勢,並為我國努力爭取一個更為寬鬆的國際環境和更加良好的國家形象做出貢獻。
下面我著重從美國三權分立制度的特色與經驗、美國政體的弊端以及對我國政治體制的借鑒意義等三個方面與大家分享這幾天美國之行的心得與思考。
美國三權分立的特色與經驗
世界上很多國家的人民,也包括我們國家的人民談到美國的時候,總是說,美國儘管也有很多矛盾,但是政體卻一直比較穩定,2百年來,除了南北戰爭之外,幾乎沒有政體動蕩,一部憲法也用了2百年,僅有十幾個修正案給它作補充。這到底是為什麼?很多人甚至一談到美國的三權分立政體就顯得非常興奮,認為是未來世界發展的趨勢。先不論該政體是不是一種最完美的政體,我們先談一談它的優點,能讓美國幾百年來保持穩定,這種政體的貢獻自然功不可沒。
我也對美國社會的穩定、發展與和諧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覺得這確實是一個值得研究和探討的現象。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經濟與社會的成功,儘管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其法律制度的有效運作卻是一個起基礎作用的因素。而美國的社會運行啟示我們:社會穩定基於法治,和諧社會就是法治社會,這種和諧與穩定也部分得益於其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可以說,在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體制中,美國的政治體制在各方面都比較突出,也比較優秀。這一點應該承認。
三權分立即為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政府機構共同存在,地位平等且互相制衡的政治制度。也是當前世界上資本主義國家普遍採用的一種民主政治制度。
美國的立國者對政府普遍採取不信任的態度。為了保障公民自由和限制政府的權力,他們接納了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的想法,在美國憲法之內清楚地把行政、司法、立法分開,而且讓它們互相制衡。在當時這種憲制是前所未有的嶄新嘗試。至今美國聯邦政府的三權分立,仍然是眾多民主政體中最徹底的。而美國大部分的州政府亦有相同的憲制架構。
三權分立常見的問題是如何解決行政及立法機關之間的矛盾。總統作為行政首腦,要依法行政,作為國會的立法機關要隨時監督總統領導的政府的行政,而成為司法最高部門的法院則要對國會和總統的行為提出監督。國會則會對司法部門的判決提出自己的意見,而總統有權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利用這種方式制約法院的行為。行政、立法、司法互相監督,環環相扣,基本上形成一個等邊的三角形,讓每一邊都不敢隨便越權行事,因為監督系統無處不在,一旦出事會有來自另外兩邊的壓力,從而使得這種等邊三角形的體制會有一種相對穩定和平衡的局面,穩定而有收斂的行政,能夠給社會帶來一定的和諧與連冠性,相對熱鬧的國會則為人民或者說選民代表提供了一個自由表達意見的場所,司法系統則安於自己的地位,不干涉行政事務和立法規則,比較規矩而獨立的審理案件,能夠形成最大限度的獨立司法。
這種體制的特色和優點可以概括為2點。
最大的優點就是「制約充分」,不會讓任何一部分攬權或者濫權。在這個基礎上維持國家各部門運轉,保持社會最大的穩定性。各司其職,國家機器運行的有條不紊,暴政不會產生,最大限度避免「權法博弈」和大規模以及普遍性的腐敗。
此外,而對於美國民眾而言,一旦對政府不滿,國會完全可以成為發泄的渠道,議員完全可以成為民眾傾訴的對象,因此美國所謂的「上訪」事件微乎其微,因為人民充分信任作為制約政府權力的國會,而不必到政府去「討個說法」。這個「民情上達」的渠道比較暢通,也是三權分立的一個重要特點和優點。
美國政體的弊端
那麼這種體制是不是完美無缺的,各部分是不是做到了完全的獨立? 不盡然。目前國際關係體系就能反映美國國內的體制缺陷和三權分立的弊端。
布希政府侵入伊拉克,就是一種行政決定,但是國會並沒有批准,原則上國會應該批准總統宣戰,並對宣戰進行審查。但是布希利用憲法賦予總統的特權,越過國會直接發動戰爭,儘管目前美國國會也在爭論戰爭的合法性和原則性問題,但是布希顯然已經利用行政手段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國會的制約沒有起作用。
提出這個例子是想「舉出極端的例子來暗示一般」。也就是說,世界上沒有完全完美的政治體制,只有在某個特定的政治環境下,與本國國情和當地的情況最相適應,最能體現國家利益的政治體制。一旦出現極端狀況,任何政治體制都要讓位於國家利益,無論三權分立還是極端政體,都要圍繞國家利益最大化行事。這是目前國際關係的基礎,也是操縱各國政體運轉的「看不見的手」。美國的三權分立自然也不例外。
其實美國的行政、立法並不完全分離。因為政黨政治的存在。美國的兩黨制使得目前美國三權分立制度的行政與立法越來越走到一起,等邊三角形並不等邊了。選舉使得共和黨控制了部分國會,國會中的共和黨人可以在服從黨的利益的前提下,對布希政府的施政「不作為」,而極端的例子是,一旦國會兩院的政黨與行政當局的政黨走到一起,行政權力的制約幾乎就無從談起。不僅美國,存在這種情況的西方國家很多。也就是通常政治學中所講的「大政府,小國會」,甚至有學者認為這是一種未來發展的趨勢,或者特定時間點下的趨勢。目前來看,特別是從這次美國之行的經驗來看,讓我也加深了這種三權分立的本質的認識。那就是三權分立更多的是一種統治階級內部分權的幌子,政府的角色實際上越來越重要,議會成為政府附屬,無論幾個黨,本質沒有不同,不同的只是具體措施。而這無形中還浪費了很多精力和資源。這也就是為什麼財大氣粗的美國可以承受對一個議題的長期辯論,而很多其他模仿美國三權分立的國家卻在這方面效率低下的原因。
所以總結起來,在美國的三權分立體制下,聯邦政府各部門的權力大小並非自始至終都維持不變,而是隨時間發展不斷調整和變動。在現實政治生活中,美國三權分立體制既具有權力分割的危害,又具有權力分享的危害;既容易出現政治僵局,也會給政府職能的有效履行造成阻礙。究其實質而言,這種體制只是一個維護整體的階級統治利益的工具,並會隨著統治階級利益的變化隨時改變。
對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借鑒意義
胡錦濤同志在中央黨校的講話中明確指出了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這就從根本上回應了一些人試圖以三權分立或者民主社會主義的形式該改革國內政治體制的要求,也給我們建設適合自己國情的政治體制提供了基本的紅線,任何政治體制改革都不能觸及這條紅線。
我們要明確,政治體制改革是改什麼?要改得是與我們目前經濟體制改革不相稱,或者制約經濟體制改革的一些繁冗的政治模式;我們要爭的是什麼?是看究竟哪一個國家的人民,他的精神和物質生活的水平更高;而我們要守的是什麼?是確保我們的人民精神和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這一目標,最終能夠成為現實。
政治體制是對經濟體制保駕護航的重要社會構建。所以在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上,只能從實際出發,走一條適合我們自己的國富民強之路。
但是這並不是說我們的政治體制最完美,我們就不要改,只不過三權分立在根本上不適合中國的政治體制。而也要認識到,我們一些不適合時代發展的政治體制也要轉變,正所謂「變則通,通則久」。
這次美國之行的思考就是三權分立制度到底對我國政治體制有什麼借鑒意義。
首先,分權是一個準則,可以制約腐敗。權力集中滋生腐敗是一條定律。我們國內正在大力反腐敗,利用分權思想反腐敗,制約腐敗產生的土壤其實是一個好方法。這裡講的分權不是行政上的三權分立,而是在黨的執政地位不動搖的前提下,國家的行政、司法和立法能夠維持一種相對的平衡和獨立的局面。特別是民主黨派的動能還沒有完全的發揮出來,利用執政黨和參政黨的良好合作的功效,不用那種互相制約的分權機制,完全可以產生類似分權的效果。
執政黨在國家政體的層面上主要擁有行政權,執政黨和參政黨共同擁有立法權,立法、行政可以協調一致,避免過多的浪費;參政黨則應該在監督執政黨上發揮更多作用,特別是反腐敗的作用,比如參政黨的黨員如果能在某種程度上擁有考核權、監察權,懲治腐敗則有了相對獨立的機制。
第二,更好的發揮立法機構的作用,擴大立法機構的權力。這是解決上訪問題的一個重要機制。人大代表應該更多的實施專職制度,這樣才更有精力完成人大代表的使命,更好的完成人民賦予的重要工作。而我們目前的人大代表更多的是兼職,有很多領導幹部也是人大代表,這實際上無助於監督政府行政,也沒有那麼多時間與民眾面對面接觸,做到「上情下達,下情上達」。這也是三權分立體制對我國政治體制提出的一個新課題。
最後,國家利益決定了政體的實施,我們社會主義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以及我們黨與人民群眾的關係和國家利益的實施都決定了不能照搬外國經驗。中國長期處在戰略機遇期,在這個以經濟發展為主的時候,國家利益就決定了經濟不能受到阻礙,因此政治體制改革應該符合經濟的節拍,不能過慢,更不能過快。只有找到符合國家利益和國情的政治體制,我們才能走的更為紮實、穩健。
推薦閱讀:
※【聚焦】陳越峰:關於監察體制改革和《監察法(草案)》的幾點意見
※威權體制
※漢朝中樞體制介紹
※從法律解釋的內涵論我國法律解釋體制(原版論文).pdf文檔全文免費閱讀、在線看
※庄生蝶:試論中國社會傳統極權體制的文化構成(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