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課堂教學藝術鏡頭

「著」「了」也在裝點春天

劉秀銀 河北省黃驊市教師發展中心

對「著」和「了」的關注,源於課文第一自然段。本是想通過朗讀的方式,讓學生體會情感,沒想到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師生有了新的「發現」。

師:凝聚了一個冬天的念想,對春天發自內心的那份情愫,怎樣讀出來?

生:兩個「盼望著」,要加重語氣。

生:「盼望著,盼望著」語氣要低沉,「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再揚上去,表達出欣喜之情。

師:說得不錯,請你讀一讀。(生讀)

師:他讀得好不好?

生:「盼望著」,我覺得重音落在「著」字上會更好。

師:「著」字上?說說看。

生:「著」字重讀,表明「盼望」一直在進行著,很持久,更突出了對春天的渴望之情。

師:嗯,「著」作助詞時,可以表示動作正在進行或狀態的持續。其實,這一段中還有一個助詞,在表情達意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同學們有沒有發現?

生:是「了」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生:「了」,表明人們心中所盼成為現實,春天真得來了,讓人格外欣喜。

師:助詞「了」,位於動詞或形容詞後面,一般表示動作或變化已經完成,所以這兩個句子中的「來了」、「近了」重讀更佳。好,同學們一起讀讀第一段,體會一下作者用詞的講究。(生讀)

師:瀏覽一下全文,看看還有沒有需要格外注意的「著」「了」的其他例子,嘗試著品析一下。

生:「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三個「起來了」,由山到水,再到太陽,寫出了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的令人欣喜的景象。

生:「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著」,寫出人們正在享受大好春光。

生:「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鬧」是動詞,「鬧著」的意思是說蜜蜂一直在花間飛舞,不肯離開。

師:蜜蜂「鬧著」不肯離開,說明春花之多之香,這是一種什麼寫法?

生(齊):側面描寫。

生:「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春天的風既溫暖又柔和,作者把它比作了母親的手。如果沒有「著」字,春風給人的感覺是一帶而過的;有了「著」字,會產生一種正被撫摸的真實感。

師:哦,你認為怎樣才能讀出被撫摸的真實感?

生:語氣舒緩,慢一點,再慢一點,「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

生鼓掌。

生:「鳥兒……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著」字帶給人一種強烈的現場感:春風和煦,鳥鳴婉轉,水流淙淙。春天可真美!

生:春雨圖中,「著」字也很多:「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還有地里工作的農夫,披著蓑,戴著笠的。他們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斜織」、「籠」、「走」、「披」、「戴」、「靜默」這些動詞加上「著」字,全部變成了正在進行時。你看:撐傘的行人慢慢走著,是在享受雨景吧;披著蓑戴著笠的農夫應該是巴不得來這樣一場雨吧;就連他們的房屋也在靜靜地享受春雨的洗禮呢。

師:人和大自然正處於一種和諧而美好的共生狀態。

生:「天人合一」,人和大自然和諧共處才是最美的!

師:說得真好!雖置身於黑暗的舊中國,但朱先生的心靈世界一片清新澄澈。字裡行間,我們分明能感受到他對自由美好境界的追求。「著」和「了」足見作者精雕細琢的功夫啊。還有其他的例子嗎?

生:「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裡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他們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我覺得這三個「了」字也是需要關注的,寫出了春天到來後人們的可喜變化——冬天人們呆在家裡,現在來到了戶外,所有的人都在迎接春天享受春光了。

生:「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他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他領著我們上前去。」這三段是在贊春,作者都用了「著」字:春天一直都是生機勃勃的,春天一直都是美麗多姿的,春天一直都是活力無限的。

師:作者選用哪些詞語,歸根結底,是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著」「了」作虛詞時,儘管沒有完整的意義,容易被人忽略,但它們卻在朱先生的筆下煥發出奪目的光彩。它們,也在裝點著如詩如畫的春天,也在傳遞著作者對春天的熱愛和讚美!

「反常」表達有妙處

常福勝

師:同學們默讀課文,找一找「反常」表達的詞語或句子,分析其妙處。出示PPT:反常,出於表達的某種特殊需要,將詞語或句子反常使用,或打破規範用法,或改變其功能意義。

(學生默讀,圈點勾畫。)

生:「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這是一處反常表達,是一個倒裝句。「嫩嫩的、綠綠的」本來應該放在「小草」前面。

師:那這樣倒裝有什麼作用呢?

生:抑揚頓挫了,而且句子變短了,讀起來很歡快。

生:將「嫩嫩的、綠綠的」單獨從句子里拿出來放在句末,主要是為了強調,突出小草嫩綠的特點。

生:強調了小草的質地與色澤。

生:我認為是正常語序,不是倒裝句。

師:那你的意見怎樣?說說看。

生:如果小草已經是「嫩嫩的、綠綠的」還有必要寫「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嗎?

生:就是,小草出來後,人們才能看到它的嫩和綠,所以,要先寫「鑽」出來,再寫看到的嫩和綠的情狀。

生:「嫩嫩的、綠綠的」描寫了「鑽」出來的狀態。「偷偷地」和「鑽」,採用擬人手法,使小草也有了人的動作和情感。

生:這個「偷偷地」表現的不僅僅是草一下子冒出來,而且是一種突然的發現:沒有注意,一下子就長出來了。

生: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春草不經意間破土而出的動感,讀起來很有驚喜感。

師:有道理,這種驚喜的感覺,這種美的感覺不是直接表達出來,而是通過作者微妙的感覺傳達出來的。在我們眼裡,草是很快長起來的,而在他筆下,草是「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的。這樣的描寫與哪些詩句的描寫相近呢?

生:草色遙看近卻無。

生:我記得李白有一句「燕草如碧絲」。

生:才出土的小草如細絲,不知不覺中「嫩嫩的、綠綠的」,後來「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在你眼前立即展現出一幅綠草如茵的畫面。

師:同學們能有如此的思維碰撞、思想交流、思辨表達更是難能可貴。還有新的發現嗎?

生:我覺得「醞釀」一詞有反常,原來是指造酒的發酵過程,比喻做準備工作,這裡指各種氣息在空氣里,像發酵似的,越來越濃。

生:說明這混合的氣味是慢慢地越來越濃,有醉人清香的感覺。

生:還有「都開滿了花趕趟兒」,本義是時間趕得上,來得及,指的是趕緊的結果,作者活用指的是趕的過程,爭先恐後之意,也就是眾多果樹爭先恐後地開花。

PPT原句: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改句:桃樹、杏樹、梨樹,都競相開滿了花,爭奇鬥豔。

師:朗讀這兩句,然後比較一下,體會其表達效果。

生:原句寫出了更為具體可感的細節,更有著身臨其境的感覺。

生:採用擬人手法和口語化的詞語。

師:這樣就使得這細節更為形象,使整句描寫的熱鬧情景以及春花鬥豔的動態過程如在眼前。

生:還有「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中的「逼」字一般不與「眼」搭配,也反常。

師:怎麼理解呢?

生:我覺得「逼」字準確地描繪出春雨滋潤下的小草及其青綠的色彩。

生:「逼」字用來說明「青」的程度,形容草色的耀眼,很生動。

生:一個「逼」字把細雨滋潤後草色的耀眼很有力度地表現出來了。

師:這肯定是作者苦心經營的結果,足見語言大師雕琢語言的功夫。

生:結尾那個比喻句反常,從全文看不到春天「健壯」的特點,也找不到春天「鐵一般胳膊和腰腳」。

生:但是,春草圖中的「鑽」不是寫出了春草衝破土層的擠勁,表現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嗎?

師:作者為什麼這樣寫呢?

生:從「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形象地表現了春天的成長過程。

生:通過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的成長來表現春天的動態過程,非常生動形象,達到讚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強調春天的「新」「美」「力」的目的。

師: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為他編撰的中學課本而寫的,在結束的時候應該點一下主題,升華一下。春天不僅「有意思」,而且還有「有意義」。因此這個主題就不應該停留在詩情畫意之中,而應該有一點積極的、健康的精神。於是,就有了這三個比喻句,這種苦心是可以理解的,就是為了給孩子們更加積極的、更加昂揚的精神誘導。

腹有詩書氣自華

安徽省臨泉縣楊橋中心校 牛玉峰

生:老師,我讀了這篇散文,感覺它的語言真美,就像一首詩。

師:你的感覺真好,朱自清原名朱自華,「自華」,是朱自清的父親從蘇東坡的詩句「腹有詩書氣自華」中選取的。他的散文語言具有詩歌味,我們就從這篇散文中找一找哪些語句具有詩歌的味道好嗎?

學生閱讀,討論。

生:「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與 「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相似。

生:我不同意,「春眠不覺曉」,指的是詩人自己在春天裡睡得太沉了,不知不覺中天已大亮,而文中的「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不是作者,而是描寫春天裡所有的景物。

師:你分析得很好,我們不能只看其中的一個詞,一個字,就牽強地用某首詩來照應,我們要盡量從語言和內容等方面思考。

生:「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較恰當,多像啊!山變青了,水變綠了,太陽的臉變紅了,不就是「萬紫千紅」嗎?(掌聲)

師:剛才同學們的掌聲表達了對你的認可,下文描寫的春草、春花、春雨、春風等,又能讓大家想到哪些詩歌呢?

生:「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讓我想到「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生:我覺得那個「鑽」字,描寫了小草頑強的生命力,讓我聯想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師:你抓住了文中動詞「鑽」的內涵,進而聯想到古詩詞的相應的詩句,很好!

生:「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生:這句詩和文中的「你不讓我,我不讓你」不相稱,因為「一枝紅杏出牆來」描寫的只是「一枝紅杏」。「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更合適,很可能受這個「鬧」字的影響,朱自清才寫出「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鬧著」。(掌聲)

師:猜想有道理,朱自清是否受 「鬧」字的啟發,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從朱自清的語句中讀出了詩的味道。那桃花和梨花呢?

很快,學生說出了「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一樹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屬何人」等詩句。

師:我們同學選擇的詩句都抓住了它們的色彩,積累豐富,厚積薄發。

生:「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讓我想起「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裡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讓我想到了「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師:朱自清先生在描寫春風時,已經用了古詩「吹面不寒楊柳風」,這句詩出自南宋志南和尚的《絕句》,誰能把整首詩背誦一下?(生背誦)

師(笑):從春風這一段文字中,你會想到那些古詩?

學生說出了「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等詩句。

師:那春雨呢?

生: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師:我以為大家只背前四句,為什麼還背誦後四句呢?

生:「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與文中「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有點相似。

生:「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與「樹葉卻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也是有相通之處的。

生:「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所戴著笠的」讓我想到了「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生:「天上的風箏漸漸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其實就是「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再現。

師:我真的佩服我們同學的古詩文的儲備,我們擁有了文化的底蘊,自然就能寫出詩一樣的語言,你看文章的最後三句,不就是詩嗎?我們來齊背一下。

生齊背最後三句。

師:腹有詩書氣自華,這篇散文,就是一首優美的詩,每一段都蘊含著詩詞的美。朱自清先生能化古典為散文,我們能否將這篇散文改寫成現代詩歌呢?下面就請同學們選擇其中一個畫面,或幾個畫面,將其改寫成一首現代詩歌。

人與自然和諧的讚歌

江蘇省宜興市范道中學陳其明

師: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前四幅畫面以寫自然景色為主,第五個特寫鏡頭是春境中人的活動「春早人勤」。現在,請仔細讀讀前四幅畫面中寫人的句子,想一想,和第五幅畫中的春早人勤是否一樣?

生:不一樣。春草圖中寫人「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主要是寫人們在玩耍、做遊戲。

師:好好品讀一下這句話,後面四個活動為什麼不直接寫成「打滾、踢球、賽跑、捉迷藏」?這樣語言似乎更簡練,也和前面的「坐著,躺著」對應起來。

生:「打滾」讓人感覺在地上滾來滾去,形象一點不美好,而「打兩個滾」讓人有很輕鬆的感覺。

生:「打滾」通常是小孩耍賴,或者人痛苦、難受時的一些表現,而在草地「打兩個滾」讓人感覺到對草地的喜愛之情,因為小草「嫩嫩的,綠綠的」,很可愛,人也好像完全融入了這片草地。

生:「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讓人感覺是人們在草地上很隨意的、情不自禁的活動一下,而「打滾,踢球」就會讓人感覺是人們特意來做這些事的,不能突出人們因為看到這小草而心情特別好。

生:改成「賽跑」,就變成了比賽,讓人感覺到一種緊張的氣氛,打破了「嫩嫩的,綠綠的」草地上的這種活潑、輕鬆、愉快的氣氛。

生:用「捉迷藏」只寫出孩子們在草地上玩一種遊戲,而「捉幾回迷藏」寫出了小夥伴們在草地上玩得非常投入,非常盡興,喜愛在草這片地上玩。

師:所以作者巧妙地運用「兩個」「幾腳」等數量詞,美化了人們不雅的動作,淡化了人們比賽的心理。人們不僅僅是在草地上玩耍、遊戲,而是完全融入了這片草地。在這裡,人的行為不僅沒有打破自然的寧靜,還融入了動態的活力,人與自然是如此和諧。

師:再品析一下其它畫面中寫人的句子呢。

生:春花圖中,「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寫人們在花下想像豐收的情景。

生:「閉了眼」寫出了人們已完全沉醉在這美麗的花海中了。

生:用「彷彿」這個詞語,是由實到虛,由春花聯想到果實,表現花兒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生:「彷彿」由春景聯想到秋實,寫出了春天的美好能給人希望,使人憧憬未來。

師:草地上的人們是與自然和諧相處,而花下的人們則是完全融入自然了。我們再來看看春風中的人們呢!

生:春風裡「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的響著」, 牧童無憂無慮,在春風裡吹著短笛,一副悠閑自得又調皮可愛的樣子。

師:在這裡,作者為什麼要用一個「也」字?

生:因為春風裡已經有各種聲音了,有風聲,流水聲,還有鳥叫聲。所以寫笛聲用「也」。

生:因為鳥在春風裡很高興,很得意,在「呼朋引伴的賣弄清脆的歌喉」,牧童有和鳥比一比的想法,所以「也成天嘹亮的響著」。

生:鳥「唱出婉轉的曲子」,是「跟清風流水應和著」牧童同樣是想用笛聲「跟清風流水應和著」,所以用「也」。

師:是的,牧童用笛聲應和著鳥鳴聲、輕風流水的聲,是人與自然共同為春譜曲,譜的是一首春的讚歌。

師:這三幅畫都是晴天春光明媚時人們對春的喜愛和讚美,那雨中的人們又怎樣呢?

生:「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著傘慢慢走著的人」,「慢慢的」寫出了雨中的人心情放鬆,正慢慢地體會著初春的細雨「斜織」的美好。

生:雨中是「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所以人們也是安靜平和的,在雨中慢慢的走著,充滿了詩情畫意。

生: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雨中的人正感受著春雨滋潤萬物的美好,所以「慢慢的」走著,「慢慢的」感受著,融入了這美好的春雨中。

生:春雨中「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正在地里忙著。

師:這句話運用了倒裝,有什麼用意呢?

生:把「披著蓑,戴著笠」放到後面去,是為了強調一下雨中的人特有的那種穿著,強調一下雨中的這份美好吧。

生:雨中這樣美好,勞作也似乎不覺得那麼辛苦了。

師:春雨中,靜謐、安詳、平和,人們融入其中,感受著這份美好。所以,上述四幅圖,草、花、風、雨和諧、美好,每幅畫都寫到人,人又融入景中,人與自然顯得如此和諧,是一首人與自然和諧的讚歌。


推薦閱讀:

必修一 《雨巷》課堂教學實錄
洋思課堂教學模式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我們的課堂教學真的「迷路」了?
新課堂教學中如何運用問題教學

TAG:鏡頭 | 藝術 | 教學 | 課堂 | 課堂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