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與佛教的比較----神佛觀

佛教的比較

神佛觀

作者簡介- 神佛觀- 罪惡觀- 救贖觀- 來世觀- 鬼魔觀-地獄觀- 世界觀- 人生觀- 儀禮觀- 聖職觀- 經典觀-節日觀-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附錄四

凡要研究一個宗教,最重要的莫過於研究她所崇拜的對象如何,本文的目的只是將基佛兩教的神佛菩薩等,作較系統性區別,看看他們之間有何不同之處。

基督教的三位一體神

一、獨一無二的上帝

上帝,英文是 GOD,希伯來文是 JEHWAH,中譯「耶和華」,意思是「今在的,自有永有的」(出埃及記三14)。古代猶太人對上帝,另有以下的幾個稱呼:1、耶(EL)原文意為「那有權能者,那剛強者」;2、耶羅喜穆(ELOHIM)意為「偉大無量」;3、耶里昂(ELELYON)意為「至高的上帝」;4、阿多乃(ADONAI)意為「上帝是主人」。

上帝是有位格的(Personality),凡能自稱「我」的就是有位格,所以上有自覺,自決,自由的表示。在舊約聖經各處記有上帝向人說話,這就是上帝有位格的具體表現,例如:「耶和華對亞伯蘭說……。」(創世記十二1)

上帝至少有以下幾種本質與屬性:1、創造萬物者(創一1;賽四十26,四二5)。2、全能者(創十七1)。3、遍在者(詩一三九7)。4、不可見者(廿三8;約一18)。5、全知者(詩一三九1-6)。6、永遠者(申卅三27)。7、不變者(一○二26-27)。8、不死者(提前一17)。9、無限者(伯卅六26)。10、至高者(徒七48)。11、唯一者(可十二32)。12、完全者(太五48)。13、良善的(詩廿五8)。14、偉大的(詩八六10)。15、有恩惠、憐憫的(詩一一六5)。16、愛(約壹四8)。17、真實的上帝(林前十13)。18、豐盛的慈悲者(出卅四6-7;詩八六5)。19、是聖的(詩九九9)。20、萬物的所有者(詩五十10;啟四11)。21、公義的(詩一四五17。22、自然界的管轄者(耶卅一35)。23、是真神(約十七3)。24、人與人之間的裁判者(詩九16-20。25、拯救者(賽四三3)。26、上帝是個靈,非物(約四24)。

奧斯堡信條對上帝的解釋說得好,「只有一神,稱為上帝,就是上帝,無始無終,無形無像,不可分開。全智、全能、全善,一切有形無形之萬物的創造和保存者。」

二、拯救世人的耶穌

基督徒敬拜的神,是上帝、耶穌、聖靈三位一體神。三而一,一而三,純然一體。所以雖稱三位,但仍是一神。耶穌(Jesus)一名的原意是「神是拯救」(太一21);基督(Christ),原是一形容詞,後成為一種尊稱,意為受膏者(詩廿八8)。

耶穌與上帝原為一,耶穌說:「我本是出於上帝」(約八42);「我與父原為一」(約十30);「你們……若是認識我,也就認識我的父。從今以後,你們認識祂,並且已經看見祂。……人看見我,就是看見了父。你們當信我,……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我在父裡面,你們在我裡面,我也在你們裡面。」(約八19;十四7 、9 、11、20)「……聖父啊……叫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一樣。」(約十七11)

耶穌自有永有,與上帝同存同榮。「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這道太初與上帝同在。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一1、2、14)這道就是耶穌。「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這沒有亞伯拉罕,就有了鄉。」(約八58)「……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又是那存活的……直活到永永遠遠。」(啟一17、18)耶穌既與上帝同性,所以也是無所不在(太十八20),無所不知(太九4),無所不能(太十一4、5)。

耶穌與上帝為一體,且用聖父與聖子的名稱,說明兩者之間的密切關係。最重要的經句莫過於約翰福音三章十六節:「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信祂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因為他不信上帝獨生子的名。」(約三18)另請參閱以下章節,馬太福音七章廿一節;路加福音廿二章四二節、廿三章四六節;約翰福音五章十七節、廿節等處。

奧斯堡信條論耶穌說:「我們教會又教導人道。就是說,上帝的兒子,從蒙福的童女馬利亞腹中取了人性,所以有神人二性,無可分開,聯合於酪位格內,就是一位基督,真上帝,真人……。」

耶穌在世最大的事迹是:1、教導人相信上帝;2、自我犧牲,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完成了救贖世人的大功;3、從死里復活,以後升天,還要再臨世界,審判活人死人。

三、安慰信徒的聖靈

耶穌升天后,聖靈就從天降下,聖靈由上帝而出,「……保惠師,就是從父出來真理的聖靈……。」(約十五26)聖靈的工作是叫世人自責(約十六8-11),使人重生得救(約三3-5),聖靈且賜能力,使門徒們向各處傳道(徒一5-8)。聖靈是基督徒隨時的幫助與安慰者(太十18-20);(約十四16)。古時五旬節聖靈下降,教會於是建立(徒二)。

使徒信經最清楚說明基督徒所敬拜的三一神,「我信上帝,全能的父,……我信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我信聖靈,一聖基督教會……。」基督教會的派別雖多,但都只信這位三一真神,其它的任何神明,基督教都不接受,所以基督教是澈底的一神論信仰的宗教。「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出廿3)基督教中雖也有天使的存在,但他們僅是服侍上帝及眾聖徒者,而不是受敬拜的靈體(來一14)。

佛教的諸佛、菩薩及其它

佛教的根本教義是「諸法無我」,宇宙萬物都無非由「因緣所生」罷了。站在這個立場,佛教是澈底的無神論,就在今日,真正修行的佛教人士,是絕不敬拜任何神佛的,但這樣的人可說是鳳毛麟角,少而又少。

自佛教教祖釋迦牟尼去世,公元前五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左右,在印度佛教界中,認為雕刻或繪畫佛陀釋迦形像,是一種極端不敬的外道行為。為了表示記念釋迦起見,當時曾用各種象徵性的記號予以表達。例如在佛陀白耶(Buddha Gaya)、『 等各地的佛教古雕刻中,用「法輪」象徵釋迦的說教,用「菩提樹」代表佛陀的成道,用「足跡」象徵釋迦的遊行佈道。佛經「阿育王傳第二阿恕伽王第本緣」中,記有外道尼干陀人畫佛像,佛教護法阿育王(即阿恕伽王Asoka)聽後大怒,竟在「一日中殺萬八千尼干陀子於花子城」。

到了公元前三世紀末期,希臘人在大夏地方建立大夏國,希臘文化逐不斷地進入了印度本土,於是佛教藝術也受了相當影響。在佛教界盛傳,世界最早的第尊佛像,是由希臘人的手法雕成。據說約在公元前一五○年左右,有一位希臘籍人彌蘭陀(Menada 100-160B.C.)在西北印度做王,他信佛教後,苦無佛像可拜,遂由希臘國召來雕刻師,雕成了一尊希臘人面孔,嘴上有鬢,身穿毛衣的佛像。我認識的日本佛教大學水谷幸正教授說:「希臘人佛教徒在阿特里那地方誕生五有形的佛像藝術作品,以前是沒有佛像的。此外還有菩薩思想的展開,佛教的各種思想也受希臘的影響。」(見氏著「佛滅後教團分派與各部派的教學」一文)

到了耶穌降生,公元一世紀前後,印度佛教中開始萌芽大乘佛教。被譽為大乘八宗之祖的龍樹(Nagarjuna 150-250A.D.之間活躍於印度),在教義上為佛教開創了新的境界。大乘佛教信徒對原有的佛教,重新詮釋,其中關於釋迦部份,大乘以為曾在印度做過人的釋迦,肉身雖死,但他身未滅,永遠存在於宇宙之間。所謂法身(Dharmakaya),解釋甚多,用非佛教的術語來說,或可把它看成是釋迦的一種「靈體」。

大乘不單把釋迦予以神化,且也製造了其它的許多諸佛,其數目多如恆河沙數。再者,大乘也引進了一種菩薩信仰,以為在宇宙中有許多菩薩存在,予人以幸福快樂。總言之,自從大乘佛教興起後,佛教遂變成了多佛、多菩薩以及多鬼神的「多神」崇拜了。大乘為何如此劇變?可能是為了應付滿足當時多神信仰的印度人的需要,以及大乘受了外來的宗教、哲學與思想影響所致。

我國是屬於大乘佛教範圍,加上我國人民自古多神信仰的需求,結果,中國佛教徒所拜的便顯得比日本大乘佛教所拜的更是複雜多端了。我國已故大醒法師曾說過:「佛教是主『一切唯心,萬法唯識的』,但到了中國之後的佛教,已被神奇古怪『多神』的鬼影附真身,所以連佛教本身的教徒(單指僧尼)也分不清了,這那是佛教的不是呢?」(見大醒法師遺著三四五頁「搗毀神像應有的標準」一文)

現在我們擬用最短篇幅,將佛教徒所敬拜的對象分類如下,約可分成佛部、菩薩部、明王部、天部、眷屬部等五類。

一、佛部

佛,是佛教中最受尊敬、最高級和最受敬拜的對象,主要的共有十五佛;但有的佛廣受敬拜,有的佛卻遭冷落。十五佛中,僅釋迦牟尼佛,曾在印度有過做人的歷史,後被神化,成了上帝一般。其它的十四佛,都無歷史根據。因為佛教特別注重「人修道、人開悟,人成佛」的三個「人」的修行佛道過程,所以任何佛、菩薩如沒有在這世界做過人、修過道的歷史,便只能把他看成是一種想像中的崇拜對象罷了。但佛教卻另編出一套神話,說某佛在無量劫前如何發心修道而成佛,但都無歷史根據,不足無信。

按「佛」一,梵文 Buddha,意為「知」、「悟」,原指佛教修道人知道明白了佛教的「因緣法」等教理而言,本無任何神秘色彩。與釋迦同時代的耆那教教祖尼提陀菩提子(Nigantha Nataputu),也被他的信徒稱為Buddha呢!但釋迦經後代佛教徒予以神化後,佛陀釋迦也變成有如上帝一般了。佛教覺生雜誌在社論中指出,「先就佛陀而言,後來,漸次神聖化、神秘化,無形中人間的、歷史的佛陀,慢慢地被一幕幕的神話掩飾成非人間寓言的佛陀了。……觀今日信仰佛陀者,或視諸為神明,或比諸為上帝,神佛不分……」(見該利,一九六一年三月十五日)

十五佛的名稱稱是:釋迦牟尼佛、大日如來、盧遮那佛、阿彌陀佛、藥師如來、寶生如來、不空成就如來、開敷華王如來、天鼓雷音如來、寶幢如來、一字金輪佛頂、佛眼佛母尊、多寶如來、定光如來。「如來」,梵文是Tathagata意為「如實地到達」、「宣示如實之理者」、「如實的覺者」、「如實的教師」。「如」,如實(Tatha),「來」,到達(gata)。此「如來」為釋迦的十個稱號之一,以後,「如來」也被用別的佛上。

除以上主佛十五尊外,另又有「三千佛」的說法。根據「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現在賢劫千名經」、「未來星宿千佛名經」等所載,在過去、現在及未來三世,佛名多至三千。其中且有什麼「南無電燈光佛」、「南無光遊戲佛」之類的,真是無奇不有。再根據「賢劫經第八嘆古品」,當喻星宿劫時,有八萬佛出現,重清凈劫時,有八萬四千佛出世。在佛教中既然大家都是佛,所以「佛」也就顯得不希奇了。南傳小乘佛教泰國,只尊釋迦牟尼佛一位,保持了大乘佛教發生前的遺風,泰國的幾個大寺院,只供奉釋迦一佛,小乘佛教不信釋迦佛以外的佛及菩薩。

二、菩薩部

菩薩,又作菩提薩陲,梵文 Bodhisattva,意為「覺有情」,Bodhi(覺,菩提),Sattva(有情,眾生)。根據梵文原意,凡是修行大乘佛教的佛教徒,就都是Bodhisattva;佛教勸人發菩提心,就是發菩薩心。我國已故太虛法師說:「凡發菩提心學佛者,都可以叫做菩薩。」所以,「菩薩」原是佛教中一個極普通的稱呼,既適用於僧尼,也適用於在家學佛的居士們 。

佛教把全宇宙的靈界與佛界劃入「十界」之中,地獄界、餓鬼界、畜生界、阿修羅界、人間界、天上界,以上稱為「六迷界」。聲聞界、緣覺界、菩薩界、佛界,以上為「四悟界」。即是說,佛是最高,菩薩次之。據說菩薩(修道人)修行共有五十二位,漸次上進。從四十一位至五十位,稱作「十地」,以上便是「等覺」、「妙覺」位、最後一個便是「佛」位。

修行佛教的佛教徒便是菩薩的思想,以後也逐漸起了變化,予以神化,最後竟產生了許多非人的、想像中的天上菩薩出來了。這些在天上宇宙間菩薩,有男有女,據說能賜人幸福與快樂。但我們從宗教學的立場來看,與其稱他(她)們為菩薩,毋寧說這是佛教中的一種變相多神多靈崇拜,與原始佛教的無神論,不知已相距多少個十萬八千里了。

菩薩部中較重要的菩薩有:聖觀音、千手觀音、十一面觀音、如意輪觀、不空絹觀音、馬頭觀音、准提觀音、三十三體觀音、葉衣觀音、大白衣觀音、彌勒菩薩、普賢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葯上菩薩、藥王菩薩、日光菩薩、月光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延命菩薩、五大虛空藏菩薩、大隨求菩薩。另又有廿五菩薩的說法,自觀世音菩薩至無邊身菩薩,共廿五尊。據說他們都是保護那些念阿彌陀佛名號的菩薩。另有已死去的印度名佛教徒馬鳴、龍樹、世親三人,也都被稱為菩薩。以上的許多菩薩都受佛教徒敬拜。

除以上的佛、菩薩外,佛教中尚有鬼神的「明王部」的神明:不動明王、降三世明王、孔雀明王、馬頭明王、大元帥明王……等三十四尊。另有「天部」鬼神:昆沙門天、廣目天、梵天、吉祥天、阿修羅王、大黑天、日天、月天、寶藏天女……等三十四尊另又有「眷屬部」神將:藥師十二神將、般若守護十六善神、普賢十羅剎女、十六羅……等九十八尊。以上的許多鬼神,各有專司,或為佛教的護法,或賜人福樂,或服侍於天界等不一,他(她)們有的廣受佛教徒敬拜。單是以上五部的佛、菩薩、神、鬼等的數目,便多至兩百尊左右。

除此之外,釋迦牟尼佛當年的十大弟子,也被塑像,受人敬拜。在台灣有些神佛兼拜的寺廟,還供有關公、媽祖、呂純陽、土地公、玄天上帝、玉皇上帝、三官大帝、張天師、太上老君……等與道教及民間信仰有關的神明,讓人膜拜。這些塑像原與佛教無關,但為了適應一般多神多鬼信仰者的迫切需求,以及增加香火經濟收入起見,有些佛教寺廟也竟樂此不疲。

總而言之,佛教教義雖一直標榜無神,諸法因緣生,但它在大乘佛教中,最後所行出來的,卻變成了一個最複雜多端的多佛多菩薩、多神多鬼的「多神」信仰崇拜宗教。在世界中雖也有不少多神教,但佛教在多神方面卻可以坐上王座,因為佛教徒所敬拜信奉的對象之多,已超過任何多神教的神鬼。對於這方面,無論佛教徒如何辯駁,但絕對擺脫不了「多神教」稱號,這是佛教教主釋迦牟尼在生前連做夢也想不到的大劇變與怪現象。佛教居然由無神變成了多神,到底是墮落了呢?抑或進步了呢?這要請讀者自己去答覆了!

作者簡介- 神神佛觀- 罪惡觀- 救贖觀- 來世觀- 鬼魔觀-地獄觀- 世界觀- 人生觀- 儀禮觀- 聖職觀- 經典觀-節日觀-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附錄四

推薦閱讀:

佛教主張不殺生,但為什麼會有氂牛骨佛珠呢?
淺析佛教「境界」說對唐代山水詩意境形成的影響
釋迦摩尼為什麼不再去創建一個自己的美好世界讓我們過去呢?
李玉剛為什麼出家?
大乘無量壽經  (第二十七集)  1998/9/26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27

TAG:基督教 | 佛教 | 比較 | 基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