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小熊貓 Red panda

小熊貓 也叫紅熊貓、紅貓熊,是一種小型的樹棲哺乳動物,原產於喜馬拉雅山脈東部和中國的西南地區,野外成年生存數量預估不足10000隻。儘管小熊貓受到其範圍內國家的法律保護,但是面臨棲息地消亡、繁殖斷裂、非法狩獵以及近交衰退的種種威脅,其數量仍在不斷減少。  小熊貓是唯一的小熊貓屬和小熊貓科的生物物種。它最開始被列為浣熊科和熊科,但生物系統研究結果,為小熊貓科目的分類學提出了有力支持,證明小熊貓和臭鼬、鼬和浣熊科同屬鼬超科,它與大熊貓並不具備密切的相關性。

  中文名:小熊貓  英文名:Red panda  學名:Ailurus fulgens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哺乳綱 Mammalia  目:食肉目 Carnivora  科:熊貓科 Ailuridae  屬:小熊貓屬 Ailurus  種:小熊貓 A. fulgens  F. Cuvier, 1825

  小熊貓頭部與身體的測量長度為50至64厘米,尾長28到59厘米。  雄性小熊貓體重為3.7至6.2千克,雌性小熊貓體重為3至6千克。

  它們身體上部有紅褐色軟而長的皮毛,下部皮毛呈黑色、面部光滑,帶有淚狀的標誌,具有堅硬顱骨牙齒。它們光滑的面部有著和浣熊相似的白色斑紋,但每個個體都可能有獨特的標記。

  它們圓形的頭上有著中型直立的耳朵,一隻黑色的鼻子和烏黑的眼睛:幾乎是純黑色。它們長而濃密的尾巴有著六個交替的黃紅色與赭色橫向環紋,可以幫助它們在覆蓋著苔蘚和地衣的棲息樹上保持平衡和偽裝。它們的四肢呈黑色,短粗,足底有厚密的絨毛。這種絨毛在其肛門上也有,可以在積雪覆蓋的路面或者是冰面上保暖,並且能夠幫助隱藏其氣味。

  小熊貓是專業的食竹者,強壯、彎曲、銳利且能伸縮的爪,可以向內抓住窄細的樹枝、樹葉和水果。和大熊貓一樣,小熊貓有一個「假拇指」,是其前爪根骨的一個延伸部分。小熊貓下樹時頭先向下,且會通過轉動它的腳踝以控制它的下行動作,只有少數攀爬類物種會這麼做。  -行為-

  小熊貓是具有領域性特徵的。除了繁殖季外,它都是獨居的。這些物種除了會發出一些交流時的吱吱聲和哨音聲外都是很安靜的。它被報道為同時具備夜行性和黃昏性的,白天在樹枝上或者樹洞休息,而在黃昏及黎明時分會增加活動。天熱的情況下,它休息時身體伸展,四肢懸空而在天冷的時候會蜷縮身體,並用尾巴蓋住面部。它們對溫度十分敏感,最適宜的生存溫度是在17、25 °C之間,不能忍受超過25 °C的溫度。  在步行後不久,小熊貓會像貓那樣清理自己的皮毛,舔自己的前爪然後摩擦背部、胃部和身體各側。它們也會在樹或者是岩石邊上摩擦背部和腹部。之後它們會巡邏自己的領地,以排放尿液和肛門分泌的一種微弱的香腺做標記。它們會沿著地面或者是樹木之間覓食。小熊貓會選擇性地用它們的前爪,將食物送入嘴中;或是直接吞食靜置的食物。

  小熊貓的天敵主要是雪豹、貂(鼬科)和人類。如果它們感受到了威脅或者危機感,它們可能會爬上岩石柱或者是樹,並努力逃離。一旦不能逃走,它們會後肢站立,使它們看起來體積更大,並用它們鋒利的前爪進行自衛。  -飲食-  小熊貓是很優秀的攀爬者,其食物大多來自於樹上。它們主要吃竹子,也吃一些小型哺乳動物、鳥類、蛋、花和漿果。在人工飼養的環境中,可觀察到它們吃鳥類、花、楓葉和桑葉、楓樹的樹皮和果實、山毛櫸和桑樹。

  像大熊貓一樣,小熊貓無法消化纖維素,因此它們必須吃掉大量的竹子以維持生存。它們的飲食中大約有三分之二是竹子,但它們也吃蘑菇、根、橡子、地衣和草。偶爾它們也會吃魚和昆蟲作為補充。由於食物中的熱量太低,除了吃飯和睡覺外,它們很少干其他事。

  竹筍比竹葉更容易消化,表現為在夏季和秋季最容易消化,春季一般,冬季最難消化。這些變化與竹子中的營養含量相對應。小熊貓消化竹子的能力並不強,特別是在消化纖維素和細胞壁時。這意味著微生物在它們的消化過程中只扮演了一個次要角色。為更好地生存,它們必須去吃竹子中如嫩葉和芽等高營養的部分,每天吃掉超過1.5千克的新鮮葉子和4千克的新鮮竹筍。這些食物通過消化道的速度相當快(大約2-4小時),以助於它們能最大限度地攝取營養。  小熊貓能品嘗出甜味劑,比如阿斯巴甜。它是已知的唯一一種能做到這點的非靈長類生物。  -繁殖-  小熊貓在出生後的18個月左右就可以進行繁殖,在兩到三年後達到完全成熟。除了交配,成熟的小熊貓很少在野外與其它小熊貓互動。在一月中旬至早春三月的繁殖季,雌雄小熊貓都有可能會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配偶[22]。在臨近生產的前幾日,雌性小熊貓會開始收集諸如灌木、雜草和樹葉之類的材料,為通常被建在樹洞或者岩石縫隙內的窩做準備。經過112至158天的妊娠期後,雌性小熊貓會在六月中旬到七月末產下個體重量110至130 克、尚不能睜眼和聽到聲音的一到四隻幼崽。

  小熊貓正在照顧幼崽  生產後,小熊貓媽媽會清洗幼崽們,並可以通過氣味認出每一個幼崽。一開始的時候,小熊貓媽媽60%到90%的時間會和幼崽們在一起。在之後的第一個星期,她會開始把更多的時間用在巢外,每間隔數小時回去照顧並清洗幼崽。她會頻繁地在數個巢窩之間轉移幼崽,而所有的巢窩她都會始終如一地保持整潔。幼崽們會在出生後的18天左右睜眼。在90天的時間裡,它們的皮毛和色彩完全長成,並開始在巢窩外進行一定的探險。在這一時期內,它們也會開始食用較硬的食物,在出生六到八個月後斷奶。直到在來年六月下一窩幼崽出生之前,這些幼崽都會一直和它們的母親在一起。雄性小熊貓幾乎不會幫助撫養幼崽,除非它們一對住在一起或者是生活在一個小的群體中。  小熊貓平均壽命是八到十年,一些個體被證實可以長達15年壽命。  小熊貓的分布較為雜亂,有兩個現生種亞種:

  1、西方小熊貓(A. f. fulgens,Cuvier),也稱小熊貓指明亞種:分布在整體範圍的西側,位於尼泊爾、阿薩姆邦、錫金和不丹。  2、斯坦氏小熊貓(A. f. styani),也稱小熊貓川西亞種,分布於整體範圍的東北側,位於中國的南方和緬甸的北部。  斯坦氏小熊貓被認為比它西部的同類體型更大、顏色更暗,但是這兩個亞種中都有相當多的變種。一些個體與其說是紅色,可能更接近棕褐色或微黃的棕褐色。  布拉馬普特拉河(上游叫雅魯藏布江)在喜馬拉雅山東部盡頭轉彎的地方,通常被認為是這兩個亞種的自然分界線。不過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小熊貓指名亞種的分布範圍延伸到了更東邊的地方,進入到了中國。  小熊貓是分布於喜馬拉雅山溫帶森林的一類特有種,範圍從尼泊爾的西部山麓丘陵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東部。它分布範圍的最東邊是陝西省秦嶺。這個範圍包括了西藏南部、印度錫金邦和阿薩姆邦、不丹、緬甸北部山區以及中國西南地區四川省的橫斷山脈和雲南省的貢山。它也有可能生活在藏區西南部和阿魯納恰爾邦北部,但沒有記載。喜馬拉雅山的部分小熊貓密度最高的地區,已經被提議作為多種更新世特有物種的保護區。小熊貓的分布是相對孤立,彼此之間並無必然連接。有一個孤立的紅小熊貓種群棲息在印度東北部的梅加拉亞高原上。  在1970年代的一次調查中,科學家於尼泊爾的多爾帕坦禁獵保護區中發現了小熊貓的蹤跡。在2007年春,有報道發現在3,220至3,610米的地方出現了四隻小熊貓,從而證明了小熊貓在此地的存在。這一物種存在的最西邊界,位於多爾帕坦禁狩獵保護區更西面的比拉拉國家公園,這一發現於2008年被證實。  -演化史-  小熊貓被視為活化石,以及大熊貓的唯一遠親。它與總科鼬科的其他物種中間具有更為親密的自然屬性。小熊貓和大熊貓的共同起源(同時也是所有熊類的祖先,鰭足類——海象、海豹;鼬亞科——浣熊、臭鼬、黃鼠狼、水獺)可以追溯到數百萬年前的第三紀早期,並在當時廣布歐亞大陸。  東到中國、西至英國都挖掘出了已滅絕的小熊貓化石。1977年,考古學家在華盛頓州的上新世地層中發現了古小熊貓類的單齒。北美的首例發現與歐洲的標本幾乎相同,並且說明了它是來自亞洲的遷移物種。2004年,一個從未在北美有過記錄的小熊貓物種的牙齒,在田納西州的格雷化石遺址地被發現,這顆牙齒可以追溯到4.5—7百萬年前。這類被描述為「Pristinilurus bristoli」的物種,說明了在中新世時,已有二位更原始的小熊貓屬血統居住在北美。分支系統學的專家分析認為,古小熊貓類(Parailurus)和小熊貓屬(Ailurus)為姊妹群。2010、2012年,更多古小熊貓類的化石在格雷化石遺址被發現。此類頻繁的熊貓化石發現,說明這類物種在這個地區整個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地位。  西班牙發現了小熊貓在中新世的親屬物種紅棕色熊貓的顱骨遺骸,說明了小熊貓和熊之間存在姊妹群關係。這個發現說明小熊貓的「假拇指」是對樹棲運動的一種適應,而不是和大熊貓那樣為了控制竹子。這是脊椎動物趨同演化中最為戲劇性的情形之一。  -威脅-  小熊貓主要面臨的生存威脅是直接地野外捕殺、生死疾病,隨著國內畜牧業的競爭導致棲息地退化,以及因森林開伐導致的棲息地消失或分裂。這些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在每個地區不同,目前並不能做出很好的解釋。舉例來說,在印度,最大的威脅似乎是棲息地消失,緊接著是偷獵;然而在中國,獵殺和偷獵似乎才是最大的威脅。據報道,在過去的50年里,中國小熊貓的數量已經下降了40%,而喜馬拉雅地區的數量可能會更低。  根據測繪學和生態學研究分析,森林開伐會抑制小熊貓的種群傳播,並加劇加劇自然種群分化,導致現存野生群體嚴重分裂。四類不同種群的30多種動物在尼泊爾的藍唐國家公園與人類共享資源,然而1,710平方千米的面積中只有6%的區域適於作為小熊貓的生存地。儘管它們與國內畜牧業所需的直接食物之爭並不嚴重,但是家畜的踐踏會抑制竹子生長。  -保護-  小熊貓被列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由於野外生存數量估計只有10000隻,且數量有繼續減少的趨勢,這類物種在2008年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易危動物;142,000 km2(55,000 sq mi)的潛在棲息地,然而只有約為不到一半的面積被這類物種真正使用著。由於它們靦腆且隱秘的天性、晝伏夜出的習慣,人類對它們的觀察比較困難。因此,野外的數量計算取決於分布密度估計與間接計算。  1999年,中國的總體數量估計在3000到7000隻之間;  2001年,印度的野外生存數量約在5000到6000隻之間;  而尼泊爾地區估計只有幾百隻,  不丹與緬甸沒有記錄。

  可靠的小熊貓人數很難確定,一部分原因是很多動物容易被錯當成小熊貓。舉例來說,不丹的一個報導聲稱小熊貓依然普遍存在,同時拿出了照片作為證明。但是照片疑似為一種麝貓。

  麝香貓  所有有小熊貓分布的國家都會對它們採取保護措施,捕獵是違法行為。除此之外,各國均設立規則重視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有35個保護區,範圍涵蓋了42.4%的小熊貓的棲息地。  印度有20個保護區,包括已知或可能的小熊貓存在的地區。在錫金、阿魯納恰爾邦和西孟加拉邦,如金城章嘉國家公園、那德哈國家公園、和辛加利拉國家公園,還有一項聯合保護小熊貓的保護政策。  在尼泊爾,已知小熊貓出現的藍塘國家公園、薩加瑪塔國家公園、馬卡魯巴倫國家公園、拉拉國家公園、安納布爾納峰保護區、干城章嘉峰保護區和多爾帕坦禁獵保護區均採用保護措施。  不丹有五個自然保護區支持小熊貓繁殖和保護。  緬甸有26個自然保護區,其中至少有一個擁有一定數量的小熊貓。
推薦閱讀:

功夫熊貓真實版:男子與熊貓扭打分分鐘被按到 僥倖逃脫
醉鬼欲與熊貓親熱險些被咬掉右腿
道骨仙風 跟《功夫熊貓2》重遊青城山
如何看待芬蘭熊貓館?
美食DIY:教你做熊貓壽司

TAG:熊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