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勉,陳寅格,錢穆,陳垣,顧頡剛等,哪個是大家?當屬陳演恪
謝謝邀請!
我認為在中國近代,可以成為大家的,當屬陳寅恪、呂思勉、陳垣,錢穆這四位先生,他們曾被譽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但就我個人而言,比較推崇陳寅恪先生。或許,是他充滿了傳奇的一生,令人欽佩吧。
上世紀二十年代,北大在校長蔡元培先生倡導下,創建研究所國學門,從此,中國的國學研究逐漸步入正途。而與北大同為教育重地的清華,當時作為一所普通的留美預備學校,在設置上,偏重於英文和一些歐美文化知識,相對而言,在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方面相對比較薄弱。看到北大國學門搞得紅紅火火,當時清華學校的幾位教授及社會各界人士紛紛籲請清華應效仿北大,增強國學教學研究,以傳播民族文化香火於天下。這個呼籲,引起了清華高層的重視。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當時正在德國柏林大學攻讀的史學奇才、37歲的陳寅恪在同學的推薦下,被邀請到清華擔任導師。
歸國就聘時,陳寅恪尚未取得博士或碩士學位,但這並不影響他日後在清華的教學。當年就學於哈佛大學的陳寅恪,與同學吳宓、湯用彤一起,曾被譽為「哈佛三傑」,他們頭腦靈活,學識豐富,在哈佛風頭強健,為同輩所矚目。而陳寅恪更是人中之龍,其學問之廣博深厚,已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雖年紀輕輕,但在學術界也享有盛名。
陳寅恪不僅國學底蘊深厚,其詩詞歌賦也很有功力。不過,其詩比較晦澀難解,或許這與其長期浸淫於國學有一定的關係。當年,國學大師王國維以51歲之壯年沉湖而死時,陳寅恪悲痛欲絕,他以他深厚的學術造詣與犀利的洞世眼光,揮毫寫下了一首哀婉凄絕的輓聯:「十七年家國久魂消,猶余剩水殘山,留與纍臣共一死。五千卷牙籤新手觸,待檢玄文奇字,謬承遺命倍傷神。」詩中盡顯倆人在過往歲月里結下的友誼,並對天命人事在心靈深處所產生的共鳴。
有人曾經說過,像陳寅恪這樣的國學大師,三百年才出一個。可惜的是,陳先生生逢亂世,儘管滿腹經綸,卻終難逃脫社會動蕩帶來的顛沛流離。日軍侵華,鐵蹄所到之處,國破山河碎。一代國學大師拖家帶口四處逃亡,到香港之後,被困在居處,與家人共同承受著戰爭帶來的災難。當時,陷入港島的陳寅恪遭到了天命與際遇的雙重不幸。由於學校關門,糧庫封鎖,錢糧來源幾乎斷絕,只能靠一點存糧維持一家人的生命。在這種凄苦的日子裡,陳寅恪的身體狀況極度羸弱。但他是個鐵骨錚錚的愛國學者,民國三十年(1941年)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佔領香港,陳寅恪立即辭職閑居,日本當局持日金四十萬元委任他辦東方文學院,他堅決拒絕。後在學界摯友的幫助之下,逃離孤島,抵達桂林。
這幾位才華絕倫的史學家,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如同珍珠一樣,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推薦閱讀:
※百家名畫| 唐前四大家:張僧繇 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圖(組圖)
※「家教史話」之二百三十二:《蘇洵教子成「大家」》
※石濤 鄭板橋 啟功 吳昌碩——四大家畫竹欣賞
※ 太多人說表,小弟跟大家聊聊表
※16個大家所不知道的常識,尤其是最後一個,太嚇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