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兩次世界大戰廢墟中崛起,解密德意志民族的強國之道

文/光明日報駐柏林記者 田園

德國人是酷愛讀書的民族,國民的讀書習慣也推動德國一步步走上強國之路。近現代時期,德意志民族的思想家、文豪、藝術家、科學家層出不窮,德國從遠離歐洲大陸中心的野蠻國家發展到如今引領歐洲統一的大國,離不開全民閱讀的力量。

百聞不如一見。無論是在柏林、慕尼黑等大城市,還是在小山村,記者都能看到專註閱讀的德國人。從購物中心的歇息座椅、公園的長椅、安靜的咖啡館,到搖晃的公交車、機場的候機大廳,都可以是德國人閱讀的地方。他們的閱讀方式主要是抱著一本厚厚的紙質書,認真翻閱,當然現在也開始有年輕人用手機或者電子書進行便捷閱讀。德國人選擇周末聚會,確有西方人鍾愛的酒吧聚會,但在書店或咖啡屋開一場別開生面的讀書沙龍和書友會,也是德國人的最愛之一。德國人的生活離不開閱讀。記者在感嘆德國人閱讀習慣的同時,也試圖挖掘德國人酷愛閱讀的背後驅動力。

為民眾閱讀提供軟硬體條件

「一個家庭沒有書,就好像一間房子沒有窗戶。」這句德國諺語放在國家層面依然適用。在德國,政府和社會為了能讓公民便利地購買、借閱書籍,並方便民眾閱讀,在提供軟硬體條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首先是無處不在的書店和氣勢恢宏的圖書館。德國人口總數約為8100萬,平均每1萬人即擁有一個書店以及1.7個圖書館,是全世界人均書店密度最高的國家。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德國有將近8000家書店,其中包括6000家正規書店和近2000家圖書亭,還有許多書店和咖啡廳結合的讀書場所,書店工作人員不斷增加,達到31000名。無論是市中心的大型圖書商店,還是車站附近的小型書報亭,都能讓顧客隨時走進選購圖書。德國的書店有全國圖書網路,可以通過全國聯網系統為顧客訂購所需的圖書。許多德國書店都設有專門的桌椅,供顧客坐下閱讀和摘抄。書店裝潢也十分溫馨和有創意,比如藝術設計類書店設計得像藝術長廊,而電影主題書店又如影視基地般「拉風」。很多書店因其獨有的主題特色,吸引著全國各地的讀書發燒友專程前來選購書籍。

德國有1.4萬個圖書館,這些圖書館往往建在市中心交通最便捷的位置,供市民在此閱讀和學習,甚至可以查閱中世紀的資料。德國有一些世界聞名的圖書館,如前身是德國皇家圖書館的柏林國家圖書館,成立於1572年、古籍典藏數量冠絕歐洲的沃芬布托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建築呈洛可可式風格、被譽為世界上最美圖書館的烏爾姆威布林根修道院圖書館,以及藏有6000多冊原版手稿和古代印刷本的海德堡大學圖書館等等。德國許多公立圖書館是免費的,有些圖書館的繳費會員只需繳納10歐元到30歐元的年費,就可隨時進出借閱圖書。

德國人古登堡於15世紀率先在歐洲發明印刷術,他的德國後輩們一步步將這項技術發揚光大。如今,德國擁有2000多家出版社,每年出版新書8萬多種,書店年銷售額達百億歐元,可謂是超級出版大國。而最令德國人驕傲的則是一年一度的法蘭克福書展,它被譽為「出版界的奧林匹克大會」,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7000多家出版商和書商、30多萬個新品種參加,已成為世界最大和最重要的圖書貿易展銷會,被稱作「世界文化的風向標」。

德國還有許多軟性的便民讀書措施和創意,比如設置在街頭巷尾、設計成各式各樣的免費書報亭,市民們可以在書報亭里放置自己看過的舊書,並找尋別人放在那裡的二手書,達到書籍資源的共享。此外,德國許多大學門口都設有二手圖書市場,跳蚤市場也經常有舊書攤位,在這裡人們可找到已不再發行、但是仍有價值的圖書。

德國促進閱讀基金會——總統為讀書代言

從查理曼大帝到弗里德里希二世皇帝,德意志歷史上的明君都有一個重要的傳承,那就是重視教育和文化,讓窮學生在內的子民都有閱讀的機會。如今,勤奮好學的德國人甚至依然將全民閱讀作為一個國家戰略來實施,並以國家支持的形式,成就了一些知名的讀書基金會,比如貝塔斯曼書友會和德國促進閱讀基金會。

德國促進閱讀基金會的總部設在美因茨,它雖然不如貝塔斯曼書友會那樣馳名世界,但對於德國政府宣傳鼓勵和管理閱讀行為卻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該基金會於1988年成立,是一項國家級的政府項目,其任務是通過調查研究、政策建議等多種形式,提升國民的閱讀和媒體素養、改善經濟支持框架。

總體來說,促進閱讀基金會的目的就是為不同社會成員提供相應的閱讀促進計劃,做到人人可閱讀,在全國普及讀書。在該基金會的長期項目中,「11月全國朗讀日」「4·23世界閱讀日」「閱讀揚帆」是影響最為深遠的項目。記者登錄該基金會的網站,發現每個大項目下還有許多短期的小活動,人們可以通過網上報名志願參加該基金會組織的閱讀活動,或者為組織活動提供幫助。比如,該基金會下屬的Netzwerk Vorlesen是一項旨在鼓勵朗讀的活動,最近這個項目推出了「被遺忘的天使」活動——給難民和移民小孩讀書的線下活動,許多自發的讀書志願者深入到移民人口居多的社區或者難民營,給難民子女朗讀故事,啟發其對讀書的愛好。

促進閱讀基金會的網站資源豐富,人們可以便捷查詢和參與圖書推廣志願活動、線下書友會以及好書推薦。其中定期幫助有聽力障礙的老人讀書,或者到幼兒園和學校給小孩講故事,已成為日常活動的一部分。

更令人吃驚的是,該基金會的名譽主席竟然是德國歷任總統。國家最高元首為「讀書」代言,發揮榜樣力量,切實影響並鼓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兒童養成閱讀習慣。此外,基金會的工作還得到了很多社會精英和知名人士的支持,他們無償擔任基金會的閱讀大使,並親自參加基金會的許多活動,比如德國國家足球隊隊長拉姆,小說作家馮克以及國寶級女演員瑪利亞等等。

如今德國人怎麼讀書,愛讀什麼書

首先,德國人喜歡「深閱讀」。記者發現,儘管也受智能手機等新科技的影響,但德國人似乎更偏愛閱讀紙質書。德國人認為,網路訂閱可以獲得大量新聞資訊,但其內容往往零散而淺表,只能屬於「淺閱讀」範疇,替代不了花一個禮拜啃一本厚書所帶來的知識饕餮。很多德國人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邊讀邊摘抄。值得一提的是,圖書在德國並不便宜,但根據Kindle亞馬遜集團的統計數據,收費閱讀更能讓人將書徹底讀完,提升讀書效果。

其次,德國人很重視隨時隨地地閱讀。因此,在醫院候診,在車站候車,德國人會從包里拿出一本書來靜靜閱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或許這也是德國人守秩序的原因之一吧。另外,儘管電子書市場未能撼動德國人對紙質書的偏愛,但是無論是電子書巨頭亞馬遜,還是德國本土的Tolino電子閱讀器,都認為德國是電子書市場最賺錢的國家之一。2014年,在德國所有圖書銷售額中,電子書雖然僅僅佔4.3%,收入2480萬歐元,但電子書的售價比紙質書低不少,因此這一數目仍然可觀。據統計,2015年,25%的德國人天天都讀電子書,越來越多的德國年輕人選擇通過軟體圖書市場在智能手機和電子閱讀器上購買圖書,以便隨時瀏覽。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購買版權圖書的行為,不同於閱讀定製的新聞推送或者公眾號內容。

德國人最愛讀的書是人文社科領域書籍,此類書籍多由中小型和獨立出版社發行,這些中小出版機構往往保持了對文學的獨到見解和獨自的創造性,以追求理想信念和承傳文化傳統為己任,保持著書籍的原汁原味,維護著德國社會文化的多樣性。此外,德國人還青睞一種口袋書籍。這些口袋書設計小巧,以暢銷的成功學、偵探小說、情感故事、科幻小說為主,雖然比較淺顯易懂,但是更加「下里巴人」的風格也降低了閱讀門檻,讓一些層次比較低的人群也能夠享受到閱讀的樂趣。

讀書既是「獨樂樂」的行為,也需要「眾樂樂」,因此書友會和讀書沙龍在德國人中十分流行。在各具特色的書店和讀書主題的咖啡屋,志同道合的書友們召開各種讀書心得交流活動和好書推薦活動。迄今,德國許多地方仍然延續著源於宗教佈道活動的「朗讀會」傳統,參與者群情投入,將一本好書視作珍寶般傳誦。讀書更是一項親子活動,德國促進閱讀基金會設有針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在校及課外閱讀項目和夏令營,並對家長和教育機構、書店和圖書館工作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向其推薦適合少兒閱讀的好書,踐行「讀書從娃娃抓起」的理念。

後記:德國文豪海涅的一首詩寫道:「上帝把廣袤的大陸給了法國和俄國,把海洋給了英國,但卻把思想的天空留給了德國。」德國為何能夠從兩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中崛起,引領歐洲經濟和一體化,為何能夠將德國製造打造成世界信賴的品牌,為何能產生大批諾貝爾獎獲得者,答案之一就是全民閱讀。一個全民閱讀的國家會是強大並可延續的。德意志國強民富的源頭活水,正是全體國民對閱讀孜孜不倦的渴望,以及國家和社會為之提供的有利條件。

責編/西遊


推薦閱讀:

歷史上,對於游牧民族,鄂爾多斯意味著什麼?
為什麼我國東南部少數民族很少,西南地區民族就很複雜?
盧梭:一個人或一個民族
和漢族一樣有五千年歷史的少數民族,可能你不知道它的存在
試論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中關於民族問題的理論

TAG:民族 | 世界 | 世界大戰 | 意志 | 廢墟 | 解密 | 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