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做那些「重複工作」,它會讓你的職場失去競爭力!

剛入職場時,你可能每天都滿懷鬥志,把每一天都當作是一個新的挑戰。可當你日復一日的做著重複性工作的時候,你的熱情也會慢慢消磨殆盡。然後你就開始不停的尋找,思索工作的意義,你渴望一份有價值的工作,你期待著有一天你能夠端著咖啡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鳥瞰這座城市。

眾所周知,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國富論》里的「論分工」影響深遠——分工的泛化與深化,使得個體成為流水線作業中的一個極小的環節。不論你從哪個角度看,似乎工作都有一大片重複性的狀態。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為什麼我們會討厭重複的工作?

任何一份工作,除了有挑戰的部分,都有很多常規甚至重複的事情要做,這很正常。比如導演每天要喊N多次CUT,演員可能要NG好幾條......但重複的頻次和周期卻有所區別。人們討厭的重複是短期內的高頻重複,如每天處理 200 張單據,裝訂 300 份合同,組裝 500 個結構件。

如果是半年期的一個產品開發,2年的一部電影拍攝,也算不上重複性工作。它之所以讓我們討厭,是因為長期的重複性會極大消耗人們的工作熱情,導致情緒耗竭,使人們更容易形成習得性無助、工作倦怠。

根據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對人的需求的理解,最有意義的工作,是不斷對大腦的開發,不斷挑戰自己,使自己獲得成長,實現自我價值。這也是海爾正在做的事情,讓員工都能成為自己的CEO,從而最大化自身的價值。

所謂的重複工作真的只是表象

要想擺脫重複性工作,首先你必須清醒認識到——不論是形式還是內容,工作的重複性只是一個表象,關鍵在於你能否從千篇一律的工作中,看到別人察覺不到的蛛絲馬跡。如果你不去動腦也不主動思考,那麼你的能力也會一直停留在一個較低的層面,所以不要停留在舒適區,要多問問自己:

1我是否盡了最大的努力?2工作中有哪些地方可以改進?3能否再提高工作效率?

其實,職場就好比是一個網路,無論你在什麼行業,幾乎所有人都是你的客戶,因為他們都有可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你的職場生涯。所以,要用產品經理思維漸進式改善用戶體驗,觀察你的客戶,了解他們的需求是什麼,你的工作是否能準確地針對客戶的需求去做一些調整。

舉個例子:

小王是一個培訓助理,工作期間他發現發培訓郵件經常因為文字太多,而遭到大家嫌棄,回復的人很少,於是他就學習了一下 HTML 語言,以後的培訓通知都是精美的網頁版的,這樣不僅增加了員工的瀏覽量,直觀的畫面還提高了員工對培訓的滿意度,於是乎第二年小王成了培訓經理。

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多總結經驗,建立起一套自己的邏輯思維與工作體系,去學習更多的相關技能,優化你的工作效率,把自己解放出來做更有價值的事情,積極面對工作中的變化和挑戰。

在實際生活中當一個「有心人」

如果我們將工作簡單分類成「浮淺工作」與「深度工作」,不難發現,決定工作價值的,在於真正的「深度工作」。相對「浮淺工作」,深度工作需要的是連續不間斷地高度投入、需要調動人的認知和思考能力使其儘可能逼近極限,從而獲取不易得到的創造性的、具有高價值的工作結果,它是稀缺的,並且能為人帶來真正的成功。

這不僅因為它更加困難,更是因為我們身處的社會環境事實上更容易陷入「浮淺工作」——我們習慣於用參加了多少場會議、回復/發送了多少封郵件、完成了多少系統指派的工作任務以及其他可以被「量化」的指標來評價自己和其他人的工作。在這種環境下,似乎一個人工作的價值只和他是否看起來足夠「忙碌」有關係。

正如美國暢銷書作者卡爾·紐波特所說,你永遠無法通過重複、累積的工作得到「深度工作」的工作結果。日常工作中,不管工作如何重複,但是我們的注意力卻不是重複的,我們所能做的,便是通過不斷地創新,在實際工作中當一個「有心人」,學會從重複性工作中進行總結,找到更多的觀測點,有量的積累才能有質的改變,然後才有可能變成專家而達到藝術的境界。

轉載請註明來源。

推薦閱讀:

NO.136【鮮資訊】山東省政府印發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工作意見
你們見過最摳門的老闆什麼樣子?
年輕人,找工作時,別再被這些屁話忽悠了!
如何直接從國內到美國工作?
工作、生活中有哪些東西適合一步到位,又有哪些東西適合不斷更新?

TAG:工作 | 職場 | 競爭力 | 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