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病毒調控免疫雙管齊下治乙肝
清除病毒調控免疫雙管齊下治乙肝
出處:大眾中醫藥 1991年1期16-17頁
摘要:本文介紹我們如何根據中醫的理論和治則,在治療肺結核病的過程中積極開展臨床科研,逐步創製出「芩部丹」等一系列新葯,以冀探索中醫臨床開展科研的思路和途徑。
一、正確認識「虛」和「實」的辨證關係,促進臨床科研的不斷深入
肺結核是慢性病,久病必虛。《內經》、《金匱要略》等古代醫籍中已有「虛勞」、「虛損」等記載。後世朱丹溪、喻嘉言進一步發揮了「勞瘵主乎陰虛」以及「陰虛者十之八九」的論點,在當時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實際意義。古人的經驗,是啟發我們臨床思路的寶貴源泉。但是時代在演變,尤其是近三、四十年以來,許多抗生素和化學抗癆藥物的大量應用,以及自然環境和不同的社會因素的影響,病人的情況也必然有所變化。為此,我們制訂了臨床科研計劃。首先根據擬定的辨證標準,摸清肺結核病的證型分布。結果在1000例各種類型的肺結核病人中,屬陰虛者605例,佔60.5%。這使我們體會到:陰虛在肺結核病中雖非十之八九,但也確實比較多見,古人的經驗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通過臨床驗證,我們有意識地對辨證屬陰虛的病列採用滋陰方葯為主來治療。實踐一段時間後,看到某些病例咳嗽、咯痰等癥狀有所好轉,但痰中結核桿菌及X線胸片複查卻改變不明顯。由此我們感到必須廣開思路,進一步探索疾病的內在聯繫和發病規律。
其實,任何一種疾病,沒有絕對的「虛」,也沒有絕對的「實」。肺結核病的「虛」和「實」也是相對而言,無非是在不同階段有所偏重而己。何況本病病程較長,病情錯綜複雜,臨床上反映為「虛中夾實」、 「實中有虛」的情況不少。我們應作動態觀察,權衡以重,辨證用藥。
浩如煙海的中醫文獻。為我們深入思考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尤其是晉唐以來,逐步以本病有傳染性,進而創立了「內傳毒氣」、「骨蒸癆熱」以及「癆蟲」、「瘀血」等病因病機。此外,根據本病的不同臨床表現和病變類型,提出了諸如「屍注」、「勞瘵」、「伏連」等等的病名。治療方面也提出了「除蒸解毒」、「行瘀殺蟲」等等法則。這些見解為我們進一步發掘有效中草藥打開了思路。
我們經過反覆的臨床實踐,終於發現黃芩、百部清肺瀉火,丹參、桃仁行瘀生血,用以治療對西藥抗癆藥物已產生耐藥性的開放性肺結核患者,除臨床癥狀好轉外,痰菌陰轉率達47%,部分病例空洞關閉。後來為了方便服用及推廣應用,經過劑型改良,製成「芩部丹」,為耐藥性肺結核病患者的再治療,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徑。
從「養陰保肺」到「瀉火行瘀」,看起來提高了療效,那麼是否就說明「瀉火行瘀」比「養陰保肺」更有效呢?事實上也不盡如此。「陰虛」與「火旺」本來就是有內在聯繫而互為因果的。滋陰可以降火,降火也可以保津,何取何舍,要視疾病的具體情況及病情的輕重緩解而定。我們在30多年臨診中,看到一些不規則治療或用藥不足的病例,雖然一時痰菌陰轉,病灶吸收,可是往往容易複發,尤其是咳聲低怯,動則喘促,頭昏腰酸等所謂腎虛證候者,更易舊病重犯。如果及時補腎保肺,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則可增強抗病能力,這為後來我們試製「保肺片」提供了依據。
當然,在肺結核發病過程中,往往是「虛實夾雜」,有時需要「攻補兼施」。我們體會,任何一種疾病,都有其各自的病因、病理和證候三個環節,如果觀察到的現象和本質是一致的,治療效果就好,否則往往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從自然科學的發展規則來看,中醫辨證論治的內容,必將隨著時代的前進而不斷充實與提高。
二、通過「異病同治」和「同病異治」,開拓臨床科研的途徑
不同的疾病可以用同樣的治法來處理,這叫做「異病同治」。譬如說,青黴素可以治療很多革蘭氏陽性細菌性疾病。然而,中醫在這方面更有其獨特的涵義。舉例來說,「芩部丹」除了治療肺結核病,目前已延用到眼科、喉鼻科、皮膚科、婦科、骨科等領域的結核病上去了。不僅如此,我們在遇到某些類似肺結核癥狀、經過細菌學及X線胸片等檢查診斷為慢性纖維性變「機化性肺炎」的患者,用「芩部丹」治療也收效。
反過來說,同一種疾病,在病程的不同階段,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治療,這就叫「同病異治」了。我們在臨床上遇到某些肺結核病,胸痛,發熱,痰黃或帶腥臭者,X線胸片常呈現空洞壁較厚或有液平的所謂「張力性空洞」者,用「芩部丹」治療往往效果不顯,根據辨證,近似中醫的「肺癰」症,我們應用魚腥草、鹿含草、夏枯草等來治療,進而試製了「三草片」,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近年來,我們在「三草片」治療肺結核並發化膿性疾患的經驗上,加入野蕎麥根、黃芪等托膿排毒,用於比較難治的結核性膿胸,初步看到可喜的苗頭。異病同治和同病異治的辨證關係,引導我們的臨床科研不斷發展和深入。
三、「審證求因」,「探本求源」,提出新課題,擴大臨床科研成果
一種疾病具有各種癥狀,有全身性的,也有局部性。有的是本病引起的,有的則與本病的關係不大,或是間接地由併發症和附加症等所引起的,這就要求醫者分清主次,提高「審證求因」和「探本求源」的水平,針對主症下藥。這不僅為取得癥狀學上的療效,更是為了治癒疾病。
當肺結核病呈活動性時,發熱是主症之一,往往在午後體溫上升,中醫稱為日晡潮熱,是一種消耗性發熱。治療通常不用退熱劑,因其僅起一時的作用,停葯後熱度又起。為此,盡量選擇強有力的抗癆藥物,以控制病程,使體溫逐漸恢復正常。
我們審證求因,從古今治療「骨蒸癆熱」的處方中,尋找和篩選治療本病的強效藥物。通過反覆的臨床探索和廣泛驗證,幾年來創製了「雪花沖劑」(由白花蛇舌草、七葉一枝花和六月雪等配製)及「復方功勞葉針劑」(由功勞葉、一見喜組成),除口服外,還採用了穴位注射等給藥方法,為本病開創了新的治療途徑。
當然,治療長期發熱的肺結核患者相當艱巨,不少的病例療效尚不夠理想。但是我們看到,用藥後如能達到逐漸退熱的效果,則往往不再反覆,說明療效比較鞏固。這是否意味著上述治法能調整機體抗病能力,從而達到控制病情?還是這些中草藥直接有抗結核桿菌的作用?或兩者兼而有之?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又一課題。
同時,我們對本病另外一些主要癥狀也進行了探索性治療觀察,如用清熱止血的側柏葉、茜草根治療咯血,進而又試製了「新芩部丹」等葯。就這樣通過不斷的臨床科研實踐,為結核病患者提供了一系列具有中醫特色的治療新葯,而且一般沒有副反應,與西醫療法取長補短,充實了結核病治療學的內容。
推薦閱讀:
※家族遺傳乙肝,如今肝硬化失代償期。?
※把乙肝「阻擊」在早期
※50歲中年女性,20年左右乙肝小三陽,今年體檢突然發現甲胎蛋白高(17+),轉氨酶正常,是否是肝癌的標準?
※乙肝病毒攜帶者的幾個問題?
※筷子會傳染乙肝病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