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商主義反思之一

導語:3月28日,摩根大通發布報告稱,中國對外貿易順差背後的基本力量仍未改變,預計2011全年中國的貿易順差將可能高達1000億-1100億美元。2月底,央行副行長易綱曾表示,貿易順差過大是我國通脹的源頭。國內通脹真的與貿易順差過大有關嗎?

.addRss{ height:26px; line-height:26px; display:inline;text-indent:0;}.addRss .xml,.addRss .rss{ float:right;}.addRss .xml{padding:5px 10px 0 0; width:36px; line-height:21px;background:url(http://img1.cache.netease.com/cnews/css09/rss100121/bg.gif) no-repeat right -281px;}.addRss .xml a{margin:0;padding:0; border:0;}.addRss .rss{width:82px; height:26px;display:inline;}.addRss .rss dl{height:26px;overflow:hidden;}.addRss .rss dt{ padding:0 8px 0 27px; background:url(http://img1.cache.netease.com/cnews/css09/rss100121/bg.gif) no-repeat -160px -248px; font-size:14px; font-weight:bold; cursor:pointer;}.addRss .rss dd{text-align:left; border-top:1px dashed #dcdddd;}.addRss .rss dd a{ display:block;background:url(http://img1.cache.netease.com/cnews/css09/rss100121/bg.gif) no-repeat 8px -248px;padding:4px 0 5px 28px; line-height:14px;height:14px;}.addRss .rssOn{ position:relative; z-index:1;}.addRss .rssOn dl{border:1px solid #B1C8D6; background:#fff; height:auto; overflow:visible; position:absolute; right:0; top:0; z-index:3;}.addRss .rssOn dt{ cursor:text; height:24px; line-height:24px;}

訂閱到

通脹是貨幣超發所致,我國貿易順差是導致貨幣超發原因之一 中國央行貨幣超發近43萬億,這是導致通脹的根本原因

從2010年7月份以來,我國物價上漲壓力不斷增加,主要表現為食品等農產品和住房價格等的上漲。2010年,食品價格上漲對居民消費價格同比漲幅貢獻超過70%,居住價格上漲貢獻超過20%。到今年2月份,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達4.9%,食品價格上漲11%;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7.2%。

貨幣學派創始人弗里德曼曾言,通脹無論何時何地皆為貨幣現象。按照貨幣學基本原理,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每增長出1元價值,作為貨幣發行機構的中央銀行也應該供給貨幣1元,超出1元的貨幣供應則視為超發。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坦言:「過去相當一段時間,央行存在貨幣超發的問題,特別是2009年,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採用了『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是通脹的根源。」

根據官方數據,2000年,我國GDP總量為8.9萬億元,廣義貨幣供應量為13.5萬億元,是GDP的1.5倍,多出了4.6萬億元;到2009年,我國GDP總量為33.5萬億元,廣義貨幣供應量為60.6萬億元是GDP的1.8倍;而到了2010年9月末,廣義貨幣餘額已經達到了69.64萬億元,按照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0年前三季度GDP達26.866萬億元計算,超發貨幣將近43萬億元。

央行發行20萬億元對沖2.85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加劇通脹

事實上,我國央行貨幣超發的原因除了2009年以來加入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因素之外,其主要原因還在於貿易順差和固定匯率制度。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就認為,貿易順差過大使得人民幣升值壓力較大,為了保持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央行必須購回美元,從而被迫投放基礎貨幣。易綱認為,貿易順差過大是通脹的源頭,較多的貨幣推高了通貨膨脹,進而物價上漲。

數據顯示,從2003年開始,我國的外匯儲備就以每年一千多億以上的規模增加,緊接著就以每年兩千多億、四千多億的規模恣意攀升。2008年,遭遇全球經濟危機,中國的外匯儲備繼續新增4500億美元。到2010年底,中國外匯儲備累計達2.85萬億美元。

中國現行的外匯管理體制是固定匯率制,外匯儲備每增加1美元,央行就必須得相應地放出等值的人民幣,以吸納這些源源不斷的外匯。經濟學家胡祖六日前在接受網易財經專訪時表示,目前中國實行的固定匯率制度,使得央行被迫購買外匯,被動發鈔,加上2009年以來的大規模財政與貨幣刺激,是今日通脹嚴重的重要原因。據統計,到2010年底,中國央行拋出了近20萬億元人民幣來對沖2.85萬億美元的巨額外匯儲備。

「輸入型通脹」也與我國貿易順差和巨額外匯儲備緊密相關

今年以來,國際糧價、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高位並不斷攀升,使輸入型通脹壓力成為人們耳邊一個熟悉的名詞。3月25日,由央行上海總部編寫的《2010年國際金融市場報告》認為,2010年,原油、基本金屬、農產品等大宗商品價格在新興市場經濟體需求強勁、金融市場總體流動性較充裕的情況下實現了較大幅度的上漲。

有專家指出,由於全球流動性大量增加、美元持續貶值以及中東局勢動蕩等因素,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我國輸入性通脹壓力不斷增加。從2011年前兩月的數據來看,中國的通脹形勢依然嚴峻。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月份PPI同比上漲7.2%,創2008年10月份以來的新高。

其實,「輸入型通脹」也與我國貿易順差和巨額外匯儲備緊密相關。按照經濟學原理,當國外存在通貨膨脹和價格上漲時,由於國外商品的價格上漲,使得該國的對外貿易將出現大量順差,而大量的貿易順差存在,又會使該國的外匯儲備大量增加。在固定匯率制下,大量的外匯儲備將導致我國國內貨幣供給大大增加,從而引起國內利率降低,並最終導致通貨膨脹。

過去相當一段時間,央行存在貨幣超發的問題,特別是2009年,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採用了「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是通脹的根源。 貿易順差過大帶來巨額外匯儲備,高外儲負面效應正在加大 固定匯率制和高外儲降低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帶來資產泡沫

經濟學家胡祖六認為,如果我國的固定匯率制度不改變,那麼央行對貨幣控制的能力就非常的脆弱。「我們之所以進行匯率改革,並不是屈服於美國的壓力,也不是說從出口競爭力的很狹窄的角度考慮,歸根到底是為了維持我們的宏觀穩定。」

事實上,固定匯率制和高外儲正在降低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使得國家貨幣政策處於一種兩難境地。當外匯供給大於需求時,中央銀行為了維持匯率的穩定,將會投放基礎貨幣大量買入外匯,使外匯儲備增加。為了消除因外匯買入引起的貨幣供給增加,中央銀行就必須在公開市場上回籠人民幣,但這必然又會造成國內信貸的收縮。收縮國內信貸的結果是增加人民幣利率的上升壓力,進而增大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這反過來又迫使中央銀行買入外匯,從而又增加了貨幣供給,造成加劇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

胡祖六認為,如果中國固定匯率制度不改革,央行控制貨幣供應的能力就受到制約,中國就隨時都有可能爆發通脹,資產泡沫的風險,包括房地產泡沫的風險,那時候我們就會有大的問題,那時候不只是出口沒有競爭力,整個經濟都會陷入一種非常重大的負衝擊。

巨額外匯儲備推高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保值、增值風險加大

雖然我國的外匯儲備是由多種儲備貨幣組成,分散在不同形式的資產上,但目前大約仍有60-70%是以美元計價的資產,包括大量美國國債與公司債券,而近年來美元相對於其他主要國際貨幣持續貶值,因此相應的以美元計價的外匯儲備資產也就必然會受到損失。有專家指出,我國規模龐大的外匯儲備資產必然會使國家財富時刻處於巨大的風險之中,同時巨額的外匯儲備也給儲備資產的保值增值管理帶來了難度和挑戰。

外匯儲備實際上是對國外實際資源的購買力。但是據央行副行長易綱分析,外匯儲備投資實物能力很有限,「鐵礦石和石油越賣越貴,黃金市場容量小,兼并收購敏感,租用土地難度大。」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此前曾坦言,我國在國際貿易體系中定價權幾乎全面崩潰,買什麼漲什麼。比如,中國鋼鐵工業產能世界第一,鐵礦石進口世界第一,其中2009年進口6.3億噸,對外依存度從2002年的44%提高到69%。2010年,國際鐵礦石巨頭再次更改定價規則,從年度定價改為季度定價,中國鋼鐵企業要比2009年多付700多億美元。

貿易順差帶來貿易失衡,給發達國家搞貿易保護帶來口實

中國自1994年以來就一直保持經常項目的貿易順差。有專家指出,中國之所以能夠在經常項目保持持續的順差主要受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是勞動力成本優勢長期以來相對明顯促使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較高;二是人民幣匯率長期低估進一步降低了廠商生產成本,有效的提高了中國製成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由於貿易順差的大幅增加,使一些發達國家針對我國的貿易保護升溫。比如,2009年9月,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了針對進口中國輪胎的特保案,被認為是奧巴馬時代中美貿易摩擦第一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1月至11月,美國各類貿易救濟案約為50宗,其中超過一半針對中國。

2010年以來,美國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案件不斷發生。2010年1月,美國商務部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價值超過3億美元的鋼絲層板初步徵收43%—289%的反傾銷關稅。同年2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又裁定來自中國的油井鑽桿對美國構成傾銷。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網易財經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原創|鄭彪:重商主義的歷史啟示

TAG:反思 | 主義 | 重商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