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回神給你的產業》第三章 從憂傷到榮耀
第三章 從憂傷到榮耀
所盼望的遲延未得,令人心憂;所願意的臨到,卻是生命樹。(箴言13:12)
這真是一個令基督徒振奮的時代!在90年代這十年間,我們看見神在世界各地展開基督教史上的偉大作為。許多宣教士和基督教領袖都認為,近日在世界各地所經歷的更新與復興之火源於阿根廷。
在彼得·魏格納博士所著的《爭戰的禱告:擊垮黑暗掌權者的有效方法》一書中,他敘述主如何透過策略性的屬靈爭戰,使阿根廷這荒涼之地經歷極大的復興。阿根廷復興之火蔓延至全世界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一場在阿根廷舉辦、由豐收佈道團與艾德·史福索所贊助的年度特會。這個機構把世界各地的領袖聚集在阿根廷,讓他們置身於神在當地強烈的運行中。這些領袖在阿根廷時被聖靈大大觸摸,而把復興的恩膏帶回自己的教會和地區。
在1992年,我有幸與芭比·白爾利一同帶領豐收機構的代禱團。我們是一群人數少、卻很合一的團隊成員包括以斯帖·伊妮斯基、凱倫·史托,以及利百加·史次馬。當我們五人同心竭力尋求主時,主賜給我們驚人的突破。在服事期間,我們見到與會者(大多是福音派,沒有任何靈恩派傾向)深深被聖靈感動——喜笑、哭泣,並且在地上打滾。我們幾人從未見過聖靈這樣的彰顯,於是我求問主關於他的工作。當時我站著觀看神恩典的澆灌,他在我內心深處對我說:「我正將我的百姓從憂傷帶到榮耀!」
從那一刻起,這句話便留在我心中。何謂「從憂傷到榮耀」呢?我開始更多學習、認識這件事,而有了以下兩點結論:第一,這是神對於我們每個人的旨意;第二,它有一個明確的過程。讓我們仔細檢視這段必經之路——從時常有失喪、哀傷相伴的曠野時期,到過渡期,最後進入復興期。讓我們從曠野時期開始看起。
認識曠野時期
「曠野」是一個許多人都畏懼,一有機會就要逃避的地方。它令人想起一片乾涸、充滿尖銳多刺的荊棘蒺藜,是一望無際的不毛之地。一片死寂的氛圍中只有肅殺的狂風呼嘯而過,帶著阻攔人視線的沙粒猛打在皮膚上。在這片荒土上僅存的生命必須為了生存而奮鬥,尋覓稀少的水源以捱過一日。這真不是一幅受歡迎的畫面。然而,曠野是無可避免的,那是神的法則。他使我們有不同的屬靈季節要度過,正如他創造自然界的四季一般,而某些屬靈季節是要在曠野中度過的。
我們如何走到曠野
曠野時期因下列三個原因而發生:
第一,我們因順服神的引領而進入曠野。在主耶穌基督受洗之後,他被聖靈帶到曠野接受試探。耶穌在曠野里的順服不但打敗了撒但的詭計,也促使他進入他的事奉(參考馬太福音4章)。就是在曠野中,我們才會願意跟著主受苦,以擊敗仇敵,並且得著所需的一切,以進入神對我們的命定。
第二,曠野時期可能是罪所產生的結果。以色列人就曾經如此。他們雖然因順服而走進曠野,卻在那裡大大得罪主。因此神起誓,在他們進入應許地之前,要從他們當中除掉罪惡的世代,於是他們漂流了四十年。神往往必須在我們進入他完全的應許之前,先潔凈我們罪的問題。
第三個進入曠野時期的原因,是無法掌控的環境因素,使我們被迫進入其中。約伯便是一例,他歷經巨變不是犯罪的結果,也不是他個人的決定,而是出於神的試驗。我們所遭遇的苦難並非都像約伯一樣,是出於天上的賭注,但神和撒但確實都在觀看我們在曠野時期的反應,也都在尋找機會;神正尋找機會恢復、賜福給我們;撒但則伺機布下阻礙我們前進的網羅。
我們在曠野時期的反應,決定了下一個屬靈季節。倘若摩西在曠野時沒有悖逆神,他就得以進入應許之地,約伯如果因著過度哀傷而咒詛神,就永遠不會得著神如降雨般賜下的新祝福與恢復,而會苦毒地度過餘生;倘若基督向試探妥協,不但他會失去自己的命定,我們也會失去惟一的救贖之道!
我們必須配合神對我們生命的計劃,以便進入他所預定的下一個季節。但我們往往勝不過曠野時期的悲傷,以至無法往前行。那麼,我們要如何從自己悲傷、痛苦的現實中,進入神復興計劃的榮耀呢?要回答這個問題以前,必須先明白「失喪」與「恢復」的基本原則。
失喪的真相
誠如我們之前所說的,經歷「失喪」是進入曠野時期的一個原因。失喪是生命中悲哀卻無法避免的過程,不論是死亡、離婚、失業、受迫害、殘疾、財產損失或其他各種悲劇和失望,每個人都經歷過不同形式的失喪經驗,無人能倖免。因此,了解「失喪」對我們生命的益處是很重要的。它能使我們朝向恢復的時期前進,也能讓我們迷失在曠野中而裹足不前。
「失喪」引起憂傷
所有的失喪都會帶來某種程度的憂傷,憂傷是情緒對失喪的反應。憂傷並不表示這個人不屬靈、不夠信靠神。事實上,許多走過重度憂傷的人,都經歷了神相當程度的恩典,是他們無法從別處領略的。假如神對我們在經歷失喪之後的憂傷感到不滿,他就不會對我們廣施恩典了。
人類行為學家告訴我們,事實上,「正常的」悲傷歷程有不同階段。這些階段的情緒反應包括震驚、否認、討價還價、沮喪、憤怒、罪惡、困惑,最終才是盼望與接納。受創者可能經歷這些過程的全部或某一部分,每個人處理痛苦的方式都不一樣。
悲傷歷程對每個人的影響不一樣,走出相同處境的兩個人,心情卻可能完全相反。我們來看看兩個寡婦的例子。守寡的遭遇可能會讓一個婦人更深刻認識主作為丈夫的一面,如同以賽亞書54:5所記:「因為造你的是你的丈夫,萬軍之耶和華是他的名。救贖你的是以色列的聖者,他必稱為全地之神」。守寡的苦難讓這個婦人與主建立起更深的關係,也更深的倚靠他。
另一個婦人則也許永遠無法擺脫她的孤單。她可能就這樣度過餘生,永遠不能從她痛苦的失喪經驗中完全復原。
下面兩種憂傷情形會攔阻我們走向恢復:
1、沒有走完悲傷歷程。重大打擊需要深入的醫治,而醫治過程往往比我們所預期的還要長久且艱辛。事實上,往往一個處在恢復過程中的人,是在進行「哀傷緩解的工作」(griefwork)。這個詞意指在意志上作出決定,當憂傷的情緒來臨時願意去經歷它們——無論多麼令人不愉快——並且正視它們,直到過程終止。「哀傷緩解的工作」背後的理論是這樣的:當我們容許自己隨著自然的情緒起伏而哀傷,醫治便會開始滲入那痛苦。假如我們不讓自己接受醫治,反而否認我們的情緒,這份憂傷就會開始惡化,日後往往以各種有害的形式表現出來,諸如成癮行為、長期憂鬱、暴怒、甚或是身體的疾病。
我們也必須記得,仇敵會利用我們遭遇失喪的機會擄掠我們。除非讓主帶我們走過這些悲傷時期,並且陪伴我們直到最後,否則撒但會利用我們的否認,在生命中建立起一座憂傷的堅固營壘,這類深藏在記憶中的憂傷往往會阻礙我們進入恢復。
2、當悲傷歷程持續過久時。儘管憂傷是必然的,度過這段歷程也很重要,但我們有可能讓憂傷持續太久了。就像先前提到的那個寡婦,許多陷在痛苦中的人,不明白該是放下憂傷的時候了。即使偉大的先知兼祭司撒母耳,都曾落入這「舒適的」憂傷網羅里;我們在撒母耳記上16:1節里看見:『耶和華對撒母耳說,「我既厭棄掃羅作以色列的王,你為他悲傷要到幾時呢?」』神所定下讓撒母耳為掃羅被廢而哀傷的期限已經滿了,這時候撒母耳若沒有選擇繼續往前走,就會錯失神使用大衛的下一步行動。
傳道書3:4提醒我們:「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正如撒但會利用否認來折磨我們,他也擅長拖延我們的哀傷時間,遠超過神所預定的。他知道藉著讓我們感覺彷彿處在無盡的悲哀里,我們就無法進入神在失喪背後所要賞賜的豐盛生命。憂傷奪走了我們的力量,而且往往就是我們所需、能夠讓我們進入遠比失喪前更美好之生命季節的力量。在適當的悲傷期間,神的恩典會遮蓋我們天然能力的缺乏,但當主要我們動身前行時,那份恩典就收回了。倘若我們沒有與主同行,就可能停留在軟弱無助的處境中,而無法跨越進入我們的產業。
約書亞是以色列偉大的領袖。他是實際上帶領以色列人過約旦河、進入迦南地,並且率軍攻佔神應許之地的人。但是,如果約書亞讓自己對摩西逝世的哀傷超出原定期限,情況會如何呢?申命記34:8說,「以色列人在摩押平原為摩西哀哭了三十日,為摩西居喪哀哭的日子就滿了」。如果居喪哀哭的日子沒有終了會如何?很簡單,約書亞就無法進入神賜給他百姓的產業。他的悲傷會耗損他在那個歷史的關鍵時刻所需的力量。幸好約書亞適度的哀慟,之後便重新得力,並在爭戰來臨時勇往直前。
神的恩典會遮蓋我們天然能力的缺乏,但當主要我們動身前行時,那份恩典就收回了。
倘若我們沒有與主同行,就可能停留在軟弱無助的處境中,而無法跨越進入我們的產業。
深入的醫治
我相信我們若有耳可聽,神必會信實的讓我們每個人知道哀慟期該何時結束——何時該脫去哀哭的衣袍,重新開始生活。但當那段時期結束時,就表示我們完全得醫治了嗎?並不盡然。我們可能依舊經歷來自生命中失喪的痛苦,畢竟這些事件塑造了我們大部分的人格。但是感覺到痛苦,同時讓主帶我們進入更深層的醫治,並不等於活在悲哀之中。
我自己就有這樣的經歷。1988年2月6日那一天,我的妻子潘產下一對漂亮、足月、長得一模一樣的雙胞胎。我們為這對來自神的寶貴禮物取名為耶西·大衛和雅各·利未。但在他們幼小的身上卻有很大的毛病,一個有嚴重的心臟問題,另一個則有嚴重的肝臟問題。僅僅一周之內,我們的兩個兒子相繼死去。那份痛楚令我幾乎無法承受;我因著失去他們而深切的哀慟。但神信實地扶持我度過這段時期,並且確實引領我走出哀慟。
1997年7月22日,利百加·史次馬的第一個嬰孩胎死腹中(是她和丈夫取名為安娜·珍的女兒)。潘與我和利百加以及她的丈夫傑克關係十分密切,他們女兒的死訊令我內心深感悲傷。但我發現因著他們孩子的死,也使我對自己孩子死去的憂傷再度被燃起。因為我的痛苦突然間再度臨到,我知道神要在我生命中帶來更深刻的醫治,而他確實這麼做了。
在這個事件發生時,我已經有九年沒有為我失去兒子的事哀痛了。我那段悲傷期很久以前就結束了,但這醫治傷痛的過程在我生命中依然是個事實。雖然悲傷的時間可能停止,不過醫治過程仍然持續進行,直到神完成他恢復的歷程為止。
「失喪」的益處
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8:28)。神對我們的旨意並不會因我們遭遇失喪而終止。事實上,神在我們的失喪中可能有更高的旨意。這段熟悉的經文告訴我們,神對我們的失喪並不感到訝異。我們甚至會發現,神透過痛苦的經驗為我們帶來益處。讓我們來看看可能有哪些益處。
「失喪」帶來成熟
即使在人生最重大的失喪中,神確實仍賜下所需的恩典,使我們得以度過。當我們在患難中選擇領受神的恩典,就能夠進入更高層次的堅忍,使我們對未來有新的盼望。羅5:3-5說,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
神總是有辦法幫助我們度過難關。但神的方法不僅僅是將痛苦挖出來,好讓我們得以存活;一點也不是。神在憂傷時的恩典,是幫助我們帶著對未來的盼望而走過痛苦。在痛苦的深淵中,恩典就是我們必須用雙手牢牢抓住的救生索。當我們牢牢抓住神的恩典與盼望時,我們的處境就會轉為明朗,莫大的安慰也會浸過我們全身。這時,我們便進入一個新的成熟境界。
傑瑞·席哲是華盛頓州史波坎惠活學院的宗教學副教授,他十分熟悉這項原則。1991年秋天,他在開車載著全家人返家的途中,被一輛酒醉駕駛的車迎頭撞上,他的母親、妻子和年幼的女兒都在這場意外中喪生了。席哲在他所著的《出人意外的恩典》中,道出了自己悲慘的遭遇,以及神如何幫助他度過。他說:「最重要的是,我開始認識神恩典的大能,以及我對它的需求。我的靈魂得以成長,因為它被神的良善和慈愛喚醒……神使我的靈魂成長,擴充它,並以他自己充滿它。我的生命被扭轉了,雖然承受了痛苦,但我深信結局會是美好的。遭逢巨變者最大的挑戰,就是一方面要面對失喪的幽谷,一方面又必須學習以新的活力與態度活下去。當我們學習接納這失喪,並讓自己的生命被擴展時,我們便能活得更好,也能更加親密的認識神,同時也勝過了這項挑戰……失喪的經驗可以耗損我們,也可以擴充我們。我必須再次重申,那全賴我們所作的決定及所領受的恩典。「失喪」的作用就像轉變我們的催化劑,它會把我們帶到神面前——惟一渴望賜給我們生命,也有能力賜予的那一位。」
藉著探觸神的奇妙恩典,失喪就會變為苦樂參半的祝福,帶領我們對神有更深一層、更親密的認識。
我們雖然為失喪哀哭,卻在生命中變得更加成熟,並且對神大而可畏的恩典與盼望有更深刻的認識。
「失喪」帶來喜樂
聖經里充滿把哀傷變為喜樂的經文,以下是一些例子:
因為,他的怒氣不過是轉眼之間,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你已將我的哀哭變為跳舞,將我的麻衣脫去,給我披上喜樂。(詩30:5,11)
以這月的兩日為猶大人脫離仇敵得平安、轉憂為喜、轉悲為樂的吉日。在這兩日設筵歡樂,彼此饋送禮物,周濟窮人。(以斯帖記9:22)
那時,處女必歡樂跳舞;年少的、年老的,也必一同歡樂;因為我要使他們的悲哀變為歡喜,並要安慰他們,使他們的愁煩轉為快樂。(耶31:13)
賜華冠與錫安悲哀的人,代替灰塵;喜樂油代替悲哀;讚美衣代替憂傷之靈。(賽61:3)
約翰福音16:16-23是一段很美的經文,耶穌預言自己的死與復活。第20-22節直接道出門徒即將經歷的憂愁與喜樂:「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將要痛哭、哀號,世人倒要喜樂;你們將要憂愁,然而你們的憂愁要變為喜樂。婦人生產的時候就憂愁,因為她的時候到了;既生了孩子,就不再記念那苦楚,因為歡喜世上生了一個人。你們現在也是憂愁,但我要再見你們,你們的心就喜樂了;這喜樂也沒有人能奪去。」
憂傷與喜樂息息相關,也許是因我們所經歷的憂傷愈深刻,所能擁有的喜樂就愈大。我想這情形與飢餓相似,我們愈飢餓,一頓美食就愈能滿足我們。神知道這一點。雖然我們可能只見到愁苦和深夜的眼淚,神卻已經計劃賜下一個充滿喜樂、明亮、美好的早晨。潘與我體悟到這項法則,因此我們選擇以約翰福音16章22節作為我們雙胞胎兒子的墓志銘,深知有一天我們的憂傷會轉為無人能奪走的喜樂。
神會在憂傷期之後帶來喜樂的另一個原因,是要為我們的心靈帶來一股新的能力之風。在前幾頁,我們談到憂傷會耗損我們的力量。背負情緒和靈性的重擔,會使我們感到軟弱。然而,神知道喜樂會帶來新的活力和力量;「因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是你們的力量」(尼8:10)。
我們或許就像耶穌被釘十字架時的門徒,經歷了強烈、令人困惑的失喪。但我們也像他復活時的門徒,有極大的喜樂等待著,是沒有任何人能夠奪走的。
「失喪」帶來改變
我們一旦遭逢失喪,生活就不再一樣;我們也不再一樣了。因為這個失喪經驗,我們可能無法再用以往的方法做事。我們對生命、對神的看法都改變了。我們被帶往一個新的季節,必須處理失喪對我們自己和周遭之人的影響。傑瑞·席哲再次提出見解:
失喪的經驗未必只為我們留下單獨矗立在生命中的痛苦回憶,好像一座高聳的紀念碑,成為我們人生景觀的主角。失喪經驗也可以在我們的回憶中留下美好的故事。它的作用就像催化劑一般,將我們推向一個新的方向。它如同一條封閉的道路,迫使我們轉而找尋另一條通往目的地的道路。誰知道這一路上會發現、看見什麼呢?
尋求另一條通往目標的道路,會為我們的生命帶來一段曠野時期。我們可能感覺彷彿漫無目的地漂流,就像以色列人,不能回去埃及,又不知該往何處去。但要確信的一點是,正如神帶領以色列人走出曠野、進入恢復之地,神也要如此帶領我們。
神對失喪的回應,
永遠是某種形式的恢復。
「失喪」帶來複活
耶穌復活為要帶來生命、勝過死亡,也就是神最終的恢復。當我們心中有了這幅圖畫之後,就可以確信當我們遭遇失喪、特別是失去某些產業時,神總是有恢復的計劃。舉例來說,當死亡臨到時,神總是渴望展開一段復活的歷程。大衛·威爾斯比所著的《失而不落》是為承受喪子之痛的人寫的,其中說道,「神對死亡的回應永遠是生命,那並不表示當一個孩子過世時,他會賜下另一個,而是表示神要從你「另一個」生命的悲傷和毀滅之中,賜給你新的生命。」對於任何失喪的經驗都是如此;神對失喪的回應,永遠是某種形式的恢復。
現在,讓我們來看走出曠野、步入恢復期的下一步。
過渡時期的窄道
那從曠野上來、形狀如煙柱、以沒藥和乳香並商人各樣香粉熏的是誰呢?(歌3:6)
神會有使我們從曠野中興起的時候。但就像曠野期一樣,過渡期也是我們多數人都想逃避的另一個地方。事實上,許多人因這個時期而無法完全領受進入神給他們的賞賜。然而,能夠將我們從曠野期帶進恢復當中的,就是過渡期,它通常也是最艱苦的時期。因為,「過渡」代表跨進一個新地帶或從某個景況轉移到另一個,當我們冒險走過這段過程時,往往必須通過「狹窄處」。
「狹窄處」就是我們走在突然變得狹窄而不穩的通道上——就像走在一個弔橋上、越過深谷險壑。在這段滯礙期間,我們常會發現自己正在主的看管之下。但是神總有他的目的,他在艱困之處試驗我們,好將新的責任託付給我們。
我們在路加福音18章中看見一個富有的少年官,求問主關於如何承受永生的事。這位少年官是個敬虔的年輕人,真心尋求正確的道路。但是當耶穌告訴他若想走上窄路,就得變賣所有的來跟隨他時,那年輕人卻辦不到。他離開了耶穌,沒有得到永生。耶穌隨後便說,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要容易。
耶穌所指「針的眼」,是在耶路撒冷主要城門附近的城牆,一個特別窄小的開口。駱駝要卸下身上的全部貨物,然後雙膝跪地、匍匐爬行,才能通過那開口。這個少年人拒絕放下他所擁有的一切,以便通過引向永生的窄門。我們若要成功通過那狹窄處,就必須時常卸下我們所背負的,包括舊有思想模式的重擔。
在過渡期的狹窄處當中,主經常會重新定義並調整任何必要的規則,使我們能到達新的境地。關於這點有一個很好的例子。當摩西過世後,權柄的衣缽便傳遞給約書亞。當旅程進行到那裡時,以色列人已學會了白天跟隨雲柱、夜晚跟隨火柱。但現在主命令他們要跟隨約櫃——一隻小箱子。這是何等大的轉變啊!他們的視線焦點必須從「移動的巨大柱子」轉變到一隻遙遙在前、由祭司們扛著的小箱子。因此在這段過渡期間,他們必須更加專註。在我們自己的過渡期,我們也必須更多專註在主身上,以便順利通過,抵達神為我們預備的恢復之地。
因此,過渡期就是我們必須仔細聆聽主聲音的時節。神擁有能讓你順利通過的策略。他也許要你從跟隨一根直達天際的巨大柱子,轉變為專註於一只遙遠、小小的約櫃。要清楚明白他在你特定情況中的策略,惟一的方法就是花時間與他親近。
誕生的時刻
另一個可描繪過渡期「狹窄處」的畫面,就是女人的生產。我和我的妻子潘擁有五個漂亮的兒女。我雖然未在肉體上生下他們,但我訓練過我妻子許多次。她和大部分生產過的女人都會告訴你,「過渡期」是分娩過程中最辛苦、最劇烈疼痛的時刻。在過渡期間,許多婦女都感覺她們似乎撐不下去了。惟有孩子誕生的盼望,能使她們熬到生產。有一本關於懷孕的教科書這樣描述過渡期:此時,你會感到疲憊不堪,那並不令人訝異。你會在情感上覺得無助、快要崩潰,你的忍耐已經到達極限了。除了挫折感之外,你可能還會感到沮喪、易怒、不知所措,以及焦躁不安。
生命中的過渡期與分娩過程十分相似,我們許多人在這段期間「輸了」。撒但喜歡在過渡時期強烈攻擊神的百姓,因為那是我們感到軟弱、無助的時刻。但我們如果對過渡期的歷程有更深的認識,就可以順利地通過,「產下」神渴望賜予的祝福。
認識過渡期的歷程
過渡期無疑是個艱難的階段。但我們若能了解關於這時期的三個因素,就能以極大的信心走過。
1、它有結束的時候。神不會讓我們留在狹窄、充滿壓力的地方超過必要的時間。他確實有讓它結束的時刻。詩篇66:10-12描寫這段過程:「神啊,你曾試驗我們,熬煉我們,如熬煉銀子一樣。你使我們進入網羅,把重擔放在我們的身上。你使人坐車軋我們的頭,我們經過水火,你卻使我們到豐富之地。」
另一處經文提到以色列人被擄至巴比倫時期的結束:
耶和華如此說:為巴比倫所定的七十年滿了以後,我要眷顧你們,向你們成就我的恩言,使你們仍回此地。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耶29:10-11)
神渴望使人恢復。他渴望帶領我們到豐富之地,並向我們成就他的恩言;他想帶我們進入一個新的管家職分中,並更深地與他同行。為了讓那些事發生,這些試驗的痛苦時期必須結束。過渡期是暫時的,對於那些願意在狹窄處尋求他的人,神在前面預備了各個豐富的季節。我們在過渡期要記得保羅的這段話「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里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3:13-14)。一個新的季節就在眼前!
2、過渡期的困惑是正常的。羅馬書8章7節說,屬肉體的心思乃是與神為敵。神讓我們在過渡期中置身狹窄處,我們為了通過而必須丟棄的老我舊思維,會開始產生抗拒心理。因為我們的心思無法理解新的地方是什麼樣子,而且那裡的規則也許會改變——就像以色列人必須跟隨約櫃,而不是雲柱與火柱——我們的心思也會開始抗拒這個狹窄處。每件事物看起來、感覺起來都很不一樣。我們很容易開始懷疑:「神真的在我所面對的這一切當中嗎?」我們會開始想:「那時雲柱與火柱不是走得好好的,為什麼現在神要改變它呢?」難道他要讓我們感到很困惑、很奇怪嗎?不是的,而是我們的天性抗拒改變,並且定睛在過去行得通的事物上。如果舊方法、舊心態不再適合神即將帶領我們前往的新天地,但我們卻拒絕放棄它,就容易感到困惑。
坊間在「過渡期」這方面的專家威廉·布瑞奇把這個階段稱為「中間地帶」。他如此形容這些感覺:「對許多人而言,在中間地帶的經歷事實上很空虛。在那當中舊事看起來是透明的,再也沒有任何事讓人覺得牢靠。」因此感到困惑甚至憂慮是很正常的,我們無法回到過去的舒適地帶,也不知道前面會面臨什麼狀況。
然而,神的兒女在過渡期有個明顯的優勢。雖然我們的情緒也許會受攪動,心中充滿各種令人焦慮、不安的問題和想法,但我們仍然會因著知道神確知要帶我們到哪裡去,而能保持平靜。我們也許會面對新的挑戰,但也會因此經歷到前所未有的豐富。所以,我們必須相信神知道哪些事可以、哪些事不可以跟著我們進入這個新時期。我們需要求神顯明該放下哪些東西。就像那個來見耶穌的少年官,我們如果不願卸下不必要之物,以便跨入新的時期,就無法順利通過過渡期,而必須為另一個季節回到曠野中。
在這段過程中,困惑是正常的,神不會為此定我們的罪,但我們必須花時間尋求主,以克服我們的困惑。當約書亞接下他的領導職分,主鼓勵他不要懼怕,而要晝夜默想他以及他對歷世歷代在所說之約中的應許。當約書亞忠心順服,神就向他顯明適合新時期的新方法。惟有當約書亞花時間親近主,神才能向他啟示帶領以色列兒女的新方法:不是透過雲柱、火柱,而是透過約櫃。
今天神依然沒有改變。我們若願意花時間親近他,記住他給我們的應許,並為那些使我們困惑的事尋求他,信實的神必會讓我們清楚理解。我們的新領悟不僅可以帶我們離開過渡期,也會帶給我們在新地方所需的事物。這就是我們如何以基督的心為心——我們的心思意念被更新。
3、會有新的開始。過渡期不會永遠持續下去。狹窄處會再次開始擴展,神會帶來更新與恢復的時期;若非如此,我們就無法完成未來的呼召。當新的開始出現在眼前,我們就知道神正為我們預備一個恢復的時期。然而,我們必須記得,我們不會自動進入新的時期,能否進入神的恢復,取決於我們在過渡期的反應。威廉·瑞奇說「真正的開始是從我們的內心——即使我們是因為外在的機會而注意到它們。它將從中間地帶的虛無中出現新的輪廓;從休耕荒蕪之處,湧現新的生命。」
恢復期
它可能會戲劇性地來到,也可能在開始時難以察覺——幾乎不引人注意。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一天我們會發現改變已經發生了,我們已經真實的進入新的時期。
終於抵達了!在走過曠野,通過過渡期之後,我們已經往目標邁進了。然而,進入這個新時期不表示我們就免於一切困難,沒有該解決的問題。身為基督徒,我們的煉凈過程永遠不會結束,但是乾旱的荒年會結束。屆時悲傷消退,清楚的理解臨到。然後我們可以深吸一口氣,帶著更多的平安與確信觀看未來。
從憂傷到榮耀
我們大部分的人都能安全地得救,但卻從未進入神所要賞賜的豐盛里。這是因為我們不完全。我們的生命就像一個篩網,當神倒入豐盛時,卻讓它從網中流失。我們是無法盛裝濃郁新酒的舊皮袋。但是,我們若遵循本章所描述的過程,「完全」就會在我們裡面發展。從這樣的完全中將孕育出豐盛,就是耶穌應許要透過zoe生命帶給我們的。
神從不要我們成為支離破碎、被擊敗的人;他渴望以極大的豐盛來恢復、祝福我們。經上說,他的心意乃是要我們榮上加榮,但他首先必須使我們離開所處的悲傷,以便進入他要我們擁有的榮耀當中。先知在哈該書第二章中,把這個過渡期形容為我們的生命中必須發生的大震動。然而,神應許那震動的結果是:「這殿後來的榮耀必大過先前的榮耀!」
推薦閱讀:
※圈下「五城一鎮」 華夏幸福要在武漢「搞事情」?
※請問各位投資大佬,是否看好雙語幼兒園及幼兒教育產業,理由是什麼? |
※2016年影視產業年度報告
※一年來「文化產業評論」高閱讀量文章合集
※小龍蝦為什麼會紅遍全國?看完了小龍蝦產業的前世今生,你就知道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