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快樂的孩子成年後心臟病發作的風險較低
一項芬蘭的研究表明,在沒有壓力下生活的孩子長大成人後,患心臟病的風險比在童年時經歷社會、情緒壓力或經濟困難的孩子要低。
研究人員評估了311名,12歲~18歲之間兒童的心理、社會影響因素。然後,在他們28歲時,評估這些人群冠狀動脈鈣化的情況。這項研究發現,心理健康狀況很高的孩子成年時,可能有<15%的人出現鈣沉積堵塞動脈。「兒童的心理因素可能對心血管健康有長期的影響。」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員芬蘭圖爾庫大學教授Markus juonala說。
為了了解幾十年後,孩子成長與動脈變化之間的關係,juonala及其同事分析了1980年~2008年期間,年輕的芬蘭人心血管風險的部分數據。這項研究通過評估家庭收入,教育水平,父母的工作狀況,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吸煙或濫用藥物史,父母的體重和運動習慣,壓力事件,如離婚、死亡或搬家,以及孩子的積極性或反社會行為,與他人互動的能力來測量心理健康。此外,研究人員通過計算機斷層掃描(CT)掃描,評估冠狀動脈鈣化的情況。
3月14日,此研究結果在JAMA兒科雜誌上發表。總體而言,55名參與者中,約18%的人群動脈中有一些鈣化。在這一組鈣化中,其中28名參與者有低水平的鈣沉積,20名有適量的鈣沉積,7名有大量的鈣沉積。
即使對於成年人,危險因素也包括肥胖,吸煙,高血壓和膽固醇升高、心理因素等。研究發現,童年的健康程度與成年的冠狀動脈鈣化多少存在相關性。但是,觀察性的研究並不能證明,兒童的壓力會導致動脈阻塞或心臟病的發作,只是說兩者具有相關性。然而,研究人員指出,在兒童時期的壓力可能會引發代謝功能的變化和炎症的產生,繼而導致動脈內鈣沉積。
快樂的孩子也可能會養成健康的習慣,比如更好的飲食和更嚴格的體育鍛煉,從而幫助其在以後的生活中保持動脈暢通,降低患心臟病的風險。「父母帶回家的消極信息可以被看成童年時的壓力,可能會造成許多不良影響,父母應該幫助孩子避免壓力。」科羅拉多兒童醫院首席兒科醫生和科羅拉多大學研究員,史蒂芬丹尼爾斯博士說。
然而,父母可能不一定能消除壓力,尤其是來自環境因素,譬如社會經濟地位低的壓力。Daniels指出,孩子們伴隨壓力長大後,作為成年人他們仍然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來保持自己的健康,降低患心臟病的風險。丹尼爾斯說:「對於一個童年時期經歷過壓力的成年人,最好的方法是意識到心血管病的風險,通過改善飲食和活動,控制吸煙來降低風險。」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所刊載文字及圖片由小編於公開途徑搜集,原作者如不同意在本公眾號上刊登,請及時聯繫小編,聲明版權。本公眾號內容或服務僅用於會員個人學習、研究或分享,不用於商業性或盈利性用途。本篇文章為醫多多編譯,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麻麻帶孩子VS粑粑帶孩子……
※爸爸不聽,媽媽的話就會去到孩子耳朵里
※孩子快生了,丈夫該不該進產房陪著孕婦?
※《孝經》:孝順的孩子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