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個別人說:煙花三月下揚州的揚州指南京?

《揚州城址論》

——「煙花三月下揚州」的揚州指南京?

近來筆者聽聞謬論稱「煙花三月下揚州」的揚州就是南京,而廣陵欺世盜名。不禁令人發笑。只要有基礎文史常識的國人都知道兩地完全不同。

某撮懷疑論者往往不是寧、揚土著,也無心查閱揚州與南京的地方志或是古代地理著作,哪怕對古人相關的短篇文章也是選擇性失明,絕口不提、裝傻充楞,如(清)焦循《廣陵考》、(清)徐庭曾《揚州歷代疆域沿革》、(清)汪中《廣陵通典》等。

偽公知們以訛傳訛,自詡高明,更有甚者居心叵測。筆者有義務為廣大讀者釋疑解惑,本文大量援引古籍原語,並非筆者詞窮或是掉書袋,而示有理有據,以別於空放嘴炮者也。

由於歷代史料太多,非一時一人一書所作,限於篇幅,筆者只能隨意從中摘錄幾句,建議讀者查閱全文:

《初學記》:「《七發》觀濤於廣陵之曲江,今揚州也。」

《讀史方輿紀要》 :「煬帝幸江都,於揚州立江都宮,今江南揚州府是。」

《舊唐書》:「揚州,故廣陵之地。」

《舊唐書》:「揚州名江都,荊州名江陵。」

《新唐書》:「揚州,大都督府,隋江都郡 。天寶元年改為廣陵郡,乾元元年復為揚州。」

《元和郡縣誌》:「淮南道首揚州,即廣陵郡。」

《太平寰宇記》:「煬帝改揚州總管府為江都郡,移於坊內,故州置宮,號江都宮。」

《元豐九域志》:「 大都督府,揚州,廣陵郡,淮南節度。(治江都縣。) 」

《文獻通考》:「初府廢,又為江都郡,後帝徙都而喪國焉(煬帝置江都太守,秩與京尹同)。唐初為兗州,後改為邗州,後又改為揚州,為大都督府。其後或為廣陵郡,屬淮南道,置大都督府,淮南節度。領縣七(江都、江陽、海陵、高郵、六合、揚子、天長)。吳改江都府。」

《宋書》:「揚州,大都督府,廣陵郡,淮南節度。」

倘若筆者就此結稿似乎並無不妥,因為某撮懷疑論者在鐵的事實面前向來是畏避的。不過本著對讀者負責的精神,筆者對揚州、南京兩地的前世今生作一個簡單的介紹。為方便起見,統一以(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為參考,而讀者若有興趣,在本文所引用的或其他的各類古籍中都可一窺蹤跡,相關描述無有區別,大致類似:

揚州又名廣陵,江都,維揚,邗城,蕪城,吳州,瓜州等。

揚州在春秋時稱邗城,戰國時稱廣陵,漢時稱廣陵國、江都國,晉時稱廣陵郡,南朝時屬南兗州(治所廣陵),北周時稱吳州,隋時得名揚州,唐後專名揚州。

(《讀史方輿紀要》:「春秋時屬吳。後屬越。戰國時屬楚。秦屬九江郡。楚漢之際,分置東陽郡。漢初屬荊國,後又屬吳。景帝更名江都國。武帝更名廣陵國。後漢為廣陵郡。三國屬魏,為重鎮,後屬吳吳主亮建興二年,使衛尉馮朝城廣陵。晉亦為廣陵郡初治淮陰,後治射陽,江左還治廣陵。東晉以廣陵控接三齊,嘗使青、兗二州刺史鎮此大寧三年,郄鑒都督青、兗二州軍事、兗州刺史,鎮廣陵。蘇峻平後,還治京口。宋亦置廣陵郡。元嘉八年,始定為南兗州治。齊梁因之。北齊改為東廣州。陳復為南兗州。後周改為吳州。隋初為揚州置總管府。大業初,曰江都郡煬帝幸江都,制江都太守秩與京尹同。唐武德三年,改為兗州。六年,又改邗州。九年,改為揚州置大都督府。《唐紀》:是年以襄邑王神符檢校揚州大都督,始自丹陽徙州府及居民於江北,繇此廣陵專有揚州之名。天寶初,曰廣陵郡。乾元初,復曰揚州,兼置淮南節度於此。五代時,楊氏都焉,曰江都府。南唐以為東都。周世宗取之,復曰揚州仍置大都督節度。宋因之亦曰廣陵郡淮南節度,建炎初,升為大都督府。元曰揚州路至元十三年,置大都督府,又置江淮等處行中書省。明年,改為揚州路,尋又改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明初曰淮海府《舊志》龍鳳六年改,尋曰淮揚府,後復為揚州府時龍鳳十二年,元至正二十六年也,直隸京師,領州三、縣七。今仍曰揚州府。」)

南京舊稱金陵、秣陵、建鄴、建康、上元、白下、江寧、集慶、升州、蔣州、冶城等。

公元前472年,越國范蠡築越城。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築金陵邑。

公元前211年,秦改金陵邑為秣陵縣。

公元211年,孫權建都秣陵,後改名建鄴。

公元313年,避司馬鄴名諱,改建鄴為建康。

公元939年,南唐李晟改金陵府為江寧府。

公元1129年,宋高宗趙構改江寧府為建康府。

公元1329年,元改建康府為集慶路。

公元1356年,朱元璋改集慶路為應天府。

公元1368年,朱元璋改應天府為南京。

(《讀史方輿紀要》:「楚威王初,置金陵邑。秦改曰秣陵,屬鄣郡。漢初屬荊國,後屬吳,又屬江都國。元封初,屬丹陽郡。後漢因之。孫吳自京口徙都此,改秣陵曰建業。晉平吳,移置丹陽郡,兼置揚州治焉。元帝都建康,改丹陽太守為尹。宋、齊、梁、陳因之。隋平陳,郡廢,於石頭城置蔣州。大業三年,復曰丹陽郡。唐武德三年,置揚州。七年,改為蔣州。八年,復為揚州,置大都督府。九年,揚州移治江都。至德二載,置江寧郡。乾元元年,改為升州。上元初,州廢。大順元年,復置。唐末,楊氏於升州建大都督府。五代梁貞明三年,徐溫徙鎮海軍治升州。六年,改為金陵府。石晉天福二年,南唐李氏都之,改為江寧府。宋復為升州。天禧二年,升為江寧府建康軍節度。建炎三年,改為建康府。元為建康路。天曆二年,改為集慶路。國朝定都於此,曰應天府,領縣八。」)

「揚州」一詞本身在歷史變遷中有五重含義:

1.先秦時期,揚州泛指東南地區。包括: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尚書·禹貢》:「禹貢九州,即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也。」 )

2.西漢武帝時,行政區劃為州郡縣三級建制,全國設十三州刺史部,其中揚州刺史部下轄:九江郡、廬江郡、丹陽郡、吳郡、會稽郡、豫章郡。轄境相當今江西、浙江、福建,安徽淮河、江蘇長江以南,及湖北、河南部分地區。秣陵(南京)屬丹陽郡,治所宛陵(安徽宣州)。東漢揚州治所在歷陽(安徽和縣),後遷至壽春(安徽壽縣)與合肥。

3.三國時魏吳各置揚州,魏治所在壽春,轄地為淮南、廬江二郡;吳治所在建鄴,轄地為丹陽、會稽、廬陵等十四郡。晉滅吳後,兩處揚州合併,轄地浙江及江蘇、安徽南部地帶,至南北朝,揚州治所在建鄴。(《晉書》:「揚州統郡十八:曰丹陽郡,曰宣城郡,曰淮南郡,曰廬江郡,曰毗陵郡,曰吳郡……」)

4.唐武德三年至九年間,即公元620~626年間,南京江寧縣曾用過「揚州」之名。(《舊唐書》:「武德三年,移於今所,屬茅州。七年,廢茅州,以縣屬蔣州。八年,改蔣州為揚州。九年,改屬潤州。」)(《新唐書》:「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國,於潤州江寧縣置揚州,以隋江都郡為兗州,置東南道行台。七年,改兗州為邗州。九年,省江寧縣之揚州,改邗州為揚州,置大都督。」)

5.隋文帝九年,廣陵得名揚州。唐高祖九年,廣陵專名揚州,並延續至今,再無變化。(《隋書》:「開皇九年,改吳州,置總管府於揚州,領郡縣焉。」 )(《通典》:「大唐初為兗州,後改為邗州,後又改名揚州,為大都督府,其後或為廣陵郡,領縣七:江都,江陽,海陵,高郵,六合,揚子,天長。」)

以上可以看出,南京與「揚州」的關係,只有3、4兩點:

一.建鄴在南朝時是揚州的治所,而廣陵其時是南兗州治所。(《文獻通考》:「宋亦置廣陵郡,文帝兼置南兗州(領郡九,理於此)。」)

二.江寧在唐初公元620~626年的6年里用過揚州之名,而廣陵其時稱兗州、邗州。

既然揚州是南京沒指望了,小撮懷疑論者又認為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中不會用兩個稱呼來指代同一處地方,即廣陵和揚州是兩處地方——揚州為廣大的江南地區,而廣陵則是江南之一城,「揚一益二」義為江南地區第一,巴蜀地區第二。這種臆斷是錯誤的。

首先,唐代行政區劃為「道州縣」三級建制,基本類似於現在的「省市區」,共計州300餘處。此時唐之揚州與今之揚州規模、區劃、位置基本統一,無有他指,不再是隋前的廣闊地域。揚州為淮南道治所,江寧屬江南道,其治所越州(浙江紹興),兩地毫無干係。

(《舊唐書》:「貞觀元年,合併省州郡,于山河形變,分為十道,而揚州屬淮南道。是時揚州領縣則有江都、江陽、廣陵、高郵、六合。」)

(《新唐書》:「自天寶後所更郡名曰揚州廣陵郡,其時揚州領縣九,曰江都,江陽,廣陵,揚子,永鎮,六合,高郵,海陵,天長。」 )

其次,古人詩歌忌諱重複,講究韻律。揚州與廣陵在詩名或詩句中常同時存在,不必少見多怪,類似的情況還比如:

陳羽《廣陵秋夜對月即事》:「霜落寒空月上樓,月中歌吹滿揚州。相看醉舞倡樓月,不覺隋家陵樹秋。」

姚合《揚州春詞》:「廣陵寒食天,無霧復無煙。暖日凝花柳,春風散管弦。園林多是宅,車馬少於船。莫喚遊人住,遊人困不眠。」

韋應物《酬柳郎中春日歸揚州南郭見別之作》:「廣陵三月花正開,花里逢君醉一回。南北相過殊不遠,暮潮從去早潮來。」

黃庭堅《往歲過廣陵值早春嘗作詩云春風十里珠簾卷彷》:「淮南二十四橋月,馬上時時夢見之。想得揚州醉年少,正圍紅袖寫烏絲。」

不僅僅是揚州,杭州(別稱臨安、餘杭、錢塘)、蘇州(別稱姑蘇、吳中、吳門)等多地在詩歌中都有相似現象,如:

林升《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杜荀鶴《送人游吳》:「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

再者,錦官城名號成都,與別稱益州並無衝突。如:

《元和郡縣誌》:「成都府,益州,大都督府。」

《方輿勝覽》:「後周置益州總管及置蜀郡。隋罷州為蜀郡。唐改蜀郡為益州總管府,又升為大都督府,置劍南節度使,改益州為蜀部。明皇幸蜀駐蹕成都,及還京,改蜀郡為成都府。」

《隋志》:「後周置益州總管府。開皇二年,改為西南道行台。明年,復置總管府。大業初,府廢,煬帝復改益州為蜀郡。唐又為益州。」

《舊唐書》:「武德初,置總管府。三年,改為西南道行台。九年,又改為都督府。龍朔二年,升大都督府。天寶初,復為蜀郡。至德二載,升成都府,並建南京改成都守為尹,以上皇幸蜀也。」

唐代揚州,或說廣陵,富甲天下,否則揚州與廣陵就都是第一,這就前後矛盾了。以下史料亦可相互印證:

《元和郡縣誌》:「揚州與成都號為天下繁侈,故稱揚、益。」

《成都記序》:「大凡今之推名鎮為天下第一者曰揚益。」

《舊唐書》:「江淮之間,廣陵大鎮,富甲天下。」

《新唐書》:「揚州雄富冠天下。」

《資治通鑒》:「揚州富庶甲天下,時人稱揚一益二。」

《嘉慶揚州府志》:「故有唐藩鎮之盛,惟揚益二州,號天下繁侈。」

《容齋隨筆》:「唐世鹽鐵轉運使在揚州,盡斡利權,判官多至數十人,商賈如織。故諺稱揚一益二,謂天下之盛,揚為一而蜀次之也。」

最後,公元589年,隋滅陳後。出於抑制江南地方豪強勢力的目的,隋文帝政令毀建康城池棄為農田,廢丹陽郡及其轄下建康、秣陵等縣,僅留石頭城作為蔣州治所(《資治通鑒·隋紀》「詔建康城邑宮室,並平盪耕墾,更於石頭置蔣州。」)。唐初延續了隋的政策,直到中唐以後南京才漸漸恢復元氣。終唐之紀,南京基本是作為潤州轄下的縣(江寧縣、上元縣等)的身份而存在。隋唐的南京處於一個低迷蕭條的時期,絕不是富庶繁華的揚州。(《元和郡縣制》:「置蔣州,以江寧縣屬焉。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化,改江寧為歸化縣。九年,改為白下縣,屬潤州。貞觀九年,又改白下為江寧。至德二年,於縣置江寧郡。乾元元年,改為升州,兼置浙西節度使。上元二年,廢升州,仍改江寧為上元縣。」)

不僅僅是文獻記載,如今尚存的隋唐遺迹也表明了揚州與南京完全是兩處地方:

隋王朝開挖貫通五大水系的大運河,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京杭大運河於揚州穿城而過,楊廣任揚州總管十年,即位後又三下揚州,以揚州為「南都」,埋骨於此。2013年國家文物局正式對外公佈於揚州市邗江區發掘出隋煬帝陵。

《隋書·文帝記》:「開皇七年夏四月庚戍,於揚州開山陽瀆以通運。」

《通鑒·隋記》:「又發淮南民十餘萬開邗溝,自山陽至揚子入江。」

楊廣《泛龍舟歌》:「舳艫千里泛歸舟,言旋舊鎮下揚州。借問揚州在何處,淮南江北海西頭。」

《舊唐書·高祖記》:「五年八月,葬隋煬帝於揚州。」

羅隱《煬帝陵》:「入郭登橋出郭船,紅樓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陳業,只換雷塘數畝田。」

六渡扶桑的中日友好大使鑒真大師,所待的始於南朝宋的大明寺,與隋文帝慶壽而建的棲靈塔比鄰而居,如今揚州市邗江區的大明寺已於1983年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全國重點寺觀,2006年躋身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大和尚東征傳》:「大和尚諱鑒真,揚州江陽縣人也。……時大和尚在揚州大明寺為眾講律。」

李白《秋日登揚州棲靈塔》:「寶塔凌蒼蒼,登攀覽四荒。頂高元氣合,標出海雲長。」

白居易《與夢得同登棲靈塔》:「半月悠悠在廣陵,何樓何塔不同登。共憐筋力猶堪在,上到棲靈第九層。」

劉禹錫《同樂天登棲靈寺塔》:「步步相攜不覺難,九層雲外倚闌干。忽然笑語半天上,無限遊人舉眼看。」

《平山攬勝志》:「隋仁壽元年,詔海內清凈處立塔三十所,棲靈其一也。」

假若真如某撮懷疑論者所言——盛唐名句「煙花三月下揚州」中的揚州指金陵,廣陵就是廣陵。那麼:

為何古代所有地理志皆言廣陵專名揚州,而不言金陵獨享揚州之名?

憑何南京可以有秣陵、石頭城等別名而獨不允揚州又名廣陵、江都?

為何唐詩里大量同時出現廣陵揚州字眼,而不見金陵揚州?

為何韋莊《金陵圖》、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等名作不改為《揚州圖》《登揚州鳳凰台》?

有何歷史遺存足以證明南京就是揚州?

揚州美譽起源隋唐,至明清發揚光大。先有廣陵之繁華,而後有揚州之盛名,而非先有揚州之盛名,後有廣陵之繁華。先秦九州之揚州、漢十三州之揚州、三國兩晉南北朝之揚州出名嗎?有何珍奇異寶值得隋唐至今之揚州覬覦眼紅,不惜故意混淆?確實南京江寧縣與「揚州」有過6年之緣,但以此就能否定1500年來廣陵專名揚州的歷史嗎?江寧縣在這6年里為揚州做了什麼貢獻,廣陵將其美譽霸佔,以致某撮懷疑論者哭冤叫屈?到底誰想搞亂讀者應該明白了。揚州歷代文學作品浩如煙海,僅詩歌就近20000首,難道每首短小精悍的詩歌旁邊必須像典籍一樣來則備註記載廣陵專名揚州才能證明金陵不是揚州?「磚假」嘩眾之辭少聽,勿以怪談為新知。如若硬要指鹿為馬,較之東北亞某半島鄰國何異?

揚州的文化遺產雖多,但沒有一處是多餘的。不是自己的,揚州決不會搶,祖宗留下的,揚州也定不能讓。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中,揚州核心地區基本未變,如今揚州下轄廣陵、邗江、江都、高郵、儀征、寶應六地與東台、大豐、六合、海安、海陵、興化等兄弟城市數度分分合合,一齊創造了意蘊厚重的文化「揚州」,願意與之共享。「揚州」不僅僅屬於21世紀的揚州人民,更是無盡的時間長河裡全體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與靈魂棲所。

如果感覺不錯歡迎訂閱,謝謝。


推薦閱讀:

南京最有情調的小路,約會選擇好最恩正
南京雞鳴寺路「夜櫻」爛漫別樣美
張純如在《南京浩劫》裡面說,一戰中日本雖然在協約國一方,但在戰後的歲月里,許多國際商人和消費者都特意抵制日本產品。這是為什麼呢?這對以後的歷史發展有什麼影響?
南京杆子25條識別指南
一張圖看清你在南京的房子現在值多少錢

TAG:揚州 | 南京 | 煙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