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明朝存亡最不能輸的一戰,卻只用五天就敗給兵力更少的大清丨大清崛起錄系列
大清王朝的奠基之戰薩爾滸大決戰
大清崛起錄系列 第二回
歷史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王金百
經過努爾哈赤的不懈努力,已經對關外女真各部落一一征服,僅剩下苟延殘喘的葉赫部,葉赫不得已而依附於自己的仇家的大明王朝,企圖藉助「中央政府」的力量消滅努爾哈赤。而大明王朝一貫使用的「以夷制夷」的方針,也隨著努爾哈赤的崛起而被迫中止,消滅努爾哈赤已經是當務之急了,一場你死我活的大決戰在所難免。提起這場戰爭就不得不說一位人物,此人乃是此次戰爭的第一大功臣,他就是後金四大貝勒,大清王朝八大「鐵帽子王」之首的愛新覺羅·代善。
愛新覺羅·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次子,出生於萬曆十一年,生母是努爾哈赤第一位大福晉佟佳·哈哈納札青,與其胞兄褚英為一母所出。代善出生的時候,正是父親努爾哈赤「創業」初期,正處在女真以及蒙古各部落之間互相仇殺與征服的年代,因此註定了代善的童年是在「血雨腥風」中度過,歷史有多次記載了「刺殺」努爾哈赤的事件,年幼的褚英和代善被驚嚇的嚎啕大哭,這樣的童年經歷註定了代善的「早熟」,自己在較小的年紀就能夠適應「槍林彈雨」的戰爭生活。實際上,歷史也印證了這一切,代善確確實實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他的睿智、果敢、驍勇和堅毅,為後金汗國和大清王朝屢立奇功,先後多次擔任重大戰役的前沿指揮官。
至於代善之事迹此文暫且不表,我們將文章聚焦於這次明、金(後金)大決戰——薩爾滸之戰:
1 背景,努爾哈赤建國反明雖說本文開篇已經對這場戰役的背景情況有所簡述,但是有些重要的情況還是介紹與分析一下。在這場大戰役發生之前,努爾哈赤已經建立後金漢國,自稱後金大漢,定都於出生地赫圖阿拉。並且滿洲的八旗制度已經建立,也就是意味著努爾哈赤已經不再束縛於明朝的制度政策,僅僅是名義上的附屬關係。明、金雙方也都很清楚,這種附屬關係之可靠性薄如蟬翼,努爾哈赤反明之心已經躍然紙上。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
2 撫清之戰,後金先發制人既然已經開始反明,很多事情就沒有必要扭扭捏捏、掖掖藏藏,與其坐等明朝出擊,不如自己先發制人,所以努爾哈赤率先發起對大明王朝的第一戰——撫清之戰。
撫順關乃是明朝建立的供建州女真前往中央獻貢品的關卡,而如今它自然成了努爾哈赤進軍關內的第一道障礙。於是努爾哈赤趁著自己60歲生日,依仗著自己身經百戰的豐富經驗,努爾哈赤協同代善等子弟們踏上了征程。出師就得正名,努爾哈赤將愛新覺羅家族與明朝的新仇舊恨擬「七大恨」為出征正名。
出師的時候,天氣晴朗,甚至出現了所謂的各類「吉兆」。然而,行軍兩天便突然天降大雨,努爾哈赤猶豫了,甚至有打道回府的念頭。
代善接到命令後,立刻意識到了父汗這一決定的不妥,他挺身而出勸諫父汗「我師既入明境,遽引還,將復與修好乎?師既出,孰能諱之?且雨何害,適足以懈敵耳」(清史稿)。代善的話說的很在理,既然已經出師,怎麼能有點困難就撤退?並且我們撤回去了也根本不能再和明朝友好相處下去,明朝不可能不知道我們興師動眾,現在撤回去我軍士氣大挫,假如明軍反攻我們,後果不堪設想。努爾哈赤採納了代善的建議,軍隊繼續前進。
真是天助後金,後半夜大雨驟停,月朗星稀,軍隊很快抵達撫順關城下,兵臨城下驚醒了撫順游擊(武官名)李永芳無奈之下本想詐降,以扭轉戰局,但是不幸被努爾哈赤和代善識破,將計就計直接拿下撫順關,李永芳也由詐降變成投降。
可以說奇襲輕取撫順關對後金至關重要,地理方面,撫順關地處赫圖阿拉東側,是明軍從瀋陽出兵經由撫順關到赫圖阿拉乃是最佳路線。對於明軍丟失撫順關,無疑會增加了明軍的行軍難度,擾亂其戰略部署;而後金可以將軍隊向前壓進,佔據有利地形,更好的保護都城赫圖阿拉的安全,這也正是為什麼會在薩爾滸這個地方決戰的重要原因。
然後後金先後東州、馬根單、撫安堡、清河堡(今遼寧本溪)等地,後金先取邊關,掠奪牲畜、人馬無數,為後來的大戰役之勝利開了一個好頭。明朝這邊因為丟了邊關,萬曆皇帝赫然震怒,決議「大彰天討」,討伐努爾哈赤。
▲朱翊鈞(1563年—1620年),即明神宗,年號萬曆
3 明朝出兵,薩爾滸大決戰上演不喜歡上朝是明朝許多皇帝的共同特點,萬曆皇帝也不例外,但是這次不行了,大明的關外重鎮丟了,後金人已經和大明正式宣戰了,於是忠誠的大臣們終於請回了「懶惰」的萬曆皇帝。既然已經「大彰天討」,打仗是在所難免。既然要打仗,就得點將派兵,大臣們推舉楊鎬為總指揮,又全國七零八湊的弄了十幾萬兵,將和兵都有了,還得有餉啊,大臣們跟萬曆皇帝要錢,皇帝脖子一縮沒錢,國庫空虛誰都知道,皇帝出點私房錢也行,萬曆來了句「你們辦的是公事,私家的錢不能動」。那怎麼辦,只有搜刮,就這麼干大明朝怎麼能不亡?不管怎麼說,明朝大軍出動了,加上女真葉赫部和朝鮮軍隊,以及補給人員號稱20萬大軍(一說47萬),兵分四路浩浩蕩蕩集結東北。
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我們來看看,楊鎬元帥是怎麼將自己的部隊送進萬劫不復的地獄的。
明軍的作戰方針是兵分四路大軍襲擊金都城赫圖阿拉,大有一口氣端掉後金老窩之氣勢,但由於各路軍隊配置參差不齊,將領們有各懷鬼胎,加上地理地勢等問題,行軍進度不可能保持一致,準時彙集一處難度極大,作戰方針的落實談何容易。
後金方面,代善給出的戰略戰術為「任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集中優勢兵力,逐一消滅明朝各路軍隊,顯然後金戰略戰術更有針對性。而且,後金特別注重情報工作,對明軍的形勢了如指掌,這無疑對後金的戰術實施成功的一劑「催化劑」。
果然,明軍各路主帥沒有很好的貫徹既定戰術,正中了後金的下懷。
西路軍主帥杜松依仗自己部隊裝備精良,且行軍地勢平坦,為貪功而冒然前進。後金得到情報,代善果斷提出集中兵力攻打杜松的想法,並指出其他幾路大軍因地勢原因,短時間內無法集結,這正是吃掉杜松的大好機會。努爾哈赤同意代善的戰略,由代善和皇太極各領一旗打先鋒,自己帶領六旗包圍明軍。代善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僅一天時間就擊潰杜松大軍,杜松當場陣亡。第一回合,大明軍隊完敗!
▲薩爾滸之戰戰略圖
第二回合是北路軍馬林,馬林剛開始還不知道杜松全軍覆沒(可見明軍各路軍隊的溝通時多麼的差),正帶領輜重隊向後金靠攏。休整一夜(其實就半宿)的代善剛帶領部隊出發便發現了馬林軍隊,代善就將部隊埋伏起來,等待時機。代善多次向努爾哈赤報告自己遭遇明軍主力,努爾哈赤親率一千兵力突襲明軍輜重隊,輜重隊行動遲緩且被這突如其來的橫禍打得措手不及,轉眼間近萬人被努爾哈赤消滅。此時,代善主力已經和馬林主力交火,雙方僵持之時努爾哈赤帶領一千多人趕來,努爾哈赤一看,明軍人多,想讓軍隊撤回,避免重大損失,然而明軍趁機攻了上來,代善當機立斷,回稟父汗「明軍開始進攻,我們必須前進」,遂帶領軍隊沖入敵陣廝殺,主帥親自上陣,將士們自然士氣大增,轉眼間戰勝兩倍於自己的明軍,主帥馬林倉皇而逃,後金又取得第二回合全勝!
對陣東路軍劉綎是第三回合,劉綎本是員身經百戰、戰功累累的老將,但是楊鎬不待見他,給他配置軍隊多是老弱之眾,加之遼東以山脈為主的地勢,讓劉綎部行動遲緩了些。同時由於明軍沒做好情報工作,劉綎並不知道兩路大軍已被消滅,還是帶領軍隊奮勇向前,孤軍之勢深入到後金的包圍之中,老將軍奮勇殺敵,可惜在猛的老虎也抵不過群狼,最後戰死沙場,老將軍是雙目怒張站立而亡的,真讓讀史的人們為之動容。
至於最後一路李如柏(李成梁之子)的軍隊本來就拖拖拉拉,行軍速度奇慢,當得知三路大軍均已潰敗之後,決定放棄進攻調頭撤退。正在準備返回之際,被後金響馬探知,響馬在山腰處「敲鑼打鼓」,故意製造大部隊進攻的假象,李如柏以為後金主力部隊真的到來,軍隊是丟盔棄甲落荒而逃,相互踐踏導致死傷就1000多人。後金的幾個響馬就敢公然挑戰明軍主力,由此可知明朝軍隊在後金人眼中是多麼的不堪一擊。
▲薩爾滸之戰方陣圖
中央政府大明王朝就這麼輕易的被擊敗了,我們不妨分析分析明朝軍隊究竟因何而敗:
1. 輕敵冒進。簡單的以兵力數量上的優勢而武斷戰爭的結果,其次忽視情報工作,沒有實時掌握敵軍動態和做出有效的戰略部署。
2. 錯誤的戰略戰術。楊鎬本想兵分四路圍剿赫圖阿拉,而實際上,明軍根本沒有到達赫圖阿拉的機會,更別提達成戰略意圖了。同時,四路軍隊實力配比不均衡,行軍線路之地理狀況之不同,必將影響行軍速度的問題也沒有充分考慮,導致各路軍隊無法準時到達目的地,不能夠統一調動、部屬,最後被後金一一消滅殆盡。
3. 指揮官素質參差不齊以及指揮官之間相互排擠之內耗問題。以杜松為例,為了貪功,不顧全局而冒然進攻,最終兵敗身死,個人生死是小,影響全局是大,連萬曆皇帝朱翊鈞都說:「杜松貪功輕進以致喪師,深可痛恨。」再看老將劉綎,劉綎這個人確有很多「毛病」,比如貪財,但是確實是了解整個遼東戰局並且身經百戰(平緬甸及朝鮮之亂)是真正的大將,楊鎬僅憑自己恩怨喜好,就將這樣的大將排擠於邊緣,以老弱之兵和朝鮮援軍(朝鮮怎能派遣其主力軍?)充之,實在是可惜、可恨啊!
4. 士兵士氣低落,無心戀戰。本來明朝軍隊就是全國七零八湊而來,很多南方士卒根本不適應東北這種苦寒的天氣,沒等上戰場便歸心似箭。再加之,軍餉不能夠及時供給,如此這般的軍隊,戰鬥力可想而知。
其實說到底,主要問題還是明朝朝廷內鬥、腐敗,皇帝昏庸懶惰,以及主帥楊鎬無能,而致使被後金以少勝多,輕取戰役之勝利。
▲薩爾滸之戰
4結論與意義三個回合僅五天時間,後金便取得了大決戰的全面勝利,徹底變被動為主動。代善作為這場大決戰的主力指揮官且身先士卒異常勇猛,功冠群雄之首。這一戰也為代善贏得無限榮耀,為其日後在後金和大清所擁有的顯赫地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而對於年輕的後金汗國以及後來的大清王朝的意義那就更大重大了,從此,明朝中央政府再也無法組織出能夠有效打擊努爾哈赤的軍隊了,大明王朝VS努爾哈赤徹徹底底地變主動為被動,僅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中原王朝易主,似乎已經初現端倪。
大清和大明下一步又將何去何從?誰又成為歷史的弄潮兒呢?咱們下篇再表。
............................END............................
歷史堂團隊原創作品
推薦閱讀:
※鄒維璉提到的「五十丈紅夷船」究竟是啥?
※為什麼清初推行剃髮易服激起了漢人激烈的反抗?
※明朝的黨爭直接導致亡國,那明朝又有哪些可敬的能臣清官呢?
※崇禎帝向魏忠賢動手是不是錯誤的決定?
※如何看待明朝仁宣時期的全面戰略收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