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論語,調心態:服從第一
沒有服從就沒有指揮,沒有指揮就談不上管理。服從是無條件、不能講價錢的。所謂「對的就服從,不對的就不服從」、「我只服從上級的正確指揮」,都是些似是而非的錯誤觀念,持這種觀念的人,是在以他自己的是非標準對上級的命令做判斷。服從就是服從,不能因為自己認為是不正確或不公正就不服從。上級的對錯,應由上級的上級或執行的結果來判斷。服從要求做到隨令而動,孔子對這一點是非常重視的。《論語》中有孔子如何對待上級命令的描寫:「君命召,不俟駕行矣。」(《論語·鄉黨》十·二十)孔夫子一接到國君的命令,等不及車馬備好,就馬上出發了。反觀我們中的一些人,上級任務剛布置下來,他就搬出一大堆困難,這樣的人怎麼會受組織歡迎、上司青睞呢?你完全可以先接受下來,執行過程中如果真有什麼困難,再去和上司溝通解決,也來得及吧。上司事務繁多,分到每個下屬負責的那一塊,時間必然很短暫,所以必須做到隨令而動,才能保障整個組織的有效運作。隨令而動並非盲動。孔子讚賞的是那些接到任務後「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論語·述而》七·十一)的人。這些人接到任務後,謹慎、精心地謀劃直到完成。上級不是神仙,他下的命令可能有錯誤。此時,你應該怎麼辦呢?看著上級出錯,不管他?這樣「危而不持,顛而不扶」(《論語·季氏》十六·一),見人將倒卻不去扶持的下級,絕對心術不正。孔子說:「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論語·季氏》十六·三)該說的時候不說,是欺騙、隱瞞上司。此時,下級的正確做法是「忠告而善道之」(《論語·顏淵》十二·二十三),「忠告」指忠心勸告,「善道」指盡心且講究方式方法。當上級命令有錯時,下級應該用適當的方式衷心勸告,陳述自己的意見。適當的方式是指陳述意見時要私底下娓娓道來,而不要在公開場合爭辯。做下級的要永遠記住,維護上級的威信是下級的義務。如果上級採納了下級的建議,做下級的有責任永久保守秘密。如果上級聽到背後有這樣的話:「要不是我的及時建議,上級就要倒大霉!」那倒霉的就是那個饒舌的下級。其實,這是下級遇到的好機會,一段時間過後,上級沒有聽到任何傳聞,下級就會得到信任。如果上級不認為自己有錯,仍堅持原有命令時,下級要做的就是:服從!「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論語·顏淵》十二·二十三),說不通就算了,不要等到人家不耐煩了自取其辱。但服從不是絕對的,在下列情況下,下級不能服從:(1)上級違法亂紀時,下級不能服從。(2)上級做出的決定,會給組織的投資人帶來重大危害,後果是顯而易見的,此時,下級可以不服從。(3)上級的命令,從法律角度看,對下級個人有迫害行為,侵犯了下級個人的權益時,下級不能服從。比如,上級對下級性騷擾。不服從可能被開除,但失去工作總比跟著犯法失去自由好,總比失去人格尊嚴好。況且,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向上級的上級投訴,甚至向政府執法部門投訴。懂得服從的人,才會有成長的機會。沃爾瑪創始人沃爾頓說過:「沒有服從就沒有執行,團隊運作的前提條件就是服從。我們要的不是和領導做對的員工,而是服從領導決策,第一時間完成任務的員工。」這類員工的形象,巴頓將軍在其所著的《我所知道的戰爭》一書中進行了說明。他寫到:我要提拔人時,常常會把所有的候選人排到一起,給他們提一個我想要他們解決的問題。我說:「夥計們,我要在倉庫的後面挖一條戰壕,8英尺長,3英尺寬,6英尺深。」我就告訴他們這些。我有一個帶後窗的倉庫。候選人正在檢查工具時,我走進倉庫,通過窗戶觀察他們。我看到夥計們把鍬和鎬都放到倉庫後面的地上。他們休息幾分鐘之後開始議論我為什麼要他們挖這麼淺的戰壕。有的人說6英尺還不夠當火炮掩體。有些人則爭論這樣的戰壕太熱或太冷。如果夥計們是軍官,他們會抱怨他們不該干挖戰壕這麼普通的體力勞動。最後,有個夥計對大家說道:「讓我們把戰壕挖好後離開吧,那個老畜生想用戰壕幹什麼都沒關係。」最後,巴頓繼續寫道:「那個夥計得到了提拔。我必須挑選不找任何借口服從命令的人。」
推薦閱讀:
※同盟國稱德軍是機器人,只服從希特勒命令,德軍:請看波蘭戰役
※主動地服從,被動地服從
※服從與執行力
※尚方寶劍與免死金牌誰服從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