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
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何 宇
良好的習慣對一個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家長應該把培養子女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家庭教育的著力點,大量事實充分證明,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是具有良好行為習慣的人,眾所周知,成績優秀的學生,一定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良好的習慣一旦培養成功,便用不著借記憶,就很容易發揮作用,因此,無論家庭教育、還是學習教育,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是關鍵。
幼兒期是人的一生身心發展尤其大腦結構和機能發展最為旺盛的時期,更是良好生活習慣形成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兒童極易接受外界刺激,而且形成的一切是非常牢固的,並將成為人的第二天性。俗話說:「五歲成習,六十亦然」。這句話雖有點誇張,但也說明了幼兒期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對人的一生影響巨大,這是由於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特點所決定的。這一時期一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確實能讓孩子終生受益。
好的生活習慣不僅關係到幼兒的身體健康,而且關係到對幼兒的自信心、意志品質、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養。例如:有的幼兒晚睡晚起,沒有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所以不能保證按時上幼兒園,影響他與其他小朋友正常的活動與交往,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到孩子的自信心;有的小朋友沒有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還有的幼兒有吃手指的壞毛病,這些會影響幼兒的身體健康;高質量的睡眠能保證幼兒有充沛的精力參加各種活動,而有的幼兒沒有午睡的習慣,有的幼兒養成了不正確的睡眠姿勢,這樣就造成了幼兒的精神不佳,使他在活動中不能與同伴盡情遊戲,使幼兒的交往能力受到影響。象勇敢堅強、克服困難、抑制不合理願望等意志品質都要在良好生活習慣中形成。
為了使我們班每位幼兒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我結合實際就中班幼兒在幼兒園的良好生活習慣的內容和養成談一點個人體會:一、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內容: 良好幼兒的生活習慣是指幼兒在科學引導的基礎上,經過多次練習所形成的、符合幼兒身心發育特點的良好的生活常規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良好的衛生習慣、飲食習慣、睡眠起居習慣、與個人生活有關的行為習慣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需要從小處開始,從細節入手。
飲食習慣包括:1、正確地使用餐具 ,獨立進餐。2、進餐時不大聲講話,不東張西望,專心進餐。3、養成不挑食、不偏食、不剩飯的好習慣。4、按要求定時按量喝水,根據自己的需求隨渴隨喝。
睡眠習慣包括:1、睡前大小便,獨立安靜地入睡。2、掌握正確的睡眠姿勢。(右側卧睡或仰睡)3、養成早睡早起的作息習慣。自理能力包括:1、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2、玩具、圖書不亂扔亂放,會自己整理玩具。3、學會有序地穿脫衣服;不穿反鞋,會系鞋帶。4、喜歡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
除此之外家長還要以身作則。從一點一滴做起,給幼兒做榜樣,教育幼兒做到的家長一定要做到,以良好的生活習慣影響幼兒。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重在堅持,在各方面不斷重複和練習。在上個學期,我們經常會看到這些現象:積木玩過就隨地仍,進餐後滿地是飯菜,這都是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因此家長要注意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為幼兒今後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的方法: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道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而我們中國也有句"三歲定八十"的老話,揭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應及早抓起的必要性。的的確確,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要培養一個人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從小抓起。在這方面,許多家長與我們老師的意見是一致的,但談到具體的方法,卻是眾說紛紜。那麼究竟應該如何抓好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那麼如何才能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呢?首先,父母要努力創設和保持一種和諧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圍。幼兒在這樣的家庭中才會感到溫暖愉快,情緒穩定,得到愛心的熏陶,萌發自信心、上進心;其次,要創設優美整潔的家庭環境,使幼兒從小萌發愛美愛整潔,愛護物品,生活有規律等良好行為習慣。再者,要將教師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來,幼兒園要求孩子怎麼做的,在家裡同樣如此要求孩子。這樣,才能鞏固良好行為習慣。 2、科學引導。
我們都知道,孩子經常是用他稚嫩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一切,孩子進入社會的第一步就是和家庭成員的頻繁接觸,由於幼兒的可塑性、模仿性強,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幼兒全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因此,家長要充分重視耳濡目染的作用。要為孩子創設一個可供他們更多地觀察、模仿、活動的生活環境,採用恰當的教育方法,忌一味地批評,指責。在對幼兒提出要求時,要注意循序漸進,不要強制。如孩子學洗手弄濕了衣袖,孩子學拿筷子吃飯把米粒掉到了地上等。此時,家長不能因噎廢食而去中止他們的行動。而要放手讓他們去干,用讚賞的目光去肯定他們活動中的積極因素,慢慢地在孩子有一些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後,對他們提出進一步的要求,如吃飯不要把飯粒撒一地等。良好的習慣並非一日養成,對孩子要有耐心。如說些:「如果吃飯不講話,我會更喜歡你。」「你真能幹。」等來激勵孩子,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對孩子的教育中常有這樣的現象,有些家長很想教育好孩子,養成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但往往事與願違,這與教育方法不當有關。例如,有的父母很想教育孩子孝敬老人,但由於愛子心切,吃任孩子挑,錢任孩子花,結果導致孩子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自私任性的壞習慣,對老人卻不夠孝敬。因此,堅持科學的教育方法,對於培養良好行為習慣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想教育孩子孝敬老人,可以拿"孔融讓梨"的故事來引導他等等。3、因勢利導。
幼兒的思想很單純,對於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需要家長正確地指導,慢慢地引導。但小孩子也有自己的自尊心,一味的責怪,只會造成幼兒的逆反心理。如小朋友在遊戲過程中將玩具弄得滿地都是,家長如果責怪說:"你不可以這樣做!""你下次再這樣就不給你玩了。"等,他們可能會負氣地把玩具摔個稀爛,起不到教育引導的作用。但如果換個方式,說你這樣到處丟玩具,玩具很容易就壞了,那麼下次你就都沒得玩了;或者以另一種的方式說:讓我們來比一比,看看誰把玩具保護得好。那麼小朋友們就很容易接受這種教育方式,也會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
三、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需要家園密切配合。 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只靠在幼兒園培養是遠遠不夠的,在生活習慣培養方面家庭教育將起到很大的作用。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指出:「良好習慣之養成與否,家庭教育應負重要的責任。」請家長配合幼兒園做到統一標準、統一要求。如果幼兒在幼兒園是一種要求,在家裡又是另一種要求,這樣很難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有的父母在培養幼兒習慣時,時而執行時而不執行,這會使幼兒在思想上造成混亂而無所適從,希望我們今後多交流,和各位家長一起研究、探討孩子的教養問題,做到家園共育。
著名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曾經說過:各種各樣的習慣都是一種連鎖條件反射系統。可見養成良好習慣既要按一定的要求去做,還要長期堅持,不能間斷,只有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良好習慣逐步養成。為了讓孩子成為健康、聰明、勇敢、堅強的棟樑之材,讓我們家園共同努力,使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給孩子們一份享用終生的禮物吧!
推薦閱讀:
※【了身解命】知道自己的屬相和出生時間,就能判斷孩子和你的緣份
※心聲:和孩子住一起,幸福還是束縛?
※孩子嚇一嚇更聽話?大錯特錯!
※小戲骨《紅樓夢》火了,小孩子演大人戲,你怎麼看?
※過多的指責帶來孩子的無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