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領導相處不要鋒芒畢露
07-09
與領導相處不要鋒芒畢露 鋒芒太露,必遭人忌,我們常見有一些人,稍有成就就得意忘形,以為自己聰明絕頂。這是非常愚蠢的。因此在與領導溝通時應當注意,要想成為領導靠得住、信得過、離不開的得力助手,就必須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要得意忘形,蓋過領導的功勞。 世人都存在一種嫉妒的心理,都希望比別人優秀。被別人比下去是很令人惱恨的事情,所以你的上司被你超過,這對你來說不僅是蠢事,甚至會產生致命後果。因此,與領導相處不要鋒芒畢露。 龔遂是漢宣帝時代一名能幹的官吏。當時渤海一帶災害連年,百姓不堪忍受飢餓,紛紛聚眾造反,當地官員鎮壓無效,束手無策,宣帝派年已七十餘歲的龔遂去任渤海太守。 龔遂單車簡從到任,安撫百姓,與民休息,鼓勵農民墾田種桑,規定農家每口種一株榆樹,100棵茭白,50棵蔥,一畦韭菜,養兩口母豬,5隻雞,對於那些心存戒備,依然帶劍的人,他勸喻道:「幹嗎不把劍賣了去買頭牛?」經過幾年治理,渤海一帶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溫飽有餘,龔遂名聲大振。 於是,漢宣帝召他還朝,他有一個屬吏王先生,請求隨他一同去長安,說:「我對你會有好處的!」其他屬吏卻不同意,說:「這個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說大話,還是別帶他去為好!」龔遂說:「他想去就讓他去吧!」 到了長安後,這位王先生終日還是沉溺在醉鄉之中,也不見龔遂。可有一天,當他聽說皇帝要召見龔遂時,便對看門人說:「去將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處來,我有話要對他說!」 一副醉漢狂徒的嘴臉,龔遂也不計較,還真來了。王先生問:「天子如果問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當如何回答?」 龔遂說:「我就說任用賢才,使人各盡其能,嚴格執法,賞罰分明。」王先生連連擺頭道:「不好!不好!這麼說豈不是自誇其功嗎?請大人這麼回答:這不是小臣的功勞,而是天子的神靈威武所感化!」龔遂接受了他的建議,按他的話回答了漢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興,便將龔遂留在身邊,任以顯要而又輕閑的官職。 作臣下的,最忌諱的是恃才傲物,自表其功,自矜其能,凡是這種人,十有九個要遭到猜忌而沒有好下場。當年劉邦曾經問韓信:「你看我能帶多少兵?」韓信說:「陛下帶兵最多也不能超過十萬。」劉邦又問:「那麼你呢?」韓信說:「我是多多益善。」這樣的回答,劉邦怎麼能不耿耿於懷! 自以為有功便得意忘形,總是討人嫌的,特別容易招惹上司嫉恨。把自己的功勞自己表白雖說合理,但卻不合人情的捧場之需,而且是很危險的事情。 三國末期,西晉名將王浚於公元280年巧用火燒鐵索之計,滅掉了東吳。三國分裂的局面至此方告結束,國家又重新歸於統一,王浚的歷史功勛是不可埋沒的。豈料王浚克敵判勝之日,竟是受讒遭誣之時,安東將軍王渾以不服從指揮為由,要求將他交司法部門論罪,又誣告王浚攻入建康之後,大量搶劫吳宮的珍寶。 這不能不令功勛卓著的王浚感到畏懼。當年,消滅蜀國,收降後主劉禪的大功臣鄧艾,就是在獲勝之日被讒言構陷而死,他害怕重蹈鄧艾的覆轍,便一再上書,陳述戰場的實際狀況,辯白自己的無辜,晉武帝司馬炎倒是沒有治他的罪,而且力排眾議,對他論功行賞。 可王浚每當想到自己立了大功,反而被豪強大臣所壓制,一再被彈劾,便憤憤不平,每次晉見皇帝,都一再陳述自己伐吳之戰中的種種辛苦以及被人冤枉的悲憤,有時感情激動,也不向皇帝辭別,便憤憤離開朝廷。他的一個親戚范通對他說:「足下的功勞可謂大了,可惜足下居功自傲,未能做到盡善盡美!」 王浚問:「這話什麼意思?」 范通說:「當足下凱旋歸來之日,應當退居家中,再也不要提伐吳之事,如果有人問起來,你就說:『是皇上的聖明,諸位將帥的努力,我有什麼功勞可誇的!』這樣,王渾能不慚愧嗎?」王浚按照他的話去做了,讒言果然不止自息。 老子警告世人:「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作為一個有才華的人,要做到不露鋒芒,既有效地保護自我,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不僅要說服、戰勝盲目驕傲自大的病態心理,凡事不要太張狂、太咄咄逼人,更要養成謙虛讓人的美德。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饒人。鋒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樹敵。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領導應具備的素質能力
※這樣的好領導值得追隨!
※國家領導人愛看哪些外國電影
※0你可曾見過這樣的「黨和國家的領導人」
※古代名將、皇帝的領導方式與風格(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