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輔助銅錢說鐵錢
本文作者收藏的兩宋和西夏鐵錢相對於銅錢而言,收藏和研究鐵錢的人要少得多。但是如果對鐵錢缺乏基本的了解,就無法弄懂中國金融史和中國貨幣史。鐵錢,是中國錢幣史上一種特殊的金屬鑄幣。自西漢至民國初期的兩千餘年中,中國鑄行鐵錢的時間斷斷續續大約有五六百年。中國並非最早以鐵為貨幣的國家,但中國是使用鐵錢時間最長的國家,而且中國鑄行過種類異常繁複的鐵錢,形成了重要的鐵錢文化體系,這在世界貨幣文化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在中國,鐵錢的流通,較銅錢和其他貨幣更能反映當時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及商品貨幣的關係,更能反映行用鐵錢的政權對幣制的變革給社會政治、經濟造成的巨大影響。一般來說,鐵錢是以銅錢為主的中國封建社會貨幣與商品經濟的矛盾相對尖銳化時期的產物,但具體到不同的時期,鐵錢產生的原因亦有所不同,如漢代產生鐵錢的直接原因是私鑄謀利,而宋代大量鑄造鐵錢是因為銅錢無法滿足商品市場對貨幣的需求量,清代咸豐年間鑄造鐵錢大錢則是因為太平天國等起義使滇銅北運受阻,政府發生財政危機,籌措軍費困難……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冶鑄》曰:「鐵質賤甚,從古無鑄錢。起於唐藩鎮魏博諸地,銅貨不通,始冶為之,蓋斯須之計也。皇家盛時,則冶銀為豆,雜伯(伯即霸,雜伯指割據政權)衰時,則鑄鐵為錢,並志博物者感慨。」雖然該書在鐵錢起源時間問題上與今有別,但其指出因藩鎮割據、國力衰弱而不得不以鐵鑄錢,還是符合實際、頗有道理的。中國鐵錢的產生和發展演變,雖然具有自身內在的聯繫及規律,但其自始至終都受到銅錢發展演變的影響,並以銅錢幣制的變化為其幣制變化的依據。從某種意義上講,銅錢與鐵錢,僅僅是幣材的更替。因為除了幣材、幣值和購買力不同外,二者本身的形制、幣文、鑄造等,總體上均無大的差別。很多錢制首先表現在銅錢上,然後才反映在鐵錢上。追隨銅錢的鐵錢,因之有補充或調解銅錢與商品矛盾的功能。而鐵錢的特殊作用,只有在幣制嚴重影響商品貿易活動時,才能較清晰地呈現出來。近代以來的古錢收藏者都了解銅錢與鐵錢的這種關係,都是在收藏銅錢的基礎上再收藏鐵錢。我幾乎沒聽說過有先收藏鐵錢而後收藏銅錢的,或者只收藏鐵錢而不收藏銅錢的。兩宋是中國鐵錢鑄行的鼎盛時期。宋代商品經濟發達,出現了「銅荒」和「錢荒」,銅錢和鐵錢並用,四川等地則專用鐵錢。因為銅貴鐵賤,所以三個鐵錢頂一個銅錢。當時,四川是鹽、茶、絲綢的重要產地,貨幣流通很大,但鐵錢非常笨重,大錢一千枚重25斤,中錢也有13斤,買一匹羅要中錢兩萬枚,需肩挑車載。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鐵錢不便流通的弊病越來越突出,遂促成代替鐵錢的紙幣——「交子」在四川誕生,這是中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對此,《中國鐵錢》作者劉森先生認為:「顯然,紙幣產生的根源既有特定的歷史條件,又與宋代幣制對鐵錢在一定區域內的放任、強行使用有關。封建社會小商品生產的不穩定造成了商業的不穩定,二者又共同導致了其幣制的混亂與流通波動頻率的難以估測,釀成了鐵錢流通時間的間斷現象。」兩宋也是中國鐵錢品種和版式最為豐富複雜的時期。中華書局2000年出版的閻福善等編著的《兩宋鐵錢》一書,收錄了一千八百多幅宋代鐵錢拓圖,其中北宋政和鐵錢版式最多,南宋嘉定鐵錢寶文最多。宋寧宗嘉定年間(1208—1224),17年中所鑄鐵錢文達二十來種,居中國錢幣史上以同一年號為錢文鑄錢之首,開創了多種寶文並用的新制。嘉定鐵錢面文有「聖宋重寶」、「嘉定元寶」、「嘉定通寶」、「嘉定重寶」、「嘉定永寶」、「嘉定安寶」、「嘉定萬寶」、「嘉定全寶」、「嘉定崇寶」、「嘉定正寶」、「嘉定珍寶」、「嘉定新寶」、「嘉定洪寶」、「嘉定真寶」、「嘉定隆寶」、「嘉定泉寶」、「嘉定封寶」、「嘉定之寶」、「嘉定大寶」、「嘉定興寶」、「嘉定至寶」等。有研究者推測,每一種錢文表示一個年份,但這種觀點目前尚未在古泉學界達成共識。清代咸豐年間(1851—1861),由於銅幣材短缺和財政困難,政府大量鑄造鐵錢和大錢,天津地區的鑄局也曾參與鑄造。咸豐三年(1853),直隸恢復了停鑄已久的寶薊局(設在今天津薊縣)。咸豐四年(1854)寶直局與寶薊局先後開鑄銅鐵大錢。寶薊局於七月中旬開爐試鑄當五十、當百銅質大錢及當五、當十銅質和鐵質大錢。然而不到四個月,當十及當五鐵大錢均因原料不足而減輕分量,投放市場時,商人及兵士不肯承領。至年末,因銅鐵原料皆無,寶薊局不得不停鑄。咸豐七年(1857),寶直局又在天津、正定、大名等處開設分爐鑄造當一鐵制錢。但由於商民不願使用,鐵制錢只能折值流通,且在全國積存甚多,寶直局不得不於同年十月停鑄。咸豐鐵錢似乎與天津緣分很深。近四十多年來,天津曾經多次出土寶福局咸豐通寶鐵錢,而且每次出土都以數噸乃至數十噸計。1970年,在紅橋區賀家樓雙廟炮台遺址附近挖防空洞時,挖出數噸鐵錢。由於當時正忙於「備戰」,這批鐵錢便全按廢鐵處理了。2001年11月,在紅橋區賀家樓雙廟炮台遺址附近的建築工地,又出土了數噸鐵錢。1985年11月,在河北區舊三岔河口望海樓教堂東側水師營炮台遺址附近獅子林大街小學工地,挖出鐵錢數十噸。據考證,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天津防務吃緊,朝廷向各地徵集捐輸款項,福建官員趁此機會把六萬吊鐵錢裝船運到天津。然而此時鐵錢已不在京津地區流通,充當軍餉的鐵錢到津已成廢鐵。英法聯軍攻佔天津後,三岔河口水師營駐地軍需糧餉均被焚毀,這堆「廢鐵」也隨之遭到炮火焚埋的厄運。鐵錢與天津的緣分,還體現在中國最後一種鐵錢——「民國通寶」背「一文」就是天津鑄造的。這種機制鐵錢主要鑄行於民國初年,現在已非常少見,但它的存在對研究錢幣演化很有意義,起到了補史、證史的作用。南朝蕭梁時的顧烜,被認為是最早收集鐵錢的人。但直到清代中葉,見於著錄的鐵錢並不多。鐵錢的大量收集,是從清代嘉、道、咸年間的金石學家、藏書家劉喜海(劉統勛曾孫、劉墉侄孫)開始的。道、咸、同、光年間的錢幣學家、金石學家鮑康,既屢屢得到劉喜海的遺贈,自己又努力搜集,也有很多鐵錢,曾作《自題兩宋鐵泉拓冊》和《題嘉蔭簃鐵泉拓冊》。已故天津著名錢幣學家唐石父先生曾寫過《鐵錢三難》一文,他認為鐵錢及鐵錢研究有三難:第一,行用鐵錢難;第二,古代鐵錢保存至今,文字清晰難;第三,鐵錢研究,自來論說者少,辨真偽、斷年代難。這三難,至今仍是鐵錢收藏和研究相對薄弱的主要原因。我與喜歡收藏古錢的朋友一提起鐵錢,他們就搖頭嘆息,所以很難找到同好。寒齋存有漢代、宋代、西夏、清代等時期所鑄鐵錢數百枚,其中有文字比較清晰、品相比較完整的,也有錢體結有銹塊或微有殘缺、部分文字漫漶的。當初我購買這些鐵錢,根本沒考慮如何保值增值,目的只是為了研究。今天能寫出這點心得,自己覺得這些鐵錢就算沒白擁有。
推薦閱讀:
※[轉載]男女睡衣套裝
※2016.6.12. 578次十臻持明諸陀羅尼 王信得 師尊聖密龍講 (2016-06-14 18:11:47)轉載
※【轉載】一針見血!精闢到毒死人的句子
※[轉載]相會雌雄,何向是真蹤?
※[轉載]超精闢的男女之別!【精美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