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煜璇:孩子打人怎麼辦之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好的,先來做一個自我介紹,我叫韓煜璇,大家可以叫我apple。我曾經是三星的企業培訓師,生了樂妞以後就從三星辭職專職做這個父母教育的相關工作,並考取了美國正面管教認證講師和美國雙向養育的認證導師。大家課後如果有什麼疑問的話可以加我的微信號,來跟我進行進一步的溝通和了解。好的,那我們現在開始今天的課程。 我們先回顧一下上節課的情感引導法。父母使用情感引導法幫助孩子更好的識別情緒,讓孩子知道此時此刻他的情緒是什麼樣的?比如說當孩子想要一個東西並沒有要到的時候他會哭,會傷心,對嗎?那麼這個時候如果父母蹲下來告訴他說:「你現在的這個感受就是生氣」。那麼在下一次的時候,孩子就會很好的表達出來我生氣了。讓父母和孩子更好覺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緒。 我們今天講的是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我們會從四個方面來教會大家怎麼樣去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很多情況下孩子在面對一個問題的時候,父母很習慣的會想要幫助他來解決這個問題或者給他一個答案,讓他照著去做就好了,但其實父母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無益於孩子自身社會能力的提升。比如說兩個孩子在一起玩兒遊戲的時候,一個孩子搶了另外一個孩子的玩具,然後他們倆就開始大哭。然後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可能走過去習慣的說:「你給妹妹玩兒嘛,你是當哥哥的」;或者說:「我們不要這個玩玩具了,我帶你去買更好的玩具」。其實這樣子的方法都無益於孩子提升他們的社會能力。 社會能力是什麼?換言之,社會能力就是你怎麼樣處理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關係。我們有一個詞兒叫敬業樂群,所謂的樂群就是指你能和群能在團隊中適應和發展。那麼這個能力他不是一個本能,不是本能的意思就是他是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然後來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能力的。所以父母如果總是在幫孩子解決問題的話是沒有辦法提升孩子的社會能力的。那麼父母怎麼樣幫孩子提升這種社會能力呢?我們今天匯總四個方面來跟大家講解,讓大家更好地幫助孩子提升社會能力。我們來看:第一個教會孩子思考。
最近我經常聽到一些媽媽跟我投訴說:「我們家孩子兩三歲了,要不到一個東西就會非常非常生氣,會撒潑會打滾,躺在地下哭等等等等一系列的問題。或者說:「apple老師,我的大寶和二寶在一起玩兒的時候總是會打架吵架,我該怎麼辦等等等等」。其實對於小朋友來說,他們的表達能力是有限的,他們很多時候心裏面想的事情,是沒有辦法很好的表達出來的。所以首先我們要教會孩子思考。那教會孩子思考的辦法,一定不是我告訴你怎麼怎麼,什麼是什麼,什麼是什麼,而是通過遊戲的方式教會孩子們思考。
好的,大家現在看到了六組字詞,這六組字詞是需要爸爸媽媽教會孩子的首要簡單的字詞。只有爸爸媽媽們教會了孩子這些字詞以後,孩子才能理解什麼是可以的?什麼是不可以的?什麼是可以選擇的?什麼是不能選擇的?比如說:還是,就是第二個詞。教會孩子這個詞之後,我們再出去跟孩子買東西的時候,我們問孩子說:「我們買橘子還是蘋果?」那這樣孩子才能知道,我們只能選擇蘋果或者是橘子,但是當孩子說他兩個都想要怎麼辦? 媽媽又可以繼續問:「你是想要蘋果?還是不想要蘋果?」。這個很重要,一定要讓孩子學會選擇,那麼首先要讓他知道這些選擇的詞語。還有比如說:像「一些/所有」這些詞會幫助孩子們能夠理解一個解決辦法可能在某些時候管用,但並非在所有的時候都管用,對嗎? 「之前/之後」這個詞是在媽媽引導孩子思考後果的時候需要考慮的兩個重要的概念詞,它可以讓孩子認識到,是我打了他之後,他才叫我綽號的,這是一個因果關係,也是需要孩子學習和了解的。還有像「現在/以後」這樣子的詞就能夠幫助孩子處理一些無法立刻得到想要的東西時的一些失望情緒,它能夠幫助孩子學會等待,讓他們思考:「對,現在我們不能玩兒這個遊戲,以後我們可以再玩兒,對嗎?」。還有「相同/不同」這兩個詞,這兩個詞其實是解決問題的詞語,它能夠幫助孩子們思考。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兒可以有不同的感受,所以這六組詞語都很重要。這六組詞其實是一些基本的簡單類的詞語,你的孩子只要是開始學說話,或者是你跟他在交流的過程中,隨時都可以用的詞。那麼我們怎麼樣把這些字詞當成遊戲來玩兒呢?就是建議大家把這六組詞打成六張A4的紙或者做成卡片,貼在家裡的卧室里或者是冰箱上,我們隨時就可以跟孩子來玩兒這個遊戲了,比如說貼在冰箱上媽媽打開冰箱取出來了一個橙子,然後跟孩子說:「這個是橙子,不是蘋果,對嗎?」
除了剛才六組簡單的詞語,還有一些高階的境界的詞語,就是:什麼合適的時間啊/不合適的時間,公平還是不公平,為什麼/因為、如果/那麼、可能/也許。這些字詞都是在幫助你的孩子達到自己解決問題,這個方法的最終目標就是有效的解決他們自己的人際問題。比如說「合適的時間/不合適的時間」,能夠幫孩子了解到時機是成功的解決問題所需要的一個重要因素。比如說媽媽這會正在做飯,然後很忙,孩子非要讓你跟他玩兒,那麼媽媽就問他一句:「媽媽現在在做飯,你覺得這會兒和媽媽玩兒是合適的時間還是不合適的時間呢?」 如果孩子學會了這些詞語,知道這些詞語表達的意思之後,那麼孩子可能他自己就會認識到這是不合適的時間。那麼我們有什麼其他的辦法?可以做什麼呢?這就是我們後面會講到的有更多的解決辦法。還有「公平/不公平」這兩個詞是實際解決問題的重要詞之一,這組詞呢,可以幫助孩子在做出決定時,尊重他人和自己的權利;還有「為什麼和因為」,這個是幫助孩子理解行為和後果之間的聯繫;「如果/那麼」,這組詞呢,是對行為的後果進行思考的第一步,如果怎麼怎麼樣,那麼怎麼怎麼樣,如果我沒有打他,那麼他就不會叫我的綽號,對嗎?這也是成功解決人際問題所必須的。
還有最後一組詞語「可能/或許」,他其實跟上一組詞「如果/那麼」是有異曲同工的意思的。那如果合用的話,就會使孩子對他們行為後果的思考有著更好的理解。所以這些字詞,我剛才給大家提供了一個方法就是把這些字詞列印出來貼在床頭或冰箱上,然後隨時再跟孩子玩兒這些字詞遊戲,玩兒的過程中就會讓孩子慢慢地記住這些詞,理解這些詞,知道是什麼意思,或者在孩子下一次表達的時候,他們可以更好地表達出來,對嗎?這是一種辦法。還有一種辦法呢就是,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比如說在去超市的時候,比如說在玩兒什麼的時候,隨時都可以把這些詞拿出來跟孩子玩兒一個遊戲。
還有就是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們玩兒角色扮演。一人拿一個手偶如果沒有手偶的話,是兩隻不同顏色的襪子都可以讓孩子來編故事對不對?「如果今天我們不去遊樂園,那麼我們可以做什麼什麼事情對嗎?」「如果我選擇吃蘋果,那麼我就不想吃橘子」等等等等一系列就用手偶,用兩個不同顏色的襪子都可以去玩兒。然後可以編故事,從最簡單的造句,其實剛才我跟大家都是在做造句的一個遊戲,那到之後慢慢的孩子,對這些詞很熟練了,就可以來編故事了,隨便編,哪怕從最開始的一個小事情可以編到月球太空都沒有問題。
好的,剛才說的是父母對於孩子怎麼樣去引導?那麼這些詞在父母身上有沒有引導的作用呢?一定是有的,比如說我們對孩子行為的反應,怎麼樣去跟他們做互動。比如說,當兩個孩子在一起玩兒的時候你問他們:「你的做法是好還是不好?」,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很多父母經常習慣於跟孩子說你們乖一點,「乖一點」這個詞兒是沒有辦法量化的,他們不知道什麼叫乖一點?什麼叫不乖一點,對嗎? 還有就是當孩子在抱怨或者尋求你的關注的時候,就像我剛才講的,媽媽在做飯孩子一定要你跟他玩兒的時候,那我們就可以說:「我現在不能和你講故事,也許稍後我可以陪你玩兒,你現在可以想點不同的事情來做嗎?」。大家看我標黑的那些詞,如果我們不斷地跟孩子將這些詞深化在他們的記憶中,或者運用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讓他們了解這些事情。他們就知道,媽媽現在不能和我玩兒,一會兒會和我玩兒,不是說媽媽不愛我了,還有就是當孩子必須做出一個選擇的時候,也是最開始的那個詞。你可以吃糖或者餡餅,但是不能糖果和餡餅一起吃。通過這些詞語會讓孩子學會選擇和等待。
好的,我們來學習表達和體會感受。這裡提到了一句:有同理心的孩子會給桌腳揉疼,其實同理心這個詞提出來並沒有多久,因為我們中國特定的一個國情,或者是我們中國大家都不太願意表達自己的感受對吧?會忽略自己的感受,所以爸爸媽媽也應該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好,這裡有一個給桌腳揉疼的例子,其實早在我們小的時候一個場景就是:我們走著走著,跑著跑著,突然被桌角絆了一下,我們的爺爺奶奶會怎麼辦?會打那個桌子對嗎?會說:「都是你不好,把你們把我們家寶寶絆倒了」。 那麼這樣的教育理念會讓孩子學不會承擔責任,就是凡什麼事情,只要出了問題跟我沒關係,是他的問題是別人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慢慢的大概在2000年的時候,當時有一個哭聲訓練法特別風靡的時候,就是孩子哭的時候就就跟他說不許哭,你不哭了,我才抱你,你不哭了,我才愛你。然後也是同樣的場景,孩子走走著走著被桌子絆了一下,摔倒了還在哭,然後這個時候爸爸就會指責孩子說:「桌子沒有動,是你把桌子撞倒了,你要去跟桌子道歉」。大家有沒有這個印象就是某一段時間是這樣子的一個教育方式。是的,這樣子的教育方式是讓孩子學會了承擔責任,但是會讓孩子產生很強的自卑(心理)。 就是凡什麼事情只要出了問題是我做的不好,是我的問題根本不管其他的事情就是我不好,所以會有很強的自卑的感情。 那什麼叫有同理心的孩子會給桌角揉疼呢?就是同樣的一個場景還是孩子標跑著跑著被那個桌子絆倒了,那麼爸爸媽媽,一個富有同理心的爸爸媽媽應該怎麼樣做呢?就是蹲下來先安撫孩子,哪怕讓孩子哭一哭抱一抱,讓她情緒平穩下來,然後揉著孩子的腿說:「媽媽是魔法師,揉一揉腿就不會疼了」,揉一揉之後,你問孩子說:「你現在感覺好一點了沒?」,孩子說:「好一點了」,那媽媽繼續說:「你撞了桌子,桌子也會很疼,我們也去給他揉一揉吧」。 你們看到沒,因為你是用同理心的這種方式去對待孩子,所以孩子也學會了會用同理心的方式對待身邊的人甚至是物,那孩子也會跑過去向媽媽剛才那樣,很愛自己的那樣,揉的方式去給桌子揉疼,這個很重要——同理心。我們不能總是要求孩子要有同理心,我們自己首先要做到。一個同理心的父母,看到孩子哭的時候,我們不能大聲的斥責他,指責他說:「這有什麼好哭的,沒什麼好哭的」。各位媽媽你們試一下,如果你在廚房滑倒了,然後,你老公衝過來說:「哭什麼哭嘛,這不疼站起來不疼,一點都不疼」,你肯定會心裡很難受。 那麼對於孩子其實也是一樣的,我們不要總是覺得男孩子就應該勇敢,男孩子就應該堅強,而剝奪了他表達他自己感受的權利。那麼我們來看一下,學會表達和體會感受的三部曲。
我們來看一下三部曲,第一步就是要學習更多的情感類辭彙。這個學習情感類辭彙不僅僅是針對於孩子,包括我們的父母是一樣的。因為中國人比較含蓄,中國人不太喜歡錶達自己的感受,所以其實很多時候,未必別人是能真的讀懂你的感受。你心情很不好,很差的時候,別人可能跟你說什麼你都提不起興趣了,提不起起興趣,別人就會想:你到底是怎麼了?你是對我不滿意嗎?還是對我跟你說的這個話題不滿意?但是如果你告訴他說:「今天我覺得我很難過,所以我想自己一個人呆一會兒」,會好很多,會好很多。 那麼學習情感類的辭彙,對於孩子也是這樣子的,孩子最開始學到的都是爸爸媽媽,這樣的名詞,我們更應該教會孩子學會什麼是生氣?什麼是開心?什麼是難過?什麼是擔憂?什麼事害怕?當他們學會了足夠大量的情感類辭彙的時候,他們的表現也許就不僅僅局限在我咬你一口,或者是我摔東西摔碗摔盤子的這種行為上了,因為他會表達出他自己此時此刻的感受了。她會說:「媽媽,你這樣的做法讓我覺得很受傷,很難過,明白了嗎?」。就是一定都要學會更多的情感類辭彙。然後大家可以看一下,每個家庭我建議都要擺一張這樣的情緒圖表。
這樣子的情感臉譜圖會讓孩子慢慢學會表達此時此刻的想法,甚至有一些可能大一點的小朋友三四歲的小朋友,你們可以玩一個遊戲,你要孩子在這個情感臉譜圖中找一找媽媽平時是什麼樣的情緒呀?媽媽平時是怎麼樣的一張臉呀?你們一定要相信孩子的觀察能力是非常強的,是非常強烈的。我們不僅可以去學習識別情感臉譜圖,還可以跟孩子學會製作一些情感臉譜,比如說可以跟孩子做做那種小臉,然後問問孩子:「你認為一個人開心是什麼樣的?它的五官是什麼樣的?是嘴角上翹的對吧?」,孩子可能會說:「眼睛會眯成一條縫的」,那他生氣又是什麼樣的?去跟孩子來玩兒這個。 玩這個遊戲不僅是增進了你和孩子的親子關係,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了情緒的表達,並且理解他人的感受。還有就是你可以跟孩子來編故事,做做這個臉譜圖來編故事。比如說我們這回來做一個生氣的臉譜圖吧,你認為生氣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孩子就可能會描述一下五官,然後你再跟孩子講:「那他為什麼會生氣呢?」,孩子可能就會說:「他得不到他自己想要的糖果呀,或者等等等等」。你發現了沒,這樣會幫助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並且學會和父母討論感受。 感受這件事兒就跟天氣一樣是沒有對錯的,沒有說生氣就是壞情緒,開心就是好情緒,所以你只能開心,不能生氣。這是不現實的,就像你說下雨不好,有太陽好,你就永遠都不要下雨,只能出太陽,這都是不現實,也不客觀的。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感情,然後父母也要更多的去通過情感引導的方式,自己要表達情感,也要讓孩子來跟你討論感受,那麼孩子打人咬人的這種情況就會直線下降。孩子為什麼會打人,咬人?原因在於他的情感不被理解,他不被理解他的情感,所以他也表達不出來他只能採用原始人,你們知道我們每一個活下來的人都是繼承了原始人的這個基因,原始人的基因就是遇到危險只有兩種狀態,要麼就是打,要麼就是逃。 因為只有焦慮才會讓人類活下來,你們想原始人的時候,焦慮的人看到遠處來了一個黑影就知道那個怪獸來了趕緊跑;但是不焦慮的原始人呢,就沒關係只是躺著,然後怪獸一來吃掉的一定是那個不焦慮的人。所以焦慮的這個基因是我們從原始人那塊兒就遺傳下來的。但是我們是現代人,我們怎麼樣不再用原始人的那種思維去處理方式呢?就是我們要學會思考和表達。那麼相信大家一定知道這個表達的重要性了哈。
好的,孩子會表達了之後,表達了情緒、表達了感受想法以後,那麼這個問題還在那裡對嗎?我們怎麼樣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而並不是家長告訴你這個問題應該怎麼怎麼怎麼辦?那麼首先要是家長提出問題或者是孩子提出問題,然後告訴孩子:要想不同的、更多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那我們一樣是可以用遊戲的方式對嗎?然後我們拿出一張大白紙,拿出一支筆,鄭重其事地把孩子所想到的每一個主意都寫下來,這點特別重要。因為即使是你的孩子不認字兒,他們也喜歡看著你把他們說的話寫下來。
然後問孩子,你覺得這件事兒。怎麼樣可以解決呢?問了之後孩子可能會提出一個解決的辦法,如果就是他提的這個辦法與問題相關那就重複一遍。就是比如說兩個孩子在打架,對吧?你會說:「我們在一起玩兒是為了更開心,對嗎?」,然後他們說是。好,我們現在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們開心起來?不要總是搶玩具對嗎?哥哥不要總是搶妹妹的玩具,妹妹也不要總是搶哥哥的玩具。拿出一張大白紙中間畫一道杠,旁邊寫哥哥,右邊寫妹妹。好,我們來比賽,誰可以提出最好的解決辦法,舉手。然後哥哥可能舉手說:「那個我們各玩各的」。好,各玩兒各的,這個寫下來。妹妹說:「我想玩哥哥的汽車」。然後寫下來,對不對?這件事情會讓他更開心。 然後,妹妹說:「我可以把我的什麼什麼玩具給哥哥」,然後哥哥又說:「我可以怎麼怎麼樣做,然後讓妹妹更開心」。你們會發現通過這種遊戲的方式和你寫下來的方式會讓孩子慢慢的學會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那如果說很快就想不出來解決辦法了,怎麼辦?那就要繼續探究,就是問孩子說:「你說怎麼樣做能夠解決這樣的問題?或者說孩子他這會兒已經心情不好了,他不想再繼續這個遊戲了,那就不繼續做這個遊戲了沒關係。我們一定要了解是孩子真的想不出來了,還是他不想玩兒了?如果他是真的想不出來了,那我們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引導孩子,幫助孩子去想;如果他不想玩兒了,我們就把這個遊戲停下來。 有一步非常關鍵,就是最後一定要告知孩子:你們的這個行為就叫做什麼什麼什麼。比如說剛才兩個孩子本來玩兒的很不開心,然後鬧起了彆扭,然後我這個時候你拿出了一張大白紙寫下了他們倆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最後她們達成了一種妹妹可以給哥哥玩兒一個什麼玩具,然後哥哥可以把他的小汽車給妹妹玩兒。然後這個時候,你一定要說一句:你們的這種行為就叫做分享!一定要告訴孩子什麼叫分享?而不是說你們好好玩兒啊,這個好好玩兒、乖一點、聽話點都是沒有辦法量化某一個行為的。所以我們在最後一定要教會孩子你的這個行為就叫做分享、原諒、寬容、耐心…… 還有就是,各位別覺得自己的孩子小,不管孩子多大多小,父母要隨時給孩子植入這個概念。比如說我女兒,早上起來他要喝牛奶。然後她起來就不耐煩,她就特別著急,一晚上沒吃東西,她就拉著我說:「起起」,她就想讓我去給他弄牛奶。然後我就跟她說:「你在這兒等一會兒媽媽,等一下媽媽,媽媽去給你弄牛奶」。然後前幾天她就很不開心就哇的在那哭啊。弄了牛奶過來說:「樂樂,媽媽教你一個詞:耐心。耐心是什麼,就是牛奶還沒有來的時候我也可以不哭,這樣就有耐心」。好,今天就結束了。第二天早上,我就告訴她:「」媽媽昨天交教了你耐心」,然後我出去反覆這樣幾天下來之後,你會發現孩子固定了這個行為,你就是他知道你要去給他接牛奶。所以他就會不哭,她就會等你。她這件事情做對了。我們想要強化孩子的某一個行為一定是在她做對了的時候。那每天我看到她在那安安靜靜等我去接牛奶的時候,我過來一定會說:「寶貝,你這樣的行為就叫做有耐心,你這樣的行為就叫做等待」,不斷的在給她植入這些概念。所以父母也一定要學會幫助孩子去知道更多這樣子的詞。關於這個尋找更多的解決辦法呢,有兩個特別重要的點,一個是用遊戲的方式激發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個很重要的點就是寫下來,一定要寫下來。他再說一遍哈,即使你的孩子不認字兒,他也喜歡看著你把他們說的話寫下來。好的,我們來看最後一個部分叫做考慮後果。
最後一個是考慮後果,就是在上一個步驟裡面,我們讓孩子想出更多的解決辦法,在孩子提出任何解決的辦法的時候,我們不要去評判和評價孩子,不管他說的這個點對不對、好不好、行不行,我們都不要去評判。我們在上一個步驟的目的是為了鼓勵孩子想出更多的解決辦法,那麼一定有一些解決辦法是不合適的對嗎?比如說兩個小朋友因為一個玩具發生了爭執,一個小朋友提出的解決辦法可能是我把他打一頓,但是他說完這個話的時候,我們不要揪著他的這個行為不放,而是繼續讓他想更多的解決辦法,想完解決辦法,他真的是沒有解決辦法的時候,我們就開始考慮後果。我們要引導孩子,我們之前不是學了那麼多詞嗎,對不對?如果你打了她,那麼他會怎麼樣?他會有什麼樣的感受?看到沒,理解感受、表達感受,那孩子可能會說:「如果我打了他,那麼他可能會不開心」。然後那這個辦法可能就不太適合對不對?那再問他:「那你覺得這個辦法是合適的,還是不合適的?」,那孩子可能是說:「這是不合適的辦法」。那我們就再看其他的有沒有合適的辦法,對嗎?
好的,我們教孩子考慮後果,也有三步。第一步是考慮事情的先後順序,比如說我們在最開始的那個詞語是:我打了他。因為我打了他,他才叫了我的綽號,對嗎?就是先後順序,誰先怎麼怎麼樣,後怎麼怎麼樣,只是考慮事情的先後順序;其次,考慮人際交往中的後果,就是當孩子提出來,我跟他搶這玩具的時候,我不開心我可以把他打一頓。這是一種解決辦法,對嗎?那就讓孩子想:如果你打了他,那麼他會有什麼樣的感受?那麼之後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對嗎?還有就是因果思考的步驟,因為什麼什麼,所以什麼什麼,讓孩子了解這件事情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在考慮後果的時候,其實也是可以遊戲的方式來教會孩子,比如說兩個孩子今天因為搶玩具的事情很不開心,那麼媽媽和孩子可以做一個角色互換,可以跟孩子說:「我們今天重演一下那會兒發生的事情吧,我當你,你當你的好朋友小明好不好?」,然後最開始先是怎麼樣?之後又怎麼樣?然後又怎麼樣?那麼重新梳理了這件事情之後,如果你當時可以不打他,有沒有什麼別的辦法,對嗎?然後就引導孩子思考後果,如果我不打他,我可以玩兒他的小汽車,那你玩兒他的小汽車的時候,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要引導孩子思考可能的後果。 可能他的小朋友小明不想他玩兒這個小汽車,那我可以跟他說,對,說就是對的是嗎?我跟他說我想玩兒你的小汽車,你可以玩兒這個玩具。那如果小明說可以,那這件事情你們就解決了,你們就可以玩得很好;如果小明說不可以,那你玩兒你的小汽車,我玩兒這個玩意兒玩具好不好?對,就是引導孩子不斷地去思考,如果怎麼怎麼樣?可能會發生什麼樣的後果,對吧?然後就是要問一下孩子的感受,尤其在人際交往的時候,我們不僅要讓孩子學會理解他人的感受,我們也一定要問孩子當時是什麼樣的感受,對嗎?孩子是生氣的,傷心的等等一系列的方式,我們要讓孩子表達她的感受,還有就是讓孩子說了解決辦法之後要寫下來很重要哦。 除此之外,要跟大家提一點注意的事項,父母一定要正確引導孩子。一定要正確引導孩子,這什麼意思呢?就是有的時候兩個孩子在玩遊戲的時候,會發生爭執或者是爭吵,然後還父母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傷對嗎?父母肯定就會表達一下,當時的父母是有情緒的,就會表達說:「我們以後不跟他玩兒了」,這個不叫正確的引導對嗎?這個不叫正確的引導,這個只是在阻擋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後呢,就做一個總結,就是明確問題的存在,所在這個我沒有具體的講哈,就是比如說兩個孩子在打架,因為搶玩具的問題發生了爭執。然後媽媽就會說:「你怎麼一點都不懂得分享」,孩子說:「我分享了,我我讓他玩了一會兒,可是那個時候我想要回來」。你們看到了沒有,就是你和孩子所認為的問題並不是同一個問題,你認為的問題是孩子不分享,孩子認為的問題是此時此刻我想要回我的玩具,這並沒有錯。所以我們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在引導孩子提升孩子的社會能力的時候,在想要幫助孩子去認識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明白你認識的問題,和孩子認識的問題,是不是同一個問題。 然後要教會孩子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感受,其實不僅是要我們要教會孩子要做這件事情,對於大人也是一樣的,我們一定要理解自己的感受以及孩子的感受。我經常看到一些父母怒氣沖沖的大聲呵斥著讓孩子不要發脾氣,其實你完全是忽略了自己此時此刻的感受。還有就是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要多想更多的解決辦法,因為一直想一直想一直想,一直想到想不出來為止,而這個辦法會越變越多,越變越多的。最後就是評估解決辦法的後果,就是看一看你的這個解決辦法之後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因果聯繫對嗎?之後會發生什麼樣的後果,讓孩子去了解和想像。 最後就是請父母要記住一點:是孩子而不是大人必須要解決問題,重點一定是思考的這個過程,具體的結論,一定要有我們一起試一試看的這種態度和方法。所以希望爸爸媽媽聽完今天的課程之後,不要總是把問題的這個責任放在自己的身上,直接是幫孩子來解決問題,而是我們要鍛煉和培養孩子自己對問題的解決能力和解決辦法,所以希望父母多教會孩子怎麼樣去自己解決問題。下面請小助手幫忙收集一下父母的問題吧。
提問:我的寶寶7個月了,他玩東西我看著不衛生不安全時拿東西換,可是他會哭著,讓我趕緊給他,給他了他立馬不哭了,怎麼不讓他哭還能把玩具換過來?謝謝老師指導。答:好感謝這位媽媽的提問。恩,首先對於七個月的寶寶建議你可以翻到前面去聽一下,敏感期的那堂課。對於七個月的寶寶來說,他們正是嘴敏感期口敏感期。我們不應該強迫孩子,要給他足夠安全和衛生的東西,我們只需要把危險的東西收起來就可以了,但是我們一定要鼓勵,讓孩子去探索,不要去制止和阻止孩子。希望你可以聽一下那個敏感期的課程哈。(課程推薦[韓煜璇:如何應對0-3歲寶寶的敏感期])提問:寶寶1歲半多了,拿什麼都扔,抓人,咬人怎麼辦?答:感謝這位媽媽的提問說寶寶一歲半多了,拿什麼都扔抓人咬人,怎麼辦?對於一歲半的小朋友來說,它們對於空間的意識都還在建立之中,就是這個東西扔上去可以掉下來,然後發出了聲音。這件事情是由我發出來的,他們會覺得很新奇,他們對於這件事情是持一個探索的態度。所以我不建議父母去過多的干涉。但是呢,希望父母可以把一些危險的或者是玻璃製品收起來,放在孩子抓不到的地方。那麼對於孩子咬人和抓人,怎麼辦?對一歲半的孩子來說,他們不知道什麼是輕,什麼是重。在孩子表現出了咬人和抓人的時候,父母不要採取一個特彆強烈的態度和反應。因為孩子不知道這件事情是錯誤的,他看到你一個過激的反應之後,他會覺得挺好玩兒的,對吧?他會強化這個意識。所以,父母要做的是要教會孩子更多的情緒表達類的詞語,正好在一歲半這個時候是他語言表達和學習能力最強的時候,要告訴孩子什麼是生氣?什麼是傷心?什麼是開心?那麼正確的生氣,傷心,開心的表達方式是什麼,對嗎?什麼是撫摸?什麼是抓人?一定要教會孩子什麼是允許的,什麼是不允許的。不要有太過激的反應,也不要給孩子貼標籤說我們家孩子就是愛打人,我們家孩子就是愛抓人,不要給孩子去貼這樣的標籤。其實這都是孩子在探索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種方式。再就是要給孩子足夠的耐心,你應該要講解,告訴他們什麼樣是對的,但是不要指望你講一次他就能理解,要一直講到他有能力理解為止。他現在還沒有這個能力可以理解這件事兒好嗎。提問:你講的大多數是有感知能力,會說話開始的孩子的問題解決方法,有1歲之前的,合適引導方法嗎?比如孩子性子很急,媽媽必須及時給他過喂他不然就哭的稀里嘩啦。答:好,這是最後一個問題哈,感謝這位媽媽的提問,可能這邊媽媽有一點沒有能夠理解,就是在我們認為一歲前的孩子都是無能的嬰兒,其實並不是這樣子的。我講的這些課不是僅適用於三歲以上的孩子,而是適用於出生以來的孩子,可能六個月以後你就可以適用於這些方法不斷的去用語言引導他,你不要指望說此時此刻他就可以理解,而是你不斷地使用這種方式告訴她,讓她知道解決問題應該是什麼樣的方式。還有就是我特別希望號召群里的所有媽媽們,不要再給孩子貼標籤了好嗎?就是孩子性子很急這件事情,你們要知道一歲以內的孩子,他們還是不會說話的,他們沒有能力表達此時此刻他的想法,他們沒有能力表達的時候父母如果又不能第一時間感知她的想法的時候,他只能用撒潑打滾等一些過激的行為去表達自己的感受。你們要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是有感受的,每一個父母也都是有感受的。當孩子很著急,哭得稀里嘩啦的時候,父母們覺察一下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情緒是什麼樣的。自己此時此刻的情緒有沒有能夠助於孩子解決問題呢?有沒有能夠助於幫助父母來解決問題呢?所以這些問題不僅僅是針對於大孩子,針對於小孩子是一樣的,你要讓他知道當他在撒潑打滾的時候,他的這種情緒就叫做生氣;而他在哭鬧的時候,他的這種情緒就叫做傷心,要學會不斷地引導他。還有我的這個課,它並不是一個工具類的課,它不是說我拿來就能用,立刻就能解決某一個問題,而是一個長期的緩慢的育兒的過程。所以世界上唯一不能偷懶的就是育兒這件事兒。問題很多,我就不一一回答了,今天就回答這三個問題。那麼我看到有一些媽媽說對於1歲多的小朋友、2歲多的小朋友他們會生氣或者是會撒潑打滾的時候,父母就會採用吼叫或者是打的行為。你們會發現吼叫了之後、打了之後這一瞬間孩子是可以管得住的。但是我非常非常不建議父母使用打罵和吼叫的行事方式去教育孩子。我們通過打罵和吼叫的方式教會了孩子什麼呢?並不是教會了孩子解決這件問題的能力,而是教會了孩子在我父母不開心的時候就可以用打罵,那當我不開心的時候我也可以用打罵的形式。
但是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他們在小的時候父母在他們心目中的形象可能是權威的,他們可能不會去直接跟父母,就是不會直接的去打罵父母,但他們會打罵一些弱勢群體,比如說爺爺奶奶,對嗎?或者說是他身邊的小朋友。那麼其實這個教養問題,最終的根源還在於父母身上,就是是父母用打罵的方式教會了孩子用打罵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打罵的這個危害不僅僅如此,我們能影響孩子的最佳年齡是在十二歲孩子以前,當孩子十二歲以後,你們要知道十二歲以前所積累起來的問題全部都會在十二歲以後「beng」爆發出來。孩子可能會叛逆,可能會離家出走,可能會有很多很多問題。
所以,就今天的課程多說了一句,不建議父母再用打罵的方式去對待孩子,你們有那麼多的方式可以幫助孩子來解決問題,按照我今天的這些方式先把那六組詞,不是六組詞是十組詞列印出來貼在家裡每一個角落,隨時跟孩子來玩兒遊戲,隨時來告訴孩子這些詞是什麼意思,並運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哪些場景?慢慢來做,不著急,還有就是教會孩子想出更多的辦法,一定要寫下來。下一節課,我們會父母不吼不叫的方式,除了不吼不叫以外,我們還有一個4c管教法是我們下節課的重點。
推薦閱讀:
※【學習】談心談話怎麼說才入心
※吵架了怎麼辦 情侶吵架怎麼越吵越分不開
※和特別喜歡的女生聊天,女生說「我想睡了」,你該怎麼回? [一點資訊]
※自製冰激凌的做法大全,怎麼做如何做好吃
※心涼了,怎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