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成長,我們可以做什麼

成長,我們可以做什麼

浙江省春暉中學 王國芳

成長,一個無限美好的字眼。對我們教師而言,成長不僅僅意味著生命的拔節,更蘊含著專業的進階和職業的幸福。然而,在現實中,成長似乎又是令不少教師無從下手、頭疼不已、甚至畏而遠之的「苦差使」。

成長,我們可以做什麼?我在一次校青年教師研修班上以此為主題,做過一個講座。講座是圍繞四個故事展開的。現結合我對故事的理解,再對「成長,我們可以做什麼」這個主題談些想法。

第一個故事是《三個建築工人》,講的是三個建築工人在砌牆,有人問他們在幹什麼,第一個人沒好氣地說「在壘牆」,第二個人答「在蓋一間房子」,第三個人則快樂地回答說「在蓋一間非常漂亮的房子,不久的將來,這裡將變成一個美麗的花園,人們會在這裡幸福的生活」。十年後,第一個工人仍是一名只在砌牆的建築工人;第二個工人成了建築行業的一名施工技術人員;第三個工人,則成了一家房地產公司的老闆,前兩個工人正在為他工作。

這個故事啟示我們,成長是一種自覺。

你把工作看作「壘牆」,那麼你就會成為一名砌牆的建築工人;你把工作看作「蓋房子」,那麼你可能成為一名建築行業的施工人員;你把工作看作是創造「幸福」,那麼你才會擁有一個更加燦爛的人生。教師的工作,諸如備課、上課、改作、談心,看上去都差不多,但相信在每位教師心中所生成的風景卻各不相同,或如春之爛漫,或如夏之火熱,或如秋之喜悅,或如冬之蕭條。做著相同的工作,但若干年後,不同的老師卻呈現出不一樣的發展狀態和水平,原因固然很多,但他們心目中對工作的不同認識應該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成長,首先需要一種自覺,一位老師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的自覺程度,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他專業發展的高度。作為老師,首先要清楚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老師,然後才有可能成為怎麼樣的老師。正如一個人首先要想要成為怎麼樣的人,然後他才有可能成為怎麼樣的人。

第二個故事是《貓兒索食》,講的是一隻母貓生了小貓,有一天小貓問母貓:「我該吃什麼呢?」母貓回答說:「人類會教你的」。晚上,小貓到一戶人家家裡,躲藏在瓮罐後面。人看見了它後,對另一個人說:「燒好的乳酪、肉都要放在器皿內蓋好;小雞都要高高掛起來,不要被貓偷吃了。」小貓仔細地聽,它懂了:原來雞、乳酪和肉都是自己該吃的食物。

這個故事啟示我們,成長是一種姿態。

故事中的小貓面對「該吃什麼」的問題,並沒有一味地等待別人來「告知」,而是在貓媽的啟發下,主動出擊,進入到了一戶人家屋裡,並從人類的「提防」中,最終知道了自己「該吃的食物」。小貓的成功,無疑要歸功於它的主動、開放的姿態。教師的專業成長,首先需要一種主動的姿態。很多東西,不是別人沒有告訴我們,而是我們自己沒有去學習;很多時候,我們的不成功、不成長,並不是因為我們的失敗,而是我們可能根本還未開始行動。教師的專業成長,還需要一種開放的姿態。教育無處不在。一個人一旦具有了開放的姿態,那就時時都是學習之機,處處都是進步之地,事事都是成長之源。成長,是一種姿態:面向陽光,我們便能享受陽光的溫暖;朝向黑暗,我們只能抱怨黑暗的冷漠。說到底,成長是自己的事,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最好的老師就是自己。

第三個故事是《成功之道》,講的是有個青年跑到富翁那裡請教成功之道。富翁拿來了一隻大西瓜,把西瓜切成了大小不等的三塊。「如果每塊西瓜代表一定的利益,你選擇哪塊?」富翁把西瓜放在青年面前。「當然是最大那塊。」青年回答。「那好,請吧。」富翁把最大的那塊西瓜遞給青年,自己卻吃起了最小那塊。很快富翁就吃完了,隨後拿起了桌上的第三塊西瓜。富翁吃的西瓜雖然沒有青年的大,卻比青年吃得多。富翁對青年說:「要想成功,就要學會放棄,放棄眼前的利益,獲得長遠的利益,更大的利益,這就是我的成功之道。」

這個故事啟示我們,成長是一種選擇。

人生就是一次次的選擇,人的成長也是一次次選擇的疊加。面對一份責任,你可以選擇承擔,也可以選擇逃避;面對一項工作,你可以選擇精心應對,也可以選擇草草應付。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不同的選擇,造就不同的人生。對於教師的專業成長而言,面對紛繁的世界,所有的選擇本質上都指向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的時間都去哪兒了?對人的成長而言,時間是最可寶貴的財富,也是最為稀缺的資源。夜深人靜之時,我們不妨自問:我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當然,選擇是很困難的,甚至是很痛苦的,因為選擇也意味著放棄。選擇了潛心教育,就放棄了發財致富;選擇了靜心閱讀,就放棄了盡心娛樂。但有一點也是肯定的,那就是今天選擇了的奮鬥,明天就能避免無謂的後悔。成長,需要我們學會選擇。不懂選擇,不善選擇,就會遠離成長;不願選擇,不敢選擇,就是拒絕成長。

第四個故事是《倒過來試試》,講的是一位青年畫家拜訪19世紀德國著名畫家門采爾,向他訴苦說:「我真不明白,為什麼我畫一幅畫只消一天工夫,可是賣掉它卻要等上整整一年。」「請倒過來試試吧,親愛的。」門采爾認真地說:「要是您花一年工夫去畫它,那麼只用一天,你准能賣掉它。」後來的事實果真如此。

這個故事啟示我們,成長是一種積累。

一天和一年的區別,看上去是只是時間的長短,但本質上是積累的厚度。一天畫一幅畫,畫完了事,這是談不上積累的,因為明天的畫極有可能只是今天的重複。而一年畫一幅,追求的是畫好,是精益求精、好上求好,是不斷地賦予「昨天」以新的內涵,使「昨天」不斷地「增值」,而這正是積累意義所在。對教師而言,成長就是把今天的日子過好而不是「過完」,把手邊的工作做好而不是「做完」。把日子積累成經歷,以工作積累起經驗,就是成長。因為沒有積累,有的人把二十年、三十年的教育生活,過成了一年,無非就是把「一年」重複了二十遍、三十遍而已。這是多麼可怕的一種情形。成長,需要積累;而積累,需要我們勤於反思,需要我們廣泛閱讀,需要我們及時記錄。我們所積累的、所記錄的,其實就是我們個人的教育史。當我們回望自己的「教育史」時,就看到自己所在到的專業高度。個人「教育史」的豐滿程度,就是你的專業高度。

成長是一種自覺,成長是一種姿態,成長是一種選擇,成長是一種積累。樹立職業的自覺,展現陽光的姿態,做出正確的選擇,注重日常的積累,相信自己定會與一個越來越好的自己不斷相遇。

推薦閱讀:

原來我們的秘密都被長相出賣了
我們到底要不要算命看風水?有用嗎?盡信命不如不算!
誰來拯救我們的母親、姐妹、愛人?
徐美潔︱我們對白樂天的愛
我愛你,我們離婚吧。

TAG:成長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