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好玩別中毒
網路好玩別中毒
文/風雨兼程
時至今日,如果誰還對「網路」一詞陌生的話,十之八九會被看成是「外星人」。網路帶給人們便利的同時,也引發了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們現在時常聽到父母長輩綳著一張臉教訓小孩:不要沉迷網路。在許多年前,他們憂心忡忡說的是另一句話:不要沉迷遊戲。那時,整天玩遊戲似乎還只是少數不良少年的專利。什麼時候,網路也成了令長輩們談之色變的一隻「老虎」?「沉迷」顯然不是什麼好詞,我們又從何時起變成了「不良少年」呢?當然,不排除長輩們少見多怪杞人憂天。但警告又豈是空穴來風?那些關於網路的負面報道不時見諸報端,似乎我們也該關注關注網路的消極面了。
當網路日益成為越來越多的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時,我們有必要問一句:如何定義「網路」這一生活空間?答案將是五花八門,千奇百怪的。概而言之,要麼將之視為與電話等通訊工具一般無二的日常交際方式,要麼就是將之看作休閑娛樂甚至尋求刺激獵奇的嶄新場所。前者的沉穩平和固然不錯,但這樣使用網路總讓人覺得似乎沒有物盡其用,資源浪費得可以。所以,絕大多數人還是抵制不了網路無限可能的誘惑,點開一個個超鏈接,瀏覽交流去了。
「網路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當然,這句話早已過時了,但它所指陳的網路自由還是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這種自由是種隱匿的自由。最初也許是出於自我保護,因為人總是對陌生情境心存戒備,但慢慢地,也就心浮氣躁起來了。網路的虛擬,讓身處其中的人有了藏身暗處的優越感,加之缺乏一個及時的監督反饋的第三方,人很容易忘記道德倫理的約束,「慎獨」一語輕易就被無邊界的自由放縱扔到爪哇國里去了。也許有人會問:難道人就一定需要他者的監督么?若遵循內心的指引,即所謂「良知」,不是就可以避免道德的墮落與沉淪了嗎?的確,這樣的「內心統治法」在網路語境下尤其盛行,君不見百度知道此類的知識問答設置,最佳答案也只是詢問者根據自己的意願判斷來確定的么?但網路予人言行極大自由度的同時,也極大地擴大了自由的疆界,以致自由變得漫無邊際,無從框限。自由成了「隨意」「任性」的代名詞,最終吞噬了「自由」一詞的真實意指。缺乏第三方監督的「內心統治法」,儘管高蹈人性善,不乏浪漫,卻不免主觀,易為放縱惡的巧妙託辭。
從現實重負下解脫,人們將在網路中不遺餘力地奉行「快樂原則」行事,本能愉悅佔據了絕對的上風。當然,提到「本能」並非就是說一定會有什麼不道德的事發生。人們將尋找契合心意的文字、圖片和影音資訊,當然也包括交流對象。在這裡,修辭性審美主宰一切,誇張、煽動,被這修辭性審美俘獲的同時,人們也撒出同樣的網。獵人還是獵物,均有可能。
如前所述,網路予人面具下的無邊自由,一個人可以同時扮演多種角色。身份瞬息萬變,性別、性格均可設計重造。但問題也往往出在這無邊界的自由上。無邊無界的網路,摸索不到可資憑藉的牢固節點,虛擬與現實,無法分清。說是遊戲,明明記得自己的投入;想要較真,又不知情緒是否失真。
人無法在混沌狀態生存(如果可以,那這個人也已是一個喪失內在自我的非人。),必得需要一個明確清晰的界線,來分清一切,這樣行動才會有方向和力量,才不至於迷失。不上不下的懸空狀態是痛苦的,揪心的,漢字非常形象——卡。卡在那裡,如鯁在喉,不死不活,可會好受?身份的游移不定,界線無以分明,最終將導致精神的虛耗崩潰毀滅。最常見的就是無法將身份合一的精神分裂。沉迷網路也許指的就是現實中的內自我被淘空,而虛擬中的假自我則愈來愈強盛,最終在角色扮演中無法自拔。也許正是這一點讓長輩們把遊戲和網路均視為吃人不吐骨頭的洪水猛獸。
網路非洪水猛獸,但人的慾望在無邊的自由虛擬空間里會否膨脹泛濫,我們最好能有心理準備。網路有顆「奔騰」的心,而面對網路,我們需要有顆堅強冷靜的心。如果定力不夠,最好還是老老實實呆著,就當熟人之間點頭碰面互相說點事兒;如果不忍捨棄高科技享受,最好牢記兩句問:你是誰?目的何在?
推薦閱讀:
※身體中毒知多少
※教你?如何防止別人控制你電腦的攝像頭
※注意酮症酸中毒的先兆 - 酮症酸中毒
※如何看待吉林春芽幼兒園中毒事件?
※紅棗和這五種食物一起吃,不僅不補血,還會致癌或者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