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書筆記:組織的囚徒!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書筆記:組織的囚徒! 2015-09-16 JobMatch

與崔德華約,每月一篇讀書筆記。手邊恰有德魯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就從這本書開始讀書局吧。閱讀大概花了一周時間,期間斷斷續續,來回又翻了幾遍。

書中提到的一些基本問題,印證我的一些困惑,一些想法正浮出水面,我想,可以寫下這些感覺,於是就動筆了。發到不知春秋的公號里,給崔德華看,他說也要儘快搞一篇出來,期待著他的大作。

閑話少,回到正題。我的出發點,主要基於自己的困惑與不滿,直接目的是「讀以致記」,而又不想僅止於此,但局面仍然是掛一漏萬。不過是對卓有成效與管理者的概念有了一二分的把握,這是一點進步。

對於企業、管理、經營、創新這些大問題,仍不會有全面的解答;觸摸管理大門的方法,既有大師中的大師在前指引,我們試著叩響它。(門後面有什麼呢?)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全書貫穿著一個邏輯,即組織的命運繫於成果,組織成果源於外部的機會,源於組織的有效決策,源於人的長處的發現和發揮,源於組織對人「自我發展」的激勵;最終這一切源於管理者「自我管理」的有效性,管理者的有效性作為一種習慣是可以學習的。

一、誰是管理者?

德魯克說:在一個現代的組織里,如果一位知識工作者能夠憑藉其職位和知識,對該組織負有貢獻的責任,因而能實質地影響該組織的經營能力及達成的成果,那麼他就是一位管理者。

簡單說,管理者就是這樣一群人,TA能夠促進組織有效運轉,負有行動和決策責任的人。一名管理者能夠對組織產生影響。反過來說,對組織不能產生影響的人,就不是管理者——哪怕他的職位也許是管理崗。

一支創業團隊中,創業就意味著要有創新。在這個團隊里,需要每個人利用知識、技能、經驗、信心等進行合作與創造,從這種意義上,所有的團隊成員都是管理者,因為你的行動將會對團隊產生影響。

參照德魯克的定義,這個道理就非常簡單和清晰。只要能夠對組織產生影響,就是管理者。顯而易見,無論是市場人員、實施人員還是研發人員,其行動都直接影響著團隊。並且,這種影響是可以觀察和測量的。

判斷管理者的標準,並非管理的人數,而是時間。對時間有支配權的就是管理者。管理者可以利用時間來思考和做出決策。德魯克強調管理者的知識工作者的身份。對於我們來說,是多麼的恰當啊。

一支為改變中國環保信息化行業面貌而創新而奮鬥的團隊,所有人員都在利用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做出決策,並且轉化出成果。這個團隊的管理者——準確而富有行動力意義的——可以囊括團隊中的所有人。我們應該管好自己。

二、何謂卓有成效?

德魯克提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須在思想上養成如下習慣:

1、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們的時間用在什麼地方。

2、有效的管理者重視對外界的貢獻。

3、有效的管理者善於利用長處,包括自己的長處、上司的長處、同事的長處和下屬的長處。

4、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於少數重要的領域,在這少數重要的領域中,做到優秀就可以產出卓越。

5、有效的管理者必須善於做有效的決策。

德魯克在談到為什麼需要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時,舉了一個栗子。

他說,「知識工作者的工作動力,取決於他是否具有有效性,及他在工作中是否能有所成就。如果他的工作缺少有效性,那麼他對做好工作和做出貢獻的熱情很快就會消退,他將成為朝九晚五在辦公室消磨時間的人」。

我們談過太多次工作流程問題,談到每個崗位的職責,談到每個部門的職責,但其實,始終未明確提出「管理者」的概念,一位知識工作者還在使用著體力工作者(無歧視意)的工作思維與方法,如何能夠取得「成就」呢?一位知識工作者還在被用著體力工作者的工作制度進行管理和安排,又如何能夠取得「成就」呢?

一個知識工作者,一個生產知識、創意與信息的工作者,其有效性不是按照編寫的代碼行數計算,而是他的投入能使另外一個工作者的工作成果得到多大的轉化。如果不具有有效性,再完美的代碼也只是藝術品,不是產品,不能為用戶帶來價值。

我們如何理解自己在組織中的角色,實在是一個值得不斷討論與交流的話題。我們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

德魯克說,卓有成效不可以教,但人人可學。既是指沒有任何一門課程是講如何卓有成效,但對管理者而言,卓有成效的要求是不言自明的,是不需論證的。管理者必須追求卓有成效。另外,卓有成效不是一種知識,而應該是一種思維習慣,一種管理者不斷進行的自我訓練。

回到德魯克提出的思維習慣的問題。有效的管理者需要知道自己的時間用到了哪些地方,但僅僅記錄自己的時間用在哪裡也是不夠的。我們發現有這樣的現象經常出現,書面的計劃可以做到完整無缺,然而一旦進入執行,就易走樣。

執行難的問題,不僅是管理人員思慮不周導致的,更重要的是,我們忽視了執行計劃的起點不是計劃本身,而是要以自己可以支配(使用)的時間為起點。而可支配時間問題,在管理者自身來說,首先仍然是要弄清楚自己日常的時間是如何分配的。

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短期內不會得到全面的解決。我們以為增加人手可以解決時間不夠用的問題,然而隨著管理幅度的增大,時間仍然可能不夠用。

不如先放開人力不足這個問題,從其他角度考慮。而我們自己常會把時間分配給自己熟悉的事情,如此忙忙碌碌,工作成效自然是低的。更嚴重的是,這種低效不僅消耗了信心與士氣,對創新實有更大的影響。

時間去了哪裡,怎麼治?找出哪些事情根本不必做。檢查自己的記錄,審視哪些事情可以由別人做而具有與自己親力親為一樣的效果。避免別人浪費你的時間,也避免自己去浪費別人的時間。比如拒絕參加一次漫無目的、毫無節制的會議。不要發送一封沒有明確產出、要求的郵件。

三、貢獻很重要

勤奮,並不是貢獻。

貢獻,必須強調有效。

對管理者而言,貢獻的有效性主要體現在三方面:(1)自己的工作,包括工作內容、工作水準及其影響;(2)自己與他人的關係;(3)各項管理手段的運用。

「有效的管理者一定注重貢獻,並懂得將自己的工作與長遠目標結合起來。」一位重視貢獻的人,一個注意對成果負責的人,他就是管理者,因為他對整個機構的績效負責。

因此,管理者有一個前置承諾,即管理者首先強調的是貢獻,是有效性,並且對有效性負責,一旦在團隊中承諾成為管理者,就必須首先關注責任。

管理者應該習慣向自己提問,即「我能做出什麼貢獻」。

在不同的組織,貢獻的含義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對貢獻的談論,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1)直接成果;(2)樹立新的價值觀及對這些價值觀的重新確認;(3)培養與開發明天所需要的人才。管理者應該針對這三方面進行工作。

我們對(1)十分關注,雖然方法並不十分成熟,經過不懈努力,總會有一些產出。然而,這並沒有什麼用,如同前面提到的,勤奮本身並不是貢獻,尤其是無效的成果。我們還有更高的效率可以挖掘。

我們在(2)和(3)上,還需要多下功夫。譬如(2),高層管理者應該有更明確的價值承諾,並且不斷地向下層人員進行價值確認,使組織價值觀滲透成為個人價值觀,使組織的價值承諾成為個人的價值承諾。

假如我們重視創新,重視客戶需求,承諾以更好的產品為客戶創造更高的價值,這種價值觀就應該成為團隊中每個崗位的職責與價值承諾,每個人員都認同並且踐行這樣的承諾。所有管理者都應該意識到樹立價值觀和確認價值觀是自己的職責。

就(3)而言,所有創業型團隊都十分重視人才,因為人才是遠遠不夠的。在呼喚外部人才加入的同時,對內部人才的重視與培養,是更加優選的途徑。

培養與開發明天所需的人才,第一步,應該是培養與開發現在的人才適應明天,第二步才是培養新的人才替代未來老去的現在的人才。我們可能會犯一些錯誤,比如期待外部有那種可以一勞永逸解決我們問題的人才,比如對內部人才的期待和培養不夠,比如內部人才對自己的認識和挖掘不足等等。

重視貢獻,可以使管理者的視線,從「內部事務、內部工作和內部關係」轉移到「外部世界」,轉移到組織的成果。重視貢獻,能夠使管理者打開思維,放棄思維定式,用開放的心態和眼光去和外部世界進行接觸。

重視貢獻,就是重視有效性。

這裡,還需要指出貢獻是一種過程,是「共贏」,是「共生」,而非零和遊戲。管理者把「知識轉化為成果」,就是貢獻。貢獻不是單方面的獻出和對立面的索取。

在最後一章中,德魯克談到「有效的管理者的自我提高,是組織發展的關鍵「。並且引申出,「管理者有效性的發展,是對組織的目標和方向的挑戰。」「有了這種挑戰精神,我們就能夠轉移視線:由專註於問題而重視機會,由只見人之所短轉而能用人之所長。組織到了這一境界,就會對外界的優秀人才產生很大的吸引力,內部既有的人力也將獲得更大的激勵,做出更大的貢獻」。

如同我們現在仍然在談論問題,我們尚未談到機會,談到外部世界,沒有細心挖掘還有哪些機遇,也還談不上為機會做些什麼行動。這也是我們未來要努力的地方。

結語

這本書共八章,我尤其關注其中前三章的內容,因此拉拉雜雜抄了一些筆記和想法。這本出版於1966年的書,距今將近半個世紀,有趣的是,書中的思想和方法,至今仍然有效。

當然,其中難免有些段落使人略感無趣,比如談論電腦的章節,在今天看來,有效性不夠。然而,無論,這位被稱作大師中的大師的大師,其著作都值得駐足閱讀。恰好,手邊又有一本《管理的實踐》。德華,我們下月再約。


推薦閱讀:

高層不狠,中層不壞,累死三軍
必修課|產房母豬的產前管理(值得收藏)
【原創】畫眉鳥的挑選與管理!CPB中國寵物鳥論壇——中國鸚鵡門戶網CPB PARROT
我們每天都在「投資」
西門慶和武大郎的秘密對白【001】

TAG:管理 | 筆記 | 讀書筆記 | 管理者 | 讀書 | 蹲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