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嚴法相——佛造像賞析
「從來修佛果者,六度為先;成佛因者,造像第一。」在中國這個以大乘佛教為主的國家,佛教造像是傳播佛法的重要手段之一,歷代造立佛像以弘法傳道延綿不絕。
鎏金銅佛立像
鎏金銅佛立像, 真如塔出土,通高13.2厘米。銅質,通體鎏金。左手施無畏印,右手自然下垂,跣足立於台座上。台座為束腰式雙層蓮花座,下接六棱形基座。與大多數造像不同的是,此尊佛像背面平削,從側面看呈「S」形,造型獨特。袈裟樣式較為少見,背面的造型更是獨具特色,可初步判斷這尊佛像年代為唐代。
鎏金銅佛坐像
鎏金銅佛坐像,東塔出土,兩尊,通高11.2厘米。銅質,鎏金。一尊佛像頭飾螺發,面相圓潤,結跏趺坐於仰蓮座上。身後為葫蘆形大背光,背光外緣鏤空火焰紋。另一尊佛像頭飾螺發,著通肩式大衣,雙手施禪定印,結跏趺坐於仰蓮座上。身後為葫蘆形大背光,背光外緣鏤空火焰紋。這兩尊佛像以前後兩片澆鑄件鉚接,背部都有銀錠形缺口,內中空(原先可能塞有經卷),缺口及以下未鎏金(原先應有蓋子)。這兩尊佛像由於內中空的原因質量很輕,不可能用於日常的供奉,應該是專為佛塔而造的,從造型及工藝看,有明顯的明代特徵。
漆金木雕釋迦牟尼坐像
漆金木雕釋迦牟尼坐像,高71.5厘米。整尊佛像為木胎漆金,頭飾螺發,肉髻低平。面相豐潤,前額寬廣,雙目細長低垂,鼻樑修長,大耳垂肩,神情靜穆慈祥,神態端莊穩重。佛像外部輪廓呈等腰三角形,比例均勻,結構合理。身著袈裟,邊褶寬大,複雜繁密的衣褶生動地表現了衣服的質感。佛像雙手置於腹前結禪定印,全跏趺坐於裙褶上。佛像雕刻手法簡約,造型規整,線條流暢,優雅生動,具明代造像特點。
描金木雕觀音坐像
描金木雕觀音坐像, 高39.5厘米。觀音髮髻高盤,面形長圓,臉相豐腴。法相慈祥莊嚴,眉間嵌銀珠白毫,雙目低垂,寬鼻小口,嘴角上揚似微笑,護佑眾生神韻自然流露。身著寬袖垂領衣,胸飾瓔珞。右腿支起,右手放在右膝上,左腿盤起,左手掌心撐地。此觀音坐像與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代「石叟」款銅觀音菩薩坐像極為相似,身軀造型完美,製作精細,造型端莊,比例勻稱,體態優美,神態安詳,猶如仕女形象,具有明顯的世俗化特徵和明代造像特徵。
鎏金銅藥師佛坐像
鎏金銅藥師佛坐像, 高21厘米。銅質,通體鎏金。左手於腹前結禪定印,右手作施勝印,結跏趺端坐,為藥師佛的重要標識。其軀體挺直,肩胸寬厚,整像形體碩大,材質厚重敦實。這尊藥師佛像為明代中原佛教造像的典型樣式,衣紋鑄刻也以中原寫實技法為主,衣緣處鏨刻繁複纏枝花紋,衣紋曲走流回自然,凸顯衣料的質感。本尊造像是一件風格獨特的漢傳佛教造像精品。
鎏金銅佛坐像
鎏金銅佛坐像, 泗洲塔出土,通高3.1厘米,重10克。銅質,通體鎏金,五官端正,雙目微睜俯視作內省狀,鼻樑挺直呈三角狀,雙唇緊抿,大耳緊貼兩頰。著袒右肩式袈裟,不表現衣紋,僅以邊緣飾連珠線來表示織物的存在。左手結禪定印托缽,右手撫右膝上,掌心內向作觸地印,結跏趺坐於仰覆蓮式的束腰蓮花座上。蓮花座下緣有一圈連珠紋。這尊佛像具有明顯的藏傳佛教特點,像雖小卻也難掩精美。時代應為清代。
鎏金銅菩薩坐像
鎏金銅菩薩坐像, 精嚴寺撥交,底徑8.8、高15厘米。銅質,除頭髮外通體鎏金。面短寬豐圓,低頭略側,嘴微張。梳盤頂髻,赤身披袒,右肩袈裟,頸畫三道肉紋,掛串珠,套臂釧、手鐲,束腰下著裙褲,右臂上彎,掌心向左,左手施說法印。赤足一腿盤起半坐於仰蓮座上,另一腿彎踏荷葉底,荷葉底圈有刻文「胡父明作」。時代應為清代。
莢苧木胎接引佛立像
莢苧木胎接引佛立像, 高26厘米。此件佛像比例法度嚴謹,具清康熙宮廷風格。佛像採用莢苧工藝,既保持木雕的紋路細膩、又使造像更具有神韻。「莢苧」工藝是一項古老的傳統手工藝,製作考究,質量上乘。它世代相傳,是民間工匠長期積累出的一種獨特的裝飾技藝。其整個製作過程全是手工操作,因此技術要求相當高,在取材和用料上十分講究。莢苧的成品主要用於佛教造像等,具有經久不蛀、光澤潤亮、不開裂、不變形的特點。
漆金銅釋迦牟尼立像
漆金銅釋迦牟尼立像, 高19.5厘米。銅質,通體漆金。此尊佛像精雕細刻,從衣紋等處可以看出具有明顯的乾隆時期銅佛造像風格。此尊佛像曾為張乃燕所藏。張乃燕,字君謀,張靜江之侄,先後任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教授,曾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國立江蘇大學及中央大學校長,在史學方面頗有研究,著有《世界大戰全史》,包括《希臘史》、《羅馬史》等。
推薦閱讀: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全詩賞析
※毛澤東《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原文、譯文、賞析及柳亞子原詞
※離思五首原文、翻譯及賞析_元稹古詩_古詩文網
※第三輪生肖羊年郵票賞析
TAG: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