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語閣《天凈沙》牌曲點評下 點評筆下人間
雁語閣《天凈沙》牌曲點評 ——————點評筆下人間
(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為意,限詞林正韻,
評前小言:
同道諸君:
我想,有評前聲明的必要,所評皆出認真而無迎合;因從未在任何網校學習過,經歷迥非一路,意見難免分歧。「僅供參考」,決不是客套之詞。我們的公主已公示多日,對點評人至今無人反對,諒各位是認為可一睹這另風:專業之雅,何妨一娛業餘之野;城市住久,也願一試鄉村之新。
這種命題方式是很多網路詩校的套路。西昆名士,大觀園的女兒,也都愛這樣玩。整齊劃一的確易於比較,給評者方便;不利之處是給寫者設置額外的形式阻礙。從創作角度看是不利的。故我要說,作業中寫的好的,不意味雄視群英,寫的不理想的,也不能代表他的水平。這次活動限牌、限韻、限意,只剩的就只有比拼了。這其實並不公平,藝術的靈感點每人並不盡同,局限於此,可能碰巧有人如魚得水,有人束手束腳。同詩詞比起來,填曲意義不大,真正懂曲美的能有幾個,多數是從詞的審美角度去填曲的,況曲作為文體的獨立性相對要遜,並不適宜我們這些學習者這個階段過分研究。此其一。其二,莫以為詞韻寬,真比詩韻好用。詞格之密與不規律,比格律詩之「二四六」要更麻煩,現在如此人為的增加難度是作繭自縛。限韻沒必要,框意更是糊塗。詩這種形式(顯然講詞曲等也屬於詩)要的就是感思獨立、意象出新,這樣囿住,大家就只能在雷池內活動了。這是因只注意修繕格律、搞各種形式的詩詞文字遊戲漸忘卻什麼才是詩詞創作的緣故。若君真是詩道中人,當明不宜以此為重,精力還要放在獨立的創作上。
文學藝術離不開理論,好東西要有色彩,寫詩附以點評,也可姑算詩歌創作的理論研討的一部分。只是我本次作業太多,做不到太具,難以深入了。我的習慣是就著三五件作品詳細深入點評,才於寫者賞者有益。通常的評點似乎都是「蜓點」,徒具形式,空耗評者之勞、寫者之智與賞者之時。當然這次還要這樣,建議如可行也只能「聽下回分解」了。
22.天凈沙作者:點點
征鴻飛過荒丘,依然不見孤舟,
獨倚黃昏涼透。
淚盈雙袖,斷腸誰說無由。
【筆點】我是因點點的勤於早讀而記得點點的,勤必有得此作為證。不知道點點此作是否受八叉名作影響啟發,看立意是很像的: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點點此曲景象雖然不如溫作開闊,倒也別有意味。次飛鴻遠征,人卻不能,遙遙相望,百感叢生。次句寫久盼不見之焦思。三句人物登場,四句道真情,末句淡淡幽怨作結。整體結構是成功的,句句相承,銜接緊湊。這第四句還讓我想起了高中畢業前寫的表達此情的《花詩十二絕》中的兩句(意思很像):「去歲曾將春袖染,隔年猶見淚痕濕」,倒可為此句註解。「盈」屬誇張,但不虛飄,反托動情不覺之態,與海棠「西風盈袖」有異曲同工之妙。「斷腸」本是熟詞,用者往往不鮮,「誰說無由」反問自答,其用便覺不俗。可商者有二:「孤舟」之「孤」稍稍隨手,鍊字不夠。望江盼舟,見一舟獨行,水天為背景,有感其孤而稱之。不見舟行,便不知是否會有舟行或舟出現的數量,「孤」無著落。有一種情況可不見舟而稱之「孤」,那就是特指,某一特定時間地點算定只能這一隻盼望的舟兒歸來,只是前面必須有鋪墊,否則便是表意不明。三句也是佳制,身冷也心冷,自然傷心落淚。然就後二句內容、以及三句的語感來看,還是「寒透」合適,用意更為深廣。
23.天凈沙作者:三少
一船冷月空投,兩江香逝青樓。
且舞紅衣綠袖,
音書無有,他朝魂斷稥丘。
【筆點】三少這首可比東籬那首凄慘多了,羈旅本就孤獨,不是陸上而是水上,見的人當然少多了,偏來月光滿船清寒。所愛已香逝、自身將魂斷……嗚呼哀哉!此作我讀了幾遍,仍不很理解次句「青樓」何指,也不清楚前面為何用兩江。現在這種身份的女子大概只是男女之事;過去是不同的,青樓女子分為幾等,上等的歌妓、文妓地位很特殊,普通百姓把她們劃為「不良」行事,但在上層社會、知識分子階層她們卻是有位置的。豈但歌舞彈吹,很多都是懂文學,懂詩詞的。所以不少成為詩人們的紅顏知己。這些人雖然自由受限,但並不賣身,因為有著很高的文化層次,許多人是潔身自好,社會給了她們不好的名聲,她們的內心卻是純潔的,正是「出淤泥而不染」。拈花的公子哥自然有的,也有不少是執著於愛情、付出真愛、用心結交紅顏的痴情郎。我覺得從這個角度理解該作較為適宜。可惜不幸,天妒紅顏,早夭永別。三句倒像女子擬態,人既已作古,當然不會再有音信,給自己的痛苦多大呢,可以預想不遠的一天也將魂斷隨之而去。其實這個題材還是不錯的,因為這種生活現在是沒有的,取意屬於「擬古」,而擬古的寫法,古人也是有的,有擬自己尊仰的前人詩風,有擬前人作品情境的,也有擬古事的。在我看最精彩的是第一句。正常順序是「空投冷月一船」,倒裝並不單為韻腳之需,這樣處理意思也是巧妙的。征帆臨暮,回神方覺船滿冷光,這才注意空中的月亮。意象真切如目。不足之處是「香」字重用。很多人反議舉例古人認為可重。這是一種認識上至少是表述上的錯誤。我們可以試想,詩語所以稱為凝練,其中一個重要特點是表意豐富,用詞意思相近都被視為遺憾,何況是重。這些人是混淆了「重複」與「反覆」的區別。推敲不細的重複的毛病和修辭效果的反覆的需要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所以一旦出現一樣字,寫者要自己判斷是否出於修辭上的需要,不需要立刻改掉,一廂情願、自我安慰是沒有用的。這一點,崔顥名作黃鶴樓為我們提供了正反兩方面的例子
24.天凈沙作者:溪塘過雪
鴻聲盡處寒秋,幾回雲斷江流,
帕上啼痕日久。
誰憐花瘦?醒時弦影相儔。
【筆點】看網名起的就不俗,曲作也不辱其名。一聲雁叫,天地皆秋,「盡處」用的好,聲斷隱隱餘韻,更覺秋濃。雲靄重重,和太白「望望不見君,連山起煙霧」取意同。前二句分從聽覺、視覺兩角度寫離思之苦,不直言而藉以物象托出。三句與黛玉「題帕三絕」頗似:「帕上」恰應「尺幅鮫綃勞解贈」;「啼痕」巧應「任他點點與斑斑」;「日久」則點出「鎮日無心鎮日閑」。女子幽怨情懷大抵如此。「日久」二字也許隨帶而出,這裡作用卻很大。一表明愛意之深,二表明傷痛之重,三表明希望之渺。「花瘦」二字雙關;尾句不點孤獨之苦,卻比直說更令人動容。「醒時」可解為「夢醒時分」,可解為「稍稍冷卻能平靜自己時」。錦瑟無端,此時卻成訴說心聲之載體,也是此刻唯一可以依靠的朋友伴侶。而這又相應「憐」字。與其說相伴,不如說相吊也,正像太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看去是說多了一個伴兒,其實更其索寞無已。從高一點的標準斟酌,比起其它四句句句在點,次句略感含糊,不是不可換的選擇。
25.天凈沙作者:舞由心起
西樓月照殘秋,杜鵑啼血難休。
睏倦孤身伏首,
花中牽手,醒時風透容愁。
【筆點】我看過舞心兩三首絕句,那時一看是真正的初學者;這一首已然很像樣了。不知道是詩太難寫,還是最近進步太快,竟不敢相信是一人之為。因為相對熟悉了些,平時她又不恥下問,在此就直言我的建議。初學階段最重要的還不是格律知識的細化,而是學會鑒賞、汲取詩詞養料、掌握遣詞之美、擷取生活內容還有就是立旨在先與結構合理。其中最容易忽略的是托旨。切記自己先要明旨,詞句才能生根。因此初學階段最好立題。初學總是無題肯定是個問題。不錯,是有無題詩,不單商隱,別的詩人、歷代作品也有不少無題,唐以前古風為重的詩歌此類更多。可是要明白,這有幾個原因:有的是主要為曲唱服務的詩,大旨早已既定,無須再題;有的是因種種原因失題;有的是從藝術角度不看題目完全明白寫什麼;有的是某種意願無法說出,隱蓄朦朧,留待知者心會。不管哪一種,都不是無旨的,當然也不是現在大多網路詩詞無旨湊句不知起什麼題目的理由。初學者本來就不容易把握旨意、核心,再習慣於不想題目,久而久之,就把拼湊詞句與無病呻吟當成正常創作了。學詩者出於模仿心理,難免如此,但要儘早改變,直到能每句都圍著旨意構想。此作顯然前二句好於後三句,這是從詩語的功夫上來看。首句可想到「月滿西樓」「西樓望月幾回圓」等句,這是一個典型畫面。次句湊痕就太明顯了,就全章看,有些不類,杜鵑啼血映山紅,望帝春心托杜鵑,典意很美,放這裡讓人感到沒有來由,出現的過早。這麼厚重的一個典故,後面卻只輕描淡寫表現懨懨之態,實在不很相宜。別急於用典來顯得深奧有分量,多在詩味上下功夫。現在網校太多,相互複製搬用,典故知識如格律一樣都給以分類的,想表現哪方面,就可以找到。塞在詩詞句里,確實讓人感到知道的蠻多。然從藝術角度深入再看,多是拐來拐去繞到典故上的。這個階段對於典故知識多看少用。典故也是詩詞中的智慧之花,讓它瓜熟蒂落,用起來才是成熟的。三句「睏倦」過於淺白,「孤」字也多餘,「我困了一個人埋頭」,甚至「孤身」二字都是多餘的。「牽手」在此何意呢?是說意中人在一起么,如是,「愁容」就矛盾了。前有「睏倦」,也許次句是想說心愿在夢中實現,這倒是不錯的構思。只是這後三句分寫「睡著-入夢—醒來」太面面俱到,看不到重點,莫如第三句寫入睡,後二句都寫夢境的美好,全作也就升華了,立意也即鮮明。
26.天凈沙冬思作者:雪韻春夢
黃昏倚盡瓊樓,黛峰凝滿雲愁。
萬里歸時雪後,
扶梅嘗嗅,似當年暗香留?
【筆點】本曲題為冬思,沒有按要求來,我的評鑒,也沒限於要求。我想前二句是寫者用心之處,黃昏倚樓,愁上眉頭,這種充滿古韻的意象很美,寫現實生活也不脫離,也緊扣題目之「思」。而且我相信「盡」「滿」二字應也為寫者投力處。可是不妨細想想,似乎感覺不同。讀第一遍我也覺得滿好,細想也許不是太好。問題就在這「盡」「滿」上。有「凝」字,「滿」可略,;而「倚樓」則完全不必用「盡」。起的作用不大,或者就是多餘。駢拇枝指,床上安床。以「盡」為例,這和「望盡天涯路」是不一樣的,寫詩的人應有這方面的藝術敏感,點到即可,「望盡天涯」,「倚盡瓊樓」一比可知。「萬里歸時雪後」,是令人驚喜的好句。王國維(此人確實厲害)對這類「壯觀」之句有過專門的論述和舉例,認為唐代最多。宋代以後漸求細瑣,確實因細而巧,格調也隨之降低。這種壯語是一種天然的大氣,絕不是用大詞、好為大言的如現今干體詩的「壯」。因為後者的「壯」乃是「粗」,是籠統,缺少細膩、準確和傳神。王國維說的以唐(尤其盛唐)為代表的壯,是壯觀中見精微,是一種提煉,在認識上高屋建瓴。這種看似隨手的運用其實體現的是高明的眼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世稱「千古壯觀」,不僅因為「大漠、長河」的開闊背景,也在「直、圓」二字的妙用。如非唐代,很難想像誰會想到用這麼容易的字,一念之間就會排除在外。恐怕寫出「大漠孤煙裊,長河落日羞」心裡也會滿滿的自得,這不比「直、圓」細膩多了?不更鍊字?然而學詩入痴的香菱卻告訴我們:試問煙如何能直?落日自然是圓的;看似無理,想去卻是逼真的(大意)。這真是內家的感受看法!哪裡是香菱,這是曹雪芹以他大詩人的眼光道出的經驗體會。王維
這兩字就是典型的看似隨手其實用心。並非粗率而是精準,壯觀兼具精微。四句或取「卻把青梅嗅」,「嘗」字無理。實際上清照的這句也受她同姓李煜的影響:「酒惡時拈花蕊嗅」。整體看,風格的統一上和結構的嚴謹上稍稍欠缺。
27.越調--天凈沙作者:梅影竹蹤
衰黃又籠荒丘,殘陽如血心頭。
雁唳西風不休。
有歌無酒,掬杯溪水澆愁。
【筆點】「又」字見情,年年期盼,年年抱憾,夕陽晚景已和心境共融。三句「休」平或是出了,我不知道詞牌有沒有此一格,如無,「休」字只能改動(經查證確有此一格。個人覺得還是照大家熟悉之格來寫更好);看內容此句蒼涼之至,此處真實生活中有鶴無鶴已不是問題,可以寫實,也可以視為傳達一種感官幻覺。這是一種人所共知與共鳴的典型意境,「獨吹邊曲向殘陽」,不僅是親歷戰爭殘酷的心酸,也有動蕩之後萬事看破的無欲無求;也許本句涵概沒有這般深重,也已包含對世道蒼涼的感知。後面大概是說只能以水代酒,得過且過。此時酒水溪水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飲」,默然宣洩;飲進多少也不在乎,只管凝望溪流,已然忘我。值得商榷的一個地方是對句和散句的用詞問題。散句主詞要用的踏實,對句可因取對相互作用而加強詞的力量。衰黃二字有些虛飄,這種簡單的顏色概括,沒有實質性名詞墊後多半顯得過於籠統而影響真切,放散句里就顯得分量不足。對句則不同,如對成這樣:「衰黃又籠荒丘,殘紅半染山頭」(隨口簡單舉例不為作數),「衰黃」就因對句的幫襯、相互作用而顯得實了。的確,這裡的「衰黃」確實起到名詞的語法效果,但它是形容詞化的,和本來就是名詞的詞不一樣,也不能因為轉化後的結構關係一樣就認為可以而高枕無憂。對句搞不清結構、屬對關係是不知,知道結構關係,以為本屬詞與活用詞結構關係相同就可一律放心成對則是誤區。
28.天凈沙作者:大海
春風十里揚州,依稀薄倖秦樓。
莫道扶頭病酒,
桃花夢後,醒來真箇無由。
【筆點】前二句各借杜牧一句,也都是名句:「春風十里揚州路」「贏得青樓薄倖名」。所借不同詩,兩者關涉的是同一類人,故而這裡化歸一處是合適的,用典貼切。關於用典還有兩點需要注意的,一個是要了解並懂得典故的文化內涵,一個是對典故要有駕馭能力。這裡大海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例子。這方面做的好,一定是要對所用之典反覆斟酌的,長期經驗下來,典故就不是搬來而是拈來,置於句中是活的。之前群里閑玩,見過幾個大海的打油作,用典之功已有印象。三句也是這樣。即便不知典源,也能明白「扶頭」是抱著腦袋,字面也是通的,這就是無跡自然。網上更多的用典是緣於詩語功夫差,詩味抓不住,便只有靠用典裝潢。又因只是找到了根據並不深解含義,典故之用是死的,且許多所用只是該詞具有來源,並非真正的典故。更有甚者喜歡處處藏典,有如雷區埋下一大堆,一首讀罷足以讓人累的眼昏頸硬鬚髮白,明明有更準確更真切更明白更自然的詞可用,卻偏要繞道典故依據那裡去,典故起的作用不是厚重而是生澀。大概覺得只有這樣才算是好詩。四句應承前二;末句半口語化,並非打油,風味也屬詞家常調之一。收弱倒是有一點點,畢竟前面用詞鏗鏘,這裡為之一變,趕在末句,當然不是最宜之選。也有一點含糊:是說此夢荒誕(這裡的夢當然更多還是杜牧「十年一覺揚州夢」的夢,非指真夢)呢,還是說心裡失落認為不該醒來呢,抑或是指夢醒後恍悟自己過去的放浪形骸實在沒道理、沒意義呢。托旨含蓄與模糊的區別在於,前者在營造朦朧的同時埋下一條線索,而後者沒有這根繩子。從該作立意看,寫者並沒有特別鄭重,也應不是最高水平,是以疏狂之態寫疏狂之事,頗有些明清文人崇尚而多有的不羈個性。
29天凈沙*問君作者:琴劍書生
寒煙薄暮江頭,玉欄孤影芳流。
幾度凝望俯首。
問君知否,有人樓上思愁.。
【筆點】「寒煙」一詞詩者應不疏,但須注意具體環境。煙字用於居地、塞漠等處寒煙可認為煙氣,用於江漢之上指水氣霧氣。不能不加選擇的相信網注,因為複製轉發的太多,所以很多解釋為江上的煙氣是不太準確的。還有用於花樹之間則指花光柳色、絮飄英落等整體造成的朦朧氤氳之氣。在某些環境下,或指薄薄的雲靄。也可以將以上內容籠歸泛指。但不能認定寒煙只是指煙氣。琴劍的首句是好句,正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二句意象的概括。次句與首句形成對句道出離思,「流」字這裡名詞性的,「芳流」不是「芳香流動」,而是「點點落花的水流」(不含「芳香的流水」之意,此非春夏因花重落瓣或風雨打落,時已寒秋,乃殘萎而落)。三句言執著不舍;四句讓我想起《紅豆紅》歌詞,也是這一句。其實這句兼含「問君能有幾多愁」「知否知否」,並不限於此二作,這是古人常用的句法。尾句借用李白「有人樓上愁」。可能有人認為用的太便捷。實為不然。這句因為做到「為我所用」並不見抄痕。詩詞不同於小說散文,輕易不要全句「引用」(摘句集句屬文字遊戲,不能視為創作)。如果情勢到了,自己一下想到引用之句感到非它不可,那一定要賦予新意,且有種幾乎忘記了它是引句的感覺,真正做到「化為己用」,這才能夠。稼軒的只動一字的「不盡長江」、太白的「全襲陰鏗」的「黃金白雪」都是這方面的榜樣。構思上欠嚴密之處是:前面「玉欄」與後面的「樓上」兩次點到的是同一內容。根據重要程度權衡,當留後者改動前者。就詞面看,「樓上」不如「玉欄」美,但更有力,意蘊更深。還有三句的排布是不盡合理的,先言「凝望」,前設「芳流」,句意已包含「俯首」,再言多餘且次序不對。
30.天凈沙 作者:雪滿山中
飛鴻望斷高樓,東流碧水歸舟。
落日悲風古柳,
寒侵翠袖,鄉關萬里凝眸。
【筆點】首句接連倒裝,飛鴻望斷,是望斷飛鴻,即主席之「望斷南飛雁」,望斷高樓是在高樓上望斷,看似隨組,實則用心。次句是正常的承句,遙望行舟,必動思愁。三句取馬白之法,落日-夕陽西下,悲風-古道西風,古柳-老樹昏鴉。閑倚盼歸,以此相罩,雖然其境過傷,烘托久候之苦,也還是合適的。四句「翠袖」點出身份;尾句宏觀著筆,如鏡頭特寫拉遠距離,這「凝眸」也就成為令人難忘的定影了。同樣是擬古意,烘托效果是濃重的,人物的痴守之態也很動人。「悲」字既是風吹給人的感受,也是全章的情感基調。但我想這個「悲」是否可以隱去?處理方式是「直抒胸臆」(這和淺露完全不同)還是隱蓄深托是要根據內容需要的。既然通篇都是深沉的表達這種感情的,隱去「悲」字,不出現這樣的字,整體還表現這樣的情調,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作品在技巧上會顯得更好,也能進一步加強末句力量。還有一點我是我沒太弄明白的地方,就是「歸舟」二字。看末句「鄉關凝眸」,伊人家中佇盼的設意該是和前面許多人是一樣的,那麼我想該是「離舟」合意,當然是以女人的視角。如若構思為自己歸來,伊人家中翹首以待,內容就不大對了。首先「悲」字落空,且「寒侵翠袖」也輪不到寫它,解為聯想其實也屬無理,「鄉關萬里」也成閑筆。如言仍寫自己離別,伊人在家中不舍遙遙目送,是以自身的男子的視角,也存在問題。首句就該是為伊人做烘托,不該出現在前面,和後面斷開,「歸舟」也成了誤用。即便理解為「回單位、回工作地」也是不行,前面沒有特定的內容限制,就古典用詞含義,後有「鄉關」,「歸」只能是指回鄉而不能是離鄉。
31.天凈沙作者:江東行客
蘆花暗點閑愁,夕陽時染煙洲,
曲水紛波永晝。
且將春酒,滿斟勤與孤舟。
【筆點】蘆花之柔,夕陽之暖,煙洲之潤,構成秋景中迷人的畫面,加之曲水穿環,一棹其間,置身此境,想來不待「滿斟」「春酒」便已酣然。後二句以文入句,不取常見兩句分寫,而是一句頓為兩節,收也教穩。「春酒」非點季節,釀酒之名也,春釀或春飲之酒均為春酒。此指前者,秋飲思春釀,秋望憶春情,用筆澹澹如舟下「紛波」,實內藏一份苦甘。此時飲的是酒,品的卻不限酒,亦是眼前之景、人生之趣。前三句也因此而有據,自非一般無端的景緻羅列可比。「曲水」不管寫者有意無心,從用詞技巧上,這裡已造成雙關,既指洲邊蜿蜒清流,也讓人想起當年雅集逸事,手法上以典故烘托,含義自然也深一層。行客才思無須說,幾個小節落實一下。尾句「滿斟勤與孤舟」我不解其意。「滿斟」自然指春酒了,「勤與」何意?我只推想出「頻送舟中人」或「與孤舟共對秋景」,再無思路。如有典故,我所不知也;如無,這裡未免稍欠清通;即有,仍不甚明。用典須在行文不受影響的前提下。「紛波永晝」,「永晝」即言「一整天」或「漫長白日」,清照「愁永晝」、寶玉「不聞永晝」皆此。寫日夜不停的流水狀其「永晝」,應非準確。聖人曰「逝者如斯夫(指川),不舍晝夜」,援此資證。至少造成歧義,畢竟前面已有時間了。還有用詞,這不能稱毛病,算是一種習慣——行客較為熟悉,說的也就更不客氣了——「紛」這類詞,單用不宜多,畢竟「紛」多用於連綿或疊詞,單用往往不穩,有些學習者寫律詩還偏愛此道實在大誤。況又不是形容花、雪等物,形容波流不很恰當。前面兩對句的「暗點」「時染」這兩個限制詞也似有些無理。西光照到山水,前綴「時常」之意是多餘的;眼望蘆花觸動愁思,前有「暗「字,「點」便由量詞轉為動詞,擬人效果太直接,喧賓奪主,反而影響意象真切感。不如改如(大體思路)「蘆花點點閑愁,斜陽燦燦煙洲」或「蘆花幾點閑愁,殘陽一片煙洲」之類都可達意,語致也好一點。
32.天凈沙作者:深谷幽蘭
殘陽橫系蘭舟。翠煙輕漫重樓。
杜宇聲聲不休。
一江春皺,又添華發三秋。
【筆點】殘陽蘭舟,此為襯景;翠煙重樓,此為主象。二景一遠一近,也營造了如夢如幻的景象。如此安排,必定女子筆法。下面的杜鵑啼鳴打破了畫面的寧靜,寫者用此為全取定調。也一改本題要求的秋意了。四句化馮延巳招牌句兒「吹皺一池春水」有如畫卷底色,試想天水一色,幽幽湛湛,中間是這些清雅精緻,時間又在春天,美不可言,也妙不可言。然而尾句三秋(應為虛指)華髮一出,不協調的闖入令人震撼:蒼古之意對比之下更覺醒目突出。如幽蘭有意完善該作,我想,這幾個方面提議可以參考:立意構思上要有一個「因」。通過前後對比要表現什麼,需要「有因」才使你做出這番感慨的,但作中沒有提供。這也就是立旨尚不明;也許幽蘭心中是明的,但就作品看,沒能表現出來。還有是措詞問題。殘陽「橫系」用這裡有點硬。「系」為鍊字處,系蘭舟沒問題,是否轉折的有點大;又不能解作「在夕陽下系舟」,二句為對句,同位是主謂關係,如果前者以狀語出之,相比寫者是不會滿足於這種粗對的。然畢竟這二句美輪美奐,相比之下,三句「聲聲不休」就顯得凝練不夠。還有便是二四句內容怕稍有矛盾:「一江春皺」與「一池水皺」有所不同。值得讚賞處是不說「水皺」說『春皺」,更婉轉,其實說的還是水,雖然原作精彩,但這改動也很漂亮,並無「過飾」之感。不過而將一池改為一江(可能因前有蘭舟),卻非穩妥之舉。一池微風可皺,一江見皺微風就不太容易。特定環境下也可以通過,但因全篇布景構境設意都是典型意象選取,賞者也只能按照典型內容的主要意思去理解。那麼,前面的「輕漫」顯然就不對了。這些都是很容易改動的小問題,瑕不掩瑜,我也是帶著此作美好意象給人留下美好印象走入下一篇的點評的。
33.越調天凈沙作者:竹小陌
黃昏獨倚鄰陬,夢中如約鄉丘,
染墨青衫漸瘦。
思絲成垢,舉杯星月幽幽。
【筆點】看內容的連貫性,小陌應是個長於思維的人。傍晚時分,常常佇望一隅,只能夢回鄉居。長此以往,身心俱疲,容顏漸瘦,憂思成疾,對酒時,星月已掬其中,翹首看,高高伴以清幽……不知是有情還是無情,異地遊子幽獨之情有著一種不加掩飾的真誠。這樣構思肯定是行的。靈性決無問題,讀來閃光之處正如作品的尾句。這幾個韻沒問題,詞義也是對的。順勢讀來總有一點湊韻之感。大概是因為詩語取意畢竟不能全等同於查證詞義,含此義項便可,有個主意畫面感和措詞自然度的問題。通常說來,這種關節地方如果沒有「非此不可」的用詞力量,定然就是推敲不夠了。「染墨」一詞在句中所為何意,尚不能確定,是交待自己的文學身份么,還是暗示自己欲尋清靜之地以善執念呢,還是形容衫「青」的程度?不管何者,「墨」與「青」詞意已經交疊,又緊挨一塊,藝術效果上的遺憾是迴避不了的。「思、絲」顯然是出於諧音上的考慮。這又是寫詩的一法。商隱著名的春蠶句就是最高明自然的諧音寫法,不單他,唐代很多作品喜歡這種寫法,唐以前的古詩中也不少見,很早以前「絲」諧「思」、「蓮」指「憐」就已經用的很成熟了。這種諧音也和別的技巧修飾一樣,注意自然。凡是有意附加的東西,倘失掉自然,就是致命傷。這裡並舉「思絲」二字有些堆砌,也是全篇中缺少畫面感的一句,僅管經過注力,卻只是嚴重影響了表意。
34.天凈沙作者:貓帥
雲山漫過清秋,煙涯夾送飛舟。
人似飄萍未有,
布帆重又,殘陽似血凝愁。
【筆點】首句的寫法很別緻,本是「清秋漫過雲山」,賓主互置,頓有秋氣霎時瀰漫之感,「煙涯」我未見,不能確定,但總該是煙霧繚繞之氣。三句「飄萍」二字點出立意所在。前有飛舟,承之言身行在外如飄萍,銜接自然。布帆句強調這種經歷不少一次。然雖然要重複這種漂泊生活,卻並未因此無視無感,依然讓自己難忘——沐浴殘陽之下不盡愁思可以為證。收句精彩頗有掩蓋全章之勢!一個「凝」字,凝了一字,凝了一句,也凝了一篇。至於問題,二三四三句幾乎寫一個內容,是事先構思的不力;三四句的叶韻處有些湊,如果不是為了韻腳,大概不會選擇這樣安排的。我想我們寫格律詩詞(包括曲),是不太可能把韻譜都記下來的,肯定要查找的。為了不至於影響思路,落筆前先把大致的安排在腦中固定,根據要寫的內容和立意,來全盤考慮如何安排對表現題目和主題更為好。之後再去查可用的韻。覺得韻不稱手別硬湊,拓寬思路想想,可能比想像的輕鬆。爭取每個字都讓自己覺得恰當滿意,別以「差不多了」為標準將自己。寫出末句那樣的好句,相信再以投力傾注,其它定能不同凡響。
35天凈沙作者:狼王
身如柳絮飄浮,夢縈謝女難休。
最是斷腸時候,
不消殘酒,卻思起舊溫柔。
【筆點】想表現心中滿意的女子,往往要去謝家求助。任他公子王孫,相助倒也無甚,幫扶對象是「狼」君,總教人有點不大放心。此篇暗示曾有過舊情相聚,但因自己漂浮不定,加之其它種種原因(多半是老謝家全家對「狼」的承諾不太相信),遂令這段事緣難得久繼。只有夢中相會,醒來又倍添痛苦。「難休」
者二,夢憶不斷,此一休難也,醒傷不止,此二休難也。三句決然佳構,用得恰到好處。熟詞最難出新,「斷腸」二字做到了,可見用詞做到美而有理,要看語言環境。四句是說,這種情況用不著飲酒或飲酒無用,再或對酒難飲,諸解均無不可。靜思中舊日溫柔重新浮現,那樣熟悉,感觸卻更深。思路上清晰,結構上連貫,立旨也分明。這樣不是直白顯豁,而是凡創作必須預先想清楚的,體現藝術上的完整性。倒是次句「謝女」的代用過於直白,處理上單一了些。還有尾句風味上與前四差別過大,節奏的安排不適讓收束無力,讀來不免有詰屈聱牙之感。詩語文句特點當然是不同的,格律詩以文入句和詞的以文入句還不完全一樣。詞格雖然說道兒比詩多且不規律,但從語言角度,是解放了一步,自由了一些。句字的參差使得詞句可以形成更多變的節奏。詩的以文入句更多指取古風之法和形成與格律詩不同的語感,詞的以文入句還可以側重於打破格律詩固有的節奏。曲大體和詞同;如果說詞作為「詩餘」還有這明顯不同於詩的獨立特徵的話,曲則不具備這樣革命性,有種「換湯不換藥」的感覺。因此填曲除了部分方言調式、襯字等作用明顯有別於詞外,別的和詞還真像。現在的人又去哪裡找詞、曲當時的調風呢。因此曲的審美基本還是從詞的角度看。那麼,想採用區別詩語節奏入以文句,就必須注意用詞的分量。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辛棄疾。同樣豪放派兩大巨星,蘇軾喜歡以詩語入詞,稼軒喜歡以文句入詞。
36.天凈沙 作者:六一孤鴻落日歸舟,漂萍十載沉浮。
故土當年別後,
青山依舊,韶華逝去難留。
【筆點】「孤鴻」雙指,可指眼前所見,可指自身境遇。落日之時到鄉,屈指一算十年已匆匆流逝。十載寒窗,十年漂泊。人生有幾個十年呵!駐足於別時舊地,故土人情,還似當年模樣。山水彷彿永恆不變,圖畫影像般定格,那份記憶依然可以承載,可是人卻已青春不在。對比手法是本作謀篇最大特色。所謂撫今追昔,不勝唏噓,當別人這樣經歷、感受時,我們只是感動,讀到這樣的文字時,也只是感慨,輪到我們自身經歷,滋味就是極其複雜難言的。藝術首先是要美,美和美絕不一樣的。古人寫詩是面對生活寫詩,現在基本是面對古人寫詩,古人畫山水畫是看著山水畫畫,我們現在是看著山水畫畫畫。再像也不是真正的山水,因為還不懂山水。——這就是當今網路詩詞的基本特徵。可是,六一這對比帶來的觸動,讓我們覺到生活是可以描述的,可以感受的,可以入詩的。不要忽略「故土當年別後」,也是平中見奇之句。複雜的經歷感受,內心動蕩的情感,如表明平靜的火山。外表是作出無謂之狀的,此句就是這樣的寫法。也有兩處不太好的,都是用詞不夠縝密。我們經常說鍊字,其實這之前還有個「選字」、「琢字」的過程。不經過認真選擇,反覆琢磨不能達到真正錘鍊。一處是次句,「飄萍」「沉浮」重複;一處是尾句,「韶華逝去」已包括「難留」之意。尤其尾句,因為要留有餘韻,盡量不要和盤托出,面面俱到不是明智選擇。
37.天凈沙作者金陵易水寒
流雲秋水歸舟,雁行昏暮高樓,
一盞寒燈獨守。
且來杯酒,夢中推去鄉愁。
【筆點】首句強烈的空間感是亮點:上有流雲,下有秋水,中間歸舟,將一點歸舟置於天地這樣大背景比照烘托,更覺得天地之闊大,自己之渺小。孤獨無依之感不言自出。天晚雁行,高樓參照,更覺秋色之黯、之寒。三句寫孤燈獨處,環境心境均已托出。無人相伴,美酒倒像忠誠托心的伴友,盡飲之後,方好入夢,思鄉之苦或者也就可以暫忘了。總體看前三句的構想好於後二句,如說貓帥尾句「殘陽似血凝愁」收的沉實,易水這首句則有點「高屋建瓴」之勢,可謂起句高華。這三句詩意都很濃。前二句取對,「昏暮」二字組合有些牽強,其實用「雁行暝色高樓」就行,太白的「暝色入高樓」就是這種意思。首句「歸舟」和尾句「鄉愁」也有點不解,和上面我說的一例同,既然回來了,這是說鄉愁是否有代表性值得研究。「且來杯酒」也實在太隨手了,下句幾乎可接「再上兩瓶礦泉水」了。「推去鄉愁」是不是有點不太現實?一邊做夢一邊倆手推……呵呵上面這些是玩笑話,「推」字有點無理,也顯得硬,如果喜歡這種處理,不如「揮去」合理一些。
38天凈沙客思作者:瀟湘居士
萍蹤何處淹留?客心常共雲浮,
最怕西陽落後。
風寒征袖,荻花明月孤舟。
【筆點】萍蹤不定,看似有幾分瀟洒、深沉和滄桑,實非浪跡者所願,乃身不由己。萍浮水面,腳下無根,只能隨波逐流,經常在動蕩中生存,偶爾平靜,也不能落定,想有個歸所太難了。不能暫住,更況久居。也只能懷著歸依的心愿漂泊著。「客心」點出異地遊子身份,「共雲浮」也是有來源的,太白「浮雲遊子意」,並不是一人獨有的感受,天上浮雲、地上旋蓬是最常見的喻遊子漂泊的。用的很恰切,語句也自然,毫無做作之感,一二句雖非工整的對句,卻屬對句之格,兩句既含並列對稱關係,又有意思前後相繼之感,如一問一答。評近尾聲了,還能碰到這樣好的句子,也算不枉此舉。順便展開幾句。古人之所謂律詩,不但講律對,還講律格。今人寫律詩只以對為律,而不知其格實乃並不完全知律。唐代有些律詩頷頸沒有完全取對,這一點通常被說成是格律沒有完全形成的原因,是不確切的。古人詩論對這方面多有論及,不是只膚淺簡單的歸到「律未全成」了事。律而出對從格者唐人多好,這方面最出名的是李白和孟浩然。以李白為例,其「鸚鵡洲」擬崔顥黃鶴樓,同樣頷聯未對,崔句雖出而在格中,李句之出不在格中,所以古人以崔作為律體,以李作為古體;同為李作「牛渚懷古」,八句不對卻為律體,因其雖非律對卻屬律格。常讀唐前古詩和從唐往後的格律詩,久之是會感會出二者格之不同的。三句「最怕」二字領起,直至篇末。「怕」者有三,一怕天晚,二怕風寒,三怕孤舟明月弔影憐。這一處理獨特,頗見心機。可能還有一處也許作者也沒有太留意,就是首尾的合拍。「孤舟」點一句「萍蹤」,同在腳下,「明月」點二句 「雲浮」(著眼意象,前者呼應者非「荻花」,如指它就是重複了),同在天上。首尾相應而不明言,此所謂「暗合」也。這在古人是非常注重的結法,尤其律詩為重。可以再酌之處是,三句措詞不夠,「後」字湊。「荻花」意象空設,這裡沒必要出現了。凡是覺得似乎可行不可行之間的一律刪掉重來,肯定沒錯。
39.天凈沙夜思作者:落雁公主
清風明月高樓,深宵夜半幽幽。
窗外堆煙梳柳,
醉酣時候,夢中獨抱溫柔。
【筆點】忽然發現,公主這首和狼王那首倒像姊妹篇,看後二句。但願不是事先約好的。同落雁相識,可以說「久已夫非一日矣」,也較為了解一些。因近幾年我離開網上「你們詩詞界」——忘了誰發明的了,這一段的流行語——現在又出來玩,對公主詩詞修養是有些驚訝。前日看了她一首律詩,確實有點不敢相信。當然比這首好的多。點評到最後一首了,可以好好活動下上頸下腰、四肢雙眼,以及後背各椎了。主席說,希望如「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現在真有這樣熬出頭的光亮之感。落雁此作結構、韻致都都比較好,讀來順暢毫無滯澀。詩也好,詞曲也好,畢竟是要讀的,要給人以美感。中國古典詩詞有種種美感,和其它文體比起來,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天然氣質是為代表特徵:典雅。落雁留給人的印象是一種清雅,作品整體上帶有淡淡的雅緻,現在是學習階段還不能稱其為風格,將來寫的成熟了,就可以這樣稱之,也會成為一種魅力。風聲月色,高樓冷榻,深夜不眠,忽見隔窗柳影,不禁漸起春思。情懷付酒,哪管塵俗耳目,只心一醉,日思夜夢,獨守那份無果的溫情。女子別樣的細膩感受是男子手法不能到的,全篇最佳處、可稱之為佳句的是末句。這一「抱」字,分量甚重。這「獨抱」的溫柔是熱情,是愛意,是痴守——折射的卻是凄冷的殘酷現實。好像在緊緊地抱住,卻抱得兩手空空,虛無縹緲。而這些都沒有明言,深藏其中,更加蘊蓄而生餘味。公主須注意的是今後讀詩要加強精讀訓練,只有準確理解古人的詩語用詞,才能正確運用。首先第三句的設境選取不夠典型,並未起到為主旨服務的作用,「堆、梳」二字並不見功,是不合理的機械搬套。「梳」字也出了。此曲調一個特點是,前二句不是通常的互替協聲以求變化之美,而是完全一樣,這樣變化就體現在第三句上。雖然是第五字,看似要求不太嚴,不是仄聲也是影響美感的。還有一個不該出現的錯誤,當為疏忽指出:「深宵」已經是半夜了,又來一「夜半」,還讓不讓見曙光了。別把「宵」當「霄」理解。我們習稱的「元宵」是簡略名謂,本意是「上元之夜」,本指時間,吃的元宵和湯圓差不多,元圓同音,漸而混為同指,在北方,是可以理解為「上元之夜吃的湯圓」的。
評後小記
諸君是在詩中感慨,我是在評中感慨:久不做這樣的事了,一晃就這麼多年。我得說,感謝網路罷,感謝它不但讓我們結緣,還讓我們在不謀面的交流中可以率性自由,人人都彰顯了幾分孩子氣,確切地說,是在多了一些在這個時代現實中難見的朝氣。還記得唐宋論壇建立之初,讓我去做詩韻、雅居版首期詩詞、對聯講評(不是榮譽,大家都創作,知我愛評論,讓我當先鋒打頭炮權且觀望觀望,主將都在後面貓著呢)的時候,那就是在剛剛會上網不久,帶著一份純情投入網路的懷抱的。回頭看看當時的認真,既好笑,也很難忘,就像我們對於自己的早年。誰會去笑自己的童年呢?然說歸說,動起手來,還是改不了過去的認真。也因為認真——雖則認真,得罪之處、謬誤之處肯定會大大有的,尚企見諒。結末,感謝各位點評這三天來的耐心陪伴,也感謝各位,因得見諸才華,而使我沐身於如此紛繁的智慧星光之中。
【完】
雁夢雲天詩社
顧問:吳帶當風 筆下人間 中都浪子冷月
東方曉輝六一 英雄無淚
主編:落雁公主
編委:白海棠 瀟湘居士 閑庭把酒
汀洲一葉 小狼 百無書生
本期編輯:百無書生
喜歡請分享!
推薦閱讀:
※點評六大開國元帥之死
※灰常點評| 養老的困境與破局,制度比孝子更可靠
※點評:那些不合理的降壓方案!
※書法點評:沒練過能寫這麼好,再掌握6大行書技巧,秒殺書法家!
※「長篇崇拜」的盲目及後果(文藝點評)
TAG:點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