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史(上下)/劉文英

中國哲學史(上卷) 編者說明 導言 第一編 中國哲學的萌芽與開端(史前至殷末周初) 第一章 中國哲學的萌芽(史前至夏殷時期) 第二章 中國哲學的開端 第二編 中國哲學思想的開拓與哲學學派的形成(西周至春秋戰國之際)  第一章 先哲們的思想開拓  第二章 老子的道論與道家學派的形成  第三章 孔子的仁學與儒家學派的形成  第四章 孫武的「知彼知已」與兵家哲學  第五章 黑子的「兼愛」與墨家學派的形成 第三編 百家爭鳴與諸子哲學的活躍(戰國時期)  第一章 《五千言》與道家哲學的新趨向  第二章 黃老學派對道家哲學的發展   第三章 子思、孟子對儒家哲學的發展  第四章 莊子學派對道家哲學的發展  第五章 名辯思潮與名家哲學  第六章 後期墨家的哲學思想與名辯邏輯  第七章 《易傳》的形上追求與辯證法思想  第八章 陰陽家的宇宙圖式與歷史觀  第九章 荀子對儒家哲學的發展  第十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 第四編 儒家經學的統治不同的哲學傾向(兩漢時期)  第一章 漢初的黃老之學與儒家哲學  第二章 《淮南子》的哲學傾向  第三章 董仲舒與今文經學的哲學特點  第四章 讖緯的神學特徵  第五章 揚雄的「法言」與「太玄」論  第六章 桓譚與古文經學的哲學傾向  第七章 王充「疾虛妄」的哲學精神  第八章 王符、仲長統的社會批判與哲學思想 第五篇 玄學的興盛與道教、佛教哲學的形成  第一章 何晏、王弼的「貴無」論  第二章 阮籍、嵇康的「自然無為」論  第三章 裴頠的「崇有論」  第四章 郭象的「獨化」論與「玄冥之境」  第五章 葛洪、陶弘景的道教哲學  第六章 佛教的傳入與僧肇、慧遠的佛教哲學  第七章 形神之辨與范縝的《神滅論》 第六編 儒、道、佛三大哲學思潮的消長與互動  第一章 五通的「三教河一」論與哲學思想  第二章 孔穎達的儒家經學哲學  第三章 天台宗與唯識宗的佛教哲學  第四章 華嚴宗的佛教哲學  第五章 禪宗的佛教哲學  第六章 成玄英與司馬承禎的道教哲學  第七章 李筌的「盜機」論與軍事辯證法  第八章 柳宗元、劉禹錫的儒家哲學與天人新義  第九章 韓愈、李翱的儒家哲學及其新的趨向  第十章 《無能子》與《化書》的哲學思想中國哲學史(下卷) 第七編 宋明新儒家的發展與不同的哲學派別第八編 宋明理學的衰落與中國古代哲學的終結第九編 中國近代哲學的精神困惑與探索歷程第十編 中國現代哲學的不同思潮與理論創造 序言中國哲學是中國文化的產物,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創造。反過來,中國哲學又是中華文化的靈魂,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現。中國文化豐富多彩的內容,不但為中國哲學提供了肥沃的思想土壤和優美的人文環境,而且直接孕育和誕生了中國哲學,並一直滋潤著中國哲學的進步和發展,源源不斷地為它提供思想營養和精神資源。中國哲學誕生之後,作為中國文化有機的與特殊的組成部分,它又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實踐經驗與精神智慧,表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感情和意志,並把中華民族特有的價值觀念理論化和系統化。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為什麼能創造出燦爛輝煌、氣勢恢弘的東方文明?為什麼在飽經憂患和屢遭挫折之後,能夠不斷自我更新,走向勝利,仍然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當然是因為中華民族有一種「自強不息」的毅力與意志,有一種「厚德載物」的胸懷和氣魄。然而,這種偉大的民族精神,只有通過中國哲學的提煉、集中、加工和理論化,才能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從自發變為自覺,從而成為一種強大的、經久不衰的精神力量。中國哲學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伴隨中國社會和中華文明的前進步伐,中國哲學迄今已經延續了三千多年。早在史前時代,我們從先民的創世神話和宗教信仰中已經可以看到中國哲學的萌芽,而黃帝及堯、舜、禹諸先王的實踐智慧則為中國哲學的誕生提供了更重要的思想資源。公元前11世紀的殷周之際,是中國哲學的開端時期,其標誌是《周易》古經的成型,箕子《洪範》的傳授,還有周公提出的敬德觀念與禮樂觀念。從此,中國歷代都有一批著名的哲學家,他們以聖人、賢者、智者、隱士、名士等等不同身份,在中國大地上立言立教,討論宇宙與人生的根本問題。他們的思想前後相繼,匯成了中國哲學史的長河。大體說來,整個西周與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哲學開拓和探索的時期。 文摘第一章 中國哲學的萌芽(史前至夏殷時期)中國哲學的萌芽,有賴於中華先民精神文化的發展,更直接地則受到原始思維水平的制約。就其具體內容而言,分別表現在中華先民的創世神話、宗教信仰和實踐智慧中。第一節 中華先民原始思維的發展原始思維最基本的特徵,就是以意象而非概念作為思維的基本要素。意象是具有某種意義的、觀念性的形象,它能分解,又能組合。例如羊的意象就可以分解為羊頭和羊身兩個意象,而羊頭和人身兩個意象又可以拼接起來,先民的羊圖騰就是這種拼接起來的意象。在其他宗教性的和藝術性的形象中,也都能看到意象分解與組合的種種表現。意象還可以類化,類化後的意象也有一定的抽象性與概括性。如牛之名或牛頭的意象,即超越了個別的牛,而表示牛一類或類似牛的對象。兵、戈一類的實物意象,不但可用它們表示這些武器本身,還可以表示戰爭或挑戰。而衡量原始思維的發展,就是看其意象的活動能力與活動水平。在漫長的舊石器時代,猿人的思維尚不能離開直接的製作活動,但意象水平仍在緩慢地提高。考古學家從四川巫山人、雲南元謀人、陝西藍田人以及其他有關遺址中,發現了大量人工製造的工具。由此可以肯定,這些先民的頭腦中已經出現了製造工具的目的意象,有了被製造出來的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等工具意象,自然還有作為勞動對象的種種石料意象。有些石器已經有一定的分工,從中也可看出先民意象分化或分類的某種能力。北京猿人是晚期直立人中最著名的代表,他們事先從幾公里外把石料搬到他們居住的山洞裡,對不同的石料有不同的加工工藝,他們的石錘和石砧已有固定化的趨勢。
推薦閱讀:

金句2
平庸之惡的哲學追思
我就佩服愛折騰的人
商業哲學
對於領導人來說列文定理是最重要的嗎?

TAG:中國 | 哲學 | 中國哲學 | 哲學史 | 中國哲學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