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易經》的構成及內容

]《易經》的構成及內容

(2010-12-28 13:03:36)

轉載▼

標籤: 轉載

原文地址:《易經》的構成及內容作者:飄雲

《易經》的構成及內容

《易經》的成書年代及作者是歷代易學家爭論的地方,據文字記載,在時間上經歷了夏、商、周、春秋。在成書的過程上,她由《連山易》、《歸藏易》、到目前的《周易》。據說《連山易》、《歸藏易》早已失傳,這三種《易》的差別僅僅在於六十四種卦的起點不同,即卦序的差異,而無本質的差異。

為了能夠理解《易經》,就要知道《易經》是如何構成的,現今的《易經》,是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六十四個卦象、卦名;二是卦辭和爻辭;三是注語解說(古人讀《易》的心得)。古人將一、二合稱為《易經》,三稱為《易傳》,後世人將經與傳的合本統稱為《周易》。對《易經》成書有傑出貢獻的兩個人不得不提:一個是西周時期的周武王,他對《易經》的貢獻是給出了一套完整的卦辭及爻辭(準確說從周文王開始為《易經》加卦辭及爻辭,至周武王結束,客觀上二人的貢獻更像是補充、完善了卦辭及爻辭)。從這一時期開始,《易經》被後人稱作《周易》。這種說法被易學大家們所普遍接受。一個是東周時期也就是春秋時期的孔聖人。他給出了以《繫辭》為代表的多種版本的心得體會,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十翼」(事實上對於十翼的作者同樣存在很大的爭議),為後人認識《易經》提供了方便。八八六十四卦為《易經》的內容,卦辭與爻辭是對《易經》的文字表述,《易傳》部分即包括《繫辭》在內的十翼為註解,應不屬於《易經》的內容。客觀上講關於《易經》的所有說法,有些是有考古為依據,有些是通過並不完整、並不權威的文字記載為例證,但都由於其局限性存在牽強的感覺,好在不管如何,《易經》的內容本身確嚴謹、完整,可供人類來研究、應用的,這一點則是屬於人類的幸運,可以說已經足夠了。至於《易經》那些懸而未決、似是而非的疑問,應該交給專業研究《易經》出處以及演變過程的史學家們來操心,因為這決不是我們這些普通人所能為之事。

用文字對《易》的敘述為(文字對於《易》的描述不屬於《易經》內容):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變(排列組合)為六十四卦,每卦有其特定的卦辭及爻辭。上圖為完整的六十四卦全息圖,這個排列方式為陰陽互生,與後面介紹的天圓地方圖順序相一致(同樣符合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的理論)。由於《易經》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一直被爭論,《易經》大家們會根據自己應用的需要及理解而變換其排列順序,事實上《易經》的出現應用是第一需要,為了應用起來更方便因而在排列以及組合應用方式上同樣存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現象,應該不足為怪。

孔子用文字將《易》描述為:「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裡並沒有提無極。「無極」一詞據說是老子在其《道經》第二十八章首次提出。而宋代學者周敦頤則將其與《易》結合在一起,他在《太極圖說》中這樣描述的:「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太極本無極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後來的學者對此番表達的解釋為太極是指有色有像包含萬類的大宇宙,無極是推動這個大宇宙運動的變化規律,規律是看不見的故曰無極。但無極並不是一無所有,其精髓是陰陽五行這個二五之精。準確的說「無極」是無所不及,而太極是太過極化。

《易經》的象表達,無極(應視為無極球體):

太極的準確叫法應為太極球:

上圖是觀者在正面觀察得到的像,如果視角不變的話,太極的極化現象變化如下圖:

由此圖可以看出對待任何事物的觀察必須要多角度,否則會出現以偏概全的誤差。認識事物的極致應為全息性觀察,但作為人類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所以《易經》告訴人類認識事物的角度要從十個方面來進行(這十個觀察點應以10個不同的角度均勻的分布在球面上)。

極化的極端表象(這一過程不能視為階段僅是極化過程):

太極的極化結果產生了兩儀:

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四象與兩儀的分別組合):

至此《易經》完成了一生二、二生三的過程。

以後的過程為三生萬物,即六十四卦。

《易經》與中華方塊字

《易經》最初出現在中華不是偶然的,她是由中華的文化,準確說是由中華的漢字所決定的。因為中華的文字與非中文的國家的字母文字完全不同,其最小單位是字而不是詞,在世界上絕無僅有。她是一個獨立的方塊字,一個字代表了幾個觀念,幾個意思,並且發音與文字沒有任何關聯性或僅與局部的字發音相關(區別於字母文字發音即可以書寫)。字中有字、字中有象、字中有意、一字多音並多意,同時具有一顯多隱的特徵。字與字之間的組合還能進一步表達不同的觀念,按簡單即最好的原則,中華文字可以說獨樹一幟,可以想像隨著人類的順向進化,世界的文字一定要向其靠近(更準確的講應該是回歸,理由為象形文字是世界文明發源地起始文字)。中華之所以能有五千年完整的文化積澱留存,與所使用的文字密不可分。客觀上講世界上任何文字的產生最初都是以象形文字的形式出現,既然是文字就一定會具有形或者稱作象,所以無論哪一種語言都或多或少的可以看出文字最原始的象形表達。當然也可以理解為有牽強附會而強加入的一些結論,但這並不影響文字的發展。由於象形文字的複雜性使得除中國以外的國家都放棄了象形文字的使用,也就是所謂的「得意而忘形」。隨著文明的進程,中華方塊字的偉大之處會越來越明顯。特別是在保證文化的連續性這一特點上,是任何文字都無法與其比擬的。也只有使用中國文字這一工具才能準確的翻譯和理解《易經》,達到識,只有識才能用。而《易經》是屬於全人類的,她是全人類的生存指導經。文字向中華方塊字歸一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實踐證明人類順向進化的結果將產生無限多的新概念,就必須要賦予新的名詞,作為字母文字就必須產生新的辭彙來解決。而作為中華的方塊字來說最多是增加了一種新的組合,無需創造新的字就足可以解決,這種優勢是中文獨具的特點,並最終會被世人所接受。

了解了文字的概念之後,關於《易經》除了上面的一些解釋外,還會有如下解法:

《易經》按象的解釋為《明經》,意思為日、月經,這是由於易是由上日、下勿兩字組成,而「勿」則是遠古月的象形字。東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中:「日月為易,剛柔相推」講得就是這個意思。《易經》的另一種象解釋為陰、陽經,《說文》:「《秘書》中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

《易經》按音解釋為《一經》,即萬法歸一經,《易經》的隱意的確如此。

有的學者認為《易經》是邏輯符號,通過演繹即邏輯分析而得出結論。這是《易經》功能之一,所以稱其為《繹經》也不為過。

《易經》為《醫經》,她所描述的不是醫術,而是醫理。如能深入了解這些醫理,對人類的貢獻將是巨大的。中醫的基礎理論《黃帝內經》,正是《易經》在醫學領域應用的例證。

《易經》可以作為《譯經》來理解,是說《易經》不通過很好的翻譯註釋,就無法接近《易經》的本意。一種解法是《易經》可以轉換成聲音來進行交流,將聲音記錄下來,用《易經》的象來翻譯,而知道傳遞者所發出信息的真實含義。事實上也正是由於《易經》可以用聲音來傳遞消息,才啟發後人發明了電報。

《易經》用聲音來表達的方式為,一個「咚」代表長音,兩個連接的「咚咚」代表兩個短音,因此有了如下的表達:

咚、咚、咚 代表乾卦。

咚咚、咚、咚 代表兌卦。

咚、咚咚、咚 代表離卦。

咚咚、咚咚、咚 代表震卦。

咚、咚、咚咚 代表巽卦。

咚咚、咚、咚咚 代表坎卦。

咚、咚咚、咚咚 艮卦代表。

咚咚、咚咚、咚咚 坤卦代表。

這是先天八卦的聲音表達式,也可以兩兩一組構成六十四卦的表達式。

事實上只要你認真的去研究,《易經》的這些稱法都是對的,客觀上還存在其他的含義,我們在後面會進一步討論。

《易經》的功能

《易經》的功能:一、正確認識人類生存的空間;二、如何享受這個空間給人類帶來的喜怒哀樂,如何更好的適應這個空間並與之和諧相處;三、人類生命能量提升的功法及心法;四、利用其卜筮為人類解惑。

《易經》的發明者(遊戲規則的制定者),也就是人類的創造者或稱為祖先,告訴她的後代們有兩種生活方式:一種為順向進化,可以體驗及享受到無與倫比、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和情感體驗,並面面俱到的告訴後代們來如何實現這一目的。這是一個人類在地球上產生,直至人類在地球上消亡的循環過程,人類將體會到作為不同物種的生活歷練及生命的意義,以達到順向進化意義的極致。第二種是逆向進化,通過人類對物質享受的控制,逐步減少對物質世界多樣性的需求,而實現生命能量的歸一。

何謂《易》

如何來認知《易經》?「易」者簡易、容易也。「經」者徑也。孔老聖人的「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所表達的正是《易經》的本意。中華的祖先也就是《易》的作者為使其後代不要對學習《易》產生畏難情緒,而充分利用了「名詞」效應首先告訴後代的就是《易經》為「容易經(徑)」。人類的實踐也充分驗證了一點:最好的東西是最簡單的。在中華幾千年的實踐活動當中,可以看出《易經》大可以「彌綸天地」,小則見微於自然的各個角落,因而存在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現象應不足為怪。後人與祖先對於《易經》認識的差距,最先是對「象」與「數」的理解不同,後來則是對卦辭、爻辭的理解不同,特別是沒有真正理解象、數、辭所揭示的「理」。當歷代統治者將《易經》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用來為其統治服務,或奉之為聖物變為己有,或予以打擊使之變為垃圾,逐漸使人們遠離了《易經》以人為本的初衷,變成了多數人眼中的卜筮書籍。

那麼何為《易經》?《易經》的顯意是:為人類服務,是人類與自然(包括其他生物)和諧相處的指導綱領,是人類乃至於宇宙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演繹史。

《易經》的隱意為:按其給出的功法及心法,逆向進化,實現精神與物質的高度統一、來提高人類的智慧,抵抗自然帶給人類的衰老趨勢,有成者將成為聖賢。

歸納以上顯、隱二意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易經》給出了人類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途徑。理由是《易經》揭示了一直以來困擾近代科學的三個問題的答案,這三個問題分別是: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

《易經》的象數與空間關係

《易經》中由無極到四象階段所展示的數為0、1、2、3、4,含義為人類所生存的物理時空數,即人類生存在三維空間、一維時間內。現實的生活中,人們所能感覺到的時間只有一個時態,即現在進行時。而作為人類已知的時間態,人們卻無法在現在進行時中同時感受過去時及未來時。但是感覺不到並不意味著不存在,特別是那些人們明明經歷過的過去時,是的的確確在生活中發生過,並給我們留下極深的印象,甚至有些使我們終生難忘(也可以說永遠不忘)。《易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將其數由太極、四象擴大到八卦,就有了0、1、2、3、4、5、6,所表達的含義是人類所生存的時空應該是6維的,除了上面提到的人類可以感知的時空外,同時還存在著2維人類無法感知的時空,姑且將之定義為隱態的、非物質的時空。這6維時空分別為3維空間(即經度、緯度和高度)及3維時間,分別為現在進行時、過去時、未來時,其中現在進行時最為短暫,幾乎在一個念頭之間。如果用物理時間來定量的話大約0.3秒,即人類思維及身體所能反映的最短時間。而以現在進行時為分界點,現在進行時之前的時間為過去時,現在進行時以後的時間為未來時。這個六維時空的存在,無法用象的坐標形式予以表達,只能以數學模型來抽象的理解。

《易經》由八卦演變到六十四卦,這樣《易經》的象數則由0、1、2、3、4、5、6,演變到7、8、9、10、11、12。由於《易經》的象具有陰、陽之分別,所以《易經》給出的數就應有正、負之分,即《易經》所給出的基本數整體為-12、-11、-10……、0、1、2、……、10、11、12。這一數字順序過程實際上是時間能量由小到大的過程,同時描繪出全時空狀態,即宇宙的全時空為25維,這樣同時吻合了《易經》天數為25的說法。其中-12、-11、-10、……、-2、-1為極低時間能量時空為隱態時空,人類無法生存,只可以用強大的精神能量去感知。而5、6兩時空是高於人類精神能量時空為人類生存時空的隱態時空,人類可以感知卻無法接觸,7、8、……、11、12是更高的時間能量時空同樣為隱態時空,普通人類無法感知,只有精神能量超過2級以上的人在精神能量高度集中下可以感覺到高精神能量時空的存在。25維時空的每一維具有特定的含義,《易經》並沒有一一為其命名,而是形而上的將其分為天、地、人三部分。有關25維時空的具體命名佛學有自己的觀點,在這裡不作介紹。雖然我們現在還無法完全說得清楚全時空的具體名稱,但我們卻可以想像25維時空存在的狀態,它們不可以簡單的以雞尾酒的分層概念來理解這25維時空,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如同25種不同的可溶性物質溶解在水裡,無法簡單的區分出其中的任何一種物質。又類似在一個空間內有25束強度不同的光源,由強到弱依次排列分別照耀所形成的光相互重疊在一起無法區分。由於能量的不同,會發生能量低者被高者掩蓋的事實,並容易被人們的忽略。但是每一層次的時空都有其特徵,即都是一種獨立的存在。而各自獨立的時空又存在某種相接、相溶的關係,並統一在獨立的宇宙之中。宇宙的時間也是多層次的,各自獨立的宇宙空間都有與之相對應的時間。由於宇的多層次性,宙的多層次性,決定了宇宙生命的多層次性。而各個時空的生命特徵又都是與其存在的時空相對應。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個全時空內所發生的任何事件,沒有超自然而只有自然。在25維時空中我們最為感興趣的是其中0~4維人類生存的時空以及相關到的5、6維時空,為我們後面討論的重點。

《易經》的象數與時間能量關係

我們上面推論過時間是能量。既然是能量,就一定要遵守能量守恆原理,並可以用我們現在已知的能量知識來加以討論。這時的能量表述只有兩種即勢能及動能,由《易經》給出的數字可以看出時間能量的不同級別,人類所具有的時間能量最大為4為勢能、其動能只能用速度來間接表達,即光速30萬公里/秒,物理速度表現為動能與時空數成反比。

表:2

時間

能量級別

時間能量不同

級別不同形式及大小

不同能量級別

所處不同空間

12

12勢能+0動能

無極及

太極

所處空間

11

11勢能+1動能

10

10勢能+2動能

9

9勢能+3動能

8

8勢能+4動能

7

7勢能+5動能

6

6勢能+6動能

人類

所處空間

5

5勢能+7動能

4

4勢能+8動能

3

3勢能+9動能

2

2勢能+10動能

1

1勢能+11動能

0

0勢能+12動能

表2中勢能是我們研究的重點。

由於人類是處在0~4級的物質時空內,因而2級是該時空的能量級別分界點,這個2級所表達的是人類所在空間的平均時間能量密度。而無級、太極所處時空的能量級別分界點在9.5級。

由於0~-12級的時空能量明顯低於人類所處的時空,所以其物理時間要遠快過人類所在時空,其速度也遠遠大於30萬公里/秒。這是一個完全的精神空間,沒有物質的存在,因而人類也無法以肉體親近該時空。根據宇宙能量法則:能量大者上升,能量低者下降。如對精神能量的個體來說不加以限制,任其自然運動的結果必然是精神能量進入0~-12級空間,如果能量遠離人類生存的0~4級的能量區,沒有足夠的時間能量是無法重新返回人類生存的時空內的。

六十四卦解卦模式

人類的認識過程是先有存在,而後才有認識。反之,沒有存在,人類的認識也不可能產生。《易經》正是以六十四個卦來告訴我們如何認識我們所生存的宇宙以及宇宙內的所有事物。

我們首先要搞清楚《易經》關於卦的幾個基本名詞。

綜卦:將《易經》的一個卦倒轉或旋轉180度而形成了一個新的卦,這個新卦與原卦形成互為卦象,稱之為綜卦。綜卦的象是相對的,綜卦告訴我們人類所處的空間是一個相對的空間,萬事萬物具有相對性,如:陰、陽,剛、柔,矛、盾等等。需要說明的是有的易學家也將綜卦稱之為互卦,實際上說的是一回事。

錯卦:是陰陽交錯的意思。兩個卦之間與之相對應的每一爻均發生陰、陽交錯的轉化,錯卦的理是立場相同,目標一致,可是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所見自然不同,結論也就不同。

內卦:一個卦通過內部的變化,而組成新的卦稱之為內卦。變化的方法為正卦(或目標卦)的2、3、4爻組成新卦的下卦部分,正卦的3、4、5爻組成新卦的上卦部分,由此得到的新卦被稱為內卦。內卦的理是事物內部的變化對事物的影響,這個影響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第一種解卦模式,在《易經》六十四卦中,多數卦具有正反相對的象即綜卦,綜卦的卦象就是相對應,而綜卦的理,是告訴我們萬事要客觀,因為立場不同觀念就完全兩樣,因而就形成了我們認識問題的所謂二分論。

但《易經》還告訴我們,在六十四種卦象中同時存在著絕對的象,即沒有綜卦的卦。通過卦象可以看出它們是乾、坤、坎、離、大過、頤、小過、中孚,無論單方面看還是相對的看,它們的象都是一個樣子,因而它們的象被稱為絕對的象。

乾卦

乾為天,這個天無論是形而上的還是形而下的怎樣去看都是天。坤卦

坤為地,地,無論怎樣去看總是地。離卦

離為火,火無論怎樣看仍為火,或者說離為日為太陽,無論怎樣看,太陽仍是太陽。坎卦

坎為水,水,無論怎樣看仍為水(至於水的其他形態構成的象,《易經》認為完全是另外一種東西,不屬於水的象)。或者說坎為月,月亮無論在任何角度去看都是月亮。澤風大過

無論怎樣看也只有一種象,《易經》認為即已鑄成大過,事實已然無法改變因而是絕對的。山雷頤

其卦象無論怎樣看只有一種現象,《易經》中頤卦的原意是用嘴來吃東西,所以吃的行為對人類及生物來說是取得物質能量的不可缺少的行為因而是絕對的,不吃是絕對不可以的。雷山小過

理解亦同大過。風澤中孚

其卦象無論怎樣看也是只有一種現象,《易經》中孚卦認為人生在世一定要講誠信,應是人類進化的絕對行為,不講誠信的人看似可以階段性或局部的成功,最終的結局確是最差的。在《易經》八個絕對卦象中,前4個絕卦乾、坤、離、坎為天、地、日、月,為自然之象。還可對應為男、女、火、水,為人文之象,這四象仍然是不可缺一的絕象。後4個絕卦大過、頤、小過、中孚為人的行為之象,大過、小過為行為的禁區;頤、中孚則為人類的行為準則。前4卦說的是自然的唯一性,後4卦說的是行為的唯一性。這是另一種形式的二分理論,可以將其稱為錯卦二分法或變卦二分法。乾、坤,離、坎,大過、頤,小過、中孚互為錯卦,之所以將它們的關係稱為錯卦,是由於我們在這些問題上會常常犯錯,無法客觀、正確的對待這些事物,諸如無法正確理解天、地的概念,無法正確處理水、火關係,在吃的問題上總存在「大過」,在誠信的問題上總存在著「小過」等等此類以及更深入的問題。《易經》用這八個卦來引起人類的特別關注,六十四個卦都具有錯卦的存在,因而這並不會影響我們對於相對空間的理解。

《易經》中有五十六卦兩兩互為綜卦,這是一種簡單快捷分析問題的模式,一直被人們所採用。

在對卦進行分析時,一定要考慮到她的錯卦以及綜卦,才能從正反兩個方面來認識問題,也就是事物的二元論,不至於犯主觀上的認識錯誤。當然事物的變化是錯、綜、復、雜的,所以認識的方法也一定要錯綜複雜起來,而「錯綜複雜」一詞也正是來自《易經》。

第二種解卦模式,將我們接觸的第一卦定義為正卦,或稱為基準卦(或稱為目標卦都是可以的),這一卦是分析或演卦的起點。正卦的每一爻進行陰陽轉換(陰變陽、陽變陰)得到錯卦,正卦由下向上翻轉換位得到綜卦,正卦的2、3、4爻組成內卦的下卦,正卦的3、4、5爻組成內卦的上卦,由此得到的卦為內卦。

下圖給出解卦的順序。

從圖中可以看出認識問題或事物要從十個方面入手,其中有四個主要方面(圖示中1、2、3、4),其餘六個次要方面,要全面的認識一個事物,就必須要從十個方面入手,也就是錯、綜、復、雜分析法。

這樣一來人類認識事物的方法有如下幾種:1、二分法,屬於基本的認識方法。圖示中(1)(2),(1)(3),(1)(4)三種二分法;2、東、南、西、北4向分析法,這類分析方法可以基本全面的認識事物。圖示中將(1)(2)(3)(4)結合起來;3、八面玲瓏法即八方,從八個不同的角度或位置看待事物,可以說能夠達到全面的認識事物了。圖示中將(1)(2)(3)(4)(6)(8)(9)(10)

結合起來,或者(1)(2)(3)(4)與(5)(6)(7)(8)(9)(10)中的任何4個加以結合構成了八面玲瓏法;4、錯、綜、復、雜分析法,這是由十個角度或位置的全方位認識事物,達到了十全十美的理想境界,符合《易經》「合十」並「合適」的最高境界,這是由圖示中全部卦組成。

由此可知,不同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自然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所以萬事、萬物就一定存在著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現象。也只有在上述3、4的認識方法上,才能最接近事物的本質。理論上來講任何人的觀點都是對的,理由是他所處位置決定了他看待事物的角度,因而決定了他的觀點。由於我們所處的時空的相對性,觀點也是具有相對性的。依據事物的本質來看待不同的觀點,存在著所謂的三乘(這裡的「乘」是借用名詞,並無特殊意義)或三重境界說,一個人不會永遠處於下乘,同樣也不會永遠處於上乘,原因就在於事物在不斷的變化,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一直在發生著變化。需要指出的是並不是每一個事物都會存在著完整的十個觀察角度,角度存在的多少與事物的複雜性相關,只有那些極其複雜的事物才會提供足夠的10個角度來助你分析事物,這一點我們在應用《易經》的認識方法過程中會有所體驗。

《易經》每卦的六爻為事物的發展進程或演變為六個階段,對卦爻的分析我們則需要深入理解孔子的論述:「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辯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耶?」

天圓地方圖

六十四卦方圓圖是根據中國古代所謂「天圓地方」來的,不要簡單的理解,天是圓的,而地是方的。任何人都知道地球不是方的,那為什麼還要用「天圓地方」的說法呢?這是由於地是平面的,其計算方法是以平方為單位的。事實上究竟是先有天圓地方的《易經》圖,還是先有所謂「天圓地方」的說法,現已無法考證。這裡應用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體現其中所表達出的數,因為這些數是非常重要的。其卦序與前面提到的《易經》全息圖相一致,這一點要特別引起注意。因為這個天圓地方圖被稱作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與人們相傳《易經》是伏羲的作品相關。有一點我們可以確認:《易經》全息圖與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應是我們可以確定為《易經》最初的圖譜,所給出的卦序應是《易經》原始卦序。

圖中給出的數為先天數,即: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這些數字元合人們普遍接受的《易經》產生的一種假說,即河圖、洛書起源說。客觀上講河圖、洛書各自與《易經》一樣本身具有完整、嚴密的內在規律。可以說三種東西即可以聯繫起來使用,又可以自成體系,都同樣具備象、數、理、占的特性。由於其複雜性已有專著來討論,所以我們在討論《易經》中,僅用到她們所給出的重要數字信息。由於這些數字是自然數的起始數字,所以說它們是先天數並不為過。《易經》與河圖及洛書在數字上的吻合決不是偶然的,因為它們共同的思想是一為萬物、萬事之起源。這裡強調一點,河圖的方向定位與我們常見的圖不同,卻與天象圖定位相一致,所以河圖應被視為「天圖」,她所給出的數字元合先天八卦的數。因此我們可以推斷,河圖所描述的事物更多的是先天的東西,也就是宇宙事物。

由先天八卦、天圓地方圖以及河圖、洛書給出的先天數字具有特別的意義。之所以被定義為先天數是由於這些數字與生物存在著不可分割的情節,它並不是人類的特權,如果人類研究的足夠多,就會發現任何生物都具備掌握這些數字、運用這些數字的能力,認識到這一點非常之重要,特別是在人類所謂弱智或智障人群中更具有特殊的意義。

先來看天圓地方圖,它代表的是宇宙空間的天,這個圓圖事實上是立體的,應以球體來看待,即乾卦在上面,坤卦在下面,離卦在左面,坎卦在右面,其它四個卦分兩條線做圓周的運動。但是這樣一來,判斷起方位來十分困難,因而要以平面天象圖來看待,其方位上南下北,與乾為天、為南,坤為地、為北相一致。有一點可以通過天圓圖看出乾坤的方位並不是正南正北,這與地球的磁場略微偏離南北極相一致。

地方圖與我們生活中使用的地圖方位相一致,只是南北極偏離得更明顯一些。由先天數可以看出地方圖的數理排列為一矩陣:

在矩陣中,我們可以看到右下角乾卦[1.1]、位於東南方,矩陣的左下角為泰卦[8.1]、位於西南方,矩陣的右上角為否卦[1.8]、位於東北方,矩陣的左上角為坤卦[8.8]、位於西北方。形成了《易經》的四象,即乾、泰、否、坤,其運行方向如Z字形,這是依據天道左旋的原理。《易經》的六十四卦由上面矩陣可知,完全可以用數字表達出來,每一卦由兩位數來確定。《易經》的文化是歸納法,與西方的數理文化演繹法不同。西方的數理是向前發展的,是發散的,數字會越來越大,特別是天文學的數字,因而表現出西方文化更加傾向於順向進化。理解了這一點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西方的順向進化速度要比東方快得多。《易經》則是採用歸納的方式,將數字歸納到10以內,是收斂的,處理起來簡單明了。但每個數字的含義要搞懂其含義,否則會出現誤差。

可以說每一個卦的本身就表達了一個宇宙及宇宙內的事物。乾卦的矩陣數為[1.1],可以將其看作是一、也可以看作一加一、1+1。由於乾代表天,這裡的天的含義為宇宙為一。但這個宇宙是由兩部分組成的,既兩個先天乾卦組成的分為內外,是「1+1」。一個是內卦、一個是外卦。所以宇宙的天為兩層,一個是能量在0~6級範圍的物質與精神天(時空),一個是能量在7~12級的純精神天(時空)。也可以理解為人類所生存的天空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能量在0~4級的物質世界,另外還存在一個能量級別在5~6級的人類物質身體無法親近的精神世界。同時由於「1+1」空間的存在,暗示著這個空間的平均能量級別是2級。這個2級平均能量空間的存在,是人類繁衍生息的關鍵。

在研究生命這個子循環中,可以將1+1理解為哲學所劃分的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也可以理解為生命是由兩部分構成的,一部分為生命的高級形式,一部分為生命的初級形式,認識到這一點對於人類的順向進化具有現實的意義。

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

表2描述了7~12級精神能量體所存在的時空,在這個時空內,能量只有一種形態即非物質形態,但卻具有物質及精神的兩種屬性。所以其八卦的象僅有三個爻,所表達的象也僅有八種,因而有「在天成象」之說。由於形態及種類均不多,三爻卦已足夠用來描述其變化,因此三爻八卦被認為是先天八卦,也就是說先天八卦是用來描述7~12級能量時空的,其數學模型為2?,n=3。

當能量發散而進入0~6級能量時空後,出現「在地成形」的現象,並使各物種不斷增加,因而出現了三生萬物的象。先天八卦不足以表達,卦象便由三爻變為六爻,卦也多達六十四種,此為後天八卦。後天八卦是用來描述天、地、間(所表達的是人所涉及的一切事物)的事物,這時天的能量級別為7~12,間的能量級別0~6級,地的能量級別為-1~-12,這是一個完整的宇宙全時空。在《易經》中每一卦的第一、二爻表述的是地,第三、四爻表述的是人,第五、六爻表述的是天。而天、地、人正是宇宙間的三才,宇宙由於三才而豐富多彩,所以天、地、人也可以稱為宇宙的三財,是宇宙真正的財富。《易經》的這種排列方式突顯了以人為本的特徵。

生命中的金字塔

為了形象的說明生命能量之關係,我們將全息的宇宙生命用一幅圖來描述,形成了生命金字塔。能量最高者卻數量最少,這是由於能量守恆造成的,能量越趨於分散,生命數量越多。這個能量與數量的關係同樣適用於描述人類社會的現實狀況,人類的等級差距是由能量來決定的。

這個金字塔底座巨大的黑色部分,是一些精神能量極其微弱的能量體,是能量最低者。這些精神能量體若想重新返回人類生存空間,需要其能量不斷積累,慢慢提升能量的等級,這個過程是極其漫長的,幾乎以天文數字來計算。在金字塔的頂部,是《易經》給出的最高級精神能量體,《易經》將其稱為「乾」,使用什麼名詞並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他所代表的是宇宙間能量最高者。宗教界總是賦予他宗教的名稱,如上帝、如來、天主、真主、道、等等,這些均無可非議,只要知道我們自己正是由金字塔最高能量者發散出來的一分子就可以了。具體到每一個級別所具有的能量量化是多少,我們在後面會進一步詳加討論。

生命能量金字塔的另一個用處是表明在人類生存空間內所形成的不同的生物種類生命能量所存在的差別。由於人的生命能量最高,所以處在金字塔頂端。同樣可以將這個金字塔看成是人類生存空間的生物鏈構成,反映出任何能量高的生物體都會以其低於自身生命能量的生物體作為食物,這樣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人類是食物最為龐雜的生物;也說明了高級生命更多的是以奪取低級生命的生命能量來維持其自身的生命能量的需要。低級別生命在奪取高級別生命過程中則要更多的花費物理時間為代價,其能量差別越大反映在所需的時間就越大。清醒的認識到這一點,就可以理解人類社會的構成同樣是生命能量的大小所決定的,理解自己所處的社會地位由自身的生命能量所決定,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或者社會地位就要從提升自身的生命能量作為切入點,這是《易經》順向進化理論的核心。

《易經》的數

孔老聖人對於《易經》的數在其《繫辭》中是這樣描述的:「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這裡的「天數五,地數五」指的是:天、地之數各有五位。天數、地數五位分別相加得天數為二十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其中特彆強調的是五,真正厲害的也是這個五,它是數理的基礎。「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連鬼神都逃不出這五十五個數的範圍。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蝶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爾後掛」。可以看出這部分是為卜筮而用。有一點需要搞清楚:應用數字的推演來進行卜筮,是中國最早的卜筮方法之一。也就是說我們的先人對數的應用已經達到相當的程度。由於這裡定義的大衍之數對研究人類的壽命顯然不適用,因而在《易經》中還應該存在適合於人類壽命的大衍之數,以突破五十有五的天地之數對研究人類壽命的局限性。

關於《易經》的數,還有其它兩種說法,我們這裡用不上,不再敘述。

我們現在看看《易經》由無極至八卦是如何以象來表達數的,可以看到《易經》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些數字:

0、1、2、3、4、5、6。其中的0來自無極,1、2、3、4分別來自兩儀及四象,5、6兩個數字是來自先天八卦。依理我們可以在六十四卦中看到7、8、9、10、11、12。我們可以在應用中分別歸納出以2、3、4、5、6、7、8、9、10、11、12為循環周期。自然界事物的循環周期無外乎為上面提到的11個種類。

由0、1、2、3、4、5、6、7、8、9、10這些數字可以推出宇宙大衍之數。數目相加之和為55定義為天數,由先天八卦象與數的關係示意圖的卦象上可以看出數字2具有鮮明的陰陽屬性,是個特殊的數字。在天數中將其扣除為53地數,天地之數相加得108為宇宙大衍之數。由於在太陽系中有自己完全獨立的天地,所以這個108所描述的是太陽系存在的年限為108億年。對於人類而言將此數按四象平均劃分,每象為27,所以0~27歲為人的生長期,28~54歲為人的成熟期,55~71歲人的發病期,72~108歲人的死亡期。可以看出人類的壽命應普遍達到108歲,72以前的死亡均屬於早亡。之所以普遍都達不到108歲人就死亡了,主要原因在於55~71歲這一階段。人類生存的關鍵點位在54,它是人生的中點,醫學將其定義為人的更年期,但對有些人來說也是終點。從坤爻的象可以看出女人不同於男人而具有某種特殊性,男人只有一個始終即只有一個中點,女人則存在兩個中點,所以女人存在兩個甚至三個更年期,分別為36歲、54歲、72歲,其中54歲更年期是主要的,其它兩個年齡會出現類似更年期反映的現象,這一點人們應該加以掌握。男人的生命周期體現為8及其倍數,女人的生命周期為7及其倍數,因而在人生中點的判斷上會出現一點點誤差。女人的生理周期較男人更加鮮明,如:每月的第四個7天即28天即有一次生理來潮,並且這個周期與月亮的運行相一致。兩個7年即14歲身體發育完全,當女人生長到第五個7(即35歲)的時候出現第一個更年期,到第七個7(即49歲)的時候有些人將出現開始出現女人的一生重要的更年期現象,最晚在第八個7(即56歲)的時候結束,當女人活到第十個7(即70歲)的時候有些人還會出現更年期現象,這是女人的生理結構決定的。


推薦閱讀:

考教師之面試說課的基本內容
李氏全息湯 各論內容講解--------消渴
八字專旺格的看法***《八字大成》308頁內容
濕疹是脂溢性皮炎嗎?這些內容不看就虧大了
【探索門命學】形法強化班內容節選(35):先天太極實例分析(三)

TAG:易經 | 轉載 | 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