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用中醫抗擊癌症

肺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臨床表現為咳嗽、咯血、胸痛、發熱、氣急等。

  因肺癌的早期癥狀不明顯,所以患者一旦被確診為肺癌時,多已是晚期。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大氣污染的不斷加重,肺癌的發病率逐年升高。肺癌已位居城市人口所患腫瘤的首位。祖國醫學認為,肺癌多是由於正虛、邪熱、痰濁、瘀血等原因所致。然而同是肺癌患者,其病因、患病性質、患病部位及正邪關係,卻各有不同。中醫講究辨證論治,因證處方。從中醫的角度,肺癌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一、熱毒蘊肺型肺癌

  此型肺癌的臨床表現是:發熱氣急,咳嗽咯痰,痰黃而粘,痰中帶血,甚至咯血不止,咯吐不爽,口苦而干,口渴欲飲,心煩不寐,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弦滑數(快)或數大(快而有力)。治療此型肺癌應以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為主。採用的方葯是:五味消毒飲加減。取蒲公英、薏苡仁、枇杷葉各30克,金銀花、野菊花、紫花地丁、黃芩、浙貝母、魚腥草、杏仁、地龍、仙鶴草各12克,三七粉(分兩次沖)、生甘草各6克。將上藥(除三七粉外)用水煎。每日一劑,早晚各服1次。在飯後用藥液將三七粉沖開後溫服。

  二、氣血瘀滯型肺癌

  此型肺癌的臨床表現是:咳嗽不暢,痰少而粘,痰中帶血,胸悶氣憋,胸痛固定、如錐如刺,唇色紫黯,肌膚甲錯(皮膚枯燥如鱗甲交錯之狀),口乾便秘,舌質紫黯或有瘀點瘀斑,苔薄白,脈細弦或細澀。治療此型肺癌以活血化瘀、行氣通滯為主。採用的方葯是:血府逐瘀湯加減。取白花蛇舌草、魚腥草、黃芪、薏苡仁各30克,當歸、赤芍各12克,柴胡、枳殼、川芎、杏仁、桃仁、紅花各10克,三七粉(分兩次沖)、桔梗、生甘草各6克。將上藥(除三七粉外)用水煎,每日一劑。早晚各服一次。在飯後用藥液將三七粉沖開後溫服。

  三、痰濁蘊肺型肺癌

  此型肺癌的臨床表現是:咳嗽咯痰,痰質稠粘,痰白或黃白相間,胸悶氣憋,胸脅脹痛,神疲乏力,納食不香,大便溏薄,舌淡黯,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滑或細濡(如雨滴樣)。此型肺癌以化痰除濁、肅肺健脾為主。採用的方葯是:二陳湯加味。取党參、黃芪、薏苡仁各30克,茯苓、瓜蔞、豬苓、地龍、白芥子、葶藶子、蒼朮、白朮各15克,陳皮、法半夏、浙貝母各10克,三七粉(分兩次沖)、砂仁(後下)、生甘草各6克。將上藥(除三七粉外)用水煎。每日一劑。早晚各服一次。用藥液將三七粉沖開後溫服。

  四、氣陰兩虛型肺癌

此型肺癌的臨床表現是:咳嗽少痰,咳聲低微,痰稀而粘或兼夾血絲,氣短喘促,神疲乏力,形體消瘦,心煩盜汗,口乾少飲,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細弱或細數。此型肺癌應以益氣養陰、化痰止咳為主。採用的方葯是:生脈飲加味。取太子參、黃芪、薏苡仁各30克,麥門冬、五味子、沙參、天門冬、茯苓、魚腥草、白花蛇舌草各15克,鱉甲(先煎)、浙貝母各10克,三七粉(分兩次沖)、生甘草各6克。將上藥(除三七粉外)用水煎。每日一劑。早晚各服一次。用藥液將三七粉沖開後溫服。  此外,為了改善患者的癥狀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在上述各型肺癌患者用藥時,還要注意對症施藥、隨症加減。例如:咳嗽嚴重者加川貝母5克、桔梗6克。痰多難咯者加浮海石12克,皂角刺9克。喘咳胸悶者加葶藶子10克,薤(音泄)白15克。高熱不退者加水牛角30克,生梔子15克。胸痛劇烈者加延胡索15克,川芎12克。反覆咯血者加茜草12克,仙鶴草15克。胸水難消者加豬苓12克,澤瀉10克。納食偏差者加炙雞內金10克,陳皮10克。口乾舌燥者加制玉竹15克,石斛15克。噁心嘔吐者加半夏12克,柿蒂10克。腹瀉者加芡實15克,禹餘糧15克。大便秘結者加火麻仁15克,番瀉葉3克。尿痛不利者加車前子15克,金錢草30克。形寒肢冷者加仙茅9克,淫羊藿15克。腰酸腰痛者,加續斷15克,杜仲15克。全身乏力者加黃芪30克,靈芝15克。夜寐欠佳者加柏子仁15克,酸棗仁30克。自汗盜汗者加癟桃干30克,穭(音旅)豆衣12克。(實習編輯:伍智聰)中醫辨證論治 對付肝癌  肝癌發病後,病情進展迅速,病情重。因此要全面掌握辨證要點。

  辨證要點

  1.辨虛實患者本虛標實極為明顯,本虛表現為乏力倦怠,形體逐漸消瘦,面色萎黃,氣短懶言等;而右脅部有堅硬腫塊而拒按,甚至伴黃疸、脘腹脹滿而悶、腹脹大等屬標實的表現。

  2.辨危候晚期可見昏迷、吐血、便血、胸腹水等危候。

  治療原則

  針對肝癌患者以氣血虧虛為本,氣血濕熱瘀毒互結為標的虛實錯雜的病機特點,扶正祛邪,標本兼治,以恢復肝主疏泄之功能,則氣血運行流暢,濕熱瘀毒之邪有出路,從而減輕和緩解病情。治標之法常用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清熱利濕、瀉火解毒、消積散結等法,尤其重視疏肝理氣的合理運用;治本之法常用健脾益氣、養血柔肝、滋補陰液等法。要注意結合病程、患者的全身狀況處理好「正」與「邪」,「攻」與「補」的關係,攻補適宜,治實勿忘其虛,補虛勿忘其實。還當注意攻伐之葯不宜太過,否則雖可圖一時之快,但耗氣傷正,最終易致正虛邪盛,加重病情。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應選加具有一定抗肝癌作用的中草藥,以加強治療的針對性。

  分證論治

  ·肝氣鬱結

  癥狀:右脅部脹痛,右脅下腫塊,胸悶不舒,善太息,納呆食少,時有腹瀉,月經不調,舌苔薄膩,脈弦。

  治法:疏肝健脾,活血化瘀。

  方葯:柴胡疏肝散。

  方中柴胡、枳殼、香附、陳皮疏肝理氣;川芎活血化瘀;白芍、甘草平肝緩急。疼痛較明顯者,可加鬱金、延胡索以活血定痛。已出現脅下腫塊者,加莪術、桃仁、半夏、浙貝母等破血逐瘀,軟堅散結。納呆食少者,加党參、白朮、薏苡仁、神曲等開胃健脾。

  ·氣滯血瘀

  癥狀:右脅疼痛較劇,如錐如刺,入夜更甚,甚至痛引肩背,右脅下結塊較大,質硬拒按,或同時見左脅下腫塊,面色萎黃而黯,倦怠乏力,脘腹脹滿,甚至腹脹大,皮色蒼黃,脈絡暴露,食欲不振,大便溏結不調,月經不調,舌質紫暗有瘀點瘀斑,脈弦澀。

  治法:行氣活血,化瘀消積。

  方葯:復元活血湯。

  方中桃仁、紅花、大黃活血祛瘀;天花粉「消撲損瘀血」;當歸活血補血;柴胡行氣疏肝;穿山甲疏通肝絡;甘草緩急止痛。可酌加三棱、莪術、延胡索、鬱金、水蛭、廑蟲等以增強活血定痛,化瘀消積之力。或配用鱉甲煎丸或大黃廣蟲丸,以消症化積。

  若轉為鼓脹之腹脹大,皮色蒼黃,脈絡暴露者,加甘遂、大戟、蕪花攻逐水飲,或改用調營飲活血化瘀,行氣利水。

  ·濕熱聚毒;

  癥狀:右脅疼痛,甚至痛引肩背,右脅部結塊,身黃目黃,口乾口苦,心煩易怒,食少厭油,腹脹滿,便干溲赤,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或滑數。

  治法:清熱利膽,瀉火解毒。

  方葯:茵陳蒿湯。

  方中茵陳、梔子、大黃清熱除濕,利膽退黃。常加白花蛇舌草、黃芩、蒲公英清熱瀉火解毒。疼痛明顯者,加柴胡、香附、延胡索疏肝理氣,活血止痛。

  ·肝陰虧虛

  癥狀:脅肋疼痛,脅下結塊,質硬拒按,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頭昏目眩,納差食少,腹脹大,甚則嘔血、便血、皮下出血,舌紅少苔,脈細而數。

  治法:養血柔肝,涼血解毒。』

  方葯:一貫煎。

  方中以生地、當歸、枸杞滋養肝腎陰血;沙參、麥冬滋養肺胃之陰;川棟子疏肝解郁。出血者,加仙鶴草、白茅根、牡丹皮清熱涼血止血。出現黃疸者,可合茵陳蒿湯清熱利膽退黃。

  肝陰虛日久,累及腎陰,而見陰虛癥狀突出者,加生鱉甲、生龜板、女貞子、旱蓮草滋腎陰,清虛熱。腎陰虛日久常可陰損及陽而見腎之陰陽兩虛,臨床見形寒怯冷、腹脹大、水腫、腰酸膝軟等症,可用金匱腎氣丸溫補腎陽為主方加減化裁。

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應當選用具有一定抗肝癌作用的中草藥,如清熱解毒類的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半邊蓮、拳參、蛇莓、馬鞭草、鳳尾草、紫草、苦參、蒲公英、重樓、野菊花、腫節風、夏枯草等;活血化瘀類的大薊、菝葜、鬼箭羽、地鱉蟲(廑蟲)、虎杖、丹參、三棱、水紅花子、水蛭等;軟堅散結類的海藻、夏枯草、牡蠣等。  若合併血證、黃疸、昏迷或轉為鼓脹者,可參照有關章節進行辨證論治,病情危重者尚須中西醫結合救治。 (責任編輯:葉惠玲)肝癌治療 有方劑3款  肝癌的治療,中藥方劑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中醫方劑(一)

  【辨證】熱毒熾盛。

  【治法】清熱涼血解毒。

  【方名】金黛散。

  【組成】紫金錠6克,青黛12克,牛黃12克,野菊花60克。

  【用法】上為細末,每日3次,每次3克。

  【出處】《腫瘤臨證備要》。

  中醫方劑(二)

  【辨證】氣滯血瘀。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方名】柴胡蚤休湯。

  【組成】炒柴胡10克,蚤休15克,茯苓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茜草10克,當歸10克,鬱金10克,制香附10克,黃芩15克,莪術15克,全瓜蔞20克,生鱉甲20克,虎杖20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浙江省中醫院方。

  中醫方劑(三)

  【辨證】氣滯瘀阻。

  【治法】清化濕熱,祛瘀理氣。

  【方名】清化抗癌湯。

  【組成】茵陳12克,山梔9克,三棱9克,莪術9克,山甲9克,廣鬱金9克,炒枳殼9克,生牡蠣30克,半枝蓮30克,七葉一枝花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露蜂房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林宗廣方 任編輯:葉惠玲)中醫治療 不是癌症「救命草」   近年來,中醫「帶瘤生存」的觀念逐漸被人們所認識。然而,仍有很多病人到了癌細胞複發並轉移的晚期階段,手術和放化療都「沒轍了」,才轉而求助於中醫藥,並對此寄予不切實的希望。

  專家指出,腫瘤應提倡中西醫結合的多學科綜合治療。事實上,不少醫院的臨床已證明,病人在手術的同時如果能及時結合中醫藥治療,其效果大大高於後期才選擇中醫介入的患者。

  中醫治癌應該及早介入

  近年來,中醫「帶瘤生存」的觀念逐漸被人們所認識,特別是一些上了年紀或身體特別虛弱的病人更對中醫藥治療寄予很大的希望。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中心教授、博導林麗珠說,部分患者堅持長期服用中藥,確能達到減少腫瘤複發轉移的目的。因為從中醫的角度來說,正氣虧虛,是癌症發病的內在因素。眾所周知,癌症病人在術後都會元氣大傷,臟腑功能紊亂,若要復原,需相當的時間,在這段恢復期內,病邪常會乘虛而入。因此,通過中醫藥辨證治療,有助扶正祛邪,使病人元氣逐漸恢復。

  「不過,就我近年接診的病例來看,不少癌症患者都是到了晚期才來看中醫。他們一開始查出病,都希望通過手術和放化療手段解決問題,直到這些手段都試過但效果仍然不理想之後,才想起試試中醫藥。其實,他們已錯失了中醫藥介入治療的最佳時機。」林麗珠告訴記者,單純用手術、放化療或用中醫藥都不能完全有效地抑制腫瘤的生長,病人最好開始就應在醫生的指導下,考慮如何在適當時期配合採用中西醫各種有效手段相結合的治療方案,抓住最佳的治療和康復時機。

  據她介紹,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學腫瘤中心在長期的臨床觀察中發現,病人在手術的同時結合中醫藥治療,其康復率遠遠高於後期才進行中醫介入治療的癌症患者。

  中西合力 抗癌勝算大

  「事實上,中西醫結合,取長補短來治療癌症,目前已成為大嗍д呷峽傻撓行侄危諏俅采嫌τ檬制氈欏!綳擲鮒櫸治鏊擔殼拔饕街瘟貧襇災琢齙鬧饕椒ㄓ惺質酢?a href="http://dy.39.net/deptdetail.aspx?keshi=%bf%c6%ca%d2_%b7%c5%c1%c6%a1%a2%bb%af%c1%c6%bf%c6&area=" target="_blank" class=blue>放療、化療,這些以消除腫瘤病灶為主要目的的治療方法有其適應證和局限性,且治療後存在許多不良反應,如骨髓抑制,肝腎毒性,胃腸道反應,內分泌失調等。在腫瘤的治療過程中,若能制定一個中西醫的個性化治療方案,自始至終地輔以恰當的中醫藥治療,往往「勝算更大」、「更保險」。

  林麗珠指出,手術前,使用中醫藥先可改善病人的某些臟器功能,增強病人的體質,等到病人接受手術時,其身體的正氣更旺盛;而在手術後和放化療過程中服用中藥,能起到扶正祛邪、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減輕治療的不良反應的作用。另一方面,病人在接受中醫藥治療以後穩定了病灶,更能增強放、化療的效果,提高遠期療效、減少複發與轉移,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

  但是,對不適合手術治療、放療、化療的晚期癌症患者,可考慮用中醫藥作為主要的治療方法,儘可能地控制減輕其癥狀,提高其生存質量。

  中醫治療腫瘤的三大認識誤區

  林麗珠指出,有的患者認為中醫可有可無,非要到手術和放化療都「沒轍」才來求助;有的患者則對中醫寄予太高希望,甚至在身體許可的情況下仍不願接受手術和放化療;另外,不少病人還認為隨便找個老中醫開些中藥就能「扶正祛邪」,達到「帶瘤生存」的目的,其實這些都是人們對中醫治療腫瘤的誤區。

  誤區一:中醫藥治療只用於惡性腫瘤的晚期

  「你的病已是晚期,我們沒有什麼好辦法了,你去找中醫看看吧。」這是晚期腫瘤病人在大型西醫院就診時常常聽到的一句話。於是部分晚期患者抱著最後一線希望來到了中醫院。這些患者常常經過了手術,放療和多種方案多療程的化療,最後出現全身多處轉移,體質差,免疫功能低下,甚至出現黃疸、大量胸腹水及多器官的衰竭。對於這些病人,中醫藥能否給他們帶來希望呢?

  林麗珠指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首先,中西醫治療沒有矛盾,相反在一定程度上有協同作用,不應被截然分開。其次,中醫藥治療惡性腫瘤的優勢並不僅僅在晚期,相反,早期術後患者及早接受中醫藥治療,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研究證實,腫瘤術後複發轉移,常發生在術後2年以內,隨著時間的延長複發轉移的幾率會逐漸降低。因此,術後以中醫藥扶正培本為主的治療,可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臟腑功能恢復,在預防腫瘤複發轉移方面有一定優勢。相反,病人到了晚期,腫瘤負荷過大,合併多臟器功能衰竭,再來尋求中醫藥治療,無異於螳臂擋車,常難以奏效。

  誤區二:手術、放化療損傷太大,只用中醫藥治療就好

  一些病人說:「我就是來吃中藥的,我不做化療。」這類患者對中醫藥治療寄予過高的期望,希望單純通過中醫藥治療使得腫瘤緩解。中醫藥治療常通過調動機體的免疫功能,從而起到殺滅、抑制癌細胞,扶正抗癌的作用。

  對於年齡較大、一般情況較差、細胞分化較好、腫瘤進展緩慢、已經過多種治療的晚期患者,可予單純中醫藥治療。另外,中醫藥對放化療有減毒增效作用,使用中藥防治放、化療毒副反應是中醫治療腫瘤的一大特色,不但能順利完成療程,還有明顯減毒增效作用,延長腫瘤病人的生存期。

  但對付惡性腫瘤,許多臨床的經驗已證明:單一的治療手段都不太理想,相反,中西醫多學科的綜合治療更有效。因此,建議患者讓醫師結合病情發展的實際情況,制訂一個最適合的個體化治療方案。一般來說,在整個過程中,中西醫結合治療是值得提倡的。

  誤區三:找個老中醫開幾副中藥就行了

  不少患者認為中醫是全科醫師,內科也好、外科也罷,都是看看舌頭、摸摸脈,然後開個方子,關鍵是找個有經驗的老中醫。這種觀點也是片面的。

中醫學的發展,在大多數中醫院,中醫生也有明確的分科。中醫強調辨病與辨證相結合,辨病治療就是針對不同的病種使用不同的藥物,而辨證治療,則是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隨證加減和化裁。大部分中醫生都懂得辨證論治,但辨病治療,則專科醫師會更熟悉,因為專科醫師能更好的把握疾病的發展規律,尤其對於中西醫兩套醫術都能掌握的醫師來講,更加能知己知彼,更好地運用適當的治療手段為患者提供服務。  中醫腫瘤學是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在治療上有其特殊性,首先,腫瘤病人的兼夾症較多,虛實關係複雜;其次,組方中有較多的以毒攻毒藥,這些葯有些有小毒,有些有大毒,需謹慎使用;再者,現代藥理學研究認為,不少中藥有直接殺滅、抑制癌細胞的作用,但其種類、性能各異,且具不同的針對性,常常不同的部位的腫瘤選用不同的藥物,如鼻咽癌常用石上柏、桔梗等,而天南星、半夏、山慈姑治療肺癌的效果較好。另外,當患者病情發生變化時,專科醫生可給予及時、準確的建議,指導患者選擇下一步的治療方案。 習編輯:伍智聰)
推薦閱讀:

慢性皮膚潰瘍的中醫診治
你也可以當中醫 教你望舌診內火
「肝膽相照」事出有因——中醫臟腑的關係
中醫驗方系列三
如何正確看待癌症在中醫、西醫方面的治療(八)

TAG:癌症 | 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