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日本通史:7從戰國到江戶(近代)

戰國、江戶和帝國構成日本的近代,是日本最近的一段歷史時期,也是我們印像中熟悉的概念最多的一段歷史。這個時期歷時不長,大致處於清朝和民國,其關鍵要素總結如下:

織田、豐臣的統一,歐洲人的到來,德川稱霸,平民的興起與武家的沒落,鎖國政策與尊王攘夷的興起,幕府的終結與復古維新,西化與復古的衝撞,憲政的失敗,武人干政,對外擴張與國際關係的惡化,戰敗與重建

此期最初,日本發生一次嚴重的分裂,史稱戰國時期。日本近代的開幕大事就是統一,促成統一的是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二人。豐臣為織田部將,織田死後,豐臣完成統一大業。與此同時,歐洲人首次進入日本人視野,開啟了今日日本文化和、漢、歐三分天下的局面。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取而代之,日本進入江戶時期。此時出現兩股潮流,一個是平民、市井文化的興起,另一個則是長期統治日本的武士階層的沒落。這兩股潮流,根源都在於經濟問題。江戶時期,日本類似明、清,奉行鎖國政策,對歐洲人採取抵觸態度,由此興起「尊王攘夷」的思潮。「尊王攘夷」思想源於中國的春秋,日本人套用,其初衷固然在於「攘夷」,「尊王」只是附帶的口號。出人意料的是,最後的結果,「攘夷」不成,「尊王」反倒卓有成效。德川家族最後被迫交出政權,幕府終結。武人主導日本歷史數百年後,王政回歸。明治得回日本政權,推行改革,其思路依然模仿中國,倡導復古——新政權想要回到過去的王政。政治的復古必然要求文化的復古,由此造成與當時世界趨勢的衝撞,西化、復古兩難相容。這種尷尬的局面下,錯誤在所難免,於是,小錯變中錯,中錯成大錯,最後造成政局混亂,武人重新抬頭,干預政治。此次武人干政與幕府時期全然不同。幕府時期,武人扶持王家;帝國時期,武人劫持王家。武人有恃無恐,一次次發動事變,一次次得寸進尺,遂有1931年的「九·一八」,有1937年的中日全面戰爭,隨後入侵東南亞,1941年發動對美國的戰爭,最後導致帝國本身的灰飛煙滅。總的看這段歷史,可見日本對外關係的持續惡化,最後四面豎敵。所以,可以說戰敗就是日本新生的開始。

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身處日本戰國時期。今天日本的文化產業不乏對這段歷史的消費。戰國時期,短短數十年,其緣起即幕府政權與王政的對抗。王權想要回歸,幕府打壓,於是有南北朝。天皇一派的吉野政權(南朝)對幕府控制的京都政權(北朝)進行了長期不懈的鬥爭,其成員不僅有王室貴族,還包括支持天皇的武將。南朝在付出大量血淚,經歷一次次精神上的勝利和肉體上的失敗後,最終被北朝吞沒。經歷過這個階段後,幕府力量削弱,王權力量抬頭,於是地方發生騷亂,群雄割據,遂有戰國的局勢。由戰國的政治格局也就逐漸產生了封建制。所以,日本封建制的出現比中國晚很多年。中國的封建制在春秋已經沒落,日本則在明、清之交才開始形成封建制。至於封建的具體內涵,我們在《中國通史》中已有介紹,茲不詳述。

織田信長有志於重新實現日本政治的統一,他的一個重要幫手就是德川家康。織田與德川連手,即將統一日本時,織田不幸去世。織田要統一日本,其初衷還是在於「尊王」,無意針對天皇。織田信長死後,其子嗣幼弱,無力調動其手下將領。此時,織田部將豐臣秀吉在外征戰,聞變趕回,及時掌握了權力,繼承織田信長的功業,最終實現統一。日本統一後,豐臣秀吉將駐地定在大阪,營建大阪城。

大阪城

豐臣秀吉死後,孤兒寡母繼承。德川家康長期協助織田和豐臣南征北戰,頗具實力,乘機決定取而代之。最後,經歷大阪城之戰,德川攻滅豐臣家族,大阪城被焚毀。

這是織田、豐臣、德川三人事迹的梗概。

豐臣秀吉掌權時,重新涉足朝鮮。這一段歷史,我們在教科書中也能看到。此前數百年,日本在朝鮮的權益盡失。此時日本重新統一,國力大振,於是豐臣準備入侵朝鮮。所以,這一次對朝戰爭的規模可謂相當大,甚至超出了豐臣的預料。豐臣原以為自己在日本一家獨大,實力足夠雄厚,卻不料朝鮮向宗主國明朝求援。當時的明朝在內憂外患中已經疲於應付,仍然派兵聯合朝鮮軍隊阻擋住日本武士的攻勢。朝鮮戰事陷入僵局。豐臣死後,日朝戰爭不了了之。從結果看,這場戰爭的勝利者是朝鮮和明軍。戰爭結束後,明軍撤離朝鮮,未向朝鮮邀尺寸之功。不久明朝滅亡,朝鮮仍陰奉明朝正朔三百年。

萬曆年間日朝戰爭中朝鮮軍使用的龜船

德川家康起家於日本東部,建立統一政權後,自然希望把政治中心遷往關東。德川幕府所在地在今日的東京一帶,時稱江戶(edo),所以歷史上把德川幕府主政的這兩百多年稱為江戶時期。需要澄清的是,這個時期雖以江戶命名,首都卻並不在江戶,平安京(京都)仍然是天皇駐地。天皇真正開始進駐江戶,要到明治天皇掌權,德川幕府倒台之後。今天,東京固然是日本事實上的政治中心,名義上的首都卻仍應該是京都。

德川家康

德川家康在江戶主持全國大政,順應時代潮流,開始推行封建制。中國的封建制,形成於古代,到秦朝中斷,漢初仍然復辟。漢代封建,多要求諸侯王安排人質居住在長安。日本的封建也採用了類似的做法。當然,他們沒有人質,地方諸侯全家老小都可以住在封地,只是每過若干年就會要求諸侯去江戶住一段時間。比如,你可以在封地住六年,然後來江戶住兩年,循環往複。在江戶,諸侯擁有各自的宅邸,和漢代長安的情況相同。這種做法直接導致江戶的文化繁榮。今天日本人對江戶文化很感興趣,這是離他們最近的古典文化。我們要暸解日本,也不可忽視這個時期的風土人情。

東京的江戶博物館有一個江戶時期生活場景的全景式模型。日本進入近代後,江戶發生過一次大地震,城內九成以上的建築物被毀,使江戶老城不復存在,今天的東京是一座全新的東京。要看老江戶,只能去博物館看復原的模型。

江戶城模型

模型展示的江戶生活多少類似於北宋《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東京汴梁。在那個年代,日本出現了武士、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的階層分化:士、農、工、商,四民社會,我們中國人耳熟能詳。在此之前,日本社會只有貴族、武士和平民的區別,其中平民分成兩類,一類是一般的平民,一類是賤民。賤民制度,我們中國也有,一直保留到最近,現在的江南還留有影子。到江戶時期,平民文化開始興起。

日本建國之初模仿唐朝,推行土地公有制,欲使耕者有其田,理論上不存在經濟上的貴族。然而這樣的公有制必定滑向私有制,真正的貴族出現。貴族兼并土地,形成日本歷史上有名的莊園制度,一直延續到明治時期。如果你看電影《最後的武士》,就能體會到莊園制度的形式:領主控制一批封臣,封臣居住在領主的莊園中,隨時為領主效命。

江戶時期,原本隸屬於領主的農民開始自發組成村社,莊園制度逐漸解體。此前日本並無村社的概念,一般民眾從屬於各個領主或藩。到此時,平民開始組成自己的政治單位並由此生成獨立的經濟單位。平民在經濟和政治上取得一定的獨立性和自治權後,武士階層就不免相對沒落。部分農民離析出來由業餘而專門從事手工業,不再務農,以交換產品為生,這樣做的直接結果就是經濟的發展,私人收入快速增長。但是武士不事生產,長期以田租和撥款為生,一旦財政緊張,或者農民脫離控制,就會失去經濟來源,從一個比較高的階層滑向底層,成為名義上的上流和經濟上的下流。這是整個江戶時期的時代背景,即農、工、商階層的興起以及武士階層的式微。

武士階層的衰落直接導致德川幕府陷入困境,因為幕府是武人政權,需要依靠武士、諸侯。同時,武士也需要幕府的撥款和俸祿。武士失去田租來源,就會更加依賴幕府的撥款,加重幕府財政負擔。但是幕府的收入和諸侯一樣,也要依靠稅收,無法憑空變出錢糧。於是武士對幕府心生不滿,又加上曾經的底層平民在生活水平上日益超越自己,心理不平衡,這就為德川幕府晚期武士階層的大量叛變埋下了禍根。終結武人政治的是武人自己,這是一個愈演愈烈的死循環,最後獲益的是獨立出來的平民。

江戶時代平民崛起,貴族早已沒落在先,武士至此時也開始在經濟上退居次位。因此,這個時期新興的文化、藝術可以簡單地總結成一種平民文化、平民藝術,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就是歌舞伎(kabuki)。

在歌舞伎之前,日本有能劇。能劇須戴面具表演,類似中國傳統戲劇,演出場所則主要在寺廟之中,用於為慶典助興。最初,能劇也是一種算不上高雅的節目,為第一階層(貴族)所不齒。後來耐不住好奇前去圍觀的貴族日漸增多,一方面不免使當時一批保守人士喟嘆世風日下,成為王政時期一大社會問題,另一方面也使這種平民節目得以逐漸上升為一種高雅藝術。於是,歷史重演,最初只是新時代平民消費品的歌舞伎,到今天也成為了另一種高雅藝術和情懷的載體。這也是文化演變的一個總趨勢:時間往往可以為淺薄的事物披上厚度。

歌舞伎

受流行文化的影響,我們中國人對歌舞伎的暸解恐怕非常有限,甚至會望文生義,混同於藝伎。不同於後者,事實上歌舞伎的演員一律是男人,即使女性角色也由男人扮演。因此,歌舞伎在某種程度上會混淆性別特徵。

歌舞伎主要取材於歷史故事,以史實為本,加以改編,類似於中國早先的戲劇,日本民眾喜聞樂見。

下回預告:《洋人到來》


推薦閱讀:

日本料理是否是建立在文化霸權基礎上的暴利載體?
既然山口組是黑幫,為什麼日本警方不能完全剷除他們?有什麼困難或者法律障礙嗎?
外國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如中國?
如何看待日本心神試驗機宣布停飛?
為什麼日本是 Evernote 的第一大國際市場?它和其他國家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TAG:日本 | 近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