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攝影入門--珍藏版

全國手機攝影大賽,開始可以投票了,同時還可以繼續報名投稿

本次大賽獎金冠軍升級到6666元!歡迎商家合作贊助各種禮品。

作品為手機拍攝,題材不限,一人可以投三幅作品。

參加比賽和比賽具體規則,請看文章最後「閱讀原文」

特別說明:為體現「一起玩」的手機攝影氛圍,成功邀請攝友參與的,攝友報名成功將獲贈5票。攝友在報名時填寫您的編號即可。

詳情諮詢微信:18059216878。

關注我,學習輕攝影、抓住精彩生活!

拍好照片的三個原則
1主題:
一幅好照片要有一個鮮明的主題(題材),表現一個人,或者表現一件事物,甚至可以表現一個故事情節。主題必須明確,毫不含糊,使任何觀賞者一眼就能看得出來。
2主體:
一幅好照片必須能把注意力引向被攝主體,換句話說,使觀賞者的目光一下子就投向被攝主體。
3畫面簡潔:
一幅好照片必須畫面簡潔,只包括那些有利於把視線引向被攝主體的內容,而排除或壓縮那些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內容。。

第一章 合理構圖
構圖決定著一幅攝影作品的成敗,突出主題是攝影構圖的主要目的,每一幅攝影作品,都有一個主題或者中心。誤區:初學攝影者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把主體放在畫面的正中間,容易讓人專註在那個物體上,使得畫面變得呆板。
1三分法則:
把畫面平均分成九塊,四條直線相交處的位置來安排被攝主體是最佳的位置(符合「黃金分割定律」)。這四條線交匯的4個點是人們的視覺最敏感的地方(其中右上方的交叉點最理想,其次為右下方的交叉點)當主體落在這四個點上時,自然增加視覺上的吸引力,這符合人的視覺心理習慣。

2對角線法則:
把被攝主體安放在對角線上,打破橫線構圖時畫面的均衡。這樣拍出的照片給人的情感比較活潑,有立體感、延伸感、運動感和強烈的縱深感。把主體安排在對角線上,能有效利用畫面對角線的長度,同時也能使陪體與主體發生直接關係,容易產生線條的匯聚趨勢,吸引人的視線,達到突出主體的效果。

3三角構圖法:
被攝主題可以安放在三點成一面的幾何構圖中,形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形結構。此方法多用於拍攝遠山,建築,斜拉橋之類。

三角形一般分為兩種,有正立的三角形以及斜三角形(或倒三角形)。這兩種三角形給人帶來的感覺卻完全不同。1、正立的三角形給人感覺穩定及嚴肅,有時甚至會有點死板。比如拍攝寺廟的大殿或者有氣勢的建築可以用正立的三角形構圖法:

2、斜三角形(或倒三角形)卻恰好相反,充滿了活潑與動感,常用於其它題材:

第二章 合理用光
一張照片的好壞,與光線運用是否得當有很大的關係,光線運用的好可以使照片影調豐實,層次分明,主體突出,增加照片的藝術效果。

1正面光:
又叫順光,主要光線(太陽光或燈光)是從正前方照在人像上,使照片比較平淡,少立體感。

2側面光:
光線從被攝物旁側射來。其中45°側光能產生良好的光和影的相互作用,比例均衡。形態中豐富的影調體現出一種立體效果,表面結構被微妙地表現出來。為此,45°側光被看作是"自然"光,特別是用在人物肖像的照片上。

3頂光:
中午太陽當頭照稱為頂光。應用頂光拍照,會在人面眼窩等處產生陰影,顯得消瘦難看,一般不採用頂光拍攝。

4底光:
人物正下方照射的光。除非特意設計,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出現這種光的。具有神秘色彩的同時,如果人物的表情稍加嚴肅和冷酷,就會有像拍恐怖電影一樣陰森的效果。

5逆光:
光線從被攝物後方射來,逆光照在物體邊緣有一條明亮的輪廓線,使被攝物主體和背景明顯分開,有特殊的藝術效果。

(註:以上圖片均來自網路)
6閃光燈:
在逆光或者陰影下拍攝時,相機會根據背景的平均亮度測光,由於背景的平均亮度高,閃光燈不會開啟,結果造成人物臉部曝光不足,這是手機的強制閃光燈模式就可以排上用場了。利用強制閃光進行補光後,就可以得到一張人物與背景同樣曝光正確的照片。下列環境一般是不適合用閃光燈的:a 超出閃光燈照明範圍的場合,一般對超過2米的目標,使用內置閃光燈很難得到理想的效果;b 物體過近時,比如在15厘米以內近拍的時候一般不用閃光燈,否則物體表面亮度會不太均勻,某些部位可能會曝光過度;c 閃光燈與物體之間有障礙物的時候,如果閃光燈的光線被阻擋,反而會讓照片曝光不足。
小結我們了解到構圖以及合理用光對拍好照片的重要性,下面我們將繼續了解拍攝角度及拍攝距離對照片的影響。

第三章 拍攝角度
正確選擇拍攝角度是十分重要的,在同樣的地方,同樣的光線下,由於拍攝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照片藝術效果也不同。拍攝角度包括拍攝高度、拍攝方向和拍攝距離。
1拍攝高度:
拍攝高度分為平拍、俯拍和仰拍三種:a 平拍:平拍所產生的視覺效果就像大場景拍攝,不帶太多的感情色彩,屬於平鋪直敘的表達方式。

b 俯拍:攝影(像)機由高處向下拍攝,給人以低頭俯視的感覺。俯攝鏡頭視野開闊,用來表現浩大的場景,有其獨到之處。

從高角度拍攝,畫面中的水平線升高,周圍環境得到較充分的表現,而處於前景的物體投影在背景上,人感到它被壓近地面,變得矮小而壓抑。

c 仰拍:拍攝者仰視被攝物體時記錄下的畫面。在過去傳統的攝影中,對偉大人物或者領袖的拍攝經常用到仰拍,這樣可以更好地表現崇高、偉大的氣質。現在,在拍攝高大宏偉的建築時,一般也都會用到仰拍。

2拍攝方向:
a 正面角度:是指與被攝對象正面成垂直角度的拍攝位置,主要表現某對象的正面具有典型性的形象。例如建築,無論古今在設計上都注重正面的樣式與裝修,如北京的天安門以及各展覽館、博物館等。正面角度能夠表現對像的本色。人物相貌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正面形象更具有人物相貌的特點。正面角度的構圖,主要是表現對象多處在畫面的垂直中心分割線上,常是對稱的結構形式,一般說來正面的構圖形象比較端莊、穩重。

b 側面角度:一般是指與被攝對象側面成垂直角度的拍攝位置,主要表現某些對象的側面具有典型的形象。例如在人像攝影中,側面角度能看清人物相貌的外部輪廓特徵,使人像形式多樣變化。在客觀對象中,有許多物體是只有從側面才能看清它的相貌的,例如人走動時的身影,各種車輛的外貌以及某些用具都有這樣的性質,在這種條件下側面角度就能更好地表現對象的特色了。側面角度較之正面角度有較大的靈活性,在側面垂直角度左右可有一些變化,以獲得最能表現好對象側面形象的拍攝位置。

c 斜側角度:是指偏離正面角度,或左、或右環繞對象移動到側面角度之間的拍攝位置。偏離正、側面角度較小時,往往對正側面的形象變化不大,可在正、側角度範圍內選擇適當的拍攝位置,使之既能表現對象正或側面的形象特徵,且物體形象又有豐富多樣的變化,往往能收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d 反側角度:是指由側面角度環繞被攝對象向背面角度移動的拍攝位置。它有反常的意識。往往能將對象的一種特有精神表現出來,在與常用的正面、側面、斜側面角度的對比下,它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往往能獲得很生動的形象。當然對於某些對象來說有如斜側的形象相似。因此反側角度對攝影對象是有要求的,或者說是只有適當的對象才可選擇反側的方向。

e 背面角度:選擇何種拍攝方向,不僅是主要被攝對象的形象有變化,構圖的形式有變化,更主要是表現內容也可能有變化,因此考慮拍攝方向的選擇,應根據具體的被攝對象和主題表現的要求而變化。至於正面角度、斜側角度、側面角度、反側角度、背面角度,沒優劣之分,運用得當,都會獲得成功的構圖。

3拍攝距離:
拍攝距離指相機和被攝體間的距離。在使用同一焦距地鏡頭時,相機與被攝體之間的距離越近,相機能拍攝到的範圍就越小,主體在畫面中佔據的位置也就越大;反之,拍攝範圍越大,主體顯得越小。通常根據選取畫面的大小、遠近,可以把照片分為特寫、近景、中景、全景和遠景。

第四章 前景與背景
1前景:
前景是指在主題前面或靠近鏡頭位置的人物或景物。我們常常可以利用前景來安排畫面構圖,可以起到積極、活躍的作用,有效烘托主體或直接幫助表達主題。一般來說,前景的影調比後景暗一些為好。這樣有利於表現空間深度也不至於因為前景的影調太亮而分散觀眾的注意力。

構成前景的形象可以是任何物體,但是要有助於內容的表達,有的甚至還應與畫面的情緒、氣氛相吻合。

2背景:
構成背景的形象可以是任何物體,但是要有助於內容的表達,有的甚至還應與畫面的情緒、氣氛相吻合。
在影視畫面結構中,主體與背景是「圖」與「底」的關係,背景可以襯托主體,表現空間深度。為了保證主體形象鮮明,處理背景時,必須注意主體與背景的影調、色彩、虛實、動靜關係,以便相互形成對比,達到突出主體的目的。

(註:以上圖片均來自網路)
小結雖然當下的智能手機不能完全取締數碼相機的強大功能,比方說夜景、長時間拍攝、捕捉快速的體育運動等等。但在我們的生活中使用手機的便攜性以及簡易性也成為人們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拍攝器材,能記錄更多我們生活中的瞬間,所以能運用好你手上的手機同樣可以記錄珍貴的並富有創意的照片。

歡迎喜歡或想學手機攝影的加微信:18059216878。備註:手機。大家一起學習交流。也歡迎來廈門玩~~,特別說明:廈門的朋友請加18950182838。

這蝴蝶是用我DIY的鏡頭套裝里的微距拍的。這一套共5組鏡頭:廣角、魚眼、二倍增距、微距(二合一微距加廣角)、旅行包、手機腳架,鏡頭刷。全國包郵258(順豐268),歡迎代理~

採用的鏡片是經過多品牌測試對比,專業光學進口玻璃鏡片(非樹脂類),從成像、銳度、色彩方面測評效果很好。屬DIY產品,獲得身邊所有專業攝影師的一致好評。

很多朋友問可以用在蘋果嗎?三星嗎等等等。這套鏡頭適用於市面90%各種帶攝影頭的品牌手機。

點擊下面閱讀原文快速查看如何報名


推薦閱讀:

帶上這款拍照級手機殼,旅行再也不用背著笨重單反了!
問題是:如何提高攝影水平?
普通小視頻,一鍵就秒變大片!
給女生拍照應該這麼拍!
YACOCOCVISION.3 | 華為與徠卡之作

TAG:攝影 | 手機 | 手機攝影 | 攝影入門 | 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