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姓氏崇拜的遺傳學含義

探秘姓氏崇拜的遺傳學含義

2010年10月28日,北京,堪稱目前「天下第一譜」的《中華丘(邱)氏大宗譜》一套280冊入藏國家圖書館。 (CFP/圖)

  作者: 嚴家新

  姓氏崇拜在本質上不過是Y染色體崇拜,那麼Y染色體真的值得崇拜嗎?現代遺傳學給出了與傳統觀念大相徑庭的解釋。

  「孔子後裔」的爭議

  筆者在2009年3月5日出版的《環球科學》雜誌上曾發表一篇科普短文,題目是《遺傳學不承認「孔子後裔」》。此文在該雜誌的網站上提前2天發布後,迅即被各大網站和報刊轉載,並引起廣泛的爭議。據中新網報道,2009年3月「十大網民爭議事件排行榜」的第一條就是:「孔子後裔不該姓孔」引爭議,網友稱看不慣「血統論」。本人高興地看到,近兩年來通過爭論,謾罵聲越來越少,接受其基本觀點的人越來越多。

  對姓氏的研究,可分別從社會學和遺傳學的角度來進行。在這兩個領域中,姓氏的內涵差別很大。在此筆者再次鄭重聲明,筆者所討論的「孔子後裔」其實並不特別地針對某個特定的姓氏或家族,而只是一個廣義的代名詞。這裡的孔子可以換成歷史上的任何人(理所當然地也不妨換成筆者的祖先)。

  筆者並不否認家譜研究有一定的社會學意義,但作為遺傳學家,筆者認為整個社會應當淡化姓氏的觀念。社會學界對所謂「姓氏文化」的研究,應立足於「文化」的傳承,而不是荒誕的「血統論」暗示。「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過了5代以後,後裔與先輩在遺傳上的關係就微乎其微了(除了某些單基因決定的遺傳病)。所謂傳承了80多代的「孔子世家譜」,從遺傳學的角度看並無意義,可作為傳統家譜的最佳代表進行剖析。

  許多網友質問:你為何要寫這篇文章?這篇文章的原稿其實是在20年前(1990年)為一位孔姓書法家朋友而寫,部分內容曾於1992年在《湖北衛生報》上分三次連載;此次發表時經過刪節和改寫。當時這位朋友自稱是孔子第七十幾代傳人(還印在名片上)。我便開玩笑說:「按群體數量遺傳的規律,過了七八十代,二千多年,孔子與你還能有多大關係呢?『孔子基因,人人有份』,說不定孔子與我的關係比與你的關係還密切一些呢。」

  後來我又查閱了一些資料,寫了這篇文章給他看。他起初有點不服氣,將文章拿回去研究了好幾天,還在草稿紙上進行反覆推算,最後也承認無法將我駁倒。我與這位書法家朋友有多年未聯繫了。《武漢晚報》的記者神通廣大,居然當天就尋找到這位書法家,並請他作為「孔子後裔」發表了評論。

  目前中國社會上「重男輕女、傳宗接代」的傳統觀念仍有相當的市場,引起相當一部分人庸人自擾,過得不快活,甚至引發這樣那樣的社會悲劇。某些知名的 「名人之後」也未能免俗,參與「續家譜」、「聯宗認祖」的各種鬧劇。這些活動都是基於傳統的姓氏和家族觀念,但媒體的津津樂道對維持這些陳腐觀念有潛移默化甚至推波助瀾的作用。

  當今世界,全球人口快速流動,不同種族之間婚配的障礙越來越少,人類基因大融合的速度和規模與日俱增。既然連不同民族間的差異都會變得越來越小,人們心目中姓氏的概念不可避免地會越來越淡化。

  姓氏的起源

  傳說中中國的姓氏最早全都起源於炎黃二帝。這與近期發展起來的與姓氏演變相關的分子遺傳學理論倒是很吻合,該理論推測中國男性的Y染色體都來源於一個或少數幾個始祖。已有研究證明,如今糾紛不斷的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在7800年前其實共有一個祖先。

  根據歷史記載,中國大多數姓氏起源於春秋時期的各個封國,當封國內的百姓都以國為姓的時候,這些同國百姓的血統可能本來就不一致。後人據《春秋》一書整理出來的「古姓」有媯、姒、子、姬、風、贏等22個姓。這些姓中近半數帶女字旁,由此推測姓可能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母系社會在前,父系社會在後,所以姓氏產生的源頭就是混亂的。

  有些國家的歷史只有幾百年,姓氏存在的年代更短。在各民族的歷史上,姓氏的消失和更新都經常發生。收養、繼養、入贅甚至直接改姓,都會影響姓氏與父系血統的關聯程度。所以姓氏並不完全遵從父系遺傳。中國最大的姓氏人數過億,來源有上百種,用DNA鑒定,其Y染色體類型多種多樣。而不同姓的人可能又有共同的來源,例如中國的100個大姓中有53個都起源於姬姓。當代日本人姓氏多達十多萬,必然有大量姓氏來源相同。有關Y染色體與姓氏關係的研究只能在明確的姓氏宗族中開展。

  Y染色體崇拜

  針對筆者的第一篇文章,質疑者反駁道:「孔子的後裔都繼承了Y染色體,即『姓氏染色體』。所以,沒有其他人能比『孔子後裔』更有資格姓孔。」

  所以爭議雙方都一致承認:當代孔子後裔經遺傳得到的至多僅為一條Y染色體,其他均可忽略不計。因此姓氏崇拜在本質上不過是Y染色體崇拜。那麼,Y染色體真的值得崇拜嗎?

  目前相關學術界的主流觀點是現代人類都起源於非洲。中國學者的研究也證實,現代東亞人群來源於非洲。人類的Y染色體確實永遠是父子相傳的,不會受到任何社會文化和自然因素的影響。現代人類的Y染色體都來自6萬-9萬年前的一個東非晚期智人男子,屬於一種單倍群,又可以再細分為20種主幹單倍群,編號從A到T。K單倍群形成NOPQ等單倍群在東方形成蒙古人種,其中O單倍群成為中國人的主流。

  人類Y染色體是人體染色體中最短的,長度只有X染色體的1/3,而且正逐漸退化,大多數序列無實質功能,包含的遺傳信息非常少。最初,Y染色體包含約1,500個基因,現在僅剩下約86個基因,只編碼23種不同的蛋白質。

  Y染色體上沒有生命必需的基因——因而人類的女性雖然不擁有Y染色體也可以正常存活。Y染色體的少數功能基因基本上只與男性特徵有關(惟一明確的與 Y染色體的缺陷有關的人類疾病是睾丸發育不良)。從功能的角度來講,所有正常男性的Y染色體都是一樣的。對Y染色體進行DNA鑒定可以發現的差別絕大多數與功能無關。

  孔子的Y染色體也並無任何特殊之處,尚無任何證據證明孔子的Y染色體有特殊的優點,或與其所取得的成就有關。所以無論你是姓孔還是姓嚴,大家的Y染色體都沒有高低、貴賤、優劣之分,既沒什麼可自誇的,也沒什麼可自卑的。

  家譜的終結者

  《孔子世家譜》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列為「世界最長家譜」。2009年是孔子誕辰2560年,歷時十多年續修的「全球版」「孔子世家譜」於當年9月正式出版,並首次將女性、少數民族、外籍人士錄入,收錄數量超過200萬人。全譜共四集80冊。

  對於那些熱衷於修家譜的人來說,「孔子世家譜」堪稱是家譜的終結者。它提供了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證明:從遺傳學的觀點看,全球所有的人應共用一個大家譜,完全沒有必要單獨立家譜。

  2009年10月22日《南方都市報》刊登過孔子後裔的一張最具代表性的照片:孔子後裔中有黑人、白人、黃種人。這張照片幾乎可以讓前述所有有關孔子後裔的爭論冰消瓦解。如果黑人、白人都可以姓孔,世界上還有什麼人不可以姓孔呢?

  站在支持續家譜的立場點評,新版孔子世家譜的決策者最大的失誤,就是決定讓女性入譜;而他們最聰明的決策,就是拒絕做DNA鑒定。

  任何一個家譜如果男女兼收,考慮同時沿父系和母系的傳承關係,就沒有理由不將所有的地球人都收羅進來,結果只可能編製出一個全球通用的大「家譜」。如此,所有的傳統家譜就失去了繼續存在的理由。

  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有關婚姻關係的法律和社會道德觀念變化很大。父子關係與母子關係相比,其不確定性要大得多,在兩個世代之間其確定性能達到90%就算不錯了。如果年代久遠,則後代的確定性會快速遞減,其結果「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以每傳一代父子關係的確定性為90%計算,傳2代的確定性為81%,傳3代為73%,依此類推,到第7代就低至48%,到第80代確定性僅為 0.02%。這意味著當代每一萬個名義上的孔子後裔中,僅有2人DNA鑒定可能合格。如確定性按95%計算,第80代後裔的確定性只有1.7%。即使確定性按99%計算(這實際上絕無可能),傳80代後,確定性也只有45%。

  這就是說,即使文字的家譜100%真實可靠,當代絕大多數「孔子後裔」也不可能檢測到孔子的Y染色體。所以DNA鑒定對於修家譜來講絕對是無事生非、自尋煩惱,萬萬使不得。代次越多,風險越大。凡屬超過10代的家譜,從遺傳學的角度都可認為是「滿紙荒唐言」。

  人類個體通過有性生殖將基因融合到人類群體中:個人的基因在後代個體中不斷稀釋(遞減),與此同時個人的基因在後代群體中不斷擴散。城市化、全球化使人類基因大融合的過程不可逆轉,且速度之快,常常超出我們的想像。

  所以,「孔子世家譜」雖然被一些人認為是空前絕後的傳統家譜,但從遺傳學的角度看,「世界最長家譜」其實毫無意義。城市化、全球化的洶湧潮流已將傳統的家譜文化推向絕路。未來的「家譜」如果還有存在的必要,那也只可能是基於互聯網建立的全球通用的、動態的、大一統的家譜。

  (作者系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研究員)


推薦閱讀:

詳解己卯城牆土的具體含義
維持長期就是這麼簡單 正確解讀女人話語的含義!!
星雲講面相:面相眉毛的介紹詳解 面相學的含義
鮑文欣 | 「進步儒學」:含義模糊的標籤?

TAG:姓氏 | 遺傳學 | 崇拜 | 遺傳 | 含義 | 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