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金身羅漢圖【帶注釋】【500P】(181-200)
第壹佰捌拾壹尊:龍猛尊者 龍猛尊者即龍樹菩薩。又稱為「現相羅漢」。因系樹下所生,以龍成道,號稱龍樹。約生於公元四世紀末,南印度婆羅門種姓。為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之創始人,人稱顯密八宗之祖師。後被禪宗尊為西天二十八祖之第十四祖。 尊者自幼穎悟,天文、地理、圖緯秘藏,無不通曉。曾與契友三人修得隱身之術,至王宮侵凌女眷。事情敗露後,三友人均為王所斬,僅他一人得以倖免。尊者由此而悟愛欲乃眾苦之本,即入山詣佛塔。出家後,廣習三藏,但未能利。後生邪慢之心,大龍菩薩憫之,將他引入龍宮,授以無量之大乘經典,尊者方體得教理。曾前往南天竺王教化信奉婆羅門者。此後大力弘法,樹立大乘教學之體系,使大乘般若性學說廣為傳布全印度。晚年住於南印度之黑峰山,門弟子有提婆等。據《龍樹菩薩傳》載,有一小乘法師,以嫉恨之故,不願師久住於世,尊者知曉後,即入靜室,行蟬蛻而去。尊者造論甚豐,如《中論頌》、《十二門論》等,有「千部論王」之譽。後世尊師為中觀派之祖。 龍猛。音譯那伽阿周陀那,又稱龍勝。
第壹佰捌拾貳尊:弗沙尊者 弗沙尊者即弗沙佛。本為二十八宿之一,意譯為鬼宿、熾盛宿。尊者出生時,正值弗沙星座,故名。 據《倶舍論》卷十八載,佛陀於過去世三阿僧祗劫修行成滿後,更勇精進修行百劫相好業之際,適逢底沙佛坐於寶龕中,入火界定,威光赫奕,特異於常,遂專誠瞻仰,翹足而立,經七日七夜而不倦怠,凈心以妙伽他贊彼佛:「天地此界多聞室,逝宮天處十方無,丈夫牛王大沙門,尋地山林遍無等。」由此,乃超越九劫,而以九十一劫成正覺。 尊者於密教之曼荼羅中,稱為「增益」。其形象,左手豎掌,拇指、食指二指彎曲持蓮,蓮上有珠,右手隱而不見,。 弗沙,又作勃沙、富沙、補沙、底沙、底砂、帝沙、提沙。《倶舍論》卷十八:「過去有佛,號曰底沙,或曰補沙。彼佛有二菩薩弟子勤修梵行,一名佛陀,二名梅怛儷葯。」
第壹佰捌拾叄尊:德光尊者 德光尊者,北印度缽伐多國人。原為古印度約六世紀時之王子。據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載,尊者與護法論師等同為十大論師之一。 尊者相貌端正,威儀絕妙,出生七天,即知佛法。據《大唐西域記》卷四載,尊者英傑而弘敏,博物強記。住於中印度秣底補羅國之僧伽藍,除習大乘,未窮其玄奧,因覽《毗婆沙論》,心生欽羨,乃舍大乘而學小乘,後造論數十部以破大乘;又俗書數十餘部,斥先進先哲之典論。尊者於佛經研究雖久,卻疑情未除。其時,有提婆犀那羅漢,常往來於兜率天,師亦願見彌勒請益決疑,遂與羅漢同至天宮謁彌勒,然僅行長揖而不禮拜。羅漢言:「慈氏菩薩次紹佛位,何乃自高,敢不致敬?方欲受業,如何不屈?」尊者對曰:「尊者此言誠為指誨,然我具戒比丘、出家弟子;慈氏菩薩受天福樂非出家之侶,而欲作禮,恐非所宜。」因此往來三反,不得請疑。後師欲重求觀禮,然因我慢心終不可得,後入山林修發通定,又因我慢未除,不得正道果。後尊者精進不息,終成正果,有《辯真論》等著論百餘部,今《大藏經》保存了七部。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載,其弟子密多斯那曾教唐玄奘。
第壹佰捌拾肆尊:散結尊者 散結,佛陀在世時的明土。散結,消除煩惱、與人慰藉之意。 據<<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載,佛在迦毗羅衛國精舍時,有一天預知尊者等將來禮拜,於是廣開法筵,讓阿難邀請明士、除無上大法。尊者即為當時聽經者之一。尊者破除了三毒五魔,擺脫了眾煩惱,修成殊妙之行,心清口凈,凈如月花,證得阿羅漢果。
第壹佰捌拾伍尊:凈正尊者 凈正尊者,即唐代禪宗高僧懷海(720-814)。俗姓王(一說姓黃),祖籍福州長樂。是我國禪宗叢林清規的制度者。 尊者從潮陽西山(廣東潮字)慧照禪師落髮,依衡山法朝律師 受具足戒。後至廬江(安徽)浮槎寺閱藏。於大曆初年(766),聞馬祖道一禪師在南康(位於江西)豎立南禪法幢。師遂前往投其座下。據《百丈懷海禪師語錄》載,以「百丈野鴨」的公案而開悟,得馬祖大機大用。馬祖寂後,受眾之請,於江西百丈山自立禪院,門徒雲集。其最大貢獻,在於綜合大小乘律,為禪宗首創法制,即著名的「百丈清規」,並親率眾弟子共同遵行。尊者至晚年猶勤勞不息,叢林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佳話。以其後半身皆住於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故世稱百丈禪師。門下龍象雲集,其中黃檗希運門下出臨濟義玄,開臨濟宗。溈山靈佑門下開山仰山慧寂,創溈仰宗。元和元年示寂,謚「大智禪師」後又多次追謚「覺照禪師」、 「弘宗妙行禪師」。塔名 「大勝寶輪」。 現存語錄有《百丈懷海禪師語要》二卷、《百丈懷海禪師語錄》一卷、《百丈懷海禪師廣錄》一卷,為禪宗語錄之較古者。
第壹佰捌拾陸尊:善觀尊者 善觀尊者,即善觀菩薩。 據《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他曾參加佛陀在毗舍離城奈氏樹園舉行的法會。他已獲致總持,即持善法不使滅,持惡法不使起;已入禪定三昧,做到定、受、調直定。所謂定即,正心行處,息慮疑心,心定於一處而不動;所謂受,即正所觀之法;所謂調直定,即調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他不僅自身解脫,還普濟世人,「周流五趣觀察訓導,以佛弘智覆蓋眾生,隨其根源而救濟之。」在一次法會上,尊者曾解釋菩薩慧,曰:「一切公想,覺無色想,於中凈身口意,是為菩薩會。」
第壹佰捌拾柒尊:大力尊者 大力尊者,又稱大力王、大力金剛,為八大天神之一。 據《指本行集經》卷二十九載,佛陀在菩提樹下入定,即將悟道時,驚動了諸凶神惡鬼,它們害怕一旦太子得道,將不能為所欲為,於是群起而攻之。惡鬼口吐長舌,圓瞪雙目,搖頭晃腦逞威;黑身羅剎女手執髑髏,施幻術誘惑;惡魔雙眼噴火焚燒;諸鬼化作虎豹豺狼,狂聲怒吼;魔王波旬手執利劍恐嚇,。佛陀已具相當神力,諸魔色雖然咄咄逼人,卻不能近身;此時,尊者等八大天神唯恐佛陀有失,各各呈現十六種化身,驅趕魔鬼,保護佛陀。後尊者成為護法金剛,保護佛法。
第壹佰捌拾捌尊:電光尊者 電光尊者,即電光菩薩。 尊者常參加佛陀舉行的法會,聆聽體證佛理的妙旨。據《大方等大集經》卷九載,佛陀講到 「正法」之事,在座的諸大菩薩同聲對佛陀說:「世尊,我等當共同護持正法,受持廣說。」佛陀問:「善男子,汝今去何如法而護持正法?」尊者答云:「世尊,若隨他心不能護法,我隨自意故能護法。」可見,尊者以明心見性,自心不為外物所役,得大自在,亦即心離煩惱之束縛,通達無礙,由體起用,化諸眾生。
第壹佰捌拾玖尊:寶杖尊者 寶杖尊者,即寶杖菩薩。 據《佛說維摩詰經》卷上《佛國品》載,尊者曾在毗耶離衹羅樹園聆聽佛祖講經。尊者智慧與德行具足,可以隨諸佛旋轉法輪永不停息,讓佛法永駐世間,引導眾生脫離生死輪迴的痛苦與恐懼,關閉通往一切罪惡的道路,轉而走向極樂世界。世間眾生形形色色,各有所好,尊者善於用各種巧妙的方法導引愛好不同的眾生走向理想的凈土。尊者對世間做出了無盡的功德,所到之處,如同光明驅散黑暗,如同甘露滋潤禾苗。尊者以佛法為兵杖,護持佛教教義,震懾外道,使之皈依佛教。
第壹佰玖拾尊:善星尊者 善星尊者,即善星比丘。乃佛陀為太子時所生之子。《法華玄贊》卷一末:「又經云:『佛有三子,一、善星,二、優摩耶,三、羅睺。』故《涅槃》云:『善星比丘,菩薩在家之子。』」 據《大方廣三戒經》、《大盤涅槃經》等載,尊者曾隨侍佛陀尼二十年,曾讀誦十二部經。出家後,斷欲界之煩惱,發得第四禪定。後因親近惡友,認為無涅槃之法,起否定因果之邪念,且對佛陀起噁心。一次,佛祖住在王舍城,於初夜為天帝釋闡說佛法精要。根據當時的習俗,弟子應服侍師父睡下後才能休息。尊者見佛祖久說不倦,心生惱恨。他想起王舍城中,若有小孩啼哭不止,父母便嚇唬說:「再哭就把你交給薄拘羅鬼。」於是,對佛祖進行恫嚇:「快回禪堂去,薄拘羅鬼來了!」受到佛祖的叱責。於是四禪退失,其後,佛祖經常為善星專門說法,但他仍噁心不改,遂以生身墮入阿鼻無間地獄。故稱閹提(即不成佛之意)比丘,又稱四禪比丘。經地獄之苦,遂改惡從善,勤修梵行,證得阿羅漢果。 善星,又作善宿,音譯須那呵多、須那剎多羅。
第壹佰玖拾壹尊:羅旬尊者 羅旬尊者俗稱薄命比丘。 羅旬,又作羅旬喻。為佛陀的聲聞弟子。 羅旬生來命薄,他出生時,相師說他無相,故不為父母所愛。十二時即被逐出家門,以乞食為生,佛使阿難勸其出家。 出家時。佛以手摩其頂,頭髮即墮。袈裟著身,佛為立名羅旬。出家為比丘,不但自己遭殃,而且牽連累眾僧,化來的齋飯不翼而飛,枉受饑渴之苦。佛祖查尋原由,將眾僧分作兩批同時供食,其中一部飲食瞬進間消失;未得飲食者再分兩批同時供飲食,如此展轉.最終只剩二人,放到羅旬缽內的飲食轉瞬即逝。後受佛祖福力加持,食物不再消失。波斯匿王聞聽此事,特遣使者送米為羅旬設福。後精進不息,諸事如意,終成羅漢果位。
第壹佰玖拾貳尊:慈地尊者 慈地尊者,即慈地比丘。原為六群比丘中第一惡者,於生生中與摩羅子常為怨惡。 據《四分律》、《摩訶祗律》等載,茲地比丘不遵戒律,尤好誹謗他人。沓婆摩羅子是佛 陀大弟子之一。佛陀稱讚他說:「我弟子中分僧卧具者沓婆摩羅子最為第一。」當時分配僧人卧具的辦法是「隨上座次第,隨應得處與」,即僧人的地位身份越高。得到的房屋用具越好。一天,慈地比丘來到羅閱城中,因他地位較低,分得房屋和卧具都很差,他便對沓婆摩羅子心生憤恨。他指使其妹慈比丘尼在佛陀舉行的法會上誣稱杳婆摩羅子姦汙了她。被佛陀識破。佛陀吒責了慈地比丘的罪過,並對他耐心教育,慈地比丘終於改惡從善,誠心修行,修成阿羅漢果。
第壹佰玖拾叄尊:慶友尊者 慶友尊者,即難提密多羅。慶友為其意譯。蘇軾認為慶友應是十八羅漢中之第十七降龍羅漢。 尊者佛滅後八百年時,尊者降世於師子國(今斯里蘭卡),是當時著名高僧。古印度有惡魔波旬、他煽動那竭國人四齣殺害和尚,盡毀佛寺佛塔,將所有佛經劫到那竭國,把他收藏龍宮裡。後由慶友尊者降服了龍王,取回佛經,因此從們稱他為降龍羅漢,慶友圓寂時,將十六大阿羅漢的法名和住址告訴了身邊的弟子,其弟子將他臨終前的述說撰文成書。即著名的《法住記》。唐代高僧玄奘大師譯成漢文之後,十六羅漢的名稱於是廣為流行。唐代以後,漢地佛教界為表彰慶友的功德,將他列為第十七羅漢,位列玄奘之前。 志磐在其所著《佛祖統計》卷三十三中提出。慶友是《法住記》作者,不應在住世之列。十八羅漢之第十七應是伽葉尊者。清朝乾隆年間,皇帝和章嘉呼圖克圖認為第十七位應是降龍羅漢即嘎沙鴉巴尊者(伽葉尊者)。降龍的傳說源於中國北宋以後。由此皇帝御定之後,迦葉即降龍羅漢就是以皇帝欽定的為準了。
第壹佰玖拾肆尊:世友尊者 世友尊者,說一切有部之初祖,與法救世主、妙音、覺天等被譽為婆沙四評家和婆沙四大論師。約一、二世紀時北印度犍陀羅國人。 據載,迦膩色迦王在迦濕彌羅舉行第四次結集時,尊者任五百聖賢之指導者,與脅尊者同被尊為上座,編集《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總結說一切有部學說。又著有《異部中輪論》一卷,敘小乘之二十部。據《出三藏記集》卷十二載,尊者出生於伽多衍尼之子之後、脅比丘等之前。《惟日雜難經》稱尊者已證阿羅漢果並預言當來成佛。《師子月佛本生經》更載,尊者將次於彌勒成佛,號師子如來。 世龍,又作天友。音譯婆須彌多、和須彌多、伐蘇蜜多羅。其它稱世友者尚有數人。如《俱舍論光記》卷一、《大唐西域記》卷二所說之《品類足論》與《界身足論》作者世友,於《俱舍論光記》卷五、《成業論》所說之經部異師世友,及《慈恩傳》卷二所載玄奘西遊時。於迦濕彌羅國宣揚有都宗義之世友等。
第壹佰玖拾伍尊:滿宿尊者 滿宿尊者,六群比丘之第六位。原為外道信徒目犍連的弟子,後隨師一起皈依佛教。 佛在世時,有馬師、迦留陀等惡比丘六人,結黨多作非威儀之事,被稱作六群比丘。滿宿位居第六。佛法的很多戒律,都是因滿宿等而制定的。據《增一阿含經》載,一日夜間眾比丘聚集在佛祖周圍聽經,然佛祖沉默不語、眾人不解其意,目連入三昧定,觀尋事情根源。發現是滿宿、馬師二人又違戒律,目犍連只得讓二人離開講經堂。後在眾人的勸導下,滿宿改惡從善。對目犍連格外尊重。佛祖涅槃前,尊者與馬師二人憤目犍連為外道杖殺,動用大力士神力、將諸外道盡皆殺之。由於這一過失,轉生於龍。尊者誠心歸佛,潛心修行,多行善事,得羅漢果。
第壹佰玖拾陸尊: 闡陀尊者 闡陀尊者,乃凈飯王之僕役,為佛陀出家時隨從之馭馬者。曾被稱為惡口闡陀。 佛離家出走時,尊者為其御馬。以太子意堅不返、遂持太子剃脫之鬚髮,寶冠、明珠還宮。佛陀征道歸域時;隨佛陀出家為比丘。但惡口之性不改,犯罪亦不悔過,與諸比丘不和,被稱為惡口闡陀。又稱惡口車匿.佛陀臨欲涅槃時。阿難請示佛陀。如何與闡陀等惡行比丘相處。佛陀敕阿難以默擯之法治之,謂:「我滅度後,若彼闡怒不順威儀。不受教誡,汝等當共行梵檀罰,敕諸比丘。不得與語,亦勿往返教授從事。」此即後世佛弟子與不受教誡者相處之道。佛陀入滅後,弟子依法治之,尊者始悔悟,後隨阿難學道,而證阿羅漢果。 闡陀尊者又作車匿、闡那、闡鐸迦、闡陀迦、闡特、闡怒、羼陀、車那。意譯欲作、應作、樂作、覆藏。
第壹佰玖拾柒尊:月凈尊者 月凈尊者。南竺香至國王的長子。 尊音之父香至王崇奉佛教,經常邀請佛教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進宮講說佛法。尊者 亦崇敬佛法,當時雖未出家。但居家持戒,誦經修禪。從不間斷。後月凈、菩提多羅等三兄弟都出家為僧,菩提多羅成為佛教第二十八祖.尊者獲羅漢果位。
第壹佰玖拾捌尊: 大天尊者 大天尊者,大眾部之始祖。音譯作摩訶提婆。生於佛滅後百餘年,乃中印度秼莬羅國商人子。 相傳出家前造三逆罪。後懺悔而入佛門,住於雉國寺。尊者具大神力。闊達多智。曾至華氏城傳道,阿育王皈依之。亦是被派遣至摩婆慢陀羅國之唯一傳道師,曾於彼國講天使經,四萬人因此得道。提倡五種新說(即大天五事),於小乘部中初創異見,更稱為大眾部,造成大眾上座二部之分化。阿育王贊成大眾部,故當時上座部多逃往迦濕彌羅。不久,尊者命終,王持殊性之葬具荼毗而火不燃。復依一占相師之言,灑以狗糞,火炎忽發,須臾即燒成灰燼、繼而暴風至,飄散無遣。
第壹佰玖拾玖尊:凈藏尊者 凈藏尊者,傳說為往昔時代光明莊嚴國國王妙莊嚴之長子。 據說,妙莊嚴夫婦信奉婆羅門外道,門外道,詆毀佛教。時雷音宿王華智佛想引導妙莊嚴夫婦皈依佛教,遂遺夙信佛法之藥王菩薩和葯上菩薩轉生到妙莊嚴王家為其子。長子名凈藏.次子名凈眼(參見本書之第200尊)他們明了通達三十七品助道法,並長期修鍊菩薩凈三昧、凈色三昧,因此得無限神通力。他們憐父王之邪見,躍上虛空,為之演種種奇瑞,身高數十丈,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勸說妙莊嚴王皈依佛教。使妙莊嚴王翻心至佛所,得法華利益。並率夫人凈德及群臣子民,皈依佛教。
第貮佰尊:凈眼尊者 凈眼尊者,為妙莊嚴王之子之一。 據《法華經》載,過去世光明莊嚴國的國王名為妙莊嚴王,邪風熾盛,不信佛法。凈眼和其兄凈藏(參見本書第199尊)則不然,他們夙信佛法,憐憫父王邪見,還躍上虛空演示種種神通,身上出火,以此神通勸說父王皈依佛教使父王翻心至佛所,得法華利益。
標籤:500P, 五百金身羅漢, 帶注釋
推薦閱讀: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全文注音及注釋 阿彌陀佛
※地藏菩薩本願經白話文及注釋(稱佛名號品第九)
※五百金身羅漢圖【帶注釋】【500P】(141-159)
※詩經·國風·邶風·北風(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西晉.成公綏 《嘯賦》注釋、自譯文 賞析
TAG: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