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醫論治疲勞4法

中醫論治疲勞4法

【摘要】 疲勞臨床可分為4型,即脾傷疲勞證、肝傷疲勞證、心傷疲勞證、腎傷疲勞證,治療宗益氣健脾、養肝柔肝、養心寧神、強腎固精4法,臨床療效確切。

【關鍵詞】 疲勞/中醫療法;參苓白朮散/治療應用;加味養肝方/治療應用

 疲勞在中醫古代文獻中出現不多,也沒有專門的疲勞證病名及論治,僅作為疾病的兼夾症散見於類證中[1]。「疲勞」一詞在《黃帝內經》中多稱為「倦」「困薄」「身重」「體重」「四肢不舉」等。病名始見於《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篇:「問曰:血痹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卧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其語義為勞累和疲倦。

  祖國醫學論疲勞多為描述性語言,如疲乏倦怠、乏力懶動、四肢不收、酸軟困重等。

  《現代醫學百科辭典》對「疲勞」的解釋在「疲乏」一詞下,疲乏即疲勞,包括病理性疲乏和生理性疲乏,疲勞既是病因又是癥狀。

  近20年來的研究表明,大強度或長時間運動致疲勞時出現的許多病理性改變,可能是由於運動應激引起的生理變化。若這種情況長期存在而得不到糾正調補,將導致疾病的發生,故屬亞健康狀態範疇。

  現代中醫認為,疲勞為一個病名,有其病因病機,是臨床上常見病、多發病,是必須重視的新病種,歸於亞健康範疇,涉及五臟六腑,主要以脾、肝、腎為主。可以通過中醫辨證組方調治,以達到預防、治療、控制的目的。

  筆者依據多年臨證經驗認為,疲勞為元氣耗傷之虛證與心理變化(或不暢)雙重因素所致。治療上不僅要補虛扶正,也應祛疲安神。一方面,補虛固元,滋養機體,虛得補,正則旺,疲勞自除;另一方面,調暢心志,舒心暢意,神得安,心則寧,疲勞可消。

1 從脾治,益氣健脾,祛疲養神,主治脾傷疲勞證

  脾傷疲勞證多因饑飽失常,酒食過度,或憂愁思慮過多,或工作繁重雜亂,應酬頻繁,形體勞役所致。青少年則可因用腦過度,思慮傷脾所致。正如《醫經溯洄集》云:「〈難經〉所謂飲食勞倦則傷脾者,謂脾主飲食,而四肢亦屬脾,故飲食失節,勞役四肢者,皆能傷於脾耳。」[2]  本證因脾傷中虧,肢體乏養。可見怠惰嗜卧,四肢乏力不收,大便泄瀉,懶於言語,惡食納少,舌苔薄白膩,或厚膩,或舌質偏淡,脈緩而大或浮、或細、或濡諸症。  方宜參苓白朮散加減。葯取西洋參或党參、炒白朮、茯苓、炙黃芪、山藥、砂仁、青皮、陳皮、木香、雞內金、萊菔子、紫蘇梗、藿香、甘草等。方中西洋參或党參、炒白朮、茯苓、炙黃芪、山藥益氣健脾,砂仁、青皮、陳皮、木香行氣調中運脾,紫蘇梗、藿香化濕醒脾,雞內金、萊菔子消食理脾,甘草益氣和中。諸葯共奏益氣健脾、祛疲養神之功。

  案例1:李某,女,45歲,以「倦怠乏力1月余」於2005年4月28日來診。訴近2月來單位工作忙,飲食不及時,漸至怠惰嗜卧,倦乏無力,惡食納少,懶言少語。查:神清,精神欠振,心肺無異常體征,腹平軟,雙下肢無浮腫,NS(-)。纖維胃鏡未見明顯異常,B超肝膽脾胰未見異常,肝功能未見異常。舌苔薄白膩,脈濡細。證屬脾傷疲勞,為飲食失節,傷中伐土,濕生困脾,脾虛氣弱,機體乏養所致。予党參10g,炒白朮15g,茯苓15g,山藥15g,紫蘇梗、藿香梗各10g,木香6g,砂仁(後下)3g,青皮、陳皮各6g,雞內金10g,萊菔子15g,炒枳殼6g,甘草3g。囑其調攝飲食,定時餐飲,勞逸結合。服5劑後即感思食納馨,精力有增,繼服10劑,恢復如初。

2 從肝治,養陰柔肝,祛疲醒神,主治肝傷疲勞證

  肝傷疲勞證多因酒食應酬過多,或工作壓力大,或喜怒不節,謀慮過度,或疲勞過度,情緒心理的改變超過肝的調節能力所致。正如《素問·六節藏象論》篇云:「肝者罷極之本」,明確指出肝臟功能失調是產生疲勞的重要原因。肝藏血,主疏泄,肝能藏魂,魂與神密切相關,可影響心理活動,神經活動過度會影響肝,從而降低肌肉活動能力。肝主筋,筋是連屬關節,「諸筋者是屬於節。」筋是肌肉發力引起肌體運動,「筋,肉動也。」  本證因肝傷陰虧,肢體不濡,可見疲倦乏力,肢軟少動,運動減少,或有低熱口乾,五心煩熱,或目赤易怒等,舌質偏紅或苔薄少,脈細弦或滑。  養肝是消除疲勞及養生的最佳選擇。  方宜自擬十味養肝方。葯取生地黃、枸杞子、山茱萸、玄參、茯苓、澤瀉、酸棗仁、柴胡、赤芍、紅花、炙甘草等。方中生地黃、枸杞子、山茱萸、玄參滋陰養肝;茯苓、澤瀉祛濕健脾養肝,並取茯苓生肝化濕之功,澤瀉利水泄熱之效;酸棗仁養陰安神;柴胡舒肝氣,為引經葯;赤芍、紅花活血柔肝,取紅花養血柔肝,赤芍涼血軟肝;炙甘草甘平調補,緩和藥性,調和諸葯。若酒傷者,增葛花、枳木具子解酒醒脾。諸葯共奏養陰柔肝,祛疲醒神之功。

案例2:王某,男,44歲,以「乏力半月」來診。訴近1月來工作應酬多,酒食無度,疲倦乏力,肢懶少動,口乾目赤,手足心熱。查:無明顯異常體征,肝功能未見異常,血糖5.8mmol/L,甘油三酯1.9 mmol/L(略高)。兩對半示:抗HBs陽性,B超示輕微脂肪肝。舌質偏紅,苔薄白根略膩,脈細弦。證屬肝傷疲勞,為酒伐肝木,肝陰受損,機體乏養所致。予生地黃30g,枸杞子10g,山茱萸10g,玄參10g,茯苓15g,澤瀉15g,酸棗仁10g,柴胡7g,赤芍10g,紅花3g,炙甘草6g,葛花6g,枳木具子10g。並囑限酒,注意多食用蔬菜水果。5劑葯後,疲勞感漸消,囑去葛花、枳木具子,繼服10劑,精力大增,工作時輕鬆自如。

3 從心治,養心寧心,祛疲益神,主治心傷疲勞證

  心傷疲勞證多因謀慮過度,工作壓力大、節奏快,噪音或緊張所致。  本證因心傷神擾,肢體無主,可見面色不華,疲勞而不耐勞累,休息後疲乏有所緩解,甚則心悸、寐差、多夢。舌苔薄白或邊尖略紅,脈細弦或滑。  方宜自擬連珠安神湯。葯取黃連、百合、珍珠母、龍骨、紫貝齒、酸棗仁、合歡皮、茯神、鬱金、柴胡、川芎、丹參、炙甘草等。方中黃連、百合清心安神,珍珠母、龍骨、紫貝齒鎮心安神,酸棗仁養心安神,合歡皮解郁安神,茯神健脾安神,鬱金化痰解郁,柴胡舒肝解郁,川芎、丹參活血暢心,炙甘草寧心安神,調和諸葯。諸葯共奏養心寧心、祛疲益神之功。

  案例3:胡某,男,49歲,因「肢倦心煩旬余」來診。訴近半月多來心理壓力大,並受噪音影響,寐食難安,漸致十餘日來肢倦懶動,心煩寐差,夢多紛紜,或有驚醒,易地休息後疲乏有所緩解。查:心肺無異常,心電圖示竇性心律,未見早搏及STT改變,肝功能未見異常,血脂、血糖正常範圍。舌邊尖略紅,脈滑略數。證屬心傷疲勞,為心理緊張、噪音刺激、心傷神擾、肢體無主所致。予黃連3g,百合10g,珍珠母(先煎)30g,龍骨(先煎)30g,紫貝齒(粉碎先煎)30g,酸棗仁10g,合歡皮30g,茯神10g,鬱金10g,柴胡7g,丹參15g,炙甘草6g。並囑調節心理狀態,避免噪音刺激,連服5劑湯藥即感懶倦已除,精力充沛。

4 從腎治,強腎固精,祛疲提神,主治腎傷疲勞證

  腎傷疲勞證多因素體稟受不足或久勞久病,身心疲憊所致。  本證因腎傷陰虧,肢體無養,可見肢體酸懶,耳鳴,精神昏憒,記憶力減退,或有腰膝酸軟,足跟酸痛。舌質偏淡,苔薄少或光紅無苔,脈細數或濡細。  方宜六味地黃丸加減,葯取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熟地黃、何首烏、續斷、百合、山藥、丹參、澤瀉、茯苓、炙甘草。方中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滋養腎陰,熟地黃、何首烏、續斷滋陰養血、補精益髓,山藥、茯苓益氣養陰,調補脾腎,百合清心安神,丹參活血養血。澤瀉利水滲濕,泄下焦之熱,調和腎之陰陽。炙甘草平補陰陽,調和諸葯。諸葯共奏強腎固精、祛疲提神之功。若陰虛及陽,陽虛明顯,增肉蓯蓉、巴戟天、仙茅、淫羊藿調補腎陽,甚或增肉桂、附子溫補腎陽。

  案例4:楊某,男,52歲,因「肢懶乏力2月余,加劇伴腰酸1周」來診。訴自幼體弱多病,近半年工作繁忙,身心疲憊,2月多來漸覺精神昏憒,肢體酸軟乏力,耳鳴不清,記憶力明顯下降,近1周肢懶乏力明顯且腰膝酸軟,周身睏乏無力。查體無明顯異常體征,肝、腎功能正常,血脂、血糖正常範圍,B超示肝膽雙腎未見異常。舌質光紅無苔,脈細數。證屬腎傷疲勞,為素體虛弱,久病勞腎,腎傷陰虧,肢體失養所致。予生地黃30g,山茱萸10g,枸杞子10g,熟地黃30g,何首烏10g,續斷10g,百合10g,山藥20g,丹參10g,澤瀉15g,茯苓10g,炙甘草6g。並囑其適當增補營養,修身養性,勞逸結合。連服7劑湯藥後癥狀略有好轉。繼服10劑,自覺精力有所恢復,但似有飲食乏馨之感。增焦山楂、神曲各15g,再服10劑,並同服六味地黃丸,8粒,3次/d,疲勞感基本消失。囑繼續口服六味地黃丸,8粒,3次/d。2月後來電話告知精神恢復如初,且記憶力大增,僅耳鳴偶發。

【參考文獻】 [1]余幼何,黃融琪,朱 蘭.慢性疲勞症的臟腑辨證心得[J].福建中醫藥,1994,25(4):19.[2]元·王履.醫經溯洄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136.

推薦閱讀:

一個小動作,輕鬆解除眼疲勞
民航飛行機組有多疲勞?
[飲食]經常熬夜的人吃什麼好 緩解疲勞就吃這些
一個小動作,快速緩解眼疲勞!
立冬飲食「少咸增苦」 保護陽氣消除疲勞

TAG:中醫 | 疲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