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夏朝中

昌意,上古傳說人物。傳說他是黃帝和嫘祖的兒子,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有二子為嫘祖所生,長子為玄囂,次子昌意。據載黃帝二十九年(前2839年),嫘祖於若水(雅安滎經)生昌意。 黃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於四川若水。其後昌意娶蜀山氏女昌仆為妻,生有一子顓頊。傳說後來昌意北遷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南樂西北),據說昌意子顓頊後為部落首領,並生了鯀,鯀又生大禹。

昌意:少典之孫、黃帝次子、顓頊之父。黃帝死後,玄囂(少昊)繼承帝位。他被封於西戎,後來建立了安息國(據傳在今伊朗高原)。

自漢武帝時開始派使者至安息國,中國開始與安息國有往來。安息國王傳位到太子安清時,他不願當國王,出家為僧,於東漢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年),回到中國河南洛陽,宣傳佛教,隨後定居,子孫世代姓安。據《唐書世系表》記載:「出自姬姓。黃帝生昌意。昌意3子安居於西方,自號安息國,後於中國,以安為姓。望出姑臧、河內。」《史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竹書》史冊中的鬼方、昆夷、翳徙,就是意息安,黃帝次子昌意的三子安。安和他的臣民的子孫,也就是原來生活在新疆的西歐人、印度人,也就是伊利安(意息安)、阿利阿(意息河、伊利河)、雅利安(意息安)。

翳徙、伊利、阿利、雅利,都是意息,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發音。阿利、雅利:在印歐語中也有藝,與意完全同音。息:也有子女,但多青年人。安:也有安定、姓氏等,但多古代、人類、男性、祖先,世家、望族、貴族、統治者的意思。許多印歐人,都喜歡自稱是,雅利安的子孫。雅利安翻譯成中文就是意息安,就是黃帝次子昌意的三子安。

據2007年5月16日《法制晚報》文章載: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一位考古與人類學家宣布,通過DNA檢測,證實在我國新疆出土的「樓蘭美女」是高加索人種,也是塔里木盆地最早的定居者。這就證明了現代印度及東歐地區人民都是昌意的子孫。

新鄭縣城南關外,有條清澈見底,滾滾東去的河流,人們稱它「雙洎河」。相傳,黃帝活到一百歲那年,想到自己年紀已邁,要選一賢能的人來接替自己的位置。

這一天,他把風后、歧伯、力牧等老臣叫到一塊說:「咱們都是土埋住脖子的人了,體力、精力都不行了,得選拔接替的人哪!」岐伯說:「你身邊有二十五個兒子,挑選一個好的就行了。」黃帝說:「老子有了功業,不等於兒子有功業。為了保住這千秋功業,咱們就得把這天下交給有本事的人,要找到真有本事的人,就得測試,就要挑選。」

於是,黃帝下令,公開張榜,天下有賢能的人都可以應試。測試分文、武、德三科。測試的日期一到,從四面八方來的人成千上萬。黃帝、風后、歧伯等親自監試。最後只剩下兩個人,玄囂和昌意。黃帝把玄囂和昌意叫來,每人交給他一個珍藏多年的寶葫蘆,說:「這是兩個寶葫蘆,只要一打開,就能流出三丈寬、一丈深的一股水來,一直流二百里才能流干。從嵩山南坡到東邊的潁水是三百里遠,你們每人拿一個葫蘆,從嵩山腳下放出水來,水量不準減少,看誰能讓這二百里的水量流三百里那麼遠,誰就接替王位。」

玄囂和昌意都是很有心計的人,誰也不肯示弱,都暗下決心,非讓這葫蘆里的水流到潁水不可。他們二人都帶著葫蘆來到嵩山腳下,一個站在山崖南邊,一個站在北邊,各自把葫蘆打開,放出水來,只見那清凌凌的水從山坡上飛流直下,就像兩條大河,滾滾往東流去。這兩股水穿峽谷,越平地,只流了二百里就乾涸了。他倆都焦急地抱著葫蘆搖了幾搖,還是不見一滴水。沒辦法,只得按照黃帝交代的秘訣,又把水收到葫蘆里,再次試驗。一次、兩次、三次……

第三天清早,玄囂高高興興地來找昌意,他說:「弟弟,我想出一個妙法,一試准成。」昌意想,既然你一試准成,怎麼還會對我說呢?就問:「哥哥,你有什麼辦法?」

玄囂說:「你可記得,父親曾說過,只要掌握要領,這兩個能容下二百里水量的葫蘆能流三百里遠。這要領還在兩個葫蘆上。你想一個葫蘆單獨能流二百里,要是兩個葫蘆合到一塊兒,就是四百里。既然能流四百里,從嵩山腳下到潁水才三百里,何愁流不到呢?」昌意一聽,恍然大悟,伸手抱住哥哥連聲說:「妙!真妙!」

當即,兄弟二人便一齊上山,同時打開葫蘆,水流有百十里路,兩股便匯流在一起,直入潁河,潁河水量驟時增大,向東流去,從此後永不枯竭。玄囂、昌意兄弟二人,這才把黃帝和眾前輩請來。黃帝和臣僚們一看,都高興地連聲稱讚:「好!好!真是後生有為。」

黃帝又把他倆叫到一塊兒說:「從這裡可以悟出一個道理:兩股水匯流一處,水量就越來越大,永不枯竭;兩股水一分開,就沒多大勁了。百條江河能匯成大海。這和治國一樣,人心不齊,百事無成;萬眾一心,上下一致,國家才能越來越強大。你們弟兄二人,無論誰接替王位都要帶領百姓,同心協力,把國家治理好。」玄囂和昌意聽了父親的教誨,互相謙讓。黃帝看他們都有誠意,就說讓玄囂接王位,昌意輔佐,共商國家大事。

傳說,黃帝把玄囂葫蘆里流出的那段河叫溱水,把昌意葫蘆里流出的那段河叫洧水,兩河匯流後流經新鄭南關的那一段叫「雙洎河」。

昌意不僅長相俊朗,有乃父黃帝之風,而且聰明敏捷,天資卓著,很受軒轅和嫘祖的喜愛。昌意返回中原後,還在軒轅的授意之下修建了昌意城(今河南南樂西北),以施展自己的領導才華。但就在這個年輕人春風得意的時候,一種奇怪的疾病奪走了他的生命,時人無不嘆息。當然那時候的人們由於科學水平所限並不知道這病是什麼東西,只能將之歸為天命或神鬼的詛咒。

他們不可能知道昌意的死和他在若水畔居住時的放縱有著直接的關係。昌意最大的特點是好色成性,不僅多方採擷,而且毫無節制。他居住在若水畔時,雖然已經娶了蜀山氏之女為妻,但仍時時尋花問柳、尋求不同的肉慾的愉悅。據說弱水畔居住的上千名少女都與昌意有染,有的是在山谷中,有的是在樹林里,有的甚至直接被拖拽入淺水中行事,她們也多半都是自願的並以此為樂。那時人們在性上十分開放。孔子在《周禮》中就將這個性開放時期描述為:「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就是說每到春天的時候,由於生理上迫切的需要,男男女女就自發地外出求偶,只要互相看上了就可以發生性關係,即我們所說的野合。而像昌意這樣優秀的男子又自然成為弱水之畔女子們尋求野合的對象,再加上對此事特殊的嗜好以至於成癮,昌意在離開弱水之前就染上了性病,直至遷回中原後不久就一命嗚呼。正所謂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只是可惜了軒轅的一片栽培。昌意在弱水居住時的濫交成為後世多情男子的警戒,一句富有比喻意味的警語因此流傳下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而飲。

四川雅安桃樹,她有一段優美的遠古佳話,雅安獨特的山川地理環境,天下獨領風騷。清風雅雨一年四季拂潤著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古時候,境內皆是原始森林,覆蓋了廣袤的青衣江流域,因青衣江流域廣出若木,故青衣江上古就叫若水,那若木高大參天,枝繁葉茂,開的花也是異常芬芳,格外艷麗,所以若水聞名於天下。軒轅之時,四川還是母系社會,江水(今綿陽地區),若水(今雅安地區,包含今攀西地區,眉山,樂山地區)的兒女驍勇善戰,為了國家的統一,派出了大批的英雄兒女,參加了彪炳史冊春秋的黃帝中原大戰蚩尤的戰爭。若水的首領就是第一代雅女昌仆,她領導的若水兒女緊隨黃帝屢建奇功,為打敗蚩尤,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當她帶著若水兒女凱旋歸來之時,黃帝為了表彰她及若水兒女的功績,把他最心愛的兒子昌意降居到若水地區,讓若水地區的人民和中原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一家,同享文明,並把在戰爭中建立了深厚感情的昌仆和兒子昌意撮合一起組成了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這就是《史記》載盛典大事「昌意娶蜀山氏」為妻的黃帝為兒子辦喜事的第一次記述。

昌意和昌仆回到若水,在今榮經的六合鄉,即史稱嚴道古城坪的地方,用若木蓋房修建安樂窩,恩恩愛愛的在這裡過了一輩子,昌意精通園藝農林之事,他用若木樹做粘,將其它樹苗嫁接,成了有《史記》載的扶桑、若木馬桑、桃都···等樹。桃都據說就是最早的桃樹,只開花不結果,十分艷麗,當他們的後代顓頊長到十二歲時,昌意親手將若木樹苗封裝了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根,由顓頊送到中原軒轅的故鄉,遍分到天下各地栽種,顓頊就隨黃帝一起學習領導和管理國家大事的本領,成為五帝之一的中華人文始祖,這是後話。若木在中原存活很少,直至消亡。而移在兩廣嶺南的若木卻花繁葉茂,就是今天的桃樹,攀枝花樹據說也是若木樹變種的一種樹木,而青衣江境內的若木後又經神農氏改良嫁接後變成了今天的「雅安桃樹」。雅安桃花歷經風雨,又經四川農業大學精心改良培植,碩果累累,更是蜚聲海外,冠甲華夏。

鹽邊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這塊浸染著山水靈性的神奇土地不僅留下了「昌意降居若水」,司馬相如經略南中,諸葛亮「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義大利人馬可·波羅游訪的記載,而且還被一些專家學者們考證為夏朝開國顓頊的故里,中國僳僳族的發祥地。《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居軒轅之丘,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而在史書《帝王世紀》里對這段歷史記錄得更為詳實:「帝顓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姬姓也(原文無姬姓也三字,恐是後人所附會,有待考證)。母曰嫘仆,蜀山氏女,為昌意正妃,謂之女樞。金天氏之末,女樞生顓頊於若水。昌意雖黃帝之嫡,以德劣,不足紹承大位,降居若水為侯。及顓頊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

上述記載告訴我們遠古時候黃帝為了擴大自己的統治範圍,指派其兩個兒子向遠在西南的古蜀大地擴張,「青陽降居江水」(江水即岷江,現代史學多數認定江水在山東五湖一帶。)指其落籍地在岷江一帶,而「昌意降居若水」(若水即雅礱江)指其落籍地就在今天雅礱江中下游一帶。於是居住在西北黃土高原的昌意帶著其部落趕著氂牛,吹著羌笛來到了若水(雅礱江)畔的鹽邊一帶定居下來,並同世居於當地的土著人「蜀山人」實現了民族間通婚,生下了顓頊,顓頊十歲時就開始協助五帝之一的少昊管理部落事務,二十歲時再度進入中原並開創了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夏朝是的開創者是顓頊之後的夏啟,其離顓頊之時可能已隔幾百到上年歷史了,史籍里記夏族乃顓頊後裔,亦即昌意之後。)

家族世系

華胥氏

伏羲(配女媧)

少典

┣━━━┓

黃帝 炎帝

┣━━━┓

昌意 少昊

顓頊

┣━━━┳━━┳━━┳━━┳━━┓

窮蟬 鯀曾 古蜀王 稱 魍魎 檮杌

敬康

句望

橋牛

瞽叟

┣━━━┓

舜 象

商均

虞閼父(遏父,媯閼)

陳胡公(媯滿)

┣━━━━━━━━┓

陳申公(媯犀侯) 陳相公(媯皋羊)

陳孝公(媯突)

陳慎公(媯圉戎)

陳幽公(媯寧)

陳僖公(媯孝)

┣━━━━━━━━━━━━━━━┓

陳武公(媯靈) 媯針

┣━━━━━━━━┓ ┃

陳平公(媯燮) 陳夷公(媯說) 媯炆(針氏)

陳文公(媯圉)

┣━━━━━━━━━┓

陳桓公(媯鮑) 陳廢公(媯佗)

┣━━━━━━━━┳━━━━━━┓

陳厲公(媯躍) (太子)媯免 媯趷

┣━━━━━━━━┳━━━━━━┓

陳宣公(媯杵臼) 陳庄公(媯林) 媯完

┣━━━━━━━━━┳━━━━━━┳━━━━━━━┓

媯寇(太子禦寇) 媯西(少西) 陳穆公(媯款) 媯宗

┃ ┃

陳共公(媯朔) 媯御(御叔)

┃ ┃

陳靈公(媯平國) 媯征舒(夏征舒)

陳成公(媯午)

┣━━━━━━━┳━━━━┳━━━┓

陳哀公(媯弱) 媯黃 媯招 媯過

┣━━━━━━━━┳━━━┳━━━┓

(悼太子)媯偃師 媯貞 媯留 媯勝

┃ ┃

陳惠公(媯吳) 媯摯

陳懷公(媯柳)

陳閔公(媯越)[前?年—前478年]

說明:華胥氏生伏羲、女媧。伏羲配女媧,生少典。少典生二子:長子炎帝、次子黃帝。黃帝生二子:長子少昊(又名玄囂)、次子昌意。昌意生一子:顓頊,又名乾荒。顓頊生六子:窮蟬、鯀曾、古蜀王、稱、魍魎、檮杌。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橋牛。橋牛生瞽叟。瞽叟生二子:長子舜、次子象。舜生商均。商均的第32世孫,就是陳國始祖虞閼(è)父。虞閼父:也稱閼父或遏父,商末周初人,其妻是周武王的長女太姬。虞閼父之子媯滿,是陳國首任國君,史稱「陳胡公」。陳胡公生二子:長子陳申公、次子陳相公。陳申公生陳孝公。陳孝公生陳慎公。陳慎公生陳幽公。陳幽公生陳僖公。陳僖公生二子:長子陳武公、次子媯針。陳武公生二子:長子陳夷公、次子陳平公。媯針生媯炆。陳平公生陳文公。陳文公生二子:長子陳桓公;次子陳廢公媯佗,史稱陳佗。陳桓公生三子:長子媯免,史稱太子免,未及即位就死了;次子陳厲公;第三子媯趷,史稱慶氏。陳厲公生三子:長子陳庄公;次子媯完,即田完,又稱陳完,謚號「敬仲」,史稱「田敬仲」,為田氏家族的第一代首領,其十世孫田和取代了姜齊,建立了田齊國;第三子陳宣公。陳宣公生四子:長子媯寇,史稱太子禦寇,雖立為太子,但未及即位就死了;次子陳穆公;第三子媯西,史稱少西;第四子媯宗,史稱宗氏。陳穆公生陳共公。陳共公生陳靈公。陳靈公生陳成公。媯西生媯御。媯御,史稱「御叔」「夏御叔」,他娶的就是春秋時代的大美女夏姬(鄭穆公之女)。媯御與夏姬所生的兒子就是媯征舒,史稱「夏征舒」,媯征舒殺死其母的情人陳靈公之後,成為陳國國君。陳成公生四子:長子陳哀公、次子媯黃、第三子媯招、第四子媯過。陳哀公生四子:長子媯偃師,雖立為太子,但未及即位就死了,史稱悼太子;次子媯留,史稱「陳君留」,承襲陳哀公擔任陳國君主,在位期間為公元前534年三月至四月,楚軍來,棄國奔逃到鄭國,十一月,楚國滅陳,楚靈王立其弟熊棄疾為陳國君主;第三子媯勝;第四子媯貞。悼太子媯偃師生陳惠公。陳惠公生陳懷公。陳懷公生陳閔公。媯貞生一子:媯摯。

顓頊 (公元前2514年-公元前2437年),本名乾荒,是黃帝次子昌意的兒子,居帝丘(河南濮陽縣),號高陽氏。

我國上古傳說中的五帝 (黃帝、帝嚳、唐堯、虞舜、顓頊)之一,在天神傳說中是主管北方的天帝。《國語·楚語》里說顓頊繼少昊之後主政。《左傳》昭公十七年載:顓頊居帝丘(河南濮陽縣),稱高陽氏;衛,顓頊之墟也,故為帝丘。《山海經·大荒東經》神話中說少昊孺(育)顓頊於東海。後來的虞(舜)、夏、秦、楚都成了他的子孫,成為黃帝系下與帝嚳(包含其祖玄囂即少昊)並列兩系中最大的一系。現顓頊成為中華民族人文共祖之一。

顓頊生子窮蟬,是舜的高祖。據說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歲逝世,葬於濮陽。而春秋戰國時的楚王為其後裔,屈原在《離騷》中自稱為顓頊之後,屈原與楚王為同族。

顓頊(前2514-前2437年):中國上古人物,五帝之一。他是黃帝之孫、昌意之子,華夏族,姬姓,本名乾荒,史稱高陽,也稱姬顓頊、帝顓頊、顓頊帝或玄帝顓頊,為華夏傑出先祖之一。

《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黃帝崩,葬橋山。其孫即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顓頊帝也」。 顓頊,上古帝王,系軒轅黃帝的孫子,二十歲即帝位,初國於高陽,建都於高陽古城(今河北省高陽縣,今舊城村,周圍九里),故又稱其為高陽氏。古志載「高陽,古頊帝墟,歷代沿革」。自顓皇建號,四千多年來,高陽為郡國,為軍鎮,為關隘,其名不易。相傳顓頊是軒轅黃帝的孫子,是九黎族的首領。昌意相傳是軒轅黃帝與嫘祖的次子,生顓頊。顓頊性格深沉而有謀略。十五歲時就輔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區,封於高陽(今河北省高陽縣),故又稱其為高陽氏。軒轅黃帝死後,因顓頊有聖德,立為帝,時年二十歲。

據《淮南子·時則訓》載:「北方之極,顓頊、元冥(元冥又叫玄冥,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萬二千里。」又據《史記·五帝本紀》載:「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阯,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真是一位澤被宇內,功德蓋世的帝王。《春秋緯》中一本叫《命歷序》的書說顓頊部落共傳20世,350年,《易緯》中的《稽覽圖》說是500年。顓頊、帝嚳是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帝王,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基根,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國學大師範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寫道:「漢以前人相信軒轅黃帝、顓頊、帝嚳三人為華族祖先,當是事實。

帝顓頊高陽者,軒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阯,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帝顓頊生子曰窮蟬.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

伍德始終說成型於戰國時代,所謂「所居玄宮為北方之宮,北方色黑,五行屬水,因此古人說他是以水德為帝,又稱玄帝」很明顯屬於後人根據部分史前歷史按照當時時代的需求進行表述。帝顓頊以帝丘(今河南濮陽)為都城,以句芒為木正、蓐收為金正、祝融為火正、玄冥為水正、句龍為土正,合稱五官。他即位後,嚴格遵循軒轅黃帝的政策行事,使社會安定太平。

顓頊存在的年代與伍德始終說成型的年代相差千年之久,尤其在上古的史前歷史極度缺乏文字記載,就這一點上來說,水德、玄帝之類的說法,值得懷疑。不得不感到遺憾的是,龍骨作為藥材的年代裡,有不計其數的可能涉及到史前文明的孤本龍骨都已經被先人吃掉,遺失的歷史恐怕難以尋回了。

與顓頊同時,有個部落領袖,叫做共工氏。傳說他是人首蛇身,長著滿頭的赤發,他的坐騎是兩條龍。

據說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後代,祝融的兒子。他的部落在河南北部。他對農耕很重視,尤其對水利工作更是抓緊,發明了築堤蓄水的辦法。那個時候,人類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水的利用是至關重要的。共工氏是神農氏以後,又一個為發展農業生產做出過貢獻的人。

共工有個兒子叫后土,對農業也很精通。他們為了發展農業生產,把水利的事辦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況,發現有的地方地勢太高,田地澆水很費力;有的地方地勢太低,容易被淹。由於這些原因,非常不利於農業生產。因此共工氏制訂了一個計劃,把土地的高處的土運去墊高低地,認為窪地墊高可以擴大耕種面積,高地去平,利於水利灌溉,對發展農業生產大有好處。

伏羲時期,在華夏有一個共工氏的部落。共工氏在天上對應這一個水神,叫共工,它人面蛇身,有紅色的頭髮,性情十分暴躁、共工手下有兩個惡名昭彰的神:一個是長著九個腦袋的相柳,它也是人面蛇身,全身青色,性情殘酷貪婪,專以殺戮為樂;另一個是長的凶神惡煞一般的浮游,也是一個作惡多端的傢伙。

共工氏的人說話好聽的很,天花亂墜,但做起事來邪僻,表面上恭敬,實際上無法無天。共工氏的頭子叫康回,生的髦身朱發,鐵臂虯筋,身高一丈有餘,力大無窮。康回為人表面恭敬但內心狡詐,陰謀百出,只是礙於伏羲的大威大德而暫時隱忍為上。伏羲離去後,華夏之民尊奉女媧,康回因此嫉恨,倚仗自己封地的地勢高險,決滔天洪水危害中原,致使華夏天地間一片汪洋。女媧忍無可忍,決定引領華夏之民剷除共工。

在帝顓頊時期(約公元前25世紀),顓頊部落聯盟與共工部落聯盟在中原地區(今河南北部)的作戰。原始社會晚期,相傳黃帝之孫顓頊號高陽氏,繼黃帝為該部落聯盟首領。他生於若水而居帝丘(今河南濮陽東南),正處黃河(約當今衛河)東岸附近。炎帝的後裔共工,已成為炎帝族分支共工氏部落聯盟的首領,居九有(即九州)黃河中遊河西地區(約在今河南輝縣境),在顓頊部落聯盟的上流。當時,黃河經常泛濫成災,禍及百姓。共工氏部落為了自己一己之利修筑西岸河堤,將大水引至東部河堤。大水沖毀東岸河堤,殃及下流顓頊部落聯盟。兩部落聯盟發生衝突,在中原地區展開大戰。顓頊大帝以共工違反天意為由發動群眾,討伐共工。雙方大戰於澶淵(今濮陽西)。最終共工因寡不敵眾而失敗,顓頊統一華夏。

關於共工氏和顓頊爭奪帝位,怒撞不周山的傳說,已經流傳了兩千多年。前邊講的幾個神話,說明在那時我們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釋各種各樣的自然現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規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樣的無力,因此把各種疑惑歸之於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創造了神話傳說,歌頌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話中盤古、女媧、軒轅黃帝等等傳奇人物來。

至於傳說中的共工氏,當然並不一定實有其事,然而他那種勇敢、堅強,願意犧牲自己來改造山河的大無畏精神,是值得我們欽佩的。儘管前邊所講的神話和傳說是後人的臆想和藝術加工,但在反映原始社會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接近歷史的真實,象部落首領的被神化,就反映了原來是服務於部落的首領轉化成了高踞於社會之上的權力。原始社會也就開始有了階段的分化。

即位後,進行政治改革,藉以改變社會現狀,鞏固自己的統治。他在位78年,死時90多歲,顓頊子孫很多,屈原就是自稱顓頊的後裔。後人對顓頊大帝的評價是:靜淵有謀,疏通知事,養材任地,載時象天,依鬼神以治義,治氣以教化,潔誠以祭祀。因他生前崇尚玄色,故後人推戴他為玄帝。

據《乾隆御批綱鑒》記載,中國九州的建置區劃,創製於顓頊大帝。黃帝時代雖然統一了中原地區,但和蚩尤部族長期形成對立局面。直至顓頊大帝,才形成各民族真正統一。在此基礎上,顓頊大帝對中國區域建置進行明確規劃,確定兗、冀、青、徐、豫、荊、揚、雍、梁九州的名稱和分轄區域。《史記》上說他統領疆域「北至幽陵(今河北、遼寧一帶),南至交趾(今廣東、廣西越南一帶),西至流沙(今甘肅一帶),東至蹯木(今東海),」極其廣大。

出生

他的母親女樞一次夢見一條直貫日月的長虹飛入腹中,由此懷孕而生顓頊,顓頊生下時頭戴干戈,並有「聖德」字樣。

爭位

水神共工是炎帝的後裔,與軒轅黃帝家族本來就矛盾重重。帝顓頊接掌宇宙統治權後,不僅毫不顧惜人類,同時也用強權壓制其他派系的天神,以至於天上人間,怨聲鼎沸。共工見時機成熟,約集心懷不滿的天神們,決心推翻帝顓頊的統治,奪取主宰神位。反叛的諸神推選共工為盟主,組建成一支軍隊,輕騎短刃,突襲天國京都。

  帝顓頊聞變,倒也不甚驚惶,他一面點燃七十二座烽火台,召四方諸侯疾速支援;一面點齊護衛京畿的兵馬,親自挂帥,前去迎戰。

  一場酷烈的戰鬥展開了,兩股人馬從天上廝殺到凡界,再從凡界廝殺到天上,幾個來回過去,帝顓頊的部眾越殺越多,人形虎尾的泰逢駕萬道祥光由和山趕至,龍頭人身的計蒙挾疾風驟雨由光山趕至,長著兩個蜂窩腦袋的驕蟲領毒蜂毒蠍由平逢山趕至;共工的部眾越殺越少,櫃比的脖子被砍得只連一層皮,披頭散髮,一隻斷臂也不知丟到哪兒去了,王子夜的雙手雙腳、頭顱胸腹甚至牙齒全被砍斷,七零八落地散了一地。

  共工輾轉殺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邊僅剩一十三騎。他舉目望去,不周山奇崛突兀,頂天立地,擋住了去路,他知道,此山其實是一根撐天的巨柱,是帝顓頊維持宇宙統治的主要憑藉之一。身後,喊殺聲、勸降聲接連傳來,天羅地網已經布成。共工在絕望中發出了憤怒的吶喊,他一個獅子甩頭,朝不周山拚命撞去,只聽得轟隆隆、潑喇喇一陣巨響,那撐天拄地的不周山竟被他攔腰撞斷,橫塌下來。

  天柱既經折斷,整個宇宙便隨之發生了大變動:西北的天穹失去撐持而向下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頂的太陽、月亮和星星在原來位置上再也站不住腳,身不由己地掙脫束縛,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日月星辰的運行線路,解除了當時人們所遭受的白晝永是白晝,黑夜永是黑夜的困苦。另一方面,懸吊大地東南角的巨繩被劇烈的震動崩斷了,東南大地塌陷下去,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和江河東流、百川歸海的情景。

  共工氏行為最後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在共工氏死後,人們奉他為水師 (司水利之神)。他的兒子后土也被人們奉為社神(即土地神),後來人們發誓時說「蒼天后土在上」,就指的是他,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敬重。

傳說在軒轅黃帝晚年,九黎信奉巫教,崇尚鬼神而廢棄人事,一切都靠占卜來決定,百姓家家都有人當巫史搞占卜,人們不再誠敬地祭祀上天,也不安心於農業生產。顓頊為解決這問題,決定改革宗教,親自凈心誠敬地祭祀天地祖宗,為萬民作出榜樣。又任命南正重負責祭天,以和洽神靈。任命北正黎負責民政,以撫慰萬民,勸導百姓遵循自然的規律從事農業生產,鼓勵人們開墾田地。禁斷民間以占卜通人神的活動,使社會恢復正常秩序。顓頊生子窮蟬,是舜的高祖。據說顓頊在位78年,活到98歲逝世,葬於濮陽。而春秋戰國時的楚王為其後裔,屈原在《離騷》中自稱為帝顓頊之後,屈原與楚王為同族引。他聰明敏慧,有智謀,在民眾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統治的地盤也大了很多,北到黑龍江,南到嶺南。東到東海一帶。古代歷史書上描寫說,顓頊視察所到之處,都受到部落民眾的熱情接待。

顓頊是傳說中的神話人物,他有非凡的經歷和超人的力量,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傳說中,內黃西南一帶有個黃水怪,經常口吐黃水淹沒農田、沖毀房屋。顓頊聽說後就決心降服它。可黃水怪神通廣大,二人激戰九九八十一天不分勝敗。顓頊便上天求女媧神幫忙。女媧借來天王寶劍交給顓頊並教他使用方法。顓頊用天王寶劍打敗了黃水怪。為了給人間造福,他用天王劍把大沙崗變成了一座山;取名付禺山,又用劍在山旁劃一道河,取名硝河。從此這裡有山有水,林茂糧豐,人們過上了好日子。

顓頊在當地人民心中的位置很高的,被尊稱為「高王爺」。傳說顓頊生前懲治黃水怪,死後仍可退水救民。相傳有一天,高王爺顯靈變成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坐在高王廟的台階上閉目養神。不久。天降大雨,洪水滾滾而來,田毀庄淹。洪水流到白髮老人的面前不再向前流了,從水中鑽出了兩個非人非獸的怪物。白髮老人一揮手,怪物乖乖地沉下水去,隨後,洪水慢慢地退走了。高王廟一帶避免了一場洪水災害。

家族世系編輯

燧人氏(配華胥氏)

伏羲(配女媧)

少典

┣━━━━━━━┓

黃帝(姬軒轅) 炎帝(姜石年)

┣━━━━━━━┓

昌意 少昊(即玄囂)

顓頊(又名乾荒)

┣━━━━━━━━━━┳━━━━┳━━━━┳━━━┳━━━┳━━━┓

鯀曾(鯀的曾祖父) 窮蟬 古蜀王 稱 魍魎 檮杌 女修(伯益的祖母)

┃ ┃ ┃

鯀祖(鯀的祖父) 敬康 老童(卷章)

┃ ┃ ┏━━━━┻━━┓

鯀父(鯀的父親) 句望 重黎(世稱祝融) 吳回

┃ ┃ ┃

鯀(顓頊的玄孫) 橋牛(瞽叟之父,舜的祖父) 陸終(生六子:昆吾,參胡,彭祖,會人,曹姓,季連)

禹(世稱大禹或夏禹,本名姒文命,夏朝開國君主)

啟(史稱夏啟,本名姒啟)

┣━━━━━┳━━┳━━┳━━┓

中康(仲康) 太康元康 伯康武觀

少康

┣━━━━━┓

予(杼) 無餘[少康的庶子,越國始祖]

槐(芬)

┣━━━━┓

不降 扃

┃ ┃

孔甲 廑(胤甲)

桀(履癸)

獯粥(又名淳維,匈奴始祖)

帝嚳(kù),出生於商(今商丘),《山海經》等古籍載其名俊,號高辛氏,華夏上古時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春秋戰國後,被列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黃帝的曾孫,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根基,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被殷商族人認為是其第一位先祖;相傳帝嚳生於窮桑(西海之儐),其祖父玄囂,是黃帝正妃嫘祖的大兒子,父親名蟜極,帝顓頊是其伯父。帝顓頊死後,他繼承帝位,時年三十歲。帝嚳繼為天下共主後,以亳為都城,以木德為帝,深受百姓愛戴,死後葬於故地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建有帝嚳陵。

帝嚳因為母親踏巨人足跡而生。帝嚳少小聰明好學,德行高尚,聰明能幹,十二三歲便有盛名,十五歲時,被堂叔父帝顓頊(世稱玄帝)選為助手,有功,被封於辛(今河南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

帝顓頊死後,侄子高辛即位,是為帝嚳,時年三十歲。因他興起於高辛,史稱之為高辛氏。帝嚳即帝位後,能夠明察秋毫,順從民意,為老百姓著想,仁威兼施,提升自我,使天下任命信服。可見帝嚳也是一位恩惠雨露,兆民誠服的帝王。後訂立節氣,改善人民生活質量,遷都亳。以亳為都城,避免了部落受洪水侵襲,並徹底消除共工余部。帝嚳以木德為帝,深受百姓愛戴。帝嚳成功締造盛世,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樂業。

帝嚳在位七十年,享壽105歲。生子摯,摯承嚳的帝位。死後建有帝嚳陵

遷都於亳,民生上使得人民免於洪水之患。因為這裡十分的土地,山區佔去四分,丘陵佔去四分,剩下的兩分是平原。一旦洪水暴發,人民可以轉移到山上去。政治上便於徹底解決不安分的共工氏余部。共工氏余部的反抗不停息,一直從黃河中上游跑到長江中上游發展。建都於亳,便於將軍隊迅速投放到前線戰場。擊退外敵游牧民族——犬戎之後 ,並沒有趁機窮追猛打,為的是將風險最小化。後將精力轉向內政,處理民族問題。

帝嚳以仁愛治國,生活儉樸;他平常神色莊重靜穆,品德崇高如山。他廣施恩惠、仁愛、講究信譽。他了解民間的疾苦,對天下人都一律平等。他絕不違背自然規律,又恭敬地祭祀天地鬼神,祈求神靈降福萬民。由於他德行崇高,因此深受百姓的愛戴。在他的治理下,社會富足,人民安居樂業。帝嚳亦能知人善任。羿的射箭技術天下無雙,帝嚳選拔他擔任射官,賜給他彤弓和蒿矢。羿也不負帝嚳深望,當白難反叛時,他一舉將其平定。咸黑、柞卜長於音樂和製作樂器,帝嚳命他們為樂官,終於創作出《九招》之樂和鼙鼓、笭、管、塤、簾等新樂器。

帝嚳的部落,《春秋緯》中一本叫《命歷序》的書說傳10世,400年,《易緯》中的《稽覽圖》說是350年。帝嚳時代可謂上古時期的太平盛世。他的治國方略是:一要博愛於人,二要讓民獲利。強調以誠信、仁德使天下治。帝嚳在人民群眾中尤以誠信而著稱。帝嚳作為一代帝王,不僅能養性自律,大公無私,而且倡導誠信,明察善惡,為歷代帝王所推崇,時至今日,仍有積極意義

帝嚳非常喜愛音樂,他叫樂師咸黑製作了九招、六列、六英等歌曲,又命樂垂作鼙鼓、鍾、磐等樂器,讓64名舞女,穿著五綵衣裳,隨歌跳舞。在音樂起鳴之後,鳳凰、大翟等名貴仙鳥也都雲集殿堂,翩躚起舞。古時認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招來鳳凰。

帝嚳時期,劉氏皇后夜夢天降婁金狗下界托生,醒來耳內疼痛,旨召名醫醫出一希奇美秀三寸長的金蟲,以玉盤貯養,以瓠葉為蓋,一日長一寸,身長一丈二,形似鳳凰,取名麟狗,號稱盤瓠,身紋錦繡,頭有二十四斑黃點。其時犬戎興兵來犯,帝嚳下詔求賢,提出誰如果能斬番王頭,就把三公主(帝嚳之女)嫁他為妻。龍犬揭榜後即往敵國,乘番王酒醉,咬斷其頭,回國獻給帝嚳。帝嚳因他是犬而想悔婚。三公主聽說後認為不應該違背承諾,請求出嫁。於是帝嚳同意了女兒的要求,盤瓠與公主結了婚。婚後,公主隨盤瓠入居深山,以狩獵和山耕為生。生三子一女,長子姓盤,名能,次子姓藍,名光輝,三子姓雷,名巨佑,女兒嫁給鍾智深(亦作「字」)。畲族人民世代相傳和歌頌始祖盤瓠的功績。盤瓠是畲族圖騰崇拜的物件。畲族先民以擬人化的手法,把盤瓠描塑成神奇、機智、勇敢的民族英雄,尊崇為畲族的始祖。

傳說,高辛氏原來不叫高辛氏,姓姬名聰明多智,就請姬幫助他出點子。姬說:「九個國家齊來攻打我們,我們如果跟他們硬打硬拼,必然顧此失彼,難以取勝。」顓頊說:「以你之見呢?」姬說:「九國敵人都想獨吞我們的地盤,他們彼此之間必然互不相讓。我們若能叫他們之間互相打起來,不就好平滅了嗎?」顓頊一想:對呀!姬想這個辦法就是好。於是就派人分別到九國敵人中調撥他們的關係,很快使他們彼此發起了戰爭。後來顓頊沒費多大力氣,就平滅了九國之亂。顓頊看姬有能耐,就把他封在「辛」這個地方掌管一切。那時,這兒經常鬧水災,水來了,老百姓就往另一個地方遷徙。而重新遷徙的地方又鬧了水災,老百姓便又重新遷回來。這樣遷來遷去,老是不能安居樂業。高辛氏又想了一個辦法:帶領大家把住處的地勢加高。但是加高的速度卻趕不上水漲的速度,頭天加高的,第二天又被水淹沒了。夜裡,姬睡不著,便跑到天上跟玉皇辯理,說:「天既然生了人,為什麼又故意與人們為難,不叫人們活下去呢?」玉皇辯不過他,便派天神下來,一下子把「辛」這個地方的地勢抬高到了水面以上。這兒的老百姓再也不被洪水趕得亂跑了。從此「辛」便稱為「高辛」,姬便被稱為「高辛氏」。

帝嚳之名初見於春秋時史料中。有說法為:商朝人祭祀帝嚳。而又有說法卻說「商朝人祭奠舜」,三國韋昭認為「舜」當為「嚳」字之誤。殷都甲骨卜辭載商人高祖夔,據王國維考定,「夔」為「帝嚳」之名,因形訛而成「夋」。因此由夔神而分化成嚳、夋二神,同見於《山海經》神話中,唯「夋」寫作「帝俊」,為全書中最主要最顯赫的一個上帝神。「帝嚳」只偶爾提到兩三次,而另外分化出「帝舜」一神。自晉郭璞至近代學者多認為「舜」自「夋」音變而出。是「嚳」與「俊」、「舜」原由同一神「夔」分化出來已可論定。

其後唯「嚳」與「舜」進入歷史文獻中。嚳保持了其東方鳥夷商遠祖地位,大都說他與簡狄因玄鳥生契。舜除《國語》(韋昭已改為嚳)中仍保持其為商族始祖神地位外,其餘文獻皆與堯並舉,成為「三王」前的二帝,失去商祖身份。後因與夏禹、后稷等全境諸族融合成華夏族,帝嚳便被編排入黃帝世系中,為玄枵之孫,成為與顓頊並列兩系中重要的一系,而且把他編排為堯,摯、契、稷之父,即堯族、商族、周族都成了他的子孫。因為此世系編成於周代,所以把周稷列為長子,商契列為次子,就把這原來對立的主要的東、西兩族融合成親兄弟了。可見帝嚳在民族融合中被安排的地位相當重要。到《五帝德》提出第一種「五帝說」,他便為五帝之一;第二種、第三種兩「五帝說」沒有他;第四種「五帝說」又有他。至於他與高辛氏的關係,正如顓頊和高陽氏的關係一樣,也是到《五帝德》、《帝系》中才合而為一的。以後遂成了歷史的定說。

6家族成員編輯

· 祖輩

曾祖:黃帝

祖父:少昊

父親:蟜極

· 妻子

元妃:姜嫄:生一子,名棄,又名后稷,自稱是其後代的姬發(周武王)建立了周朝;

次妃:簡狄:生一子,名契(xie),據傳契為商朝的祖先,契的後代成湯建立商朝;

三妃:慶都:又名陳豐氏、陳酆氏,據傳是嚳之。第三妃。陳之一字,由左邊的旌旗、右邊的車輪的象形組成。酆即蜜峰,文為蜂頭,豐為蜂尾,逢為飛翔時的蜜蜂。生子放勛,即唐堯。

四妃:常儀:據傳是嚳之第四妃。娵訾氏是娵與訾的合婚族。娵訾氏與帝嚳聯姻生子摯。[22]第五子,名台璽。

· 兒子

棄:即后稷,元妃姜原生,被姬周族人認作是其始祖。

契:次妃簡狄生,商族人的後代認為是商族先祖。

堯:次妃慶都生,是歷史上有名的聖賢之君、五帝之一。

摯:次妃常儀生,摯繼承了嚳的帝位,九年後禪讓給帝堯。

· 後裔

帝嚳一脈中,子契繁衍400多個姓氏,子后稷繁衍1000多個姓氏,子堯繁衍60多個姓氏,帝嚳後裔繁衍古今姓氏有據可查的合計達1500多個。粗略統計當今全國300個大姓,帝嚳後裔有王、劉、楊、周、吳等131種姓氏,其後裔主要散布在長江南北地區,大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3%。

堯帝(公元前2377—公元前2259年),姓伊祁,名放勛,史稱唐堯。公元前2377年農曆二月初二,在唐地伊祁山誕生,隨其母在慶都山一帶度過幼年生活。15歲時在唐縣封山下受封為唐侯。20 歲時,其兄帝摯為形勢所迫讓位於他,成為中國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聯盟長。他踐帝位後,復封其兄摯於唐地為唐侯,他也在唐縣伏城一帶建第一個都城,以後因水患逐漸西遷山西,定都平陽。據《竹書紀年》、《韓非子》記載,堯晚年被舜篡權奪位。

堯(前2214--前2097),又稱帝堯、唐堯,中國上古帝王之一。於公元前2168年--公元前2097年在位,卒年118歲。其部族主要活動於今河北省唐縣至望都一帶的滹沱河流域。

那麼,唐堯為什麼要率領自己的部族離開故地,西徙太原呢?何光岳先生在其名著《炎黃源流史》中認為,由於東夷族勢力日漸強大,作為部落聯盟首領的唐堯,為避免東夷部族的侵擾,遂率部西徙,「從唐縣、望都一帶出發南下行唐,沿滹沱河過井陘,途經太原,再進入平陽。」(《試談唐堯氏》)鄒衡先生也認為如是,他在《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論先周文化》一文中指出:「太原地區古文化多半是河北龍山(文化)的許坦型和光社文化,其出土的大批陶器,均似龍山文化的澗溝型者。」上述論述和地下出土文物的相互佐證,揭示了太原許坦型文化、光社文化與河北龍山文化的密切關係,從而也證實了唐堯部族由河北唐縣、望都一帶西徙太原,定居太原可能性的真實存在。需要進一步說明,或者說需要糾正的是,唐堯率其部族西徙太原的路線,似不應為「沿滹沱河過井陘,途經太原」。而且,何光岳先生說的唐堯所以西徙太原是「被顓頊後裔帝舜所取代之後」的理據也頗值商榷。

完縣的伊祁山, 因此伊祁山就又稱作堯山。堯山南有慶都山, 傳為堯母慶都出生地 , 慶都逝後葬於望都, 望都之名即由登堯山望都山而來。據《史記·五帝本紀》和其它一些古代典籍記載, 堯是黃帝的後代, 為上古五帝之一的帝嚳的兒子, 本名放勛。帝嚳去世後, 放勛的長兄摯繼承其帝位, 在放勛十五歲時被封為唐侯 , 他在唐地與百姓同甘共苦, 發展農業, 妥善處理各類政務, 把唐地治理得井井有條, 不僅受到百姓的擁戴 , 而且得到不少部族首領的讚許。可是帝摯卻沒什麼突出的政績, 各部族首領也就親放勛而疏遠摯。帝摯九年, 摯親率官員到唐將帝位禪於放勛, 放勛即帝位, 帝號堯, 因初封於唐,即以唐為朝代號,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號, 後人稱其為唐堯。唐堯即位後, 順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為政勤慎儉樸, 定曆法, 施德政, 抗天災, 建國制, 選賢能, 政績卓著。

唐堯當政初期,天文曆法還很不完善, 百姓經常耽誤農時, 因此堯就祖織專門人員總結前人的經驗, 令羲、和兩族掌天文, 根據日月星辰運行等天象和自然物候來推定時日, 測定了四季, 又以月亮一周期為一月, 太陽一周期為一年, 一年定為三百六十六天。這是有記載的我國最早的曆法, 奠定了我國農曆的基礎; 堯當政後生活依然非常儉樸, 住茅草屋, 喝野菜湯, 穿用葛藤織就的粗布衣。時刻注意傾聽百姓們的意見, 在簡陋的宮門前設了一張 " 欲諫之鼓", 誰要是對他或國家提什麼意見或建議, 隨時可以擊打這面鼓, 堯聽到鼓聲, 立刻接見, 認真聽取來人的意見。為方便民眾找到朝廷, 他還讓人在交通要道設立" 誹謗之木", 即埋上一根木柱, 木柱旁有人看守, 民眾有意見, 可以向看守人陳述, 如來人願去朝廷, 看守人會給予指引。由於能及時聽到民眾的意見, 堯對百姓的疾苦就非常了解; 堯當政時, 發生過嚴重的水災, 洪水把山陵都吞沒了, 四處泛濫, 他讓鯀治水, 疏導九河, 九年過去了,鯀治水無功; 堯執政初期, 還沒有基本的國家制度, 國家只是部落聯合體, 非常鬆散, 不利於國家的統一管理, 所以在堯積累了一定的施政經驗後, 開始建立國家政治制度, 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按各種政務任命官員, 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較為系統的政治制度, 為奴隸制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堯年老後 , 為找到繼任的賢者 , 到處尋訪 , 四岳薦舜, 謂舜至孝 , 對迫害他的父親、繼母仍孝順無二心 , 與鄰里相處和睦。堯以二女妻舜觀其內 , 使九男與處觀其外 , 以考察舜的品行。又 " 納於百揆 , 賓於四門 ", 試驗他的才能 , 最後叫他 " 入於大麓", 讓烈風驟雨和虎狼蟲蛇考驗他的勇氣 , 舜逐一通過了考驗 , 堯放心地把國君之位讓給舜 , 卻割捨了不肖之子丹朱 , 成為歷代賢君之美談。傳說堯讓位後居養老城 ( 今順平縣陽城 ) 。

堯的時代,又是傳說中的洪水時期。「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水勢浩大,奔騰呼嘯,淹沒山丘,沖向高岡,危害天下,民不安居。堯對此非常關切,徵詢四岳(四方諸侯之長)的意見,問誰可以治理水患,四岳推薦了鯀。堯覺得鯀這個人靠不住,經常違抗命令,還危害本族的利益,不適宜承擔這項重要的工作。但是四岳堅持要讓鯀試一試,說實在不行,再免去他的職務。於是堯任命鯀去治理水患。鯀治水9年,毫無功績。這是關於堯的傳說中,政治上的一次失誤,類似的不足之處還有若干,總之堯的時代也不是盡善盡美,故又有舜繼起的一番勵精圖治。

傳說上古帝嚳的第三個妻子名叫慶都,她是伊耆侯的閨女。慶都成婚以後仍留住娘家,這年春正月

末,伊耆侯老兩口帶著慶都,坐上小船遊覽觀光。於三河之上,正午時分,忽然颳起一陣狂風,迎面天上捲來一朵紅雲,在小船上形成扶搖直上的龍捲風,彷彿這旋風裡有一條赤龍在飛舞。老兩口驚恐萬狀,可看女兒慶都卻若無其事的樣兒,還衝著那條赤龍笑呢。傍晚時,風住雲散,赤龍也不見了。第二天搭船返回途中,又颳起大風,捲來紅雲又出現了那條赤龍,不過形體小了些,長約一丈左右。因為它並未肆虐加害於人,老兩口也就不怎麼害怕了。

晚上,老兩口睡了,可慶都卻睡不著。她閉著雙眼還不由得抿上嘴發笑。朦朧中陰風四合,赤龍撲上她身,她迷糊了。醒來時身上還留下腥臭的涎水沫子,身旁留下一張沾滿涎水沫的畫兒,上面畫著一個紅色的人像,臉形上銳下豐滿,八采眉,長頭髮,上書:亦受天佑。她將這圖畫藏了起來,從此以後,慶都就懷孕了。她住在丹陵,過了十四個月,生卜一個兒子。慶都拿出赤龍留下的圖文一看,兒子生得和圖上畫的人一模一樣。帝嚳聞報慶都為他生了兒子,本該高興,豈料他的母親恰在這個兒子降生的時候去世了。帝嚳是個孝子,為母親的去世哭得成了淚人兒,哪裡還會有高興的心情呢。他為母親一連服孝三年,也顧不下慶都和兒子的事。慶都帶著兒子住在娘家,直把兒子撫養到十歲,才讓他回到父親的身邊。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帝堯。所以帝堯小時先隨外祖父家的姓為伊祁(耆)氏,後又稱陶唐氏。

2008年攸縣堯帝史跡專家論證預備會在株洲市金龍大酒店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13位考古界、先秦史研究界知名教授(研究員),本著把攸縣堯帝史跡放到全國範圍內論證的原則,一致認為堯帝生於攸縣丹陵(今皇圖嶺)、葬於攸縣堯山等論述有理有據。

史載堯之功臣九人,或說十一人,可謂人才濟濟。但他唯恐埋沒人才,野有遺賢。所以他還常常深入窮鄉僻壤,到山野之間去尋查細訪,求賢問道,察訪政治得失,選用賢才。

戰國時莊周曾說:堯治理天下萬民,使海內政治清明,曾到汾水北岸的姑射之山,去參拜四位有道之名士,悵然若失,好像丟了天下。這四位有道名士為方回、善卷、披衣、許由。善卷重義輕利,不貪富貴,是有名的賢人;堯自覺德行達智不如善卷,認識到對於賢德的人,不能自驕自傲,必須謙恭好禮,以平民對待長者、學生對待老師的禮節去拜訪他,讓善卷居主位,堯站在下邊,面向北施禮求教。堯曾想以天下讓善卷,他回答說:「我生於宇宙之中,冬穿皮衣夏穿葛布,春種秋收,有勞有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心滿意足,我要天下幹什麼!可悲啊!你太不了解我了。」善卷因此離開北方,到南方今江蘇宜興縣的一溶洞中隱居,如今善卷洞的說明詞中還指明他是從今天的山西這個地方去的。

莊周曾說:「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日嚙缺,嚙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日披衣。」披衣即蒲衣,亦寫作蒲伊,以其衣蒲故名。他居住於蒲谷山,堯親往拜訪,拜之為老師。今蒲縣太林鄉有蒲伊村,傳為蒲衣隱居之處,蒲伊村即由此而得名。蒲伊村附近有帝堯與蒲伊談論大道的地方,後稱講道台。還有帝堯休息過的地方,後稱稅駕坡。蒲伊,人稱蒲伊子,他所在的方國後稱蒲子國,後來這裡稱蒲子縣,今稱蒲縣。清人留詩中有「蒲谷賢人懷寶去,平陽聖帝策輦來」的詩句,即指帝堯訪蒲衣子的故事。

《莊子》中記述,堯問許由:「嚙缺可以做天子嗎?我想讓王倪邀請他。」許由說:「不好啊!那對天下將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嚙缺的為人,聰明機智,反應敏捷,天分過人,而你要因他這些人事上的長處讓他接受實行天然之治的使命,那就錯了。他明于禁止過失,卻不知過失產生的原因。讓他做天子嗎?他就要崇尚智慧而拋棄天然;他就要以己意為標準去分別事物,就要像火燒火燎一樣地去求知;就要埋頭於事物之中,處處干涉事物,就要忙 忙碌碌應接四方,想方設法滿足事物的要求;就要千方百計去改變萬物,弄得它們不能安寧。怎麼能夠讓他做天子呢?雖然他的行為可以為一般人所效法,但他僅能做個諸侯國的君主,而不可以做天子。治理,是產生動亂的由頭,是臣子的災難,是君主的禍害。」許由對他的老師是了解得很透徹的,經過許由的勸阻,堯也就自然說這回事了。

帝堯訪賢,古籍中記載最多的首推訪許由的故事。許由一字巢父,為當時的名士。他崇尚自然無為,不貪求名利富貴,堅持自食其力,生活簡樸,無求於世。他得知帝堯要來訪他,便躲走了。恰巧嚙缺碰到他,問他要到哪裡去?他說:「為逃避帝堯」。嚙缺又問:「為什麼呢?」許由說:「堯這個人啊,轟轟烈烈實行仁義,我怕他要被天下人恥笑,後世會有人吃人的事發生。老百姓嗎,不難籠絡他們。愛護他們,他們就和你親近;給他們利益,他們就會為你所招徠;表揚他們,他們就會勤奮。作他們厭惡的事,他們就要逃散。愛護百姓,使百姓得利是出於仁義,那真誠實行仁義的事,借仁義取利的多。這樣仁義的行為,不僅不能真正實行,而且還會成為虛偽的工具。這種想用一個人的決斷來使天下獲利的事,不過是一刀切罷了。堯只知道賢人可以利天下,而不知賢人的害天下。只有那不重用賢人的人,才知道這個道理。」過了一段時間,帝堯去拜訪許由,朝拜許由於沛澤之中。堯對許由說:「太陽出來了,火把還不熄滅,在光照宇宙的太陽光下要它放光,不是多餘的嗎?大雨下過了,還去澆園,不是徒勞嗎?作為天子,我很慚愧,占著帝位很不適宜,請允許我將天下囑託於先生,天下必然太平。」許由對帝堯說:「你治理天下,已經昇平日久,既然天下已經治理好了,還要讓我代替你去作一個現成的天子,我為了名嗎?名,是實的從屬物,我對那個虛名不感興趣。鷦鷯即使在深林里築巢,也不過占上一枝就夠了;鼴鼠就是跑到黃河裡去喝水,也不過喝滿肚子就足了。你就回去吧!天子於我沒有什麼用處。廚子就是不做供品,祭祀也不會去代替烹調的。」許由於是到箕山之下,潁水之陽,耕田而食,非常快活,終身不貪求帝位。傳說,堯以天下讓許由,許由以為恥辱不堪入耳,到河裡去洗耳朵,後有洗耳河之名。有人牽牛去河裡飲水,碰見許由洗耳,問明原因之後,便說:「你洗了耳朵把這裡的水弄髒了,我不想讓我的牛喝這污水。」就牽著牛到河的上游去飲水。

帝堯曾去拜訪一個名叫子州支父的人,請教過後覺得此人可以托天下,要以天下讓子州支父。子州支父答道:「將天下讓給我倒可以,只是不巧,我現在正患有幽憂之病,正準備好好治一治,不能夠接受。」帝堯也不好勉強,但十分敬重其為人。

平陽北有一條澇河,它發源於浮山東北的牛首山下,古代這裡多黑風,颳得山黑水黑,故牛首山又稱為烏嶺或黑山,澇水也稱為黑水了。黑水和城西河水馬台河匯合以後,到郭行一帶峽谷水流湍急,洪水季節,河水猛漲,橫溢兩岸,常常造成災害。傳說黑水上有個黑風女妖作怪,興風作浪,澇水狂漲,淹沒附近的良田村莊。女妖走時(乾旱季節),如發地震,地動山搖,澇河乾涸,滴水不留。帝堯為了解除百姓疾苦,帶領一班人馬前往治水消除妖災。堯一行來到郭行,女妖已走,遍地乾旱,人困馬乏,連一滴水也找不到。大家正愁著缺水的事,堯的坐騎一匹大白馬,仰首長嘶,用蹄子在一塊方形的岩石上,噠、噠、噠,連刨三下,石頭上火星四濺,崩出一個馬蹄形石坑,那馬又低下頭,鼻子冒氣低鳴了三聲,立即一股子清水從石縫中冒出來,嘩、嘩、嘩,一陣兒便成了一個清水泉,大家一見,喜出望外,爭相品嘗這甘甜的清涼水。這就是馬刨泉(堯陵一景)的來歷,至今泉邊石頭上的馬蹄印仍依稀可見。帝堯一行解了焦渴正往前走,忽然黑風颳起,飛沙走石,天昏地暗,大雨傾盆,河谷口一帶山崩,堵住了水路。郭行口往上,洪水汪洋,眼看村子被淹。堯立即組織當地百姓和他的隨從護衛人員一起,在谷口挖土刨石,扒開一個口子,放蓄積的洪水流走,為郭行一帶的百姓免除一場大水災。洪水泄去以後,河水奔流,兩岸往來不便,堯決定在河道上架起一座石橋,並要求三日內建成。大家只得晝夜不停地干,白天幹活還好辦,可是夜晚

黑咕隆冬實在困難,這件事被鹿仙女知道了。當天夜晚,大家幹活正愁著看不見時,忽然天空飄來一朵紅雲,紅光閃閃,照得河上大橋一帶明晃晃的一片。有人往上看時,看見鹿仙女站在雲端向大家揮手致意,原來是鹿仙女撒開自己的霞帔放出光彩,為修橋出力助戰。此後人們在石橋東邊的山頭上發現一塊鹿石,那石頭和鹿的形狀十分相似,大家想起當時鹿仙女就是站在那裡觀看建橋的,大夥奮戰三天三夜,第四天凌晨,石橋巍然屹立在黑水河上。堯王和大夥一起歡呼勝利。突然間,風起雲湧,下起瓢潑大雨,頓時洪水奔騰,大浪翻滾,猛衝新橋,女妖在空中露出猙獰的面孔嘲笑。堯無奈之際,將金丹靈珠吐出來趕走女妖,將靈珠安放在橋上鎮住石橋。從此,不管有多大的洪水,也淹不了沖不垮這座石橋,堯卻由於吐出靈珠,大傷元氣,病倒在床。

黑風女妖未除,帝堯放心不下。在郭行村邊,澇河旁邊有個山丘,人稱姻堆里。姻堆下部,有一山洞,一直通到霍山腳下,黑風妖便鑽在這個山洞裡。原來這個洞清風徐徐,沁人心脾,百姓勞動過後,多來這個洞口歇涼,渾身清爽,人稱清風洞。自從這個洞鑽進黑風妖以後,時而興風作浪,毀壞村莊田園;時而化為牛頭馬面,口吐黑風,傷害人畜;時而化為妖女,深吸一口氣,將人吸進肚裡。弄得附近的人,日夜不寧,四散逃離,田園荒蕪,阻斷交通。民謠說:「清風洞變成黑風洞,黑風洞里宿妖精;倒吸一口氣,人畜不見影。涼爽地變成吃人坑,弄得路斷行人,民不聊生。」帝堯聞報,帶病與大家商議降妖除害。堯母見兒子積勞成疾,十分心痛,便自告奮勇願降妖除害,為兒分憂。這天是六月初十日,堯母手執桃符,面對太陽注目凝神,深吸三口氣,轉向洞口,用神咒封住洞口,又在洞口日夜守候了三個月。說也奇怪,黑風妖再也沒敢出來作怪。後來從霍山一帶傳來消息,說有一股黑風從霍山腳下洞口中衝出去,化為烏有。從此,黑風洞又恢復清風洞的名稱,逃走的人們,又陸續回到家園。人們托帝堯母子的洪福,過上安寧日子,帝堯老母告別百姓要回平陽,方圓數十里的男女老少都來跪在地上,苦苦哀求老人家留下住些日子,大家也想盡一點報答心意。堯母決定留住些天,與百姓同享歡樂。百姓們高興地尊稱堯母為堯姑,將姻堆里改名為姑德里,修建一座「堯姑廟」,每年六月初十日,方圓各村百姓獻牲歌舞,永世紀念堯母恩德,帝堯也騎馬按期來觀看歌舞,離廟五里以外就下馬步行,後人便稱這個村為下馬庄,拴過馬的石頭稱拴馬樁。堯還到東山一帶(今浮山縣)巡視,步行到堯姑廟五里以外才上馬,後人稱這個上馬墊腳的石塊為上馬台,村稱馬台村。

堯作為上古五帝,傳說為真龍所化,下界指引民生。他帶領民眾同甘共苦 , 發展農業 , 妥善處理各類政務 ,受到百姓的擁戴 , 並得到不少部族首領的讚許。

堯由龍所化,對靈氣特為敏感。受滴水潭靈氣所吸引,將大家帶至此地安居,並藉此地靈氣發展農業,使得百姓安居樂業。為感謝上蒼,並祈福未來,堯會精選出最好的糧食,並用滴水潭水浸泡,用特殊手法去除所有雜質,淬取出精華合釀祈福之水,此水清澈純凈、清香幽長,以敬上蒼,並分發於百姓,共慶安康。

百姓為感恩於堯,將祈福之水取名曰「華堯」。

傳說上古姑射山北仙洞一帶有堯王牧馬坡。山頭綠草如茵,山坡灌木叢生,溝下一片林海。春天草木萌發,生機勃勃,夏天樹木茂盛,山花爛漫,秋天楓葉紅似火,冬天松柏傲霜雪。傳說這裡「樹為堯王栽」,是堯王的放馬山,至今那裡北有生馬庄,南有牧馬灘,生馬、二駒的村名都是堯王時留傳下來的名稱。《臨汾縣誌》中以此地為臨汾八景之一。山下汾水西邊的東馬柵、西馬柵傳為堯王的牧馬場,鹿仙女與堯王婚後,還在這一帶管理過馬場哩。

鹿仙女生得肌膚若冰雪,體態嬌艷,儼然綽約處子。她心地善良,好濟困扶危,為民除害。仙洞溝附近黑龍潭中,潛伏一條黑龍,經常興風作浪,驚擾行人,還溯河而上到鹿溝一帶傷害鹿群。鹿仙女顧念百姓的安全和鹿群的生存,決心制服黑龍。一天她來到黑龍潭邊,向黑龍挑戰,黑龍從潭中奮身騰躍而起,張牙舞爪,直奔仙女。鹿仙女伸手向黑龍一指,黑龍一下子癱軟地陷在河灘上,向鹿仙女求饒,表示願終身為仙女效勞。鹿仙女饒它不死,將它關押在黑龍洞里,變為自己駕乘的坐騎。從此,黑龍對仙洞溝一帶生靈的危害始得解除。

帝堯受命於危難之時,先是「十日並出」,禾稼焦枯,繼而洪水泛濫,淹沒田園,各地部落方國,割據稱雄,獨霸一方。帝堯依靠后羿等部落方國領袖的支持,削平群雄,重新統一中原,率領群眾與水旱災害作鬥爭,萬民稱頌。一天,他到仙洞牧馬坡巡視,同牧民談論畜牧之道。牧民們順便也講述了鹿仙女為民除害的故事。正說之間,忽見一位仙女凌空飄然向仙洞而去,眾牧民驚喜地指給帝堯說,那就是被稱姑射神女的鹿仙女。帝堯回堯都以後,鹿仙女的形象一直浮現於他的腦海里,縈繞在他的心頭。夜裡夢見鹿仙女飄飄然從天而降,凝目含笑,向他走來,與他並肩攜手,互訴衷情,駕雲凌空同游。帝堯微服到姑射山訪察,走到仙洞,遠遠看見林邊草坪上有一個青年女子翩翩起舞,婀娜多姿,忽兒騰空,忽兒遁地,穿石如人虛,履空如平地,身邊有一隻小鹿陪伴著她。帝堯心想,她一定是鹿仙女了,於是健步上前,向她打躬施禮。不意她竟未答話,抽身躲到一棵松樹後邊,面含嬌羞地裝作用木梳梳頭。待堯將走近時,她將木梳往這株樹上一紮,又轉到另一株樹後邊嘻笑著。帝堯也嘻笑著追趕,不覺來到一個僻靜處,猛然從山谷竄出一條巨蟒,口吐紅信,目光瞵瞵,昂首向堯撲來,帝堯後退不及,被地上的草叢絆倒。在這危急時刻,鹿仙女見狀,折身一個箭步跳到帝堯身前護擋住他,傾手一指,只見那巨蟒渾身顫抖,癱瘓在地,按照指令,回身向山谷退去。這蟒是由黑虎仙幻化而成;意欲加害帝堯。帝堯驚恐之餘,一再拱手感激鹿仙女救命之恩。二人相隨回仙洞途中,互相傾訴衷情,情投意合。

當晚帝堯留住仙洞。第二天鹿仙女領著帝堯游山觀景,鹿仙女指著閃閃發光的大鏡石說:「我常常對著它照面整容」。走到澗溝下的石台邊,鹿仙女說她「常坐在這台上梳理頭髻,大家傳為我的梳妝台。」她向對面岸上的層層石階一指,說她經常從那裡拾階而上,人稱仙梯。她說她經常騎黑龍去後溝的龍鬚瀑沐浴戲水o「我喜歡這神奇的大自然,喜歡自由自在地生活,但從見到你以後,我打內心裡敬佩你匡扶天下的大志,甘願扶助你光大帝業」。帝堯聽後,十分欣慰,表示願作比翼鳥和鳴齊飛。二人遂訂立婚約,擇定吉期成婚。帝堯與鹿仙女雙方結鸞儔於仙洞之中,以洞為新房,對面的蠟燭山上光華耀眼,照得南仙洞如同白晝一般。後來人們便稱這新婚之夜為「洞房花燭夜。」

帝堯婚後,忙於治理國事,鹿仙女也經常關照牧馬場的事。第二年鹿仙女生了一個男孩,堯很高興,為他起名為「朱」。鹿仙女撫育兒子,漸漸成長。聽說一隻巨蟒在牧馬灘吞食牧民,她想一定又是那黑虎仙在興妖作怪。於是決心降服那隻惡蟒。她從牧馬灘追趕那蟒,跟蹤來到梳妝台下,那蟒正要回身,鹿仙女縱身一躍,用劍直刺人那蟒的喉嚨,巨蟒被刺身亡。黑虎脫身而去,後來那裡留下了巨蟒窟。黑虎仙愈加嫉恨鹿仙女,想方設法要加害鹿仙女。鹿仙女只得向天帝告發,天帝派天兵天將捉拿黑虎仙,將黑虎仙壓在乎陽東南的山丘之下,是為卧虎山。天帝同時又罰鹿仙女與帝堯割斷塵緣,鹿仙女無奈,將幼年的朱兒送還帝堯,從此,隱居深山。帝堯派人四處查找,不見蹤影,親上姑射山去找,沒明沒夜地呼喚,也不見迴音。帝堯另娶散宜氏女為妻,生了七男二女。朱兒後封于丹地(浮山),故稱丹朱邑。後來人們感念鹿仙女功德,在南仙洞黑龍洞左旁的一個小洞窟中為鹿仙女塑像紀念,千百年來香火不絕。

相傳,上古時期堯都平陽,平息協和各部落方國以後,農耕生產和人民生活呈現出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但有一件事情卻讓帝堯很憂慮,散宜氏所生子丹朱雖長大成人,十幾歲了卻不務正業,遊手好閒,聚朋囂訟鬥狠,經常招惹禍端。大禹治平洪水不久,丹朱坐上木船讓人推著在汾河西岸的湖泊里蕩來蕩去,高興地連飯也顧不上吃了,家也不回了,母親的話也不聽了。散宜氏對帝堯說:「堯啊,你只顧忙於處理百姓大事,兒子丹朱越來越不像話了,你也不管管,以後怎麼能替你干大事呀!」帝堯沉默良久,心想:要使丹朱歸善,必先穩其性,娛其心,教他學會幾樣本領才行。便對散宜氏說:「你讓人把丹朱找回來,再讓他帶上弓箭到平山頂上去等我。」

時丹朱正在汾河灘和一群人戲水,忽見父親的幾個衛士,不容分說,強拉扯著他上了平山,把弓箭塞到他手裡,對他說:「你父帝和母親叫你來山上打獵,你可得給父母裝人啊。」丹朱心想:射箭的本領我又沒學會,咋打獵呢?丹朱看山上荊棘滿坡,望天空白雲朵朵,哪有什麼兔子、飛鳥呢?這明明是父親母親難為自己!「哼,打獵我就是不學,看父母能把我怎麼樣!」衛士們好說歹勸,丹朱就是坐著動也不動。一伙人正吵嚷著,帝堯從山下被詩人攙扶著上來了,衣服也被掛破了。看到父帝氣喘吁吁的樣子,丹朱心裡不免有些心軟,只好向父帝作揖拜跪,唱個喏:「父帝這把年紀要爬這麼高的山,讓兒上山打獵,不知從何說起?」帝堯擦了把汗,坐到一塊石上,問:「不肖子啊,你也不小了,十七、八歲了,還不走正道,獵也不會打,等著將來餓死嗎?你看山下這麼廣闊的土地,這麼好的山河,你就不替父帝操一點心,把土地、山河、百姓治理好嗎?」丹朱眨了眨眼晴,說:「兔子跑得快,鳥兒飛得高,這山上無兔子,天上無飛鳥,叫我打啥哩。天下百姓都聽你的話,土地山河也治理好了,哪用兒子再替父帝操心呀。」帝堯一聽丹朱說出如此不思上進、無心治業的話,嘆了一口氣說:「你不願學打獵,就學行兵征戰的石子棋吧,石子棋學會了,用處也大著哩。」丹朱聽父帝不叫他打獵,改學下石子棋,心裡稍有轉意,「下石子棋還不容易嗎?坐下一會兒就學會了。」丹朱扔掉了箭,要父親立即教他。帝堯說:「哪有一朝一夕就能學會的東西,你只要肯學就行。」說著拾起箭來,蹲下身,用箭頭在一塊平坡山石上用力刻畫了縱橫十幾道方格子,讓衛士們撿來一大堆山石子,又分給丹朱一半,手把著手地將自己在率領部落征戰過程中如何利用石子表示前進後退的作戰謀略傳授講解給丹朱。丹朱此時倒也聽得進去,顯得有了耐心。直至太陽要落山的時候,帝堯教子下棋還是那樣的盡心儘力。在衛士們的催促下,父子們才下了平山,在乎水泉里洗了把臉,回到平陽都城。

此後一段時日,丹朱學棋很專心,也不到外邊遊逛,散宜氏心裡踏實些。帝堯對散宜氏說:「石子棋包含著很深的治理百姓、軍隊、山河的道理,丹朱如果真的回心轉意,明白了這些道理,接替我的帝位,是自然的事情啊。」孰料,丹朱棋還沒學深學透,卻聽信先前那幫人的壞話,覺得下棋太束縛人,一點自由也沒有,還得費腦子,犯以前的老毛病,終日朋淫生非,甚至想用詭計奪取父帝的位置,散宜氏痛心異常,大病一場而逝。帝堯十分傷心,把丹朱遷送到南方,再也不想看到丹朱,還把帝位禪讓給經過他三年嚴格考察認為有德有智有才的虞舜。虞舜也學帝堯的樣子,用石子棋教子商均。以後的陶器上便產生圍棋方格的圖形,史書便有「堯造圍棋,以教丹朱」的記載。今龍祠鄉晉掌村西山便有棋盤嶺圍棋石刻圖形遺迹。

堯的傳說最為人們稱道的,是他不傳子而傳賢,禪位於舜,不以天子之位為私有。堯在位70年,感覺到有必要選擇繼任者。他早就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凶頑不可用,因此與四岳商議,請他們推薦人選。四岳推薦了舜,說這個人很有孝行,家庭關係處理得十分妥善,並且能感化家人,使他們改惡從善。堯決定先考察一番,然後再行決定。

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從兩個女兒那裡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舜和娥皇、女英住在溈水河邊,依禮而行事,二女都對舜十分傾心,恪守婦道。

堯又派舜負責推行德教,舜便教導臣民以「五典」——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美德指導自己的行為,臣民都樂意聽從他的教誨,普遍依照「五典」行事。

堯又讓舜總管百官,處理政務,百官都服從舜的指揮,百事振興,無一荒廢,並且顯得特別井井有條,毫不紊亂。

堯還讓舜在明堂的四門,負責接待四方前來朝見的諸侯。舜和諸侯們相處很好,也使諸侯們都和睦友好。遠方來的諸侯賓客,都很敬重他。

最後,堯讓舜獨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經受大自然的考驗。舜在暴風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顯示出很強的生活能力。

經過三年各種各樣的考察,堯覺得舜這個人無論說話辦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夠建樹業績,於是決定將帝位禪讓於舜。他於正月上日(初一),在太廟舉行禪位典禮,正式讓舜接替自己,登上天子之位。堯退居避位,28年後去世,「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人們對他的懷念之情其為深摯。

在位:公元前2168年--公元前2097年。

生卒:前2214年--前2097年。

出生地:丹陵(今河北保定市順平縣蒲陽鎮西南)。

立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市堯都區)。

唐堯的父親就是史書上所說的帝嚳。帝嚳生有四子,長曰鷙,次曰棄,三曰契,四曰堯。鷙就是帝摯,他即位後重用親信,貪圖享樂,致使萬民叛離,天怨人恨,災害頻發,動亂四起。當時堯被封在唐邑,其統治區域主要在今唐縣、望都、完縣、曲陽等地。在中原和陝甘地區連年大旱的時候,北方也同樣遭到了旱魔的襲擊。但是,唐堯領導當地居民攔河築壩,引水灌田,從而戰勝了旱魔,奪得了豐收,使唐國成為當時的富裕之邦。於是,許多外地災民紛紛逃往唐國,向唐堯求助。堯以慈悲為懷,無私的救助各地災民,贏得了萬民的敬仰。帝嚳次子,初封於陶,又封於唐,故有天下之號為陶唐氏。其號曰[堯],史稱為唐堯。

世系

(1)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少昊(又名玄囂,黃帝長子)—蟜極—帝嚳—堯(即帝堯)—丹朱

(2)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昌意(黃帝次子)—顓頊—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舜(即帝舜,帝堯的女婿)—商均(帝堯次女女英所生)—……—遏父(也稱虞閼父、閼父,是商均的第32世孫)—陳胡公(即胡公滿,陳國開國君主)

繼承人

堯在位幾十年,有德政,常徵求四岳的意見,而且設立謗木,讓平民可以發表意見,設立多項政權組織,要求薦舉賢人,加以任用,後讓位於舜。堯到年老時,由四岳十二牧推舉部落聯盟軍事首長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的禪讓。

相傳堯父為帝嚳,母為陳鋒氏女。帝嚳乃黃帝曾孫,在位70年,「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卒後由堯之異母兄摯繼位。摯在位9年,為政不善,而禪讓於堯。

「冀」由來

這個河北省的簡稱,蘊含和寄託著美好的願望。如前所述,河北省簡稱「冀」是由古冀州而來。那麼,「冀」是什麼意思?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帝王堯,誕生於河北省順平縣,後建都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亦為古冀州之地)。曾在今河北省中、南部活動,順平縣、定州市、唐縣、望都縣、隆堯縣的地方志中,都有關於帝堯活動的記載。東漢(公元25至220年)時有一部推究事物命名由來的書叫《釋名》,它在解釋「冀州」這個地名的由來時這樣寫道:冀州位於北方,這裡居住過帝王,這個地方有險有易,紛亂希望得到治理,貧弱希望變得富強,荒歉希望獲得豐收。 「冀」是個多義字,在漢語里有多種含義,其中有一義是「希望」的意思。在漢語的書面語言中,就有「希冀」、「冀望」、「期冀」這些詞。《釋名》解釋冀州這個名稱的含義,就是在「希冀」這個意義上使用的。這樣,冀州,就是寄予希望之州,那麼,如今簡稱「冀」的河北省就是寄予希望之地了。

太行山一位女子不小心被石頭絆倒,一滴鮮血灑在那塊石頭上,一會兒,整座山嶺全變成了紅色。後來人們將這座山嶺叫丹嶺(順平縣城西10公里伊祁山),文人都將它寫成丹陵。那滴鮮血,竟孕育成一個嬰兒。嬰兒第一聲啼哭,正巧來採藥的陳鋒氏(原居寶雞,後來主要一支遷移到河南淮陽,次要一支遷移到河北保定)女聽到,陳鋒氏抱回家中撫養,取名慶都。慶都十三歲時養母陳氏病故,就一人在丹陵山上的小茅屋生活。山下伊祁長孺夫婦可憐她收為義女。帝嚳母也姓陳鋒氏,命帝嚳納慶都為第三妃,封伊祁長襦為伊祁侯。慶都懷孕後,回娘家於甲申年生下堯。 堯從母姓,姓祁(伊祁)。堯年輕時,堯就以擅長製作陶器在遠近部落中著名。堯身材高大,面色如蠟,長著彩色的八字眉毛,眼睛中有3個瞳孔,頭髮特別長。

帝嚳看到自己的兒子有出息,便把堯封為唐侯(唐是大的意思),從此堯又被稱為「陶唐氏」。唐侯的封地在劉邑,於是堯成為管理強大的劉氏族的首領,而劉氏族以前的首領一方面佩服堯的才幹、甘願讓賢,一方面迫於天子帝嚳的威嚴也不得不讓賢。堯20歲時,接替帝嚳當上了中原部落聯盟的大首領。堯有10子,其中第九子繼承源明(監明),號丹朱,繼承了陶唐氏族首領職位,繼續住在劉邑。

堯當上天子後,為便於統治天下,同時也為了首都免受洪水威脅,將首都從帝丘遷到平陽(今山西臨汾),所以平陽留下了很多堯的遺址。堯的封地劉邑的人仍然大部分居住在原地,沒有跟隨堯到首都去當官。

堯命令臣子羲氏、和氏制定曆法,教給民眾從事生產的節令。另外命令羲仲,住在郁夷,恭敬的迎接日出,並詳細安排春季的耕作。又命令羲叔,住在南交,詳細安排夏季的農活兒。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土,恭敬的送太陽落下,有步驟的安排秋天的收穫。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幽都,認真安排好冬季的收藏。

後來,堯老了,認為兒子丹朱的德行,做劉邑陶唐氏族首領還可以,但做天子就不夠了。出身炎帝四岳的大臣向他推薦了鯀。榆罔氏之後,炎帝部落演化為共工、四岳、氏羌三大支。共工為九州姜戎的共主,發展於今豫東北及冀南地,曾與顓頊爭帝。共工女嫁與顓頊兒子駱明(黃帝系),生鯀(姓姒),鯀被封汶山石紐(今四川省北川縣),娶有莘氏之女修己為妻,生下禹。鯀後來東遷,返回中原,被堯封於崇(嵩山)。後鯀因治水失敗喪失了繼承天子的資格。

從徐水縣南庄頭髮掘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證明,遠在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已在這裡繁衍生息。相傳,4000年以前,在唐河流域堯被封為唐侯,並禪讓於虞舜。

舜(shùn),是中國上古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字都君。生於姚墟(一說姚墟在今河南濮陽,一說在浙江餘姚,一說生於姚丘即諸馮,一說在山東諸城,一說在山東菏澤,一說在山西臨汾),都城在蒲阪(今山西永濟)另有說都城在潘城(今河北涿鹿保岱村)。舜為四部落聯盟首領,以受堯的「禪讓」而稱帝於天下,其國號為「有虞」。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號,故後世以舜簡稱之,其後裔以姚姓為主脈,舜帝嫡裔67世嫡長孫姚淵[即媯淵]於西漢中期遷居南地吳興郡至其長孫舜帝嫡裔69世嫡長孫西漢大臣姚平定居吳興郡,吳興姚氏即成為舜帝姚重華正統嫡裔血脈繁衍地,今舜帝血脈已繁衍至一百四十幾代,姓又衍生幾十個姓氏,全世界舜裔子孫近2.7億,遍及天下。

舜帝(前?年-前2037年):傳說中的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中國歷史傳說中的古帝王(五帝)之一。傳稱號有虞氏,姓姚,名重華,字都君,謚曰「舜」。因國名「虞」,故又稱虞舜。東夷之人(一說冀州之人),生於姚墟(姚地)。 舜帝從小受父親瞽叟、後母和後母所生之弟象的迫害,屢經磨難,仍和善相對,孝敬父母,愛護胞弟,故深得百姓讚譽。舜曾辛勤耕稼於歷山,漁獵於雷澤,在黃河之濱燒制陶器,在壽丘(今山東曲阜)製作日用雜品,在頓丘(今河南浚縣)、負夏(今山東兗州)一帶經商做生意。因品德高尚,在民間威望大。他在歷山耕田,當地人不再爭田界,互相很謙讓。人們都願意靠近他居住,兩三年即聚集成一個村落。時部落聯盟領袖堯年事已高,欲選繼承人,眾人一致推舉舜,於是, 堯分別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讓九名男子侍奉於舜的左右,以觀其德;又讓舜職掌五典、管理百官、負責迎賓禮儀,以觀其能。皆治,乃命舜攝行政務

堯去世後,舜即位。他選賢任能,舉用「八愷」、「八元」等治理民事,放逐「四凶」,任命禹治水,完成了堯未完成的盛業。傳說他巡狩四方,整頓禮制,減輕刑罰,統一度量衡。要求人民「行厚德,遠佞人」,「直而溫,寬而栗,剛而毋虐,簡而毋傲」,孝敬父母,和睦鄰里。在其治理下,政教大行,八方賓服,四海咸頌舜功,因而《史記·五帝本紀》稱「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傳去世於南巡途中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山。舜帝姚重華的子孫以吳興姚氏為正統嫡裔血脈。西漢朝諫議上大夫、京易學博士〔即大學士〕姚平是舜帝69世嫡孫。姚平是吳興姚氏振興發達之始祖。清朝三朝元老重臣並嘉慶朝與道光朝二朝禮部尚書姚文田是舜帝131世嫡系孫。

捕魚之池——雷澤

爭議一:山東省菏澤東北

雷澤在山東菏澤東北,又名雷夏澤。北魏時,「其陂東西二十餘里,南北十五里」。自宋代黃河常於曹、濮一帶潰決後,雷夏澤即為黃河泥沙所淤涸。 雷澤: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據《金史·地理志》載:貞元二年(1154年)雷澤降為鎮。從此不再設雷澤縣。雷澤又稱雷夏澤,最早見於《尚書·禹貢》:「雷夏即澤,雍、沮會同。」《地理志》曰:「在濟陰城陽縣西北。」《括地誌》曰:「雷夏澤在濮州雷澤縣郭外西北,雍、沮二水在雷澤西北平地也。」《史記·五帝本紀》曰:「舜耕歷山,漁雷澤。」漢代始設成陽縣,晉代改名為城陽,隋代更名為雷澤縣。」雷澤縣在今山東省鄄城縣境內,其地在今之舊城鄉。雷澤縣古代屬濮州,濮縣舊址在今河南范縣濮城鎮,古代的雷澤位於舊城鄉與濮州之間,今考證在菏澤市牡丹區胡集一帶,菏澤現為山東省的一個地級市。「菏澤」原系天然古澤,為「菏山」和「雷澤」的簡稱,菏澤的名稱來源藉此。

爭議二:山西省永濟市南

雷澤一說在今山西永濟南,源出雷首山。蒲澤在歷山即吳山之東而不在西,有一雷首山,但山下無澤。使雷澤山西說失去了事實依據的支撐。

爭議三:甘肅省平涼地區

雷澤即關山天池。隴山山脈。又稱六盤山,六盤山為汧水源頭,汧水入渭河。所以古人又稱隴山為汧山或岍山。也寫作丱山,誤作關山。關山在上古又稱吳山、吳岳。《大荒東經》中講雷澤在吳西,應是吳岳之西。考古學家范三畏先生據此考證,今甘肅平涼地區庄浪桃木山西麓朝那湫即雷澤。另外,庄浪縣與伏羲、女媧活動地域古成紀(即天水市秦安縣)和大地灣遺址(秦安縣)相臨;朝那湫有許多神秘之處,如有許多獨石散佈於周圍、人為引水則水位下降、天上無飛鳥、技術人員測量得出沒有深度的結論等等。在秦代時祠祀華山以西的七座名山四條大川中,名山有吳岳,名川有朝那,朝那是湫淵的代表,地位與長江、黃河並列,可見朝那之重要。

爭議四:太湖

雙瞳說:舜兩眼都是雙瞳仁,故名重華。《尚書緯·帝命驗》記「姚氏縱華感樞。」鄭玄注︰「舜母感樞星之精而生舜重華。」顯然「重華」或「縱華」僅為表音漢字而已,雙瞳之說純屬穿鑿附會。

彩虹說:一說主張舜重華不可分讀,與蒙古語之彩虹(solo?ga)有關。

舜家境清貧,故從事各種體力勞動,經歷坎坷。他在五帝時的歷山耕耘種植,在雷澤打漁,在黃河之濱製作陶器,生計艱難,顛沛流離,為養家糊口而到處奔波。

相傳舜在20歲的時候,名氣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聞名的。因為能對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堅守孝道,故在青年時代即為人稱揚。過了10年,堯向四岳(四方諸侯之長)徵詢繼任人選,四岳就推薦了舜。堯將兩個女兒嫁給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與全家和睦相處,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現出卓越的才幹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只要是他勞作的地方,便興起禮讓的風尚;「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製作陶器,也能帶動周圍的人認真從事,精益求精,杜絕粗製濫造的現象。他到了哪裡,人們都願意追隨,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縣為都)」。堯得知這些情況很高興,賜予舜絺衣(細葛布衣)和琴,賜予牛羊,還為他修築了倉房。

舜得到了這些賞賜,瞽叟和象很是眼熱,他們又想殺掉舜,霸佔這些財物。瞽叟讓舜修補倉房的屋頂,卻在下面縱火焚燒倉房。舜靠兩隻斗笠作翼,從房上跳下,幸免於難。後來瞽叟又讓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卻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將舜活埋在裡面。幸虧舜事先有所警覺,在井筒旁邊挖了一條通道,從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時間。瞽叟和象以為陰謀得逞,象說這主意是他想出來的,分東西時要琴,還要堯的兩個女兒給他做妻子,把牛羊和倉房分給父母。象住進了舜的房子,彈奏舜的琴,舜去見他,象大吃一驚,老大不高興,嘴裡卻說:「我思舜正鬱陶!」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順父母,友於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誠懇謹慎。

後來堯讓舜參預政事,管理百官,接待賓客,經受各種磨鍊。舜不但將政事處理得井井有條,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進。堯未能起用的「八元」、「八愷」,早有賢名,舜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愷」管教化;還有「四凶族」,即帝鴻氏的不才子渾敦、少皞氏的不才子窮奇,顓頊氏的不才子檮杌、縉雲氏的不才子饕餮,雖然惡名昭彰,但堯未能處置,舜將「四凶族」流放到邊遠荒蠻之地。這些措施的落實,顯示出舜的治國方略和政治才幹。

經過多方考驗,舜終於得到堯的認可。選擇吉日,舉行大典,堯禪位於舜,《尚書》中稱為舜「受終於文祖」。又傳說是舜代替堯攝行天子之政,雖有天子之權,而無天子之號。與此二說差異甚大的一個傳說是,舜將堯囚禁起來,還不讓其子丹朱與他見而,舜自己做了天子,類似於後代的宮廷政變,篡權奪位。

舜執政以後,傳說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行動,一派勵精圖治的氣象。他重新修訂曆法,又舉行祭祀上帝、祭祀天地四時,祭祀山川群神的大典;還把諸侯的信圭收集起來,再擇定吉日,召見各地諸侯君長,舉行隆重的典禮,重新頒發信圭。他即位的當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見諸侯,考察民情;還規定以後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諸侯的改績,明定賞罰,可見舜注意與地方的聯繫,加強了對地方的統治。

傳說中舜的治國方略還有一項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畫出五種刑罰的形狀,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辦法代替肉刑,以示寬大。但又設鞭刑、撲刑、贖刑,特別是對不肯悔改的罪犯要嚴加懲治,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歡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驅逐到三危,把治水無功的鯀流放到羽山,壞人受到懲處,天下人心悅誠服。

按照《史記》所載傳說,舜攝政28年,堯才去世。舜於三年的喪事完畢之後,便讓位給堯的兒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諸侯都去朝見舜,卻不理會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狀到舜那裡,民間編了許多歌謠頌揚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裡。舜覺得人心所向,天意所歸,無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不過,傳說中舜的都城與堯的都城不在一個地方。

堯死以後,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興革。原已舉用的禹、皋陶、契、棄、伯夷、夔、龍、垂、益等人,職責都不明確,此時舜命禹擔任司空,治理水土;命棄擔任后稷,掌管農業;命契擔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擔任「士」,執掌刑法;命垂擔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擔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擔任「秩宗」,主持禮儀;命夔為樂官,掌管音樂和教育;命龍擔任「納言」,負責發布命令,收集意見。還規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績,由考察三次的結果決定提升或罷免。通過這樣的整頓,「庶績咸熙」,各項工作都出現了新面貌。上述這些人都建樹了輝煌的業績,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

他盡心治理水患,身為表率,鑿山通澤,疏導河流,終於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樂業。當比之時,「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

舜在年老的時候,認為自己的兒子商均不肖,就確定了威望最高的禹為繼任者,並由禹來攝行政事。故舜與堯一樣,都是禪位讓賢的聖王。

據說舜在堯死之後,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時,死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山,稱為「零陵」。但是,對於此一說,卻有頗多疑義。首先蒼梧於當時乃荒蕪之地。既非經濟、文化中心,也非抵禦外族的軍事要地。舜當時已近百歲高齡,沒有理由巡視至此。其次,舜定都蒲坂,即今山西永濟縣。與蒼梧相距數千里。以當時的交通情況,舜若想來回一次,須得花上數年時間。況且,舜乃南巡,蒼梧或許並非終點,而年近百歲的舜絕無那樣的體力與精力,進行如此長征般的南巡。綜上所述,有人提出一個觀點:舜當時遠行,肯定有其不得已的苦衷。或是武裝押送,不得不去;或是後有追兵,盲目逃生。兩者當居其一。

《二十四孝》中第一孝就是舜的故事。

孝感動天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頑,母囂,弟象傲。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堯聞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

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舜帝陵廟遺址舜生在平陽西南數百里一個小小村落的農家中,他的體形有非常奇異的地方,他眼內瞳子都有兩個,他的掌心紋路象個「褒」字,他腦球突出,眉骨隆起,頭大而圓,面黑而方,口大可以容拳,龍顏面目角,取名叫舜,舜是一種花卉,他的號就叫華,排行老二,就叫仲華(與今天的「中華」諧音)。可惜不久他母親去世,他後母性情悍戾,尤其是他的弟弟象出生後,就更沒有好日子過了。舜在家中常只能看著後母所生的三個兒女喝飽吃足,他只能枵腹而寢。然而不管後母如何待他,他總是笑臉相迎、謙謙如也。有一年冬天,氣候大寒,舜身上還只穿兩件單衣,瑟縮不堪,鄰里秦

老漢實在看不過去,出面干涉,並希望虞家能送舜去讀書,但家中卻堅持要舜放牛,好在教書先生善良,在秦老漢的幫助下,舜一邊放牛一邊學習,他從先生那裡知道:一個人雖有聰明睿智之質,經天緯地之才,仁聖忠和之德,但是「學問」二字終究是不可少的。要求學問,必須讀,要能讀書,必先識字。他也悟出為人要誠實,要有腳踏實地的實幹精神。

這年過了殘冬,舜已經十六歲了,生得高大,儼如成人,從此開始艱辛的耕作,後母規定他一天到晚都必須勞作,連中餐也不準回去吃,有人問他,他答道:「農家以節儉為本,一日兩餐足矣,何必三餐?」他漸漸得到當地人的敬重和稱譽,但舜無緣無故被三次逐出家門。這其中日子雖然清苦,但舜卻加緊學習,包括師事八歲的兒童蒲衣子。他從蒲衣子那裡學到許多運動的道理,包括足的容宜重,手的容宜恭,目的容宜端,口的容宜止,聲的容宜靜,頭的容宜,直,氣的容宜肅,立的容宜德,不偏不倚,無懈無情。

舜的道德修養越來越高,他多次耕作的歷山地方人越聚越多,已由一個荒僻的地方,成了個大都會,但他卻仍得不到家庭的溫暖,在一日田間勞作時,他以鳥為例,信口而歌:「涉彼歷山兮崔嵬,有鳥翔兮高飛。思父母兮歷耕,日與月兮往如馳。父母遠兮吾將安歸?」歌罷,悲從中來,放聲大哭,這年舜已經三十歲了,也就在這時堯帝已深知舜的為人,終於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出嫁前堯帝囑咐兩個女兒:「大凡為妻為婦之道,總以『柔順』二字為最重要。男子氣性,剛強的多;女子氣性,假使也剛起來,那就不好,夫婦之間不可能事事都能同心協力,遇到這種情況,為妻的總要見機退讓。」完婚之後,舜帶著兩個妻子回見父母,想不到遭到父母的拒絕,而他那後母生的弟弟象見到兩位嫂子的絕色姿容,竟起了不軌的心思。娥皇、女英嫁給舜之後,過起了艱苦的生活。象念著兩位嫂子的美貌,常乘舜不在家的時候找嫂子閑談,希望用弔膀子的方法來勾引嫂子,娥皇、女英是聰明人,但不敢得罪他,怕他在父母面前說舜的壞話,越是如此象便越是有心,竟覺得只有殺死舜,才可將嫂子搶到手。象通過母親叫舜去修房子,去疏通井,然後放火燒屋,用泥土封井,妄圖把舜燒死,把舜封在井中悶死。每次娥皇、女英都通力合作把舜救了出來,舜總是不記前嫌。

在這一系列的事情中,堯對舜更加欣賞,終於堯把舜召到京城,開始委舜重任,舜大舉推薦人才,舜於是「賓於四門,納於大麓,烈火風雷不迷,虎狼腹蛇不害。」於是堯死後,舜即位為天子,定都於蒲阪。

舜勤政愛民,為加強中央與各地的聯繫,他規定各部落君長定期來蒲阪朝見天子一次,天子也照例前往全國各地巡狩一次,每次除了大臣隨扈以外,蛾皇與女英都隨行照顧他的起居,三人同行,恩愛非常,舜左右逢源,二女雨露均沾。這年盛夏來到洞庭湖,因天氣太熱,娥皇、女英就留在洞庭湖中的君山,舜繼續南巡。

娥皇 女英這晚,女英忽然夢到了舜帝,不象個天子模樣,坐著一輛瑤車,有霓施、羽蓋擁護著,自天空降下來,對她說,自己已經不在人世,大家不要悲傷,人生在世,總有一日分散的,並說自己在天上是「上理紫微,下鎮衡岳。」女英醒來,非常焦灼,惦念舜帝,急急告訴娥皇,娥皇口中雖說「妖夢是不足為憑,只怕你平日挂念極了,做的是心記夢,你放心吧。」但內心也十分焦灼。不久,果然傳來了舜死在蒼梧山的消息,還帶來了舜帝給娥皇、女英的遺囑:「汝戒之哉!形莫若緣,情莫若率。緣則不離,率則不勞。不離不勞,則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聽到噩耗,覺得一切希望都已不存在了,那麼多年的艱苦奮鬥,那麼多年的恩愛相親,都一去不復返了。娥皇、女英渾身哆嗦,哭了好幾回,身心受著火一般的煎熬。娥皇、女英一天比一天悲傷,健康也受了損害,眼淚漸漸地哭幹了,一滴一滴的鮮血從眼中流出來。這晚濃霧漸漸地把整個君山罩住,天空中閃電一道急過一道,雲越積越厚,天空好象要倒扣下來,突然間狂風卷著暴雨呼嘯而來,洞庭湖掀起層層巨浪,都似乎要把岳陽城撼倒。娥皇、女英一片至誠的思念、悲痛終於感動了上天,天神將她們流出的眼淚,流出的血淚都一點點收集起來,都把它們灑在洞庭湖君山的翠竹上。在這狂風暴雨中,蛾皇與女英突然間頭腦是那樣地清醒。突然間明白好象舜正在召喚著她們,兩人都好好地修飾打扮了一番,就象是迎接遠行歸來的舜一樣,攜手投入洞庭湖中。頓時風停雨住,波瀾不驚,君山上那叢叢翠竹都浸染上斑斑點點的淚跡,成了二妃對舜帝一片至情的象徵。

鬼斧神工世所無,鐫龍雕鳳巧鑿塗。移來蓬萊三仙島,鎖擒龍蛟入玉壺。禹伯成就千秋業,氤氳瑞氣滿陵都。位於舜源峰附近的紫霞洞內的奇觀頗有來歷,千百年來流傳著禹王斬蛟龍的故事。

相傳舜帝死後,他的兩個妃子千里尋夫,奔赴三峰石下,哭死在舜帝墓前。舜帝墓後有個石匣子,上刻有「舜封」字樣。二妃死後,她們的侍女捧著石匣回京交給了禹王。禹王打開石匣,拿出裡面的遺書,上寫著,三十年前,禹鑿龍門之時,有一條蛟龍東逃,潛入天湖池清水岩中,這條龍角尖直立,角上長有綠毛。舜曾等了三年沒見它。這龍故??而中毒死去。舜囑禹一定要除掉這條蛟龍。大禹看完遺書,氣憤填膺。立即令火神伯益布下天羅地網,大力神應龍下天湖池去擒蛟。可恨那蛟龍就是不出洞。大禹急令用火燒。於是,大火燒了七天七夜,燒死了老蛟龍。青石岩也燒成了紫紅色,在陽光下,如同西天彩霞一樣美。激戰過後,伯益想收回他的天羅地網,誰知繩子解不開了,那天河、北斗、游龍、獅子、麒麟等都留在了洞壁上。所以,紫霞岩的石壁上,至今有金龍戲水、玉鳳朝陽、七星布斗、紫微排罡、犀牛望月、麒麟呈祥等奇觀,岩洞口的石壁上有條綠角龍頭,龍口裡傾瀉出天河泉水。據說,這就是跑到洞口被燒死的老蛟龍。那蛟龍死後,皮肉化成了肥土,腸子掉到紫霞洞底,彎彎曲曲,盤旋九轉,變成了一條陰河,河水嘩嘩奔流,清而不濁,這是因為龍喝的是天湖池裡的天河水,人稱為「九曲黃河」。那龍骨,碎成顆顆骨珠,被山風吹進洞底,滾進九曲黃河之中,被河水浸蝕打磨,變成了潔白晶瑩、五棱六角的小石子,黑暗中,拿燈籠一照,像顆顆紅透了的楊梅,故謂之為楊梅石。

燧人氏(配華胥氏)

伏羲(配女媧)

少典

┣━━━━━━━┓

黃帝(姬軒轅) 炎帝(姜石年)

┣━━━━━┓

昌意 少昊(即玄囂)

顓頊(又名乾荒)

┣━━━━┳━━━━━━━━━┳━━┳━━┳━━━┓

窮蟬 鯀曾(鯀的曾祖父) 古蜀王 稱 魍魎 檮杌

┃ ┃

敬康 鯀祖(鯀的祖父)

┃ ┃

句望 鯀父(鯀的父親)

┃ ┃

橋牛 鯀

┃ ┃

瞽叟 禹(姒文命)

┣━┓ ┃

舜 象 姒啟

商均

遏父(媯閼)

陳胡公(媯滿)

┣━━━━━━━━━┓

陳申公(媯犀侯) 陳相公(媯皋羊)

陳孝公(媯突)

陳慎公(媯圉戎)

陳幽公(媯寧)

陳釐公(媯孝)

┣━━━━━━━━━━━━┓

陳武公(媯靈) 媯針

┣━━━━━━┓ ┃

陳平公(媯燮) 陳夷公(媯說) 媯炆(針氏)

陳文公(媯圉)

┣━━━━━━━━┓

陳桓公(媯鮑) 陳廢公(媯佗,也稱陳佗)

┣━━━━━━━┳━━━━━┓

陳厲公(媯躍) 媯趷 (太子)媯免

┣━━━━━━━━┳━━━━━━━━┓

陳宣公(媯杵臼) 陳庄公(媯林) 媯完(田完、陳完)

┣━━━━━━━━━┳━━━━━━┳━━━━━━━━┓

陳穆公(媯款) 媯西(少西) 媯寇(太子禦寇) 媯宗

┃ ┃

陳共公(媯朔) 媯御(夏御叔)

┃ ┃

陳靈公(媯平國) 媯征舒(夏徵舒)

陳成公(媯午)

┣━━━━━━┳━━━┳━━┓

陳哀公(媯弱) 媯黃 媯招 媯過

┣━━━━━━━━┳━━━┳━━━━━━━┓

(悼太子)媯偃師 媯貞 媯留(陳君留) 媯勝

┃ ┃

陳惠公(媯吳) 媯摯

陳懷公(媯柳)

陳湣公(媯越)[前?年—前478年在世]

【說明】燧人氏之妻華胥氏,生伏羲、女媧。

伏羲配女媧,生少典。

少典生二子:長子炎帝、次子黃帝。

黃帝生二子:長子少昊(又名玄囂)、次子昌意。

昌意生一子:顓頊,又名乾荒。

顓頊生六子:窮蟬、鯀曾(鯀的曾祖父)、古蜀王、稱、魍魎、檮杌。

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橋牛。橋牛生瞽叟。瞽叟生二子:長子舜、次子象。

舜生商均。

商均的第32世孫,就是陳國始祖虞閼(è)父。虞閼父,也稱遏父或閼父,是商末周初著名的制陶專家。虞閼父之子媯滿(其妻是周武王的長女太姬),是陳國首任國君,史稱「陳胡公」。

陳胡公生二子:長子陳申公、次子陳相公。

陳申公生陳孝公。陳孝公生陳慎公。陳慎公生陳幽公。陳幽公生陳釐公。

陳釐公生二子:長子陳武公、次子媯針。

陳武公生二子:長子陳夷公、次子陳平公。

媯針生媯炆。

陳平公生陳文公。

陳文公生二子:長子陳桓公;次子陳廢公媯佗,史稱陳佗。

陳桓公生三子:長子媯免,史稱太子免,未及即位就死了;次子陳厲公;第三子媯趷,史稱慶氏。

陳厲公生三子:長子陳庄公;次子媯完,即田完,又稱陳完,謚號「敬仲」,史稱「田敬仲」,為田氏家族的第一代首領,其十世孫田和取代了姜齊,建立了田齊國;第三子陳宣公。

陳宣公生四子:長子媯寇,史稱太子禦寇,雖立為太子,但未及即位就死了;次子陳穆公;第三子媯西,史稱少西;第四子媯宗,史稱宗氏。

陳穆公生陳共公。陳共公生陳靈公。陳靈公生陳成公。

媯西生媯御。媯御,史稱「御叔」「夏御叔」,他娶的就是春秋時代的大美女夏姬(鄭穆公之女)。媯御與夏姬所生的兒子就是媯征舒,史稱「夏征舒」,媯征舒殺死其母的情人陳靈公之後,成為陳國國君。

陳成公生四子:長子陳哀公、次子媯黃、第三子媯招、第四子媯過。

陳哀公生四子:長子媯偃師,雖立為太子,但未及即位就死了,史稱悼太子;次子媯留,史稱「陳君留」,承襲陳哀公擔任陳國君主,在位期間為公元前534年三月至四月,楚軍來,棄國奔逃到鄭國,十一月,楚國滅陳,楚靈王立其弟熊棄疾為陳國君主;第三子媯勝;第四子媯貞。

悼太子媯偃師生陳惠公。陳惠公生陳懷公。陳懷公生陳湣公。

媯貞生一子:媯摯。

帝舜與帝嚳、帝俊的關係

帝嚳之名初見於春秋時史料中。《禮記·祭法》雲「殷人褅嚳」,而《國語·魯語》則雲「商人褅舜」,三國韋昭認為「舜」當為「嚳」字之誤。殷墟甲骨卜辭載商人高祖夔,據王國維考定,「夔」為「帝嚳」之名,因形訛而成「夋」。因此由夔神而分化成嚳、夋二神,同見於《山海經》神話中,唯「夋」寫作「帝俊」,為全書中最主要最顯赫的一個上帝神。「帝嚳」只偶爾提到兩三次,而另外分化出「帝舜」一神。自晉郭璞至近代學者多認為「舜」自「夋」音變而出。是「嚳」與「俊」、「舜」原由同一神「夔」分化出來已可論定。可參閱《山海經》郭璞《注》、郝懿行《箋疏》、畢沅《新校正》、王國維《殷先公先王考》、郭沫若《古代社會研究》、《卜辭通纂》、袁珂《山海經校注》。

其後唯「嚳」與「舜」進入歷史文獻中。嚳保持了其東方鳥夷商遠祖地位,大都說他與簡狄因玄鳥生契。舜除《國語》(韋昭已改為嚳)中仍保持其為商族始祖神地位外,其餘文獻皆與堯並舉,成為「三王」前的二帝,失去商祖身份。後因與夏禹、后稷等全境諸族融合成華夏族,帝嚳便被編排入黃帝世系中(見《大戴禮記·帝系篇》)為玄枵之孫,成為與顓頊並列兩系中重要的一系,而且把他編排為堯,摯、契、稷之父,即堯族、商族、周族都成了他的子孫。因為此世系編成於周代,所以把周稷列為長子,商契列為次子,就把這原來對立的主要的東、西兩族融合成親兄弟了。可見帝嚳在民族融合中被安排的地位相當重要。到《五帝德》提出第一種「五帝說」,他便為五帝之一;第二種、第三種兩「五帝說」沒有他;第四種「五帝說」又有他。至於他與高辛氏的關係,正如顓頊和高陽氏的關係一樣,也是到《五帝德》、《帝系》中才合而為一的。以後遂成了歷史的定說。

帝嚳,姓姬,為上古五帝之一。他是黃帝的曾孫,「生而神靈,自言其名」。十五歲時,因輔佐顓頊帝有功,被封於高辛(今商斤市南高辛〕。三十歲時,代顓頊為帝,都於亳。因他興起於高辛,史稱之為高辛氏。

帝嚳即帝位後,「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大下服」。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樂業。

著名文學家曹植曾作《帝嚳贊》以頌之:「祖自軒轅,玄囂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撫寧天地,神聖靈賓,教訖四海,明並日明。」

帝嚳有幾個兒子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很有名的。他的元妃姜原生了棄(即后稷)。棄是周的始祖。次妃簡狄生了契。契是商的祖先。次妃慶都生了堯。堯是歷史上有名的聖賢之君、五帝之一。次妃常儀生了摯。摯繼承了嚳的帝位,九年後禪讓給帝堯。

帝嚳陵位於商丘市唯陽區南25公里的高辛集。現存墓地為一高大丘,長200餘米,寬100餘米。陵前原有帝嚳祠、沐浴室、更衣亭、禪門等古建築,院中有大量碑刻。現僅存明代碑刻一通。

《史記·五帝本紀》:「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顓頊為族子。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鬱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勛立,是為帝堯。」

鯀([gǔn]-唐堯七十年),姓姬,字熙。黃帝的後代,顓頊之子,姒文命(大禹)之父。(參考《史記》:夏本紀第二: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

鯀:中國上古時期的歷史人物,黃帝的後裔、玄帝顓頊的玄孫,是夏朝開國君主大禹的父親。被堯封於崇地,為伯爵,故稱崇伯鯀或崇伯,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之位。

崇,指崇山,即嵩山,故崇地當在今河南省登封嵩山附近,這是夏人活動的地區之一,很多歷史事件與傳說都和這個地區有關。堯時,洪水為害,堯命鯀去治水,鯀用堵塞的辦法,治水失敗,被「殛之於羽山」。

鯀禹治水是中國最著名的洪水神話,其所隱含的史實對我們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很可能就是由於這場洪水,導致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政權的建立。

在那個時候,地上突然發生了一場巨大的洪水,關於這次洪水的起因,各書的記載不盡相同,總的一點是與天上的神主有關,可能是共工和他的手下乾的好事,也可能是天帝故意發下洪水來懲戒地上的人們,前者的說法和女媧時代共工頭觸不周山的故事重合,太陽就是天帝的兒子們,也因為這個原因,射日的后羿被剝奪了返回天上的權利。這不禁讓人想起了古代希伯來神話中,上帝因為要懲罰地上的人類而發下大洪水的故事。這段故事後來轉化在基督教的聖經中,成了諾亞方舟的著名傳說。其實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遠古神話中,都有著關於上古大洪水的傳說。除了中國和古代希伯來以外,伊朗(也就是古代的波斯文明)瑣羅亞斯特教也有這種傳說,另外,在古代印度的神話中,也有大洪水的故事,正是在這次大洪水中,著名的濕婆大神大顯神威,他臉上的那道標誌性的蘭色閃電傷疤就是在這個時候形成的。不禁如此,在中國漢族以外的其他民族,諸如藏族、回族、傣族、苗族等等,在他們的創世神化中也都有著類似的故事。在上古時代的地球上,極有可能出現過一次全球性的大洪水的。

由於洪水的泛濫,地上的人們生活極為艱難,連當時的皇帝堯舜也沒有辦法,這個時候,鯀出現了。在史記的記載中,鯀是被堯的幾個大臣即五嶽之主推薦的。當時的堯對鯀好象不太放心,但是由於沒有合適的人選,最終,堯還是起用了鯀,頗有一些死馬當活馬醫的味道。但是在其他的神化傳說中,鯀就不是堯的臣下了,就象后羿一樣,是天上的神主。他下界是為了幫助地上的人們的。但是與后羿不同,他的下界是不在天帝的准許下的,也就是私自下界。不僅如此,在他下界的時候,他還偷了天帝的一件寶貝,這件寶貝的名字叫息壤,據說是一種可以自己生長的神土,鯀大概就是想利用他來治理洪水的。洪水治理的結果如何,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總是他方法不對而終於失敗被殺,其實從屈原的《天問》中,可以了解到,鯀治理洪水幾乎就要成功了,只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候,天帝發現了鯀的行為,大為震怒,派了著名的儈子手火神祝融下界將鯀殺死在羽山。又收回了息壤,終於使鯀的治水失敗了,可以看出來,這個天帝是多麼的無情和自私。也可以看出來鯀的偉大,在某種程度上,鯀就類似於古希臘神化中的盜火的普羅米修斯,但是在偉大之處,鯀實在是不輸於他的,因為鯀在死後也沒有放棄幫助人類的志願,他留下了一個偉大的繼承人,他就是中國上古著名的英雄人物----大禹。

鯀死後屍體三年不腐爛,後來不知道是誰,有人說就是祝融,用吳刀剖開了他的屍體,這時禹就出來了,而鯀的屍體則化為一條黃龍,飛走了。所謂黃能是一種已經絕跡的動物,類似於熊,但是有三隻腳,在山海經中有記載。我個人是傾向於黃能的,原因在後面就會解釋的。大禹繼承了父親的遺志,開始治水,不知道為什麼,這次的治水非常的成功,天帝不僅沒有從中搗亂,還派了大神應龍襄助。這位應龍也是非常著名的龍神,在山海經中也有記載,代表了雨神的意思。傳說只要在地上畫上應龍的樣子,就可以招來雨水。這時他則幫助大禹挖河開山,在治理的過程中,伏羲、河伯也紛紛襄助大禹,後來在東漢幾乎成為國學的讖緯學鼻祖的河圖洛書,傳說也是在這個時候由神龜所獻的。

在大禹治水的過程中,還發生一些與他的家庭有關的事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表現了大禹的公而忘私精神,可是他的妻子的結局卻不好,傳說中,大禹經常叫他的妻子塗山氏在中午去送飯,有一次她去的早了,卻發現一頭巨大的熊在用爪子開山,原來這就是他的丈夫,塗山氏大驚之下,往回逃去,大禹發現後緊緊追趕,塗山氏卻變成了一塊山石,不願再與大禹生活,當時她已經懷孕了,大禹無奈之下叫道:「歸我子。」石頭裂開,大禹的兒子從石頭中蹦了出來。於是他的父親便為他取名為啟,就是開啟而生的意思,這個啟後來就是傳說中中國上古第一個王朝夏的開國之君。傳說他喜好音樂,曾上天偷取了天帝的音樂,這就是後來的九辯、九歌等等,後來楚國的詩人屈原就是用他們創作出了許多的優美詩篇。

鯀與共工是同名異記,鯀在上古音中屬於見母文部,共屬見母,工屬東部,兩者是非常接近的。急讀則為鯀,緩讀則為共工。兩者的讀音差異主要是由於地域差異引起的。這雖然是一個新觀點,但我自信也並不牽強。因為並不僅僅是由於「鯀」與「共工」在讀音上相近,更是由於他們兩人的事迹驚人的一致,在此,有必要作較為詳細的論證。

在歷史記載中,共工和鯀犯的是同樣的錯誤,共工也同樣用堙堵洪水的方法使天下受害。《國語·周語下》記載:「昔共工……虞於湛樂,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禍亂並興,共工用滅。其在有虞,有崇伯鯀,播其淫心,稱遂共工之過,堯用殛之於羽山。其後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類百則,儀之於民,而度之於群生,共之從孫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導滯,鍾水豐物,封崇九山,決汩九川……合通四海……皇天嘉之,祚以天下。」《淮南子·本經》篇云:「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淮遍流,四海溟涬。民皆上邱陵,赴樹木。」徐旭生說,有關共工氏的傳說幾乎全和水有關,此說極是。即便是最為人熟知的《淮南子·天文篇》中的記載:「昔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照樣是對水流東南的神話性解釋。

鯀是為祝融所殺的,上引《山海經·海內經》就說:「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而共工也曾與祝融發生過戰爭且不勝。《史記會注考證》引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云:「諸侯有共

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缺。」當然,文獻中記載的更多的是共工與顓頊的爭鬥,如《淮南子·天文篇》云:「昔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兵略篇》又云:「共工為水害,故顓頊誅之。」《史記·律書》亦云:「顓頊有共工之陣以平水害。」但這與和祝融戰並不矛盾,因為祝融本是顓頊之後。《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說:「顓頊氏有子曰犁,為祝融。」《山海經·大荒西經》說:「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顓頊之都在今濮陽。《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皇甫謐說:「都帝丘,今東郡濮陽是也。」又引《皇覽》說:「顓頊冢在東郡濮陽頓丘頓門外廣陽里中」,《山海經·海外北經》郭璞注云:「顓頊號為高陽冢,今在濮陽,故帝丘也。」而祝融的後裔,己姓之昆吾,彭姓之豕韋,都在或曾在濮陽住過。據此,與共工作戰的主力應該是處於濮陽的昆吾與豕韋部落,他們聲稱自己是顓頊之後也沒有錯。

他們的結局相同。鯀化為黃熊入於羽淵已是為各種文獻所記載的:《國語·晉語八》:「昔者鯀違帝命,殛之於羽山,化為黃能以入於羽淵。」《左傳》昭公七年也云:「昔堯殛鯀於羽山,其神化為黃能以入於羽淵。」而共工也有入淵之傳說:《淮南子·原道》篇載:「昔共工之力,觸不周之山,使地東南傾,與高辛爭為帝,遂潛於淵,宗族殘滅,繼嗣絕祀。」

兩人都有一個賓士九州的兒子。禹是鯀的兒子是大家所熟知的,《國語·魯語》「共工氏之霸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這裡的九有、九土都是九州的意思。雖然名字與大禹不一樣,但其事迹是一模一樣的。我們不能想像在同一時代有兩個人都賓士了九州。顯然,他倆實際上是一個人。

在《史記》中,身為「四罪」(歡兜、共工、三苗、鯀合稱「四罪」)之一的鯀被處死的說法似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據《五帝本紀》記載,「四岳舉鯀治鴻水,堯以為不可,岳強(jiàng)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因此,當時作為欽定接班人的舜經過請示後「殛鯀於羽山」—「殛」為「誅」,一說為「誅殺」;還有一說,按《尚書·今古文註疏》:「誅,責遣之,非殺也。」也就是流放。不過,鯀因此葬身於羽山,是不爭的事實。

功之不成受誅,這個理由太牽強。屈原在楚辭《天問》中憤憤而言:「鴟龜曳銜,鯀何聽焉?順欲成功,帝何刑焉?」—貓頭鷹和烏龜獻策盜「息壤」,鯀為什麼要聽呢?快要接近成功了,帝堯為什麼施刑與他?從中我們也可以發現,鯀治水並非如史家所言無功。

在神話傳說中,鯀冒死盜寶為人間造福,是一個普羅米修斯式的悲劇英雄人物。《山海經·海內經》載:「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於羽郊」,「息壤者,言土自長,故可堙水也」。與此說相近的還有《尚書·洪範》,這應該是最早記載鯀、禹治水的文獻。箕子說:「我聞,在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範玖疇,彝倫攸斁(dù)。鯀則殛死,禹乃嗣興。」

一邊是史書的言之鑿鑿,彷彿是一鎚子將鯀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一邊是神話了的英雄人物,欲語還休,似乎向世人訴說著什麼。

無論如何,鯀治水玖載,就如同屈子所說,治理川穀也見功勞,帝堯為何要對他施刑呢?如果說「不待帝命」是鯀真正的死因,那麼令他喪命的「息壤」究竟是什麼樣的寶貝?

即使是《史記》,鯀的出現也令人為之炫目。

話說帝堯放勛,史書贊他「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將華夏大地治理得秩序井然,蒸蒸日上。因為討論接班人的問題,召開御前會議。

帝堯問:「誰可順此事?」根據要求,臣子放齊與歡兜分別提出了兩位王位候選人。放齊曰:「嗣子丹朱開明。」帝堯曰:「吁!頑凶,不用。」帝堯又曰:「誰可者?」歡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帝堯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

嗣子丹朱 為第一人選,其次才是共工。帝堯分別進行否決的理由也很值得推敲:他說自己的兒子丹朱不是個好人,但是怎樣的「壞」卻沒有再說,停留在「頑凶」(凶為訟,頑劣好爭訟,一個可以原諒的錯誤)的層面。而對共工的評價就沒這麼簡單了,先是說其「善言」,但是行為乖僻,愛走旁門左道;接著說了一句相當狠的話「似恭漫天」,看似恭敬但是敢欺天啊!話說到這個份兒上了,群臣也沒有人再堅持。

在這樣的情況下,歷史的「罪人」、神話的「英雄」—鯀,閃亮登場了。堯又說:「嗟,四岳,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皆曰鯀可。」

一個「皆」字道出了鯀在眾臣心目中的地位。數千年的歷史中,像鯀這樣深得人心全票通過的狀況是相當少見的。

但是,帝堯仍然不同意,很怪的理由—「方命圯族」。就是他這個人不聽話,在族裡的名聲很不好。《左傳》說他「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傲很明德,以亂天常」。難道鯀果真箇性乖僻、品德不佳嗎?

大臣四岳表了態:「異哉,試不可用而已。」(《五帝本紀》)。同樣事件的描述,《夏本紀》與此便有了些微的出入:「等之未有賢於鯀者,願帝試之。」

按當時的慣例,下一任帝位接班人將在各個氏族部落首領中由大家共同推舉產生,但是必須要獲得現任首領的獲准。這次會議真可謂風起雲湧,對三個候選人丹朱、共工、鯀的討論,可以說是層層遞進,一次比一次激烈。考慮到大家的意見,而且當時也找不出比鯀更合適的人選,帝堯勉強同意讓他去治水。

真是一場奇怪的爭論,關於鯀的品質問題君臣雙方各持己見,如果沒有大夥的力挺,他不會走入歷史的視野,當然也不會成為「罪人」。

鯀沒有一絲懈怠,積極投身到了治水大業中。在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下,治理洪水為天下第一要事。鯀如果能夠完成這項工作,必將是眾望所歸,鐵定的帝位接班人。

然而,和洪水搏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打的是持久戰。我想,他是抱著必勝的決心去工作的。但是,事情真的會向大家預料的方向發展嗎?

帝堯反對鯀的理由其實是很荒唐的。因為鯀在族裡的名聲再怎麼不好,說穿了,仍是人家一大家子的事,身為帝王的堯居然在朝堂之上堂而皇之地作為理由講了出來,這其中又有什麼緣由呢?

關於鯀的出身,《史記·夏本紀》記載如下:「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也就是說,鯀是軒轅黃帝的曾孫子,第三代傳人。

其實,直至帝堯,所有的領導者都是黃帝的後人,沒有其他。

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既然領導人也就是部落總盟主從所有氏族部落首領中產生,為什麼最終的結果卻是由黃帝一脈獨享?果真是俗語說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其他部落的首領都是孬種嗎?

這個問題還是要從黃帝說起。神農氏炎帝末期,各部落相互侵伐,烽煙四起,誰看誰都不順眼。《屍子》說「各以方色稱號」,這下子百姓可遭了殃。對於這種狀況,《史記》說神農氏沒有能力解決。時勢造英雄,「於是軒轅乃慣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史記·五帝本紀》)。特別是和炎帝、蚩尤的一番苦爭苦鬥,真可以說是驚天動地。

很多年以後,大漢天子劉邦東征西戰終於得天下,謀士陸賈向其傳輸了「騎馬得天下,但不可以此治天下」的思想方略。這個道理黃帝相當懂得,他深深知道智慧遠比武力重要得多。為了鞏固中央權力,他專門設立了包括自己在內的五行之官來管理各個部落。這五行之官分別是:「東方木也,其帝太昊,其佐句芒;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祝融;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后土;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淮南子·天文訓》)

黃帝以土德為尊,管理著四方天帝。在《屍子》中,「子貢問孔子曰:『古者黃帝四面,信乎』」就是此類事情的描述。而子貢或許是出於儒家的方正,拘泥於字面之義,將其當作神話傳說了。

讓我們仔細看一下上面的人事安排,除太昊、炎帝二人和黃帝沒有直系血緣關係,其餘皆為其後人。這樣的分工是不是很有趣?而且在後來無論是傳說,還是記載,句芒等人皆已成了正神,黃帝一脈經過努力成功實現了分化治之,登上了歷史的舞台。

後來的結果,黃帝駕崩之後,帝位由昌意之子顓頊接管。

寫到這裡,使我想起了很老的神話—「昔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今帕米爾高原)……天頃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何謂「不周之山」?筆者忍不住要顛覆一下N年來共工的惡神形象,炎帝的子嗣共工做水正已經是很久遠的事情,至少是神農氏時期的。而從共工的兒子后土開始,共工氏一脈司土正之職。當時真正的水正是北帝顓頊,那麼對於後來由於二人爭帝所造成的水患傳說,我們是不是要重新思考一下呢?

在黃帝一族占居統治之位後,我們看到後來的總氏族長均是正妃螺祖的子孫。但是次子昌意一脈自從顓頊帝之後,便銷聲匿跡了。長子玄囂的後人,包括帝堯在內已經持續了三任。

鯀是顓頊的兒子、昌意的孫子,論理帝堯該叫他一聲「叔叔」。在這個大家庭中,論資歷談輩分鯀也算是個老人了,對他而言唯一具有領導權的侄兒,對他的評價卻如此不堪。逝去的那個時代因為「禪讓」而變得美好,但是一切皆如儒家所粉飾的那樣太平嗎?

理清了複雜的人物關係,我們發現三位候選人丹朱、共工、鯀很有代表性,可以說是三個氏族部落的利益代言人。

最衰的當屬帝子丹朱,雖然以最為尊貴的身份獲得了提名,但是隨即又以最快的速度慘遭淘汰。對於此事,流傳數千年的說法(代表著儒家思想)就是,丹朱的父親帝堯認為他沒有這個才能,親自作了否決。其實不然,我們乘著時光列車稍微朝後看一下,同樣的五帝時代,堯傳舜、舜傳禹,作為接班人的舜和禹也都發揚了一下高風格,均對先王之子丹朱和商均進行了一番謙讓。

即使在後來歷朝歷代的幾次「禪讓」中,就是走過場,新君都要謙讓客氣一番,說一些本人德行淺薄、不足以堪當重任之類的話,通常經過三請之後才登上龍位。

可想而知,在當時的情況下,放齊剛剛說出「嗣子丹朱開明」,帝堯能怎麼樣呢?難道他能夠不客氣地說「不錯,不錯,正是我心目中的人選嗎」?就是走程序,帝堯也要說出「這小子實在不怎麼樣」之類的話。

只是沒想到,這一讓之下便是大意失荊州,屬下再也沒有人說話。反而冒出了不識相的歡兜,拿起棒棰當根針,舉薦了—共工!面對這種局面,帝堯狠煞煞地說出了共工欺天的話。事到如今,群臣也明白,炎帝一族徹底沒戲了,人選必須從黃帝一脈中產生。

我們不妨把鯀的出場看作是各方勢力調和的結果。而且,說是氏族推舉,其實有各部落首領輪換的潛規則。帝堯心裡明白,丹朱不會再有希望,就是輪,也該昌意一脈出場。

看不見的硝煙在繼續,遠在山川大河辛勞治水的鯀明白自己已經被架在了火爐子上嗎?

一晃玖年過去了,鯀果然治水無功。個中曲折,按《史記》的說法,帝堯先知先覺,神目如炬,早就知道鯀不是個玩意兒,不足以擔當重任。但是,最高領導者帝堯,既然已經預知了失敗的結果,又為什麼要明知不可而為之,拿普天之下的生靈來開這個玩笑呢?如果真要追究下來,首先是領導責任啊。執行者鯀,已經盡心儘力,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憑什麼就該因此受死,豈不叫天下人寒心?而且,在會議當天,所有參會人員都無法挑出第二個人選的情況下,鯀的治水失敗,只能說明當時的整體技術水平低下,短期內還沒有掌握根治洪水的辦法。如果帝堯胸懷坦蕩,接下來的工作應該是再接再厲,彌補不足,將治水大業提升到新高度的問題。我們看看帝堯是如何做的,他已經知道了鯀功之不成。但他閉口不談這件事,也沒有提到對鯀的處分問題。而是重新組織了一次內閣會議,討論帝位接班人的老話題。但經過帝堯數年來的經營,大夥都看出苗頭來了,共工和鯀都已經成了掉了毛的公雞。最倒霉的,當屬共工的推舉人歡兜。

果然,在後來的「四罪」中,上述三人全部「中獎」。從何時起,昔日王侯今日囚?可見當日的帝堯意在帝位。唐人沈佺期有詩云:「古來堯禪舜,何必罪歡兜?」算是一語道破了其中艱險。

鑒於朝堂之中再無合適人選,帝堯要破除常規了,他發出了一項指令:「悉舉貴戚及疏遠隱匿者。」選舉的範圍一下子擴大了許多。一切都像是排練好的節目,眾皆言於帝堯曰:「有矜在民間,曰虞舜。」帝堯曰:「然,朕聞之。其何如?」舜終於登場了,此人雖然來自民間,但有著高貴的血統。他是昌意的七世子孫、黃帝的第八代傳人,頗有滄海遺珠的味道。只要想辦法讓舜成為帝堯家中的重要成員,便可以堵住很多人的口。難道還有比他更好的人選嗎?

帝堯的辦法就是政治聯姻,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一股腦兒賜予舜為妻。為了美化此事,帝堯還說什麼這是考驗舜—有誰見過為了考驗人才將自己的女兒搭進去的?萬一遇人不淑怎麼辦,豈不是賠了女兒又折兵?

這場戲或許幾年前就已經悄然開場了,總導演是帝堯,舜是主要演員,而群臣只要懂得配合,當好客串就好了。單說眾人口中這個「矜」字,同「鰥」,泛指無妻之人。舜分明有妻登比氏,可見這只是一場準備好的政治秀。韓非子更是一針見血,他認為「舜妻帝二女而取於下」。可悲的是,事情已經發展到了這個地步,鯀還是不曾覺悟。《韓非子·外儲說右上》記載:「堯欲傳天下於舜,鯀諫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傳之於匹夫乎?』堯不聽,舉兵而誅殺鯀於羽山之郊。」鯀身為圈中之人,如此缺乏高度的政治敏感性,當屬他的不幸吧?

其實答案早就有了,許多人將《尚書·洪範》中箕子所述「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這句話當作鯀治水方法不當攪亂五行自然規律因而致死的證據。但筆者仔細品來卻是另外一番味道:「鯀堙洪水」這句話沒有任何異議;「汩陳其五行」中「汩」字是指水流,「五行」在此處當指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官。連接兩點,這句話的意思便是鯀用治理洪水這件事向帝堯陳說他的五行之官。

我們已經知道除了中央大帝以土德為尊,其餘東南西北四帝分別各有所司,處於完全平等的地位。那麼鯀當時已經是水正之職,他為什麼還要向帝堯論說五行之官呢?

「帝乃震怒,不畀其洪範玖疇,彝倫攸斁……」這意思再明白不過了,堯因此大為震怒,不但不給他統治國家的權力,再也顧不得倫理道德,斷然對鯀採取了措施。

既然水之安行,又怎麼能夠說鯀治水徒勞無功呢?直到今天,築壩攔水依然不失為一種好的辦法。脫去神話的外衣,鯀只是個凡人,經驗是漸漸積累而來的。他沒能在治水之初很快領悟攔截與疏導的關係,錯在他不是真的神。鯀的兒子禹,能夠根本性地改變治水方略,誰又敢說這裡面沒有其父的心血呢?

關於鯀之死,文獻多有記載。《左傳·昭公七年》曰:「昔堯殛鯀於羽山,其神化為黃熊,以入於羽淵,實為夏郊,三代祀之。」屈原的《天問》有「阻窮西征,岩何越焉?化為黃熊,巫何活焉」的詩句,是說鯀被流放,到羽山時,化為黃熊,攀岩越險,墜地而死。

羽山在何處?《山海經·中山經》稱,青要山「南望□(左「土」右「單」)渚,禹父之所化」。按清《新安縣誌》所言,青要山為新安縣西沃鄉境內南石山,其南有小山名為□(左「土」右「單」)渚羽,在新安縣倉頭鄉境,今為小浪底水庫中的一座島嶼。這裡就是鯀死後化為黃熊墜地而死的羽山。這個小島上有一座高高的古冢,當地人傳說這就是鯀陵。

鯀為治水而死,後人認為其死得很冤。屈原《天問》就有「順欲成功,帝何刑焉」的疑問,即他想順應眾望把水治好,帝舜為何還要誅罰?《天問》還有關於鯀在羽山的傳說:「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絕?伯禹腹鯀,天何以變化?」意思是,他把鯀拘禁在羽山,為什麼多年不將其釋放?禹竟從鯀的腹部出來,這是怎麼回事呢?

撥開歷史的煙雲,我們發現,鯀的死亡其實是爭奪領導權的結果。屈原在《離騷》中說:「鯀直以亡身兮,終夭乎羽之野。」性情耿直不是他的錯,可惜的是壯志未酬身先死。屈原提出的「伯禹腹鯀」,即鯀生禹的故事,曾是歷史學家們談論的一個話題。如果說《天問》提出來鯀在羽山囚禁期間生禹還能有一個合理的解釋,而《山海經·海內經》所記載的鯀死後生禹更令人匪夷所思,這段文獻稱「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世系

華胥氏

伏羲(配女媧)

少典

┣━━━┓

黃帝 炎帝

┣━━━┓

昌意 少昊

顓頊

┣━━━┳━━━━┳━━━━━━┳━━━━━━━━━┳━━━┓

鯀曾 古蜀王 稱 魍魎 窮蟬 檮杌

┃ ┃ ┃

鯀祖 老童 敬康

┃ ┏━━┻━━━┓ ┃

鯀父 重黎 吳回 句望

┃ ┃ ┃

鯀 陸終 橋牛

┃ ┏━━┳━━┳━┻━┳━━┳━━┓ ┃

禹 昆吾 參胡 彭祖 會人 曹姓 季連 瞽叟

┃ ┏┻━┓

姒啟 舜 象

┣━━┳━━┳━━┳━━┓ ┃

太康 元康 伯康 仲康 武觀 商均

少康

┏━━━━━━━┻┓

不降 扃

┃ ┃

孔甲 廑

說明:華胥氏生伏羲、女媧。

伏羲配女媧,生少典。

少典生二子:長子炎帝、次子黃帝。

黃帝生二子:長子少昊(又名玄囂)、次子昌意。

少昊生九子:蟜極、重(又名句芒)、該(又名蓐收)、窮奇、般、倍伐、昧祖、窮申、瞽目。

昌意生一子:顓頊,又名乾荒。

顓頊生六子:鯀曾、古蜀王、稱、魍魎、窮蟬、檮杌。

鯀曾生鯀祖。鯀祖生鯀父。鯀父生鯀。鯀生禹,即姒文命。禹生姒啟。

姒啟生五子:姒太康、姒元康、姒伯康、姒仲康、姒武觀。仲康生相。相生少康。少康生杼(也作予)。杼生槐。槐生芒。芒生泄。泄生不降、扃。不降生孔甲。孔甲生皋。皋生髮。發生桀。扃生廑。


推薦閱讀:

盤庚遷都解決問題,武丁得賢商朝中興
如何評價少康中興?
夏朝是否就是三星堆?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兒子哪裡來的?

TAG:夏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