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樣和情緒結成小夥伴

假期有機會跟親戚們的孩子接觸和交流。我發現他們大多都比較情緒化。高興時,手舞足蹈大喊大叫,恨不得讓所有人都陪他一起玩鬧。不高興時,一哭二鬧三發飆,或者低頭生悶氣誰哄也不搭理。小孩子也就算了,大點的孩子也是如此,只是程度沒那麼激烈罷了。

為此,我也多次跟家長談到理性和平靜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他們很認同,可一到孩子身上就用不出來:不聽話了,恨不得揍一頓。考了好成績,歡喜的簡直就是要星星不給月亮。從中也可以發現家長的情緒化其實並不亞於孩子。

實際上,面對情緒大多數人都是一頭霧水。我們不知道它從哪來,有什麼作用,該怎麼應對。我們甚至連想都沒有想過,只是聽之任之在生命中不斷的來了又走。情緒跟我們朝夕相伴,對生活質量有著深刻的影響,搞清楚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顯然意義非常。

——題記

怎樣和情緒結成小夥伴

——淺析理解和運用情緒

作者:朱雲龍

人類具有強大的意識和顯著的情緒,這也是我們跟地球上其他生物最重要的區別。對於意識,人們都希望它強大些,好讓自己更聰明點。可是對情緒的態度就褒貶不一了。

有人覺得情緒是好事。該哭就哭,當笑則笑,人生圖的就是痛快。所以他們很喜歡沉醉於情緒當中。大喜大悲也好,淡淡的憂鬱也罷,都能令他們feel倍兒爽。

有人覺得情緒是壞事。陷入情緒不僅難受,還會因此而做錯事。所以他們不斷的跟情緒鬥爭,想盡方法企圖與之劃清界限。

更多人還是處在「無明」的狀態。他們對情緒並沒有特別的認知,就像對待呼吸、消化等身體其他機能一樣。高興就高興了,悲傷就悲傷了,難道還需要專門去管它嗎?

那麼到底應該怎麼去理解情緒呢?接下來就跟大家分享一些我在這方面的淺見。

如影隨影欲罷不能的情緒

情緒具備兩大特點:第一,它會跟人相伴一生。第二,它不受人的控制。也就是說人們對情緒的產生,發展和消失幾乎無能為力。比如,面對仇家,我們只能「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面對愛人,我們只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因此,隨著周圍情境的不斷變化,我們的情緒也會隨之不停的起伏。雖然我們都清楚理性的價值。但更多情況卻是感覺一來,頭腦一熱就把事情給辦了。所以大多數情況我們都是情緒的奴隸。

這樣的場景我們一定不會陌生:公交車上因為被踩了腳而咆哮不止的悍婦。同學聚會上被女朋友甩了而黯然傷神的兄弟。難道他們真的願意歇斯底里而被人鄙視?真的願意為消失的乳酪而憔悴瘦削?如果能用一種優雅、大度、積極、智慧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他們難道會不願意選擇嗎?可惜他們做不了自己的主,只好讓情緒來當家。

也許有人持不同意見,認為自己的理智異常強大,可以察覺並控制情緒。可是,如果你根本不了解情緒的作用和價值,而是報之以逃離或對抗的態度。那麼打敗情緒可能性幾乎為零。(具體原因後面會有論述)

假如被踩的是你。你望著新皮鞋上那個臟腳印,看著連對不起都不說的肇事者揚長而去。你的怒火湧上心頭,甚至嘴上已經開始暗罵。這時你的理智提醒你:退一步海闊天空。況且人家又不是故意的。幹嘛動怒呢?於是,你深呼吸幾口,埋下頭壓住幾欲噴涌而出的怒火。可是依然忍不住看了看那個腳印,想了想剛才的一幕。越想越覺得委屈不甘。最後只好嘆了口氣,用一句「算我倒霉」把憤怒轉化為鬱悶。

設想失戀的是你。你很清楚悲傷毫無意義,應該打起精神重新面對生活。甚至鼓勵自己將來一定要找個更好的,讓甩我的人後悔去吧。然而,每次走在大街上看到甜蜜蜜的情侶,每當下班回家面對空蕩蕩的房間。那份憂傷就會翻牆而過。 為了不讓自己「淪陷」,你找來一堆喜劇電影,企圖用歡笑摧毀憂傷。然而每次傻笑過後,分手的一幕又會生生把你拉回現實,令你心酸流淚。最後,你不得不承認對悲傷的對抗無效。而且在悲傷的基礎上,又平添了一份對自己懦弱的氣惱。

也許在跟情緒的對抗中,人們一直都是失敗者。於是乾脆破罐子破摔心甘情願的做了情緒的奴隸。久而久之,甚至沒有情緒的掌控反而感覺無所適從了,轉而開始對它追逐和依戀。

就像每個人都知道忠言逆耳利於行,可又有幾個人不喜歡聽甜言蜜語。畢竟那種愉悅得意的感覺確實美妙;沒有人願意過悲慘的生活,可是愛看悲劇愛聽悲戲的人無處不在;恐懼讓人窒息,可是恐怖電影甚至現實中類似的事件卻令諸多人為之著迷。這些無不說明,人們不知不覺的已經把情緒視為「癮頭」而被其牢牢俘獲。本質上跟毒品、遊戲又有何異?

經過以上分析不難發現,無論哪種狀況我們都是情緒的奴隸。不覺知時被情緒牽著走。覺知後成了情緒的敵人而陷入無休止的糾纏對抗。又或者乾脆繳械投降被其徹底俘虜。難道我們的生活只能這樣,強大的意識真的排不上用場嗎?

情緒吃定了你VS你掌控了情緒

為了行文的方便,這裡簡單的把人分為兩種:情緒人和理智人。前者就如上面的分析,處在被情緒奴役的境況當中。後者則不同,他們能夠運用意識重新獲得支配行為的主動權。

那麼兩種人的差別究竟在哪兒?怎麼才能從情緒人變成理智人呢?接下來就針對兩種人的行為模式進行具體的分析。

分析之前,先對一些將要用到的名詞作簡單說明。

刺激源:

能夠引起當事人關注的一切事物。大到天災人禍,小到別人看你的眼神,都可能成為誘發你的刺激源。值得注意的是,屬於一個人的刺激源也許並不適用於另一個人。比如,一場電影會讓一個人痛哭流涕。但是在另一個看來,可能像小孩子過家家一般無聊。這主要取決於當事人的固有觀念。

固有觀念:

人們在生活經歷當中接受並內化進大腦的各種認知。比如,我小時候曾經認同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觀點。

行為:

人類能夠做出的包括思想,語言,行動在內的一切行為。包括與生俱來和後天習得兩種。。

反饋:

行為帶來的結果對當事人的觸動。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情況下都會有反饋,除非當事人願意關注並接受。

下面我們先來看看情緒人的行為模式:

刺激源固有觀念—情緒—行為(—→反饋—→調整固有觀念)。

即是說:刺激源啟動固有觀念。固有觀念導致情緒產生。緊接著情緒會引發一系列相應的行為。最後,這些行為產生的各種結果又會反過來影響當事人對固有觀念進行調整。(公式中括弧裡面的內容不一定會發生)

舉一個常見的春運期間買火車票的例子。經過艱難的等待你終於熬到了隊伍前列。這時一個小夥子居然在前面插隊。你當即火冒三丈,沖他一頓痛罵。他有點不好意思,灰溜溜的跑了。這時,周圍的人都朝你投來讚許的目光。還有人對你說「大哥做的好,像這種人就得教訓!」你心理美滋滋的。

具體將案例中的各個元素對應如下:

刺激源:插隊。

固有觀念:1插隊是錯誤的行為。2這會威脅到我的利益。

情緒:厭惡、憤怒。

行為:肌肉緊張,腦部充血,身體前傾,橫眉立目,開罵。

反饋:插隊者敗退,旁觀者誇讚。

調整固有觀念:1強化了之前的觀念。2補充了新的觀念:制止錯誤行為可以得到公眾認可。

通過上面的案例不難發現,情緒在整個過程中擔當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如果說固有觀念是真正的幕後主使,那麼情緒便是台前的命令發布官。而行為只是被隨意差遣的工兵。情緒處在中間環節,我們無法阻止其產生並發揮作用。只好被其奴役。

也許有人會反駁:這不算被情緒奴役。因為一切都是我主動掌控有意完成的。別急!先嘗試回答下面的問題再做定論也不遲。

1「插隊錯誤」,「個人利益不能被侵犯」,這些觀念你是如何形成的?你是否分析過它們的正確性?

2你自己曾經插過嗎隊?如果沒人反對,你願意排上兩天才買到票,還是願意插個隊早點買到票?

3如果插隊的是你的上司,你是罵還是當做沒看見?

4心頭的怒火是你主動選擇的嗎?

5肌肉緊張,腦部充血,身體前傾,橫眉立目是你特意表演的嗎?

6爆出的粗口是你排練好的台詞嗎?

7插隊者被你罵跑後,你內心的暢快感是你主動調出來的嗎?

8面對眾人的讚美,你臉上展露的成就感是你精心設計的嗎?

……

對於這些問題,如果你都能回答的清晰明確,而且前後之間沒有矛盾與漏洞,同時你的內心也沒有掙扎或隱藏。那麼之前的結論才有可能成立。否則,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出於對「奴役」一詞的抗拒和排斥(這本身就是被情緒控制的典型表現),而應該秉持一種懷疑和求證的態度仔細想一想平時的行為上是否於此模式相符。

需要補充的是:對於當事人來說,如果刺激源是第一次出現。那麼該模式是不會往下繼續進行的。此時,當事人會通過觀察外界和思考推斷來形成針對此類刺激源的固有觀念。

假如在剛才的場景中,旁邊站著一個對插隊沒有任何概念的小孩子。那麼面對公眾的聲討,他很可能會形成「插隊錯誤」的觀念。然而,如果當時所有人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很可能會形成另一種觀念——插隊正確。

上面的模式涵蓋了大多數人。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少數理智人的行為模式是怎樣的:

刺激源—→固有觀念→情緒思維(察覺、控制與解讀情緒,重新評估固有觀念)—新觀念—行為—→反饋(積極關注,主動獲取)調整新觀念。

從中我們可以發現與之前模式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思維」的介入。它在整個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它可以阻斷之前的流程並引導流程向新的方向發展。

舉一個真實案例。張校長的博文《北大新生自殺與教育四大支柱的缺失;醒來吧,家長們!》中有這樣一段話「當年學了一大堆毫無意義的數理化課程,卻根本不了解最基本的人性與人生。」在面對「毫無意義的數理化課程」這一觀點時,兩位讀者的反映截然不同。

讀者A出現了強烈的厭惡和憤怒。指責張校長言論偏激。甚至不願意再讀張校長的文章。

讀者B由厭惡轉入平靜。最後發現了張校長要表達的深刻內涵。同時也把自我的認知和思維水平提升了一大截。

下面對比分析一下兩種行為模式的異同。

讀者A:

刺激源:校長觀點「毫無意義的數理化課程」。

固有觀念: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情緒:厭惡、憤怒、鄙視。

行為:指責張校長言論偏激。放棄繼續跟校長學習。

反饋:對校長的指責得到了部分人的附和與支持。

調整固有觀念:1強化了之前的觀念。2補充了新的觀念「張校長是一個偏激的人。」

讀者B:

刺激源:校長觀點「毫無意義的數理化課程」。

固有觀念: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情緒:驚訝、厭惡

思維:

1察覺和控制情緒。迅速感覺到情緒開始蔓延。立即運用各種方式來穩定情緒。比如心理暗示,調整呼吸,轉移注意力等。

2分析情緒產生的原因——固有觀念的啟動。

3重新評估固有觀念。這種評估是建立在一系列的設問和回答基礎之上的。類似於上面一小節提出的各種疑問。

問題:「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真的嗎?

回答:未必。實際上,這個觀念是從小被植入腦袋的。自己從來都沒有思考過其正確性就盲目認同並奉行了。

以前的時代暫且不論。僅就當前信息時代來說,知識越來越不重要,成功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數理化的地位顯然不再重要。既然如此,與其毫無緣由的盲目信奉該觀念,倒不如認真研究一下數理化的真正價值。

新觀念:數理化的價值曾一度被誇張甚至神話。應該重新進行客觀的評估。

行為:重新研究數理化的價值。認真揣摩張校長要表達的真實含義。

反饋:這種平靜的態度和理性的做法得到了周圍人的認可與支持,同時也得到了更加深入了解學堂理念的機會。

調整新觀念:

第一,數理化只是普通的知識而非成功的保障。

第二,張校長說數理化毫無意義其實是相對於人性和人生來說的。如果我們的目標是理解人性獲得人生幸福,那麼跟數理化的確毫不相干。

第三,張校長沒有徹底否定數理化。今日學堂的科學課也在藉助數理化的手段來實現訓練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梳理價值體系的目的。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發現,兩種行為模式的根本差別就在於:情緒人的行為由情緒來驅使,具有不可逆轉性。理智人的行為由意識來掌控,具有可逆轉性。而思維恰好是最關鍵的逆轉裝置,得以讓我們的行為真正具備了自主性。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個人對待不同的刺激源可能表現出不同的行為模式。也就是說,在這個方面可能是情緒人,那個方面可能是理智人。如果想成為一個「全面」的理智人,就需要不斷自我提高。

另外一點需要注意的是:面對同一個刺激源,情緒人和理智人的外在表現有可能會相同。但由於背後的運作模式發生了本質的改變,所以不能同樣對待。比如前面提到的插隊案例。理智人也可能用同樣的行為來處理。不同的是,理智人是在意識到固有觀念的啟動並對其重新進行了評估之後選擇的行為。那麼,仍然應該看做是由理智控制下的自主行為。

情緒背後的秘密:是夥伴而非敵人

在了解情緒的運作原理之後,也許我們會有這樣的疑問:情緒看起來挺可惡的。在情緒人那裡,它隨意發號施令,很可能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行為。即便對於理智人來說,情緒也像敵人一般需要耗費心神去對付。為什麼上帝在造人的時候要這麼設計?如果沒有情緒,生活會不會更好呢?

首先把我的結論告訴大家——情緒是必不可少的。

情緒第一個作用在於它可以彌補人類意識反應不夠靈敏的缺陷。面對突發事件,大腦通常難以在極短的時間內作出分析、判斷和決定。這時情緒便可以取代意識迅速調動全身各部來應對和處理。

比如,當我們走在鄉間小路上,突然竄出來一隻野狗。如果我們先分析一下它有沒有攻擊性,再盤算一番是逃跑還是撿石頭砸,恐怕它早就撲上來咬上了。幸好,人類在長期的生存演化過程中形成一種固有觀念——遇到危險要逃跑。小時候我們也記住了大人的處理方式——蹲下來撿石頭把狗嚇跑。所以,根本不用思考,恐懼的情緒便會促使我們立馬進入緊張的備戰狀態。

其實這只是情緒對於人類完成本能反應的價值。而且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作用也帶來了很多負面效果。

也許在原始社會,這些出於本能的行為就足以應對簡單的環境了。但隨著文明時代的不斷發展,人類面對的境況越來越複雜多變。在一種情況下正確的觀念,在另一種情況下很可能就是錯誤的。如果對固有觀念不加分辨,任由情緒做主,我們的行為就帶有強烈的機械性和盲目性。比如,面對批評我們會本能的升起惱怒的情緒,進而做出抗拒和逃避的行為。但是批評又是我們得以改進自身問題的鏡子。所以惱怒反而是不必要的。

既然情緒沒有在人類的繁衍發展中消失,必定還有其不可或缺的價值。

實際上,情緒的最為核心作用在於它是一種信號,專門用來提醒當前大腦中的固有觀念已經啟動並正在試圖發揮作用。

前面提到,由於無法保證已經啟動的固有觀念是否正確。所以情緒給我們及時敲響了警鐘,為我們提供了一次重新審視固有觀念進而選擇到底應該如何行為的機會。

由此可以看出,情緒非但對理性沒有阻礙。反而可以幫助我們變得更加理性。因為我們可以在情緒的提醒下,隨時發現我們對自身和世界的各種觀念的不足和錯誤,進而通過對其彌補和修改形成新的觀念。

這種基於情緒的提醒從而打破本能的禁錮,然後用意識來真正指導我們行為的方式才體現了人類之所以為人的主動性。

比如,在鄉下有些老一輩的人到現在還有在床底下藏糧食的習慣。可能是饑荒時代餓怕了。備災備荒的觀念就深深的印在了腦子裡。然而時代早就變了,如果該觀念得不到糾正,任由緊張的情緒持續驅使著同樣的行為,那人的自主性就無從體現。如果哪一天老人家開始追尋內心緊張的緣由,進而檢省備災備荒的觀念已經多餘。這時他的意識力量才會展現出耀眼的光輝。

趕緊牽手吧,小夥伴都等不及了。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原來上帝的設計竟如此完美。除非你能保證自己固有觀念的絕對正確性和普遍適用性。否則一種觀念一旦進入大腦就能夠指導行為,萬一結果不遂人願,我們連個提前阻止的機會都沒有。豈不是個巨大的bug。

好在有了情緒。無論是悲傷還是興奮,厭惡還是喜好,只要它出現了,都代表背後的觀念啟動了,檢省的機會也隨之而來。只要我們重視和把握,就能在行動發生之前進行調整(或不調整),進而選擇我們真正要選擇的行動。

余世維曾經講過一個案例。由於下屬的過失,害他在董事長面前被臭罵一頓。他在憤怒中想把那個下屬開除掉。甚至連開除文件都寫好了。這時他想起自己的一個重要原則——重大決定要隔夜。於是他把開除文件放進抽屜就回家了。第二天當他再次回到辦公室就把那份文件給撕掉了。因為他意識到那個下屬雖然有錯但根本不至於開除。後來這個下屬也成了他最為得力的助手之一。

「重大決定要隔夜」就是為了防止在情緒中亂做事。而要給自己充分的時間來審視情緒背後的觀念到底對不對。

類似的事件也發生在我的學生身上。小D第一次當班長時,覺得班級存在很多問題,同學的配合度也不高。內心煩躁厭惡的情緒很重,甚至想乾脆辭職算了。當時,我並沒有安慰或者鼓勵他克服困難。只是提醒他別忘了情緒的價值。

後來他經過自我分析,找到內心兩個固有觀念:第一,班級應該沒有問題才對。第二,既然我是班長大家應該聽我的才對。

可惜這兩個觀念都是錯的。正確的觀念應該是:第一,班長的作用就是解決問題。如果班級沒問題還要班長幹嘛。第二,大家不會因為我是班長就聽我的。只會因為我的態度和能力很好才會聽我的。

當他糾正了錯誤觀念之後,煩躁和厭惡自然不會再次出現。他也明白了自己今後應該怎麼做。任期結束時他憑藉著自己的「政績」得到同學們的一致好評。

當以信號和警鐘的角度來看待情緒時,我們會發現之前跟它的種種糾結都煙消雲散了。

其實,我們的這位小夥伴一直以來都很「熱心」,很「忠誠」,甚至有些「可憐」。它盡心儘力的堅守崗位,不厭其煩的履行職責。我們不理解其良苦用心也就罷了,待它的方式還顯得很不「人道」。要麼完全忽視它的存在,要麼對它反感排斥,要麼把它當成「癮頭」來享受。所以就算它有時對你發點脾氣使點性子(情緒很嚴重讓你難受),也不能怨它,都是被你「逼」的。


推薦閱讀:

如何做孩子的「閱讀夥伴」
昔日合作夥伴將成未來競爭對手?
健身必練肩,練肩的4個動作,不會練肩的小夥伴趕緊試試吧!
夥伴也是一種教育力量
狗尾草和它的夥伴們

TAG:情緒 | 夥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