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及種類-疾病病因-疑病症-精神健康網

心理疾病及種類時間:2009-12-14 17:45源:www.js678.comTags:心理種類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應激反應和適應不良反應

(1)應激反應應激是在出乎意料的危險或緊張情況下所引起的反應。

應激事件是指對一般人來

說都是相當危險或十分嚴重的事情,如親人死亡、考試失敗、家人分離、遭受挫折、意外打擊、罹患不治之症、受辱、被盜、失火、天災人禍、戰爭情境等皆為激性事件。

這些突如其來的事件出現在每個人面前,會引起人們的應激反應,即引起人們心理和軀體上的一系列反應,出現心理和行為異常。輕者表現為情緒緊張、感覺過敏、驚謊失措、疲勞無力等;重者為抑鬱、恐懼、焦慮、木僵、遺忘,以及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如心悸、多汗、厭食、噁心、尿急、顫抖等);更重者出現肢體麻痹、失明,甚至導致休克或死亡。

(2)適應不良反應

適應不良反應由各種精神刺激所引起,持續時間較長。其作用的性質和強度因人而異。在同樣的情景刺激下,有的人很快地適應,有的人慢慢適應,有的人根本不能適應,造成適應不良。適應不良,不同人表現也有差異,有人以情緒障礙為主,表現為抑鬱、悲痛、煩惱、焦慮、恐懼等;有的人以行為障礙為主,導致攻擊性和反社會的行為。

(二)輕度心理疾病:神經症

神經症又稱神經官能症,是由大腦機能活動暫時性失調而引起的心理障礙或異常。

其特徵為持久的心理衝突,主要表現為心理活動能力減弱,如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學習和工作效率降低等;情緒失調,表現為情緒波動、煩躁、焦急、抑鬱等,睡眠障礙,如失眠、惡夢、早醒等;有疑病性強迫觀念,有各種明顯地軀體不適應感,有慢性疼痛,急性頭疼,腰痛,但檢查不出器質性病變。

神經症包括六種的病症:

⑴神經衰弱:表現為興奮性增高癥狀,疲勞過程加速癥狀、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等。

⑵焦慮症:以焦慮情緒為主,並伴有明顯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和運動性不安。

⑶癔症(歇斯底里):此病起病急,可表現出多種多樣的癥狀,有感覺和運動機制障礙,內臟器官的植物性神經機能失調以及心理異常等,常有抽搐、頭痛、胸悶、心煩、委屈、肢體震顫、眨眼、搖頭、面肌抽動或運動麻痹等多種不同反應。

⑷強迫性神經症:它是以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神經症。常出現的強迫觀念有:強迫疑慮,強迫回憶、強迫性苦思竭慮,強迫性對立思想;強迫意向和動作有:強迫意向、強迫洗手、強迫計算、強迫性儀式動作。

⑸恐怖症:是指對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產生十分強烈的恐怖感。常有:①社交恐怖②曠野恐怖③動物恐怖④疾病恐怖,此外,還有不潔恐怖,黑暗恐怖和雷雨恐怖等等。

⑹抑鬱性神經症:表現為情緒低沉憂鬱,整日悶悶不樂,自我遣責,睡眠差,缺乏食慾,通常遭受精神刺激後發病,出現難以排解的抑鬱心境,對生活沒有樂趣,對前途失去希望,認為自己沒有用處,還會有胸悶,乏力、疼痛等癥狀,嚴重時會出現自殺觀念或行為。

(三)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也稱為心身障礙,是指由心理社會因素誘發的軀體功能紊亂或器質性損害。發病時既有軀體的異常,也有心理和行為的異常。如原發性高血壓、冠心並心律不齊、腸潰並氣管哮喘、甲亢、糖尿並月經失調、陽萎、神經性皮炎、類風溫性關節炎等。

(四)大腦病患及軀體缺陷所表現的心理疾病這類疾病又有三種不同類型:⑴大腦機能發育不全時所表現的心理異常,如智力落後、智力遲滯等。

⑵大腦器質性病變時出現的心理疾玻腦震蕩、腦挫傷、腦動脈硬化、中毒或毒菌、病毒感染都可能造成腦器質性損害,從而產生智力障礙,遺忘症、人格異常等表現。

⑶盲、聾、啞、跛等軀體缺陷時所發生的心理異常。

(五)嚴重的心理疾病--精神病

精神病是指人的整個心理機能的瓦解,心理活動各方面的協調一致遭到嚴重的損害,而且機體與周圍環境的關係也嚴重失調。精神病主要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症等。精神分裂症的特點是患者基本個性的改變,並出現感知、思維、情感和行為的分裂。躁狂抑鬱症是以原發性情感情緒障礙為臨床表現,躁狂發作期言語明顯增多,聯想加快,觀念飄忽,注意不集中,情緒極端高漲,精力非常充沛,自我評價過高,行為輕率;抑鬱發作期言語明顯減少,感知遲鈍,聯想困難,思維遲緩,情緒低落,甚至出現輕生念頭。

既然心理疾病的危害這麼嚴重,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它呢?

(一)要相信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一樣是可以冶好的。

(二)要相信心理疾病是可以預防的。

(三)對心理疾病患者,不要歧視,應伸出友誼的手,善意地接近他們,關心他們、體貼他們、同情他們,儘力幫助他們治好心理疾玻(四)每個人都有可能罹致心理疾玻""心理健康與素質教育 ""心理健康與素質教育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通常有以下幾項基本標準:一是要有正常的認識能力,能客觀地反映外界事物,能進行正確的判斷和推理;二是要有穩定樂觀的情緒和積極的情感;三是要有正常的行為反應和良好的意志品質,有較強的耐挫折的能力;四是要有正常的交往能力,能與周圍人們友好相處,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五是要有一個正確的自我觀念,能實事求是的進行自行評價,保持適度的自尊與自信。這些標準的實現,有賴於多種心理素質的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使心理保持健康狀態的重要基礎,而健康的心理狀態又是培養良好心理素質的基本條件。

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將是未來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然而,由於我們的教育目標中長期以來忽視了對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致使許多學生在心理素質的發展上處於較低水平。據1995年7月24日《中國青年報》報道,遼寧省小學生心理輔導工作課題組織運用自己研製的「小學生心理素質評定量表」測量了24378小學生後,發現不及格的人數比例達到29.97%,26項心理因素中得分最低的有6項,依次為競爭精神、自尊心、表達能力、自信心、適應能力、自立精神。而這些恰恰都是未來社會對人才心理素質的基本要求。此外,值得我們特別重視的是,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由於學生負擔過重,學業失敗體驗過多,師長期望過高,外部評價過低,人際關係緊張,異性交往與性心理問題等原因,導致許多學生存在各種心理問題與障礙。1985年南京對34所中學的4698名學生進行調查,發現有心理健康問題的比例為15.7%;1989年杭州對2961名大中學生進行調查,發現有心理障礙的人數的比例為16.79%;最近在1016名中小學中調查發現有厭學情緒的平均比例為38.6%,時常自卑的人數為66.52%,有6.%的人有厭世傾向。這種狀況如果不能儘快扭轉,我們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無法適應未來國際競爭的要求,恐怕連在當今社會爭取生存與發展的權力都會遇到困難。

那麼,怎樣才能徹底扭轉這種狀況,唯一有效的途徑就是儘快在教育目標中補上心理健康的內容,通過廣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的個性健全發展為目的的教育活動。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標是廣泛開展各種心理疾病的防治,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根本目標是充分挖掘學生的心理潛能,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他們個性的健全發展,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從教育目標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標可以認為是良好心理素質培養的基本條件,而其根本目標則與素質教育的總目標完全一致。素質教育的目標中應當包括心理素質培養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反過來,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對素質教育目標的一種體現。所以,學校在開展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應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突破口來抓。


推薦閱讀:

戀愛女孩常見的病症
村醫小幫手 | 中醫辨證施治黃褐斑,不同病症方不同
膝部病症
咽喉病症(民間方)
十二經脈主要病症歌

TAG:健康 | 心理 | 心理疾病 | 疾病 | 精神 | 疑病症 | 病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