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明人事、上通天理」——關於《周易》的幾點思考
《周易》,又稱《易》或《易經》,早期被認為是一部占筮之書,但實際上,它在是我國現存的古代最早一部哲學著作,反映中國最古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理解和掌握天人關係。雖然《周易》不見得對所有的具體問題都會有具體明確的解答,但是它從哲理的高度給人啟發,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之高,是其他古籍無法企及的。
一、《易經》的地位
1、《易經》是群經之首
首先,為經之首。在《易經》、《書經》、《詩經》、《禮經》、《樂經》、《春秋》中,當仁不讓排在第一位。
今日抽獎 拼手氣 89%中 廣告其次,為三玄之首。在被稱為古代三玄的哲學著作《易經》、《老子》、《莊子》中,《易經》仍然排在第一位。
其三,十三經之首。在儒家《易經》、《書經》、《詩經》、《禮經》、《春秋》、《周禮》、《儀禮》、《公羊傳》、《穀梁傳》、《孝經》、《論語》、《爾雅》、《孟子》十三經中,《易經》依然排在第一位。
《易經》之理,下明人事、上通天理,其中哲理深宏偉奧,論斷宇宙變化,推知存亡治亂、興衰之跡。孔子曰:「 50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於人生行事啟發良深,堪稱知來知命之學。
展開剩餘90%作為中華古代先民的智慧結晶,《易經》對後來儒道等家的思想都有很大的影響。數千年來,無數名家通學起伏明滅,而《易經》仍然歷久彌新。
2、《易經》是中國文化之源
首先,從學派而言,儒、道、墨、法、兵、名、農、陰陽等諸子百家,皆從《易經》發源,而後遂成一家。
其次,從學科而言,《易經》幾乎囊括了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等等。
其三,從文化傳承來講,《易經》還有許多古史記載。如《既濟九三爻辭》:「高密伐鬼方」;《泰六五爻辭》:「帝乙歸妹」;《明夷六五爻辭》:「萁子之明夷」;《晉卦辭》:「康候用錫馬蕃庶」;等等。這些古史記載多為其他史書所未見者。
3、《易經》是國人的智慧寶庫
首先,在天文、曆法、算術等方面,都深受到《易經》的影響,諸如《河圖》、《洛書》,漢代的六日七分之說、十二消息卦,以及宋秦久韶「大衍求一術」、邵雍的「先天圖」,均與《易經》有極大的關聯,其思想源頭正是《易經》思想。
其次,在地理方面,中國古代的羅盤、方位、地理九州之說,均與《易經》密切相關。
其三,在醫學方面,更是《易》、醫同源,《易》為理,醫為表,相互轉相發明,所以,《易》理實為中醫理論基礎。
其四,儒家的中庸、天命、方位等思想均由《易》道而生,故研究先秦儒家思想,必須先由《易經》理解入手。
4、《易經》是一部玄妙神秘的奇書
《易經》把古人在自然中經常接觸到的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物質,作為產生世界萬物的根本,其中又以天地為最根本,其他六種是天地所產生的。《易經》又將這八種物質稱作八卦,認為其本源是所謂的「一」,由「一」的自身變化而發展為「八」,天、地等八種物質相互矛盾、相互排斥而產生宇宙萬物。這就是說,由「一變」生「二」,「二變」生「三」,「三變」成「八」,「八卦」發展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又發展為三百八十四爻。《易經》用變化的觀點來觀察不同事物之間的相反相成,並認為某一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又會過渡到物極必反的對立中去。所以,八卦哲學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唯物論,比神學進步,只是因為它還披掛著神學的外衣,藉占卜而表現,於是,一提起陰陽八卦,就會使人產生玄妙神秘的感覺。
孔子晚年的時候,特別喜歡讀《易經》,經常是「居則在席,行則在囊」,即時時刻刻把《易經》帶在身邊,有空就學習。這樣天天翻頁閱讀,居然把穿書簡的牛皮繩都磨斷了好多根。看到孔子這麼喜歡讀這本占筮書,他的弟子子貢大為不解,就問老師說:「您平時教導我們,德行高的人不用去問神,有智慧的人不用去占卜。可是,您怎麼到了這把年紀卻喜歡上了占卜書呢?」孔子對子夏說:「你搞錯了!我讀《易經》不是為了占卜,而是發現這本占卜書里有很多做人的道理。性格剛強的人讀它,可以知道如何提防風險;性格柔弱的人讀它,可以讓自己變得堅強起來;性格狡詐的人讀它,可以去除狡詐之心;勇猛的人讀它,可以小心謹慎,不至於膽大妄為。總之,這是一部讓人理性生活的書。」
《易經》不僅是知識之源,更是古代中國人的智慧寶庫。
二、為何取名為《周易》
1、關於「周」字
首先,周,象形。本義為名詞,指封地而建、劃界而種的圍牆。《管子· 八觀》:「大城不可以不完,郭周不可以外通。」本義只見於古文。甲骨文字形,在「田」里加四點。郭沫若認為:「周象田中有種植之形。」有稠密和周遍的意思。《說文》:「周,密也。」小篆析為會意,從用口。段玉裁認為,善用口則周密。
其二,指周代、周朝。古時,人們習慣上把朝代用到書名上,如《周禮》,就是周代的《禮》。基於此,所以有學者認為,《周易》便是周代的《易》。
其三,「周普」之意。「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意即《周易》遍及宇宙萬物,普遍之意。這個「周」字,指的就是易道廣大之意,就像陽光普照大地那樣,無所不在。《禮記·月令》:「周天下。」
其四,「周期」、「周旋」、「圓周」等意。《周易》一卦六爻周而復始,六十四卦也是呈現出周期變化的規律。因此,有專家認為,該「周」字就是「周期」之意。
筆者以為,最通俗而簡單的說法,是以周朝的「周」作為書名,取本意為朝代名之意。但同時,我們可以從周易達到的文明與思想的高度來分析,可以用「周普」、「周遍」來理解「周」字,用變化來理解「易」字,也是可以的。二者並不衝突。
2、關於「易」字
首先,「易」,即變化、變易之道。「易」,《說文解字》:「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將「易」字橫放,極像一隻四腳蛇,頭、身、足、尾俱全。「蜥易」,即蜥蜴,據說在一天十二個時辰中能改變十二種顏色,以此保護自己不受外物傷害。因此,以蜥蜴善變而被藉以形容變化的「易」。
其次,「易」,放在書名中,其意是作為古代卜筮之書的代名詞,指古代的卜筮之書或筮占之書。司馬遷說:「《易》本隱之以顯,《春秋》推見至隱。」大意是說,《周易》能把不為人所知的東西放到桌面上來,教人趨吉避凶。
其三,「易」含有「簡易」、「變易」、「不易」三層意思。一是「簡易」,指《周易》包含簡單的陰陽之理。古人懂得了《易經》的法則後,就可以利用六十四卦推算出萬事萬物來,把最隱秘的東西說清楚,說得簡單明白,將多麼複雜的道理都能變得非常簡化,這就叫作簡易。二是「變易」,指《周易》之道盡在一個「變」字中。司馬遷論六經:「《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周易》告訴我們,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包括人在內)隨時都處在變化之中,沒有不變的事物。三是「不易」,即定理不變,指《周易》認為自然之道與生命之德是不可變易的。其四,日月為易。「易」字由上「日」下「月」所構成,意即日月更替、交相變易。《易傳》曰:「玄象莫大乎日月。」即宇宙萬物最大的「象」便是太陽與月亮。日月亦為「明」,艮卦為光明象,此義從連山易之階段即有之。有專家認為,書名取此「易」字,當是以日月為例藉以說明宇宙萬物運動變化之規律。
3、關於「周易」作為書名
首先,《周易》即指「周代的易書」,這是最簡單、簡便、通俗的說法。
其次,《周易》即指宇宙萬物「周期變化」之書。有專家認為,周文王看出並結合宇宙間的周期變化,寫出了《周易》經文,用六十四卦講天道、講宇宙。
其三,《周易》即指陰陽變化規律。變化之本身是變的,循環往複、永不停息,但陰陽變化這條總規律是不變的、是永恆的。
其四,《周易》是一部哲學書、教化書。一方面,《周易》蘊含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另一方面,《周易》告誡國人行事須謹小慎微,但辦事一定要光明正大。
三、《周易》蘊含的哲理光輝
《周易》雖然多半是因為它的卜筮功用而流傳於世,但它所蘊涵其中的哲理光輝卻每每閃現,具有豐富的辯證思維內涵。
1、《周易》的核心理念
《易傳》《周易》的核心理念是易,即變易之道。「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大意是說,易道是天地之準則,是綜合規範天地、貫通萬物的真理,可以解釋世間萬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周易》中言人事多舉商周,可見易道總結出來的辯證法,是基於殷商時代自然現象與社會生活的具體事物客觀運動變化過程,來自於客觀事物運動變化的考察,而不是對精神現象的研究,充分體現了中國智慧的求實精神。有學者認為,學界中討論的中國智慧是什麼,其實就是易道辯證法和《老子》辯證法,二者滲透融匯可統稱為「老易辯證法」(降大任:《國學新解》,中國社會出版社,2011年3月)。
《周易》哲理主要講變化,認為整個宇宙是大化流行,是「革故鼎新」、「變化日新」、「與時偕行」的無限辯證運動過程,書中隨處可見有關辯證發展這方面的論述,如每卦六爻的轉化、從乾卦到未濟卦的周期性運轉等。如《易·革卦》:「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周人鑒於殷周鼎革的教訓,意識到「天命靡常」和「小人難保」,統治者不僅要「順乎天」,而且要「應乎人」。強調要實施變革以應天命,從而「靜德保民」、「以德配天」。可見,周人在宗法宗教中滲透著很大的人文成分,其天命觀透出理性成分。
2、《周易》最著名的哲學命題
《周易》中關於變化發展的最為著名的哲學命題有「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剛柔相易」、「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等。如《繫辭》所言:「變化者,進退之象也」;「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這些均體現出變革創新的積極進取精神。同時,《周易》中體現出的積極進取並非一味強求,而是守中守正,不走極端。如《周易》六十四卦中有一卦六爻皆吉,就是謙卦,其辭大倡謙風:「天道虧盈而兼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我們現在經常提到的「憂患意識」,最早的出處就是《周易》。《繫辭》說:「《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大意是說,作《易》之人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面對當時矛盾衝突混亂失序的困境,焦慮不安,憂心如焚,力求通過客觀冷靜的研究找到擺脫困境的出路,撥亂反正,轉危為安。幾乎可以說,《周易》就是一部憂患之書,既要樹立起堅定信念,同時又面對現實困境進行清醒的理性分析,以憂患之心去思憂患之故,從而找出脫困的具體方法。《周易·乾》中的「夕惕若厲」和「或躍在淵」,正是這種憂患意識的形象表達。白天精神抖擻地做事,晚間怵惕思省,今人常說的「朝乾夕惕」即由此而來;而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就是身處高位者、事業即將成功者必須具有的謹慎戒懼之心。
3、《周易》兩條基本原則
荀子曰:「善為易者不佔。」這說明在荀子所處的時代,《周易》就開始由卜筮之書轉變為分析矛盾、解釋世界、指導生活的哲學依據。朱熹曾說,《周易》有兩條基本原則,一是「流行」,二是「對待」。所謂「流行」,即過程;所謂「對待」,即矛盾之對立統一。整個宇宙,無非是過程的推進、矛盾的演化,這樣簡明、透徹的總體觀照,對於萬事萬物便可舉重若輕、遊刃有餘了。在《周易》的基礎上,經過歷代思想家、哲學家的清理批判、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嚴肅、有民族特色、陰陽變易的邏輯理論體系,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文化進程。
綜上所述,《周易》是中國神秘文化的一部總經典,「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繫辭上》)。今人又從科學、哲學、倫理學、政治學、歷史學、美學、文學等各個方面去詮釋它,可見其生命力之頑強與旺盛。無論是從其形成,還是從其對中國文化的歷史作用,抑或是從其對當今社會的影響而言,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此文系作者為第七屆周文化學術研討會(周易文化專題研討)提交的徵文]
推薦閱讀:
※關於友誼的傷感句子
※關於父愛母愛的名言
※[轉載]關於走地大球玩法的一些心得_裸奔的蝸牛_Mr
※關於判官崔鈺的資料
※(10)關於哥特式、巴洛克以及洛可可三種風格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