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專心致力於最根本的東西
【原文】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2弟3,而好4犯5上6者,鮮7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8。君子務9本,本立10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11之本與12!」
【譯文】有子說:「這個人為人能繼承先人之志,而且所繼承的東西亦有次序、順序;但他卻宜於約束使先人留下來的東西合規範,這樣的人太少了。如果不約束使先人留下來的東西合規範,而隨自己意思作亂、亂作者,也是沒有這種情況的。作為一個君子,是專心致力於最根本的東西的;最根本的東西能夠樹立起來,道路也就生出來了。能繼承先人之志,而且所繼承的東西亦有次序、順序;那麼這就是能使人相互親愛的最根本的東西了。」
【說明】孔子在作了歡迎詞之後,有若就上堂主持。這第二節便是有子對孔子的評價。「孝弟」而能「犯上」者,是指在繼承先輩留傳下來的學問時,能夠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能敢於規範、批評先輩留下來的某些不好的東西。要有選擇地繼承和學習,若是統而收之,則糟粕不能去,而精華亦將埋沒其中。孔子很清楚,若是毫無保留地學習先輩的東西,那社會就不會發展,人類就不會進步。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人類的思想也在不停地變化,前進;所以,孔子是有選擇地約束和規範、繼承先輩留下來的學問的。因為只有這樣有選擇地繼承先輩留下來的學問,才能立起「仁」的根本。所以,我們在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時,也要有選擇地繼承,適合時代發展的就繼承,已被時代所淘汰的就拋棄。比如說,土葬風俗已不符合時代的發展,我們就不要再繼承了。而建立和諧社會,建立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的關係的思想,我們就要繼承。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除了和諧這條道路,不可能有其它道路。
什麼叫「本立而道生」呢?就是最根本的東西要立起來,最根本的東西是什麼?做人!我們是人,但很多人不懂得做人,而有著禽獸般的思想和行為,有的甚至連禽獸都不如。所以我們要學習做人的知識,盡量做好一個人。這個根本的世界觀、價值觀樹立起來了,人生的道路自然也就產生了。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古人的學習是為了學做人,那麼現代的學生是為什麼來學習呢?是為了學技能,是為了得到若干畢業證、等級證書。拿到各種畢業證、等級證書後,似乎就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得到一份好工作了。可是畢業證僅僅是塊敲門磚,門敲開後,這塊磚就被扔掉了。由於不懂得做人,故而大學畢業後仍然不知道自己的人生道路是什麼。有的即使當了教授、專家,亦不懂得做人。這些人,最後獲得的只能是一個失敗的人生。因此,現代教育應該是中小學時學習做人,到大學時再學技能,再複雜的技能也不過是一兩年的功夫,也比不上學習做人重要。
——————————————————
【注釋】1.有子:又名有若;孔子晚年弟子。姓有,名若,字子有。春秋末魯國人,少孔子三十三歲。
2.孝:《書·太甲中》:「奉先思孝;接下思恭。」《書·文侯之命》:「追孝於前文人。」《詩·小雅·天保》:「吉蠲為饎,是用孝享。」《詩·大雅·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維則。」《詩·大雅·文王有聲》:「匪棘其欲,遹追來孝。」《詩·周頌·載見》:「率見昭考,以孝以享。」《論語·學而》:「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禮記·大學》:「孝者,所以事君也。」《禮記·中庸》:「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孟子·梁惠王上》:「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這裡用為能繼先人之志之意。
3.弟:甲骨文字形,象有繩索圍繞於「弋」,象豎立有杈的短木樁。繩索捆束木樁,就出現了一圈一圈的「次第」。本義:次第。《詩·小雅·蓼蕭》:「既見君子,孔燕豈弟。」《管子·小匡》:「長者言愛,幼者言弟。」《禮記·大學》:「弟者,所以事長也。」《呂氏春秋·原亂》:「亂必有弟。大亂五,小亂三。」《說文》:「弟,韋束之次第也。」這裡用為有次序、有順序之意。
4.好:《詩·鄭風·緇衣》:「緇衣之好兮。」這裡用為便於,宜於之意。
5.犯:通范。《論語·泰伯》:「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墨子·備蛾傳》:「軸間廣大,以圉,犯之,融其兩端以束輪。」於省吾新證:「犯應讀作范……此言軸間廣大,以圍范之,融其兩端以束輪。」《孟子·離婁上》:「君子犯義,小人犯刑。」《逸周書·文傳》:「土可犯,材可蓄。」這裡用為約束使合規範之意。
6.上:指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如父、兄或上司等,亦指前輩古人。
7.鮮:《書·立政》:「休茲知恤,鮮哉!」《書·畢命》:「世祿之家,鮮克由禮。」《詩·邶風·新台》:「燕婉之求,籧篨不鮮。」《詩·鄭風·揚之水》:「終鮮兄弟,維予與女。」《詩·小雅·蓼莪》:「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詩·大雅·抑》:「不僭不賊,鮮不為則。」《詩·大雅·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論語·學而》:「巧言令色,鮮矣仁!」《爾雅·釋詁》:「鮮,寡也。」郭璞註:「謂少。」《禮記·大學》:「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荀子·哀公》:「舍此而為非者,不亦鮮乎?」這裡用為很少之意。
8.未之有也:是未有之也的倒裝句,意思是「沒有這種情況」。
9.務:《書·康王之誥》:「富不務咎,厎至齊信。」《管子·立政》:「君之所務者五:一曰山澤不救於火。」《論語·雍也》:「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戰國策·秦策一》:「欲富國者,務廣其地。」《荀子·解蔽》:「法其法以求其統類,以務象效其人。」《呂氏春秋·察今》:「非務相反也。」這裡用為專心致力於某件事之意。
10.立:《書·皋陶謨》:「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詩·周頌·思文》:「立我烝民,莫匪爾極。」《易·恆·象》:「雷風恆,君子以立不易方。」《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廣雅·釋詁三》:「立,成也。」這裡用為樹立、自立之意。
11.仁: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觀念。其核心指人與人相互親愛。孔子以之作為最高的道德標準。《詩·鄭風·叔于田》:「豈無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老子·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論語·學而》:「巧言令色,鮮矣仁!」《禮記·經解》:「上下相親謂之仁。」《禮記·儒行》:「溫良者,仁之本也。」《韓非子·解老》:「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禮記·喪服四制》:「仁者,可以觀其愛焉。」《說文》:「仁,親也。」《春初·元命苞》:「仁者,情志好生愛人,故立字二人為仁。」這裡用為建立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的關係之意。
12.與:(yu於)通「歟」,古漢語助詞,表示疑問,用法跟「乎」大致相同。《論語·泰伯》:「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論語·先進》:「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庄者乎?」《禮記·中庸》:「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
推薦閱讀:
※這20種東西孩子吃了就糟了??家長都要警惕!
※男女都離不開的東西
※盜墓賊還有行規?有些東西即使再好,他們都不拿,這是為何?
※周總理對這件東西愛不釋手,要買錢卻沒帶夠,說了一句話嚇壞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