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近代中外神經外科發展概要

顧建文,神經外科教授,解放軍306醫院院長

神經外科是醫學中最年輕、最複雜而又發展最快的一門學科。究竟起源於何時,翻開浩如煙海的史前資料及考古佐證很難統一。公元 220~265年,一代神醫華佗就有為病人剖顱治病的歷史。1879年,Mac Ewen在英國格拉斯哥第一次正式進行開顱手術,他為一患者成功切除了左前顱凹扁平狀腦膜瘤,獲得了良好的效果。神經外科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是在19世紀末神經病學、麻醉術、無菌術發展的基礎上誕生於英國,它的初期發展與成熟是在20世紀初之後的美國。

神經外科初期發展走過一段曲折艱難的歷程,此中有許多神經外科醫師和其他醫學人士的執著努力和追求,他們一些人後來成為神經外科的宗師,他們不朽業績永遠銘記於世界醫學史中。

Havey Cushing是神經外科學史上一位傑出的神經外科手術技術革新家。1917年他首先提出了神經外科手術操作原則,設計使用了銀夾止血,電凝止血,並首先提出術畢縫合硬膜與帽狀腱膜,使腦手術死亡率大幅度降低,在神經外科發展初期做出巨大成就。

  

Dandy在1918年發明「腦室空氣造影術」,從而大大地提高了腦部病變的定位診斷,使手術成功率倍增,死亡率及致殘率大為下降。

1927年葡萄牙人Moniz發明了「腦血管造影術」,根據腦血管造影的血管形態改變和位置變化來判斷顱內病變的部位和性質,使診斷更為準確,為現代腦血管病的診斷及外科治療作出了不朽的功績。

  

1920年3月12號在美國Boston Peter Bent Brigham醫院成立了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神經外科機構:神經外科醫師學會(The Society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這個世界上第一個神經外科中心,Cushing長期擔任主任,各國神經外科醫師慕名前往進修學習並很多成為一代泰斗,可以說這裡是現代神經外科醫師的搖籃。

1968年瑞士Yasargil教授首先開展了在顯微鏡下進行神經外科手術的先河,打破了一個又一個手術禁區,是神經外科史上一項重大技術革命。

  

1970年Hounsfield在神經放射學上作出了一項劃時代的發明,即電子計算機X線體層掃(CT)。這種非創性檢查診斷技術使神經外科診斷和治療水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境界。

80年代初另一項診斷技術--核磁共振影像技術(MRI)用於臨床,彌補了CT在神經外科疾病診斷的不足,對腦血管病變、後顱凹病變,特別是脊髓病變顯示了極大的優越性。MRI在神經外科疾病診斷和治療中的應用帶來了神經外科又一大飛躍。

70年代初期,集神經影像學、神經外科手術學和神經病學我一體的介入神經放射學誕生,它使許多神經外科以往認為不治和難治之症,如巨大、位於功能區和手術難以到達的腦或脊髓血管畸形,顱內巨大動脈瘤等疾病得到有效的治療,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

  

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是此後發展的又一新的治療方法,它利用電子計算機及立體定向確定顱內靶點,選擇多組小劑量放射線在顱內靶點聚集,使病變局部產生有破壞力的放射劑量。最為著名的是瑞典生產的Leksell立體定向r-單位,或稱r-刀,可用於功能性神經外科疾病、顱內腫瘤及血管畸形等病變的治療,危險性極小。

隨著現代電子計算機等技術的發展,使神經外科在新的世紀里進入了一個斬新的世界。未來是計算機和基因工程的時代,神經外科以及整個生命科學都將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

據史書記載,公元 220~265年,一代神醫華佗就有為病人剖顱治病的歷史。在舊中國,我國神經外科事業幾乎是空白,據記載,30年代初期,北京協和醫院曾一度做過腦外科手術,但病例、病種很少,20年間僅發現50例腦瘤。那時僅僅少數幾個普外醫生兼做腦手術,他們是北京的關頌濤、趙以成,上海的沈克菲,湖北的裘法祖,西安的張同和等。特別是趙以成教授可謂是開創我國神經外科的先驅。趙以成教授1934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1938年曾留學加拿大蒙特利爾神經病學研究所,師從著名的神經外科專家 Penfield教授,從事神經病理及神經外科臨床研究,1940年回國後一直從事神經外科工作,直到1974年辭世。

  

1952年趙以成教授受衛生部委託組織了全國第一個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培訓班,培養了許多神經外科骨幹力量,我國著名的神經外科專家王忠誠、薛慶澄等人均師出此班。1952年趙以成教授率先在天津市立總醫院創立神經外科,趙以成1929年在燕京大學取得了醫學預科學位之後,直接進入北京協和醫學院完成了他的「八年制」醫學教育,並與1934年畢業。在學期間,他學業有成,畢業之後,他在協和普通外科完成了2年的助理住院醫師培訓。之後,他被選中成為神經外科的研究員,在那裡接受了神經病學、神經病理學、神經精神病學、骨科學、泌尿外科學和耳鼻喉科學等全面的培訓後,成為神經外科專業的助理住院醫師。在艱苦的求學時間,他的另外一個最大收穫是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一位協和畢業生和傑出的婦產科醫師,並喜結連理。他們在同學看來彼此般配,非常理想,成為了一生的伴侶。1934年畢業後,他在普通外科被評為優秀住院醫師,在1937年以一篇耳鼻喉科的研究論文在協和獲獎,並在同年試驗成功了用電子器械進行無菌腸道吻合手術。1938年,在洛克菲勒獎學金的獎勵下,他得以前往加拿大蒙特利爾深造。

  

 

在蒙特利爾神經科學研究所的一年,趙以成作為一名神外專科 fellow和助理住院醫師,在 Wilder Penfield教授的指導下進行訓練。 Penfield教授不僅把他當作大機構的一員,而且視這個遠涉重洋而來的年輕人為自己家庭的一員,熱情與其分享生活之道,仔細指導臨床工作,非常友好。

趙以成研究出了用羊膜防止手術粘連的新方法,返華之前,又還拜訪了美國的八家神經外科中心,就在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之前,他設法平安回到祖國。 1952年,趙以成調入天津市總醫院,並在那裡建立起了中國第一個獨立的神經外科。1954年,中央政府根據需要將他調回北京,於同仁醫院主持組建神經外科中心。趙以成請薛慶澄留在天津主持工作,與王忠誠前往北京。在北京市衛生局的指示下,這個中心壯大起來並於1958年遷入宣武醫院,並於1960年在這家醫院建立起了北京神經外科研究所(Beijing Neurological Institute)。在那裡,趙以成將神經外科分成四個專業組,包括腫瘤、外傷、小兒神外和雜症。並配以設備比較先進的神經病理、神經生理、神經生化、神經解剖與組織培養實驗室等輔助科室,提高了臨床水平。宣武醫院和其神外研究所很快成為了中國最大的神經外科核心團隊。成立了神經外科及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他均任第一任科主任及所長,他為我國神經外科的創建做出了傑出貢獻,是我國神經外科的主要創始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給我國神經外科事業帶來勃勃的生機。1952年,在中央衛生部的直接委辦下,在天津由趙以成教授組織了全國第一個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培訓班,抽調來自全國各地的十餘名優秀青年醫師參加,他們是韓哲生、曹美鴻、薛慶澄、王忠誠、 蔣先惠、李秉權、易聲禹、孫文海、鄭廣義等。他們學成後分赴我國各地開展神經外科,他們中的不少人都成了各地區神經外科學術帶頭人,使我國的神經外科隊伍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先後在天津、北京、上海、西安、瀋陽、湖南、湖北等地分別成立了神經外科專門機構。1952年,趙以成教授率先在天津市立總醫院創建了我國最早的腦系科(包括神經外科和神經內科),趙以成教授任科主任。已故著名的神經外科專家薛慶澄教授當時任副主任,後任科主任,他一直在天津總醫院開展神經外科醫療與科研工作,潛心研究,主編《神經外科學》專著,並於1981年組建了天津市神經病學研究所,並參加了創辦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學會及中華神經外科雜誌的工作,為新中國神經外科的創建和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1954年趙以成教授在北京醫學院附屬醫院成立神經外科,趙以成教授任科主任,蘇聯基輔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 A. N. APYTHOHOB任專家,屆時王忠誠從天津市立總醫院調至北京,蔣大介也由上海第一醫學院調至北京,他們共同創建了神經外科。1955年該科由北京醫學院附屬醫院遷至北京同仁醫院,設病床60張。 1958年該科又由同仁醫院遷至北京宣武醫 院,病床擴大到110張。1960年3月在宣武醫院建立了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這是我國第一個神經外科研究機構,從此展開了神經外科臨床與基礎研究相結合的新時期。當時,趙以成教授任所長,王忠誠任副所長,後任所長至今。為了適應神經外科不斷發展壯大的需要,1982年4月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暨神經外科從宣武醫院再次遷址至目前的北京天壇醫院。當年的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歷盡蒼桑,日益壯大,如今已成為擁有300張神經外科病床,100張康復病床,14個基礎研究室,專職人員約500人,分臨床與研究兩大部分,設備先進,人才濟濟,她不僅是中國和亞洲最大的神經外科研究所,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數的。該所被衛生部指定為全國神經外科培訓基地,30 余年來,為全國培養了兩千餘名神經外科骨幹力量。1982年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被定為世界衛生組織(WHO)神經科學研究協作與訓練中心。至今該所已 積累了顱內腫瘤手術病例 17000餘例,顱內動脈瘤手術病例1000餘例,顱內動靜脈畸形手術也已超過1000例,目前這裡可以開展各種高難手術。特別值 得提出的是:王忠誠院土在腦幹腫瘤的顯微手術切除方面有獨創的研究和豐富的經驗。多少年來,腦幹都被視為手術禁區,而今王忠誠教授已採用顯微手術切 除腦幹腫瘤340餘例,死亡率不足1%,許多良性腫 瘤,如海綿狀血管瘤、血管網狀細胞瘤、結核瘤等可得 到完全治癒,惡性者也能改善生存質量及延長生命,對於腦幹腫瘤治療的重大突破標誌著我國神經外科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作為新中國神經外科主要創始人之一的王忠誠教授,對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的建立與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50年代初期,我國著名的神經外科專家史玉泉教授率先在上海華山醫院創建了神經外科及其以後成立的上海醫科大學神經病學研究所,曾任該科主任及該所所長。史玉泉教授醫術精湛,在腦血管畸形分類方面有其獨到的研究,血管畸形「史氏分類法」已為 國內外公認,上海華山醫院也作為世界衛生組織( WHO)神經科學協作與培訓中心,曾舉辦多期神經 外科進修班,為全國培養了許多神經外科骨幹力量,為我國神經外科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地方神經外科發展的同時,我國解放軍系統亦湧現出一支神經外科新軍,被稱為「紅軍博士」的塗通今教授,1951年8月曾作為新中國第一批留學生被派往前蘇聯莫斯科醫學院布爾登科神經外科研究所專攻神經外科專業,並獲得了博士學位。1956年回國後,曾任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校長,到任後他很快組建了神經外科,並逐漸發展成為全軍神經外科訓練中心,培養了許多神經外科骨幹力量。我國另一位著名的神經外科專家段國升教授,早在50年代中期即開始從事神經外科工作,對顱腦火器傷、脊髓外傷與腫瘤等的治療具有豐富的經驗,他對我國的神經外科發展做了許多開拓性的工作。至此,在我國形成了以北京、天津、上海為中心的神經外科臨床、教學與科研基地。京、津、滬地區神經外科的發展,帶動了全國。

  

至1994年底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地市級大中型以上醫院都已建立了神經外科專科,大部分縣級醫院成立了專業組或有兼職醫生,目前我國神經外科專科醫師人數已由解放初期的十幾人發展至今約8000餘人,其中,主治醫師職稱以上者已達3000餘名。

隨著神經外科事業的發展與學術交流的需要,經王忠誠教授倡導於1986年4月正式成立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學會,在北京舉行了第一次會議,選舉產生由15人組成的常務委員會,並推選王忠誠教授為主任委員,史玉泉、薛慶澄、段國升教授為副主任委員,塗通今教授為名譽主任委員,馮傳宜教授為顧問。在此之前,1985年2月由王忠誠教授主編,經國家科委,中國科協及中華醫學會批准創刊了 《中華神經外科雜誌》,開闢了神經外科學術交流園地,由於《中華神經外科雜誌》能反映本學科的先進水平和重要進展,信息量大,有較強的指導性,深受廣大神經外科工作者歡迎。 在五六十年代,我國的神經外科事業處於創業和起步階段。當時既無專業書籍,又無手術經驗,更無先 進設備,我國老一輩神經外科創業人,他們邊干邊學, 從事創造性勞動。在神經外科先驅趙以成教授指導 下,王忠誠全身心地致力於神經外科的創建與發展, 刻苦鑽研,認真總結了 2 522例腦血管造影經驗,於1965年出版了我國第一部《腦血管造影術》專著,並獲全國科技大會獎,這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教材, 1965年蔣大介、陳公白編著的《神經外科手術學》問世。兩書的出版為我國年輕的神經外科工作者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在70年代,王忠誠教授又集中精力研究顱腦外傷、顱內腫瘤、腦血管病及脊髓疾病,認真總結了9313例顱腦外傷, 4059例顱內腫瘤和 1500餘例脊髓病變的診治經驗,主編了一套《神經外科學》, 1974年正式出版了第 1卷,第 2、 3卷分別於 19 7 9年和 1983 年出版,這無疑又給廣大神經外科工作者提供了一套寶貴的學習教材,推動了我國神經外科的普及與提高70年代末至80年代,是我國神經外科全面發展和提高階段。

  

顯微神經外科的開展使我國腦血管病的外科治療有了一個較大飛躍。1986年中華神經外科 學會在北京舉辦了「全國神經外科新進展講習班」,「腦動脈瘤顯微手術專題會」、「全國顯微神經外科專題會」及「全國腦血管病專題會」的召開,對顱內動脈瘤、腦動靜脈畸形等疾病的顯微外科治療起到了推動作用,史玉泉教授提出的腦血管畸形的「史氏分類法」在國內外得到公認。顯微外科技術的應用,擴大了手術領域,提高了難度較大的顱內複雜病變手術成功率。近年來,在國內一些大的神經外科中心已將顱內動脈瘤的手術死亡率降至2%左右。王忠誠教授積累千餘例顱內動脈瘤手術病例的寶貴經驗,引起了國內外同行極大關注,是世界上極少數上千例顱內動脈瘤手術的著名醫師之一。 隨著數字減影技術( DSA)及磁共振血管形像 ( MRA)等技術在我國的引進,血管內治療技術在我國相繼開展。對於腦重要功能區或深部巨大的動靜脈畸形,近年來已從單純手術發展到先栓塞後切除,或直接栓塞治癒,大大減少了術中出血或術後致殘的發生。在開展這項技術的同時,我國學者還對栓塞材料精心研製,實現了微彈簧圈的國產化,極大地方便了病人。目前我國神經外科血管內治療隊伍不斷擴大, 治療中心已在北京、武漢、上海、天津、哈爾濱等地形成,相信此項技術在我國會更加成熟,將會有更多的 腦、脊髓疑難血管畸形得到較好的治療。

立體走向放射外科技術,對於手術難以達到的腦深部腫瘤,特別是小腫瘤和腦血管畸形獨具療效,包括X一刀、γ 刀等,我國自1993年先後在上海、廣 州、洛陽、北京、山東等地引進了10餘台γ 刀。到目前為止,對各類顱內疾患(包括腫瘤及 AVM)治療已 達4000餘例,初步結果表明,γ 刀安全有效,痛苦少,但亦存在一定局限性,由於剛剛開展此項技術,還缺乏經驗,觀察時間亦很短,對治療後的早期反應及 遲發反應及遠期療效還有待進一步觀察和總結。自80年代中、後期,我國神經外科對外交流日益增多,不少學者的學術論文刊登在世界權威性神經外科雜誌上。1977年王忠誠教授首次帶領我國學者參 加世界第六屆神經外科學術會議,讓世界更多地了解 中國的神經外科的發展。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我國每年都派出不少年輕的神經外科醫師到國外學習和研究神經外科理論與技術,同時亦有不少國外學者來中國講學交流,可以說中國神經外科正逐步與世界接軌。

來源:醫學科普


推薦閱讀:

民意影響法律,漏洞玩弄法律,技巧擺脫法律,權力踐踏法律,哪個對中國推進法制進程的破壞更大?
唐山ll眾多人文自然景觀,讓歷史如此清晰
春天應該做些什麼?
鐘鳴鼎食,鬱郁人文
關於讀書,請你丟掉對書本的敬畏感

TAG:人文 | 發展 | 近代 | 神經 | 神經外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