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督教
1980年代以後,中國大陸政府調整了宗教政策,包括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宗教才重新開始正常的崇拜活動。自此基督教信徒數目增長顯著,特別是在一些省份,基督教信眾的數量甚至超過其它宗教。不過,儘管憲法強調任何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但是從中國政府的宗教事務管理辦法不難看出,跟西方的基督教國家相比,政府對中國的信徒和神職人員還是有不少的限制。[來源請求]
歷史- 主條目:中國基督教史
基督教入華的傳說
- 使徒多馬的傳說:當使徒保羅啟程將福音帶給西方,做 「外邦人的使徒」的時候,使徒多馬則向東方進發,將福音帶到中國、印度等地,後于歸途中在東印度殉道。
- 使徒巴多羅買的傳說:一同來東方傳福音的有多馬和巴多羅買二人,多馬去了印度,而巴多羅買則來到中國。
- 初期教會逃難來華的傳說:公元65年,羅馬皇帝尼祿迫害基督徒,70年耶路撒冷被毀,四散逃難的基督徒當中,有部份來到東方,僑居中國。以上三種傳說都指同一時期,即公元65-70年,是東漢明帝永平年間的事。這期間的基督徒多為猶太人,福音主要靠口傳,新約聖經尚未誕生,至於舊約聖經被帶來中國的可能性也不大。
- 敘利亞教士的傳說:東漢時代,有敘利亞教士二人,藉學習養蠶治絲,來到中國傳教。
- 三國時代鐵十架的傳說:明朝洪武年間在江西廬陵掘得大鐵十字架,上鑄赤烏年月(即三國孫吳時代,由公元238-250年)。鐵十架上的對聯可解作對基督的頌讚:「四海慶安瀾,鐵柱寶光留十字;萬民懷大澤,金爐香篆藹千秋」。假如鐵十架真是基督教遺物,那麼可以推測基督教在三世紀曾偶傳至中國。
] 唐朝
基督教 傳入中國最早的確切記載是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敘利亞僧人阿羅本到達長安 。阿羅本帶來的是基督教的一個當時認為是 異端 的派別,來華後被稱為景教(聶思脫里派)。 會昌5年(845年)唐武宗篤信道教,下旨禁止佛教等宗教傳播,至此基督教在中國終止了傳播。
元朝與明朝元朝時基督教又再次傳入中國。 1289年, 方濟各會神父從歐洲來到中國。在北京和泉州等地發展了一批蒙古人和色目人入教。同時景教也與天主教競爭。(見也里可溫教)。
清朝
近代
由於基督教教義強調只能拜耶和華上帝,不能拜其他偶像,因此與"祭奠祖先"等很多中國傳統習俗產生了很大抵觸,使得基督教之前在中國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播和發展,直到後來來中國傳教的剛恆毅(1922年-1932年)與雷鳴遠神父向教宗解釋中國人祭祖敬孔禮並不違背教會的信仰,中國人這麼地做是為了向已亡的父母和祖先表達尊敬。教宗碧岳十二世因而在1939年12月8日刪除了祭祖敬孔的禁令,才解決了這一問題。(彭育申,2000)
中華民國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保障了宗教自由,加上當時很多革命人士以及支持革命的人也是新教徒(例如: 孫文 、宋教仁、廖德山,以至後期的蔣中正和張學良等),因而在民國初期新教的發展比清朝時好。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同年底蔣中正與宋美齡完婚,宋家是基督教家庭,蔣中正也為此受洗為基督徒,也成為中國史上第一位正式信奉上帝的領導人,由於國家領導人信奉的關係,新教在中華民國的發展變得相對寬鬆順利許多,甚至政府還給予某種程度的支援與鼓勵發展。
抗戰時期,因為戰爭,男性大多參軍,外國傳教士被抓進集中營,為了延續教會事工,中華聖公會決定在香港按立一位女性(李添嬡女士)成為牧師,然後派往澳門赴任,成為全世界第一位被按立的女性牧師。中華聖公會的決定引起當時全世界教會的反彈,因為過去女性從來沒有擔任過教會內任何重要職位。在普世聖公宗其他教省要求之下,該位女牧師被逼辭去牧師職位;另一方面,中華聖公會努力斡旋,陳明當時中國形勢的險峻。最後,中華聖公會的決定終於得到普世聖公宗及其他教省的認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目前全國性的三自愛國組織有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以及中國基督教協會。
現在,在中國大陸各省中,基督教信徒在人口中比重較高的是安徽、浙江、福建、河南、上海以及江蘇。基督教在中國大陸大約有1600萬信徒在向政府登記的宗教場所中聚會。一些信徒自發組織,在一些沒有進行合法登記的場所中進行聚會。在這些沒有登記的宗教場所中聚會的中國基督徒數目不詳,自稱在1.2億—1.4億之間,這些教會自稱為「家庭教會」,西方也稱之為「地下教會」。 2010年8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等機構在第三屆當代中國宗教論壇上發布2010年《宗教白皮書》。書中宣稱「我國現有基督教徒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8%,總數估計為2305萬人」。[1]
各地基督教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因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殖民地背景,當地的基督教發展要比中國大陸廣泛深入的多。不管是基督教普及程度還是教徒在人口中的比例都遠遠高於中國大陸,甚至教徒比較集中的省份。因為特別行政區的立法和司法機構跟中國大陸沒有直接關係,所以在保障宗教自由方面按照原殖民地時期的模式。因此在特別行政區可以看到神職人員的傳道活動。各種教派在這些地方也可以有自己的機構和信徒。
四川最早進入四川的基督教新教傳教士,是英國倫敦會的楊格非(Griffith John)和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他們於同治七年(1868年)經湖北進入四川,遍游全省,對各地進行考察。從此到1949年12月為止,先後入川的傳教士共計1808人。其中來自英、美、加三國的傳教士,佔全體傳教士的93%。傳教士人數在全國排位第四。
北京- 主條目:基督教在北京
基督教新教傳入北京,始於1861年倫敦會的醫療傳教士雒魏林(William Lockart)。數年之內,英國聖公會、美北長老會、公理會和美以美會等英美差會均在北京得以立足[2]。北京的基督教在1900年的庚子事變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但是在20世紀初經歷了較大的發展,成為英美教堂和傳教士集中的城市之一,興辦了燕京大學等眾多的教育、醫療設施;同時,北京也成為新興的華人自立教會(例如史家衚衕基督徒會堂)的重要基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由於中國共產黨政府所提倡的三自運動以及對無神論的廣為宣傳,使得基督教在北京的發展幾經波折。現在基督教在北京有逐漸恢複發展,基督教徒也逐漸成長,並且在家庭教會中聚會的基督徒人數明顯超過在登記教堂聚會的信徒人數[3]。
上海
位於鬧市區的西藏中路沐恩堂(原名慕爾堂)
- 主條目:上海基督教
上海的基督新教於1843年,即上海開埠的同一年,由英國倫敦會的傳教士麥都思傳入。此後,來自英美各教派的差會陸續進入上海,其中規模較大的包括美南監理會、美國聖公會、美南浸信會和美北長老會,均在19世紀傳入。它們興建眾多的教育、醫療以及慈善機構,例如聖約翰大學和滬江大學。許多全國性基督教團體機構,都將總部設在上海。在華最大的差會中國內地會雖然在上海並無重要的傳教事業,也將總部設在上海。20世紀上半葉,上海又出現不少華人創立的獨立團體,影響較大的包括地方教會(基督徒聚會處)、伯特利教會以及靈糧堂。目前上海有可統計信徒18萬多人(2002年),開放的基督教堂點164處,其中市區大多為建成多年的老教堂,被列為各級保護文物。上海聖三一堂為中國基督教兩會駐地。
安徽- 主條目:安徽基督教、天主教蚌埠教區、天主教蕪湖教區、天主教安慶教區和天主教屯溪監牧區
安徽省的基督新教由中國內地會於1869年首先傳入,此後陸續有其餘8個西方傳教差會來到安徽省,其中絕大多數來自美國,並且以南京為基地發展到安徽。在1920年代以前,安徽省屬於基督教勢力比較薄弱的省份。1920年代和1930 年代,基督教在安徽取得較大發展,1949年,安徽省基督教信徒42625人,其中中國內地會和長老會的信徒超過1萬人,均主要分布在北部淮河流域[4]。雖然在1950年代教堂從600多處下降到60多處,文革期間又全部關閉,但是自文革後期,安徽的地下基督教活動大規模興起,基督教信徒迅速增加,現在該省的基督徒人數大約有200萬,仍以北部為主。
安徽省的羅馬天主教設有3個教區:天主教蚌埠教區、天主教蕪湖教區和天主教安慶教區,以及1個宗座監牧區:天主教屯溪監牧區。安徽省的天主教在1949年以前大約有5萬多人,目前人數幾乎沒有發展,人數仍然保持在6萬人的規模,而其中還包括了1950年代自江蘇省劃入的碭山縣和蕭縣這2個天主教徒眾多的縣份。主要安徽省的天主教大部分分布在北部的蚌埠教區。天主教愛國會將3個教區合併為安徽教區,未得到梵蒂岡方面的承認。
蕪湖、碭山、安慶等地的天主教堂已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浙江- 主條目:溫州基督教、杭州基督教和寧波基督教
基督新教於1843年由美北浸禮會傳教士瑪高溫首先傳入浙江的寧波。寧波是五口通商開放的第一批港口,為受到英美差會重視的早期傳教基地,此後陸續有美北長老會、 英國聖公會、循道會、基督徒會、神召會、等傳入,並從寧波傳入浙江各地。在中國最大的傳教差會中國內地會,由曾在寧波傳教的戴德生創立,1866年該會第一批傳教士來華,即將第一個傳教站選擇在浙江省會杭州。不過,浙江南部的溫州地區成為內地會、循道公會以及地方教會在中國傳教最成功的地區之一[5]。到1949年以前,僅溫州地區已經有7萬多基督教信徒,佔全中國的1/10。在文革以後,寧波百年堂是中國第一所恢復開放的基督教堂。今天,浙江省的基督教徒約有160萬,溫州地區占其中半數,常被稱為「中國的耶路撒冷」。杭州市基督徒以蕭山區最為集中,而寧波地區基督徒以慈溪市較為集中。2005年杭州市復建了由內地會創建的崇一堂,為目前中國最大教堂。
福建
福州花巷堂(原衛理公會尚友堂)
- 參見::分類:福建基督教
福建省的基督新教於1842年傳入廈門,數年後建成中國大陸第一座供華人做禮拜的基督教堂新街堂,被稱為「中華第一聖堂」,現仍在使用,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6]。此後,歸正會、倫敦會和英國長老會進入廈門,而美國公理會差會、美以美會差會和英國聖公會先後傳入福州[7],並分別從廈門傳入福建南部,並從福州傳入福建其他大部分地區,成為福建省的幾大主流教派。20世紀初閩南的三大教派以及閩北的公理會均加入中華基督教會。傳教最為成功者為美以美會(1939年更名衛理公會),總部設於福州倉山天安堂。1949年福建省基督新教信徒超過10萬。
目前福建省基督教信徒人數為68萬,其中福州市超過20萬人,而其中福清市約有10萬人。
有不少著名的中國教會領袖來自於福建省,例如宋尚節、倪柝聲和王載。
福建省的羅馬天主教自明代傳入。主要的傳教修會為西班牙的多明我會。
江蘇
- 主條目:南京基督教新教和蘇州基督教
在太平天國時期,曾有若干傳教士前來訪問,但是基督教新教在江蘇省的永久性傳教事業開始於1867年(不含上海市)內地會傳教士童跟福(G.Duncan)進入南京(後來轉交給新來的其他差會),次年戴德生親赴揚州,而引發揚州教案[8],1868年,美南監理會差會得以正式在蘇州立足。此後,基督教新教約有30個教派陸續傳入江蘇省,其中傳教規模最大的包括美南長老會和美南監理會,前者是在江蘇北部的主要傳教差會,曾經在清江浦(淮安)開設仁慈醫院;後者的傳教在太湖流域,在蘇州曾開辦有東吳大學、博習醫院等著名機構。
目前江蘇省的基督新教教徒約為160萬人,大部分集中分布於北部(宿遷、淮安、鹽城、徐州、連雲港5市)以及南京市。1958年以後,江蘇多數教派舉行聯合禮拜。在一些城市裡,仍沿用過去傳教士所建的老教堂,如南京的聖保羅堂、莫愁路堂(原中華基督教會漢中堂),蘇州宮巷堂(樂群社會堂)、蘇州聖約翰堂和使徒堂(思杜堂),但是亦新建了一批大型教堂,如蘇州獅山堂。
南京是在1949年以前西方傳教士超過100人的少數中國城市之一,也是今天中國基督教的全國性中心之一。歷史上美北長老會、基督會、來複會均以南京為基地,再傳入安徽省。差會在此開設金陵大學、金陵女子大學和金陵神學院,後者是目前中國唯一的全國性神學院。愛德印刷公司和基督教社會服務機構愛德基金會也都設在南京。
河南山東青島江蘇路基督教堂
基督新教於1860年底由美南浸信會首先傳入該省的煙台。次年,美北長老會傳教士在登州(蓬萊)建立總堂。英國浸禮會亦傳入山東,後來以青州為主要基地。以上為在該省傳教較早而又最為成功的三個差會。1919年,山東的受餐新教徒人數居各省第二位,大部分集中於中部及東部一帶鄉鎮中,人數最多的縣份為平度縣(6801人),但是504名西方傳教士則大多居住在城市中(濟南和煙台超過80人)[9]。目前山東省的基督新教教徒約為90萬人。
廣東- 主條目:廣州基督教
廣東是基督教新教最早傳入的中國省份。1807年,倫敦會傳教士馬禮遜秘密進入廣州,作為東印度公司職員在廣州居留,從事聖經翻譯工作。此後,有20多個教派陸續進入廣東,其中規模較大的有:美南浸信會、美北長老會、巴色會、德國信義會、英國長老會以及美北浸禮會。1919年時,廣東的受餐教徒居各省第一位,為61262人[10]。1949年廣東有9萬基督新教信徒,仍屬於基督新徒較多的省份;目前可統計基督新教信徒30萬人,屬於增長較緩慢的的地區。廣東的基督徒以東部的客家人較多,主要淵源於瑞士巴色會的傳教活動。此外信徒中外來移民佔有相當的比例。
廣州市內主要沿用老教堂,大多為過去傳教士所建,如東山浸信會堂、逢源堂、芳村堂、救主堂;光孝堂和錫安堂系當年華僑回國創辦的教堂,沙面會堂系英國僑民教堂。深圳新建了大型教堂。
推薦閱讀:
※為什麼日本武士刀的製作那麼複雜,大概的價格是多少呢? 中國有什麼刀可以與之媲美么?
※機械制榫之粽角榫 | 中國木工愛好者
※萬國郵聯與中國
※慘遭打臉!美國鐵杆盟友突然公布南海歸屬中國的鐵證
※印度女人為什麼不嫁給中國人?說出原因還真是讓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