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穎:「空城計」中的管理哲學思想

  摘要:《三國演義》中空城計一段蘊涵了政治管理需要具備的管理智慧、管理科學、管理思想與藝術,其中包括:其一,政治領導實行溫情化管理模式;其二,政治組織實行系統化管理;其三,政治執行實行戰略管理,謀略制勝。現代管理者應知古而鑒今,學習和借鑒其中的管理思想。

  關鍵詞: 三國演義;空城計; 政治管理;以德服人;知人善用;謀略制勝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衝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教「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洒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洒掃,傍若無人,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眾官無不駭然,乃問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候。」  --引自《三國演義o第九十五回 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未來社會共同勞動的規模日益擴大,勞動分工協作更加精細,社會化大生產日趨複雜,管理水平的高低已經成為社會生產力提高的決定性因素之一。隨著管理科學的發展,政治系統的管理職能逐步發展起來,政治機器所進行的政治管理進一步受到大家關注。其實,政治系統自古就具有管理的職能和相應的政治管理行為,許多優秀名著中都不乏豐富的政治管理思想,這其中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三國演義》最具有代表性。《三國演義》作為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的小說,凝聚了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和寬博的民族智慧,它不僅包含了豐富的文韜武略,而且在另一個層面上蘊涵了政治管理需要具備的管理智慧、管理科學、管理思想與藝術,是一部以史為鑒、以史為鏡的巨著,值得探討其中深刻的價值,並將其運用到現代政治管理當中。下面就《三國演義o第九十五回 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中空城計片段分析分析這其中折射出來的政治管理思想。  一. 政治領導實行溫情化管理模式,以德服人  東漢末年, 黃巾農民起義聲勢浩大,其後更是三國紛爭、群雄並起、各路豪傑爭霸天下,時局空前動蕩與險惡。政治領導要想在這種錯綜複雜的局面中有效地發揮影響作用,樹立領導權威,還是需要取決於領導者的思想、觀念、學識、能力、品德、作風、言語及感情的恰當運用,以此來影響成員,實現其政治目標。  這一政治領導原則從一開始便奠定了《三國演義》全書「擁劉反曹」的思想框架。在《三國演義》中,自諸葛亮出山後,劉備就把軍政大權託付給諸葛亮,對其言聽計從,劉備集團的重要的軍事戰略、重大的政治決策都是由他來確定的。所以說,空城計的主角諸葛亮其實是蜀國後期事實上的最高決策者, 作者雖然對他的智慧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渲染, 但從根本上歌頌的卻是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道德節操。而依據儒家「內仁外禮」的正統思想, 《三國演義》對蜀國國主劉備劉備的道德品質持肯定態度, 並且通過文學的誇大和渲染而使其臻於完美。例如, 書中多次描寫百姓「焚香遮道」迎送劉備,反覆烘托其「仁君」形象,尤其是「劉玄德攜民渡江」一回,寫劉備從當陽撤退時,雖形勢危急,仍不肯拋棄隨行的十幾萬百姓, 更集中突出了他的「愛民」之仁。另外, 怒擲阿斗、白帝城託孤等典型事例對烘托劉備的道德形象也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為全書的「擁劉」立場奠定了基礎。  對領導人物的全方位刻畫以道德判斷為根本,可以說是《三國演義》在人物塑造上的一個顯著特色,也是對政治領導思想原則的一種文學化的表現形式。現代領導的的首要特徵是變統治力為影響力,統治力是靠權勢從外部驅使被領導者的力量,而影響力是靠信任和共識,從內部驅使被領導者的力量。因此, 在現代政治管理過程中, 作為政府的領導幹部,應當不斷加強自身的「官德」修養,自覺提升道德境界,以過硬的道德素質規範自身的管理行為,發揮良好的道德示範作用,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價值觀、政績觀。  二. 政治組織實行系統化管理,知人善用  在三國時代這樣一個極度動蕩的亂世之中求生存、謀發展,對  個軍事政治集團的綜合能力的要求是非常全面的,因此,從主觀願望來看,當時的領袖人物無一不重視人才、求賢若渴。而政治管理的組織過程就是通過分配任務、授予職權使不同的人為同一政治理想奮鬥,要想解決分工和協作問題,必須做好人才的「聚集」、「轉化」工作,這樣才能「釋放」出其最大的能量。  話說為何諸葛亮會上演這場空城計與司馬懿對峙,自然是由於他身為蜀國大臣基於各為其主自然與魏國勢不兩立,而諸葛亮和蜀國的淵源則不得不提及「三顧茅廬」這段千古佳話。劉備深知諸葛亮這樣的曠世奇才對於治國安邦的重要性,所以不惜一再尋訪,在第三次出發之前甚至要「選擇吉期,齋戒三,熏沐更衣」,在成功勸說諸葛亮出山之後,更是「待孔明如師,食則同桌,寢則同榻,終日共論天下之事」,並且由衷稱讚說:「吾得孔明, 猶魚之得水也」,可謂殷勤恭敬之至。如果再思及當時劉備與諸葛亮分別為47歲和27歲的年齡差距、將軍和布衣的身份差距, 就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劉備知人善用的才能。  衝擊知識經濟的浪潮前沿的中國,人力資源管理已成為最重要的戰技術。要實施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 組織管理者必須要善於選拔、培養和調整人才。首先要慧眼識才, 在選拔人才的過程中,要極力爭取和籠絡天下英才,不計較其中「面子」和等級,表現出過人的智慧與心胸, 真正做到唯才是舉。其次要防止人才資源的流失,從制度管理上、從人際關係氛圍上切實體現尊重人才、愛護人才。最後, 在使用人才的過程中, 要充分信任、大膽授權, 實現才盡其用, 這是落實政治組織系統化管理的關鍵所在。  三. 政治執行實行戰略管理,謀略制勝  一部三國史,既展現了那個紛繁變幻時代的韜光晦影、爾虞我詐,也塑造了一批智能之士,可謂奇謀迭出、驚心動魄。《三國》一書吸收了《左轉》長於記言的特點,對謀士的計策言論進行了具體生動地描述,突出了謀略對於戰爭勝負的關鍵作用。政治管理中的執行,作為一個動態系統,最根本的原則就是創新靈活,在準確執行決策的前提下從實際出發,創造和制定出制定出靈活有效的執行方式,一切達到最好的效果。  孫子兵法中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善於用智者,總是能於緊要關頭,出奇制勝。空城計一謀中,諸葛亮在打不過、守不住、跑不掉的危急形勢下,諸葛亮急中生智,反其道而行之,準確地揣摩到司馬懿謹慎、多疑而心虛的心理狀態,抓住他堅信自己一生「平生謹慎,不曾弄險」的特點,將計就計,別出心裁,索性打開城門,以空城迎接曹軍,以奇異的思維方式,與司馬懿展開了一場心理戰,最終化解了西城之危,贏得了戰爭的勝利。從現象上看,這一次是軍事上的較量,但實際上卻是一次智慧、才能、膽識的較量。《三國演義》把諸葛亮塑造成了一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軍事天才,具有敏銳的戰略眼光,未出茅廬,先知天下事,連敵手也無不欽服。周瑜慨嘆日:「既生瑜,而何生亮」,司馬懿仰天長嘆道:「吾不如孔明也」。劉備得諸葛亮之前,20餘年來常常是東躲西藏,惶惶然如漏網之魚,可憐兮兮。而自得諸葛亮後,形勢很快被扭轉,遵照諸葛亮「隆中對策」,爭荊州,奪益州,取漢中,鼎足三分,成為雄視天下的一方霸主,整個劉備集團的興衰存亡彷彿繫於諸葛亮一身。毛綸、毛宗崗評諸葛亮為「古今來賢相中第一奇人」,不是沒有道理的。  現代政治管理學認為: 「政治執行中的謀略管理是政治管理的重要部分」。 政治執行的力度和效果完全繫於智謀的多變性,關鍵取決於管理者的智能,能不能正確判斷情勢,能不能客觀分析情況,能不能採納部下的善計良策,能不能冷靜處事,大小政治管理的結果無不與謀略息息相關。毛澤東同志也曾強調:「指揮全局的人, 最要緊的, 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擺在照顧戰爭的全局上面」,戰略管理能力是管理者的核心競爭能力, 管理者要注重從方法論的學習上、從實際管理活動的經驗總結中不斷培養和提高自身的戰略決策能力。《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傑出人物對宏觀戰略局面的分析、判斷與駕馭過程, 無論是在視角上還是在方法上都有值得現代政治管理者學習與借鑒之處。  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將高度的文學性與精闢的兵法戰略、管理戰略思想以及宏大的歷史感熔為一爐,較為深刻地揭示了三國對峙局面形成和演化軌跡下的必然性根源,它的思想成就不僅具有文學的意義,而且具有哲學的意義和政治管理學的意義。解讀《三國演義》中的政治管理學思想,進而挖掘我國傳統文化中蘊涵的豐富的政治管理學知識,結合現代政治管理理論,知古而鑒今,將其充分運用到政治管理實踐中,必將給今天的管理哲學研究帶來新的衝擊與思考。
推薦閱讀:

【轉載】懷疑和想像是創新的前提(葛劍雄)
宣傳淫穢思想,邪淫的果報
胡順萍:六祖壇經思想之承傳與影響
「共享」是對人本思想的重大升華
中國國學網-- 簡述陶淵明的人生道路與思想性格

TAG:管理 | 哲學 | 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