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皮膚病

細菌性皮膚病    黃水瘡 黃水瘡是一種常見的化膿性傳染性皮膚病,又名「天皰瘡」或「滴膿瘡」。本病多發於夏、秋季節,以2—6歲兒童多見,常在託兒所、幼兒園或家庭中傳播流行.好發於頭面、四肢等暴露部位.主要皮損為紅斑、水皰、膿皰,膿水浸淫之處,常有新的皮損. 明。申斗垣《外科啟玄》記載:「黃水瘡,一名滴膿瘡,瘡水到處即成瘡。」又說:「天皰瘡是手太陰肺經受暑熱濕蒸之氣所生,肺主皮毛,故遍身燎漿白皰,疼之難忍,皮損赤沾.」清.祁坤《外科大成》說:「黃水瘡於頭面、耳項,忽生黃粟,破流黃水,頃刻沿開,多生痛癢」。又說;「天皰瘡者,初起白色燎漿水皰,小如芡實,大如棋子,延及遍身,疼痛難忍,由肺受暑熱,穢氣伏結而成。」 [病因病機] 因夏秋之季,氣候炎熱,感受暑濕熱毒,以致氣機不暢,疏泄障礙,熏蒸皮膚而成,若小兒機體虛弱,皮膚嬌嫩,汗多濕重,暑邪濕毒侵襲,更易發生本病,且相互傳染,反覆發作者,因邪毒傷正,以致脾氣虛弱。 西醫認為,本病的病原菌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少數為鏈球菌,也可為白色葡萄球菌,葡萄球菌與鏈球菌混合感染者亦不少見。某些外界環境條件如溫度較高,出汗較多和皮膚有浸漬現象時,細菌在皮膚上容易繁殖。 [辨病] 1 臨床表現 本病好發於顏面、耳項等暴露部位,重則可蔓延全身。初起紅斑、水皰,在1—2日水皰迅速增大到蠶豆大小,起初透明,一日後混濁成膿皰,膿汁沉積底部,呈半月形積膿現象。皰壁薄而鬆弛,周圍明顯紅暈、膿皰易破,基底糜爛濕潤色紅,滲流黃水,干後結成蜜黃色膿痂,是本病皮損特徵.其膿痂下膿液向周圍溢出,在四周可再生新的膿皰,形成環狀,西醫稱「回狀膿皰瘡」。一般經6一10天左右脫痂而愈,不留疤痕. 除自覺瘙癢外,一般無全身癥狀。由於本病具有接觸傳染的特點,故局部搔抓後,膿水所到之處而致反覆新發,經久不愈.水皰破後形成糜爛時可有灼痛,可發生附近淋巴結腫痛,輕度發熱.重則遍身泛發,可伴惡寒高熱,面腫尿少繼發腎炎。新生兒患者,因抵抗力弱,癥狀較重,常易並發肺炎,敗、毒血症. 2 診斷要點 2.1 好發於顏面,尤其是口鼻周圍.多在夏秋季節發病,以兒童多見. 2.2 皮損以膿皰,皰壁薄易破,形成膿痂,呈污黃色或黑色為特徵,膿痂邊緣常有不完整的環形膿皰及紅暈,痂下為糜爛面。 3 鑒別診斷 3.1 膿窩瘡 常繼發虱病、疥瘡、濕疹、丘疹性皮膚病等,其膿皰壁厚,潰後凹陷成窩,結成厚痂。 3。2 水痘 多在冬春季節流行,全身癥狀明顯,好發於軀幹,皮損以大小不等發亮的水皰為主,水皰中央呈臍窩狀,不融合,向心性分布,口腔粘膜常受累。 3。3 水疥 好發於四肢軀幹,皮損多為風團樣丘疹,中央起水皰,皰潰少量滲液,結痂而愈,多在春夏之季發病,一般無全身癥狀。 [辨證] 1 暑熱外襲證 多在夏末發病,水皰色白,皰液混濁成膿,皰壁易破糜爛,自覺癢痛,苔薄白,脈滑數。 』 2 熱毒熏蒸證 皮損泛發周身,以膿皰糜爛為主,伴發熱,口乾,大便秘結,小便短黃,舌質紅,苔薄或黃膩,脈滑數。 3 濕熱互結證 皮損為大皰、膿皰,四周繞以紅暈,皰壁薄易破,黃水淋漓,浸淫成片,癢痛難忍,伴發熱,淋巴結腫大,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滑數。 [治療] 1 內治法 1.1 辨證論治 1.1。l 暑熱外襲證 治宜清暑瀉熱,、解毒化濕。方用清暑飲加減。 , l。1。2 熱毒蘊蒸證 治宜清熱解毒,佐以清暑化濕。方用五味消毒飲加減. 1.1.3 濕熱互結證 治宜清熱利濕。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1。2 成藥、驗方 1。2.1 牛黃清解散,每服1.5g,每日3次。清熱片,每服3片,每日2次。 1。2.2 三黃片,每次4。5g,每日2次,小兒化毒散,每次0。6g,每曰2次。 2 外治法 2。l 外用青黛散麻油調塗,每日2—3次。 2.2 用顛倒散洗劑外搽患處,每日4次,痂脫即愈. 2。3 所見膿皰可用消毒針尖逐個挑破,立即以棉球將膿吸干,不使膿液向四周皮膚流出,同時可用l%一2%龍膽紫藥水外塗,每日 2—3次。 2.4 蠶豆莢燒灰,研末,麻油調塗。 3 西藥治療 根據患者的損害情況,有無全身癥狀及患者一般情況,酌情給予磺胺類藥物,或抗生素如青黴素G水劑,或苄星青黴素(兒童60萬單位,成人120萬單位,肌肉注射),對青黴素過敏者可給紅霉素(250mg,每日4次,連服7--10天)。或根據藥物敏感試驗給予相應的抗生素. 對於重症新生兒患者,除注意局部治療外,首先應給予大劑量敏感性高的抗生素,加強支持療法,包括輸血漿及全血或肌肉注射丙種球蛋白. [預防與護理] l 患處忌碰水,勿以水洗或燙洗,防止蔓延。 2 夏季天熱,小兒宜勤洗浴,浴後撲痱子粉,保持皮膚清潔乾燥,做好預防。 3 託兒所、幼兒園,夏季應定期檢查,一經發現患兒,應立即隔離治療,勤換衣服,清洗消毒。 [古籍選粹] . 《外科正宗.黃水瘡第一百十七》 黃水瘡於頭面,耳項忽生黃色,破流黃水,頃刻沿開,多生痛癢.此因日晒風吹,暴感濕熱,或因內餐濕熱之物,風動火重者有之。治宜蛤粉散搽之必愈。 蛤粉散:蛤粉、石膏(煅)各一兩,輕粉、黃柏(生研)各五錢。共為細末。源水調搽,冬月麻油調亦好。 《外科秘錄.卷八.天皰瘡》 天皰瘡生於頭面遍身手足之間,乃毒結於皮毛,而不入於營衛,論理尚輕.然治之不得法,疼痛難忍.……此瘡乃肺氣虛,而火毒結於肺,本是暑熱濕蒸之氣,因肺氣虛而犯之也。其症燎漿白皰;皮破赤沾,小兒生於夏日居多.故治法必須用解暑散火之葯。然單散火而不補肺,則火不能去,而氣益虛,瘡難速愈矣。補氣而佐之解暑,則火毒自消,而瘡亦易愈。外用絲瓜葉搗爛,調澱粉敷之,尤易奏功也. [現代研究] 1 內服藥物治療 上官鈞用馬齒莧粉治療膿皰瘡42例,均系4—8歲兒童。取馬齒莧粉3g,每Et 3次內服,經2—4天均治癒。高振東等治療新生兒膿皰瘡40例,藥用:銀花、連翹各9g,.陳皮、桔梗各3g,甘草2g,腹瀉加蒼朮3g。El 1劑,水煎服,經治2—10 El均治癒. 2 外用藥物治療 邵正泰用黃礬散(大黃15g,枯礬5g,冰片工,5g,青黛3g,製成散劑)治療黃水瘡,流黃水者敷以散荊,不流水者加麻油調勻外敷,每El 2—3次,療效滿意.宋厚明等用二黃青黛散(黃連、黃柏各30g,青黛20g,冰片5g,枯礬lOg,綠豆粉12g,研末)治療本病300例。具體用法:外用,濕性者撒干藥粉,乾性者用食油調敷,每El 2次.小兒用雙層紗布包蓋。結果痊癒200例,平均用藥5。5天。 3 內外並治 張華等內外並治治療本病116例。內服大黃甘草湯:大黃5g,甘草25g,黃連2g,虎杖、蒲公英、土茯苓各lOg,紫花地丁6g。高熱加金銀花、黃芩,反覆發作加薏苡仁、茯苓.日1劑,水煎服。並用大黃、虎杖、蒼朮、花椒各lOg,日]劑,水煎洗患處。對照組117例;用青黴素40"--80萬單位,每El 2次肌注,新諾明口服,氯黴素軟膏外敷.結果:兩組分別治癒82.65例,有效31。47例,無效3.5例,複發率9.17例。 4 中西醫結合治療 劉忠蘭等報道115例小兒膿皰瘡採用隨機分組治療,第1組單用中藥27例,內服清暑湯(連翹、天花粉、金銀花、車前草、赤苓各6g,滑石、澤瀉、淡竹葉各3g,生甘草2g);外用蒲公英、馬齒莧各50g,煎水外洗;第2組西藥外用54例,用膿皰瘡混合粉(含土霉素、維生素C、潑尼松和苯海拉明共研末拌勻)外用。第3組中西醫結合治療34例,內服清暑湯,外用膿皰瘡混合粉。結果痊癒率:第l組77。7%,第2組74.1%,第3組97.工%,三組比較以第3組為優,且平均治癒天數最短。 {述評} 膿皰瘡是小兒常見皮膚病。因其傳染性強,故常在託兒所、幼兒園流行。因此,本病應以預防為主,摘好集體和個人衛生,保持皮膚清潔乾燥。夏季暑熱季節,做好檢查工作、?卞經發現患兒,立即隔離治療。小兒膿皰瘡容易繼發腎炎,因此,對該病治療務必徹底。 、
推薦閱讀:

皮膚用藥掌握三條原則
大獎堂丨聯合方案可提高光動力治療非黑素瘤性皮膚癌的療效
激素藥膏「愛惹禍」自行用太久易致難辨皮膚病
堅持這三招,不做超聲一樣可以緊緻皮膚
6招解決乾燥敏感皮膚

TAG:細菌 | 皮膚 | 皮膚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