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作家:王國維

王國維(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漢族,浙江海寧鹽官鎮人。清末秀才。他是我國近現代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考古學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學術巨子,國學大師。

王氏家族的先世祖籍開封。《宋史》有王氏先世王圭、王光祖傳,遠祖王圭、王光祖、王稟、王荀四世,均以戰功顯赫,其中王圭、王稟及王荀死於國難,尤以王稟于靖康元年,在太原抵抗金兵,守城禦敵而殉國,是一位勛績卓著的抗金民族英雄。王稟之孫王沆隨宋高宗南渡,襲安化王爵,賜第鹽官,遂定居於此,已有八百餘年的歷史。到王國維的父親王乃譽,已是宋安化郡王三十二世裔孫。海寧舊有安化王祠,始於明弘治年間,嘉靖壬子年毀於火,後又重建,移之邑治之東,今舊祠已不存。王氏家族因抗金名將王稟及襲封前爵、賜第鹽官的王沆,在海寧受到當地人民的長期敬仰。王國維對此也深感自豪,撰有《補家譜忠壯公傳》。

王國維娶莫氏,生潛明、高明、貞明。莫氏故世,繼室潘氏,生子紀明、慈明、登明,生女東明、松明、通明(早殤)。長子王潛明於1926年早逝。1949年以後,三個子女留在了大陸,二子二女去了台灣。現在世的有台灣的長女王東明、成都的五子王慈明。而二子王仲聞最為知名,從事詩詞校注,但是卻被誣陷為特務,最後服藥自盡。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溥儀出宮。王國維引為奇恥大辱,憤而與羅振玉等前清遺老相約投金水河殉清,因阻於家人而未果。

1925年,王國維受聘任清華研究院導師,教授古史新證、尚書、說文等,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李濟(一說吳宓)被稱為「五星聚奎」的清華五大導師,桃李門生、私淑弟子遍充幾代中國史學界。

然而如此一位文學巨子卻不幸在動亂中隕落。

1927年6月,國民革命軍北伐逼近北京之時,王國維留下「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的遺書,在頤和園昆明湖,沉湖而死。

在他五十歲人生學術鼎盛之際,為國學史留下了最具悲劇色彩的「謎案」,但也因此被後來的共產黨激進派所唾棄,在主流文化之外。

事情是這樣的,1927年的初夏,陰曆五月初三,想不開的王國維,轉了兩圈,看看周遭無人,一頭栽進頤和園昆明湖。那時,頤和園門票巨貴,要大洋六角,因而遊人甚少,待救起,已斷氣。廢帝溥儀事後賜王國維謚號為「忠愨」。

毛澤東有詩云:「莫道昆明池水淺」,那裡的水並不深,王跳進去,便一頭扎到底。事實上並非溺斃,而是被湖底的淤泥朽草,塞滿七竅,窒息而死。嗚呼,一代學者,草草一生,就這樣於污泥濁水中逝去,時年方為五十一歲。從他身上,翻出一紙遺書,上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等字樣。有人說,他這個「辱」,為死殉清廷,效忠遜帝;也有人說,他這個「辱」,與他親家羅振玉有些什麼糾葛。但不管什麼緣由,當時及後來,都被認為是不值得的。

作為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從事文、史、哲學數十載,是近代中國最早運用西方哲學、美學、文學觀點和方法剖析評論中國古典文學的開風氣者,又是中國史學史上將歷史學與考古學相結合的開創者,確立了較系統的近代標準和方法。

這位集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考古學家、詞學家、金石學家和翻譯理論家於一身的學者,生平著述六十二種,批校的古籍逾兩百種。(收入其《遺書》的有四十二種,以《觀堂集林》最為著名。) 被譽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

梁啟超贊他為「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而郭沫若先生則評價他「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物,那好像一座萃偉的樓閣,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

1897年,丁酉,光緒二十三年,二十一歲。9月赴杭州再次參加鄉試,不中。從1895年至此,撰成《詠史》詩二十首。1928年始發表於《學衡》第66期,吳宓稱之"分詠中國全史,議論新奇正大"。年底,與同鄉張英甫等謀創海寧師範學堂,並上呈籌款緣由,未果。

1898年,戊戌,光緒二十四年,二十二歲。該年2月,至上海任《時務報》書記。此舉為其一生行事之始。26日羅振玉等創辦的東文學社開課後,王氏入學學習,受業於藤田豐八等,漸為羅振玉所知。7月因患腳氣病,回籍治療。10月返滬,《時務報》因戊戌變法失敗而遭關閉,羅振玉引之入東文學社,負責庶務,免繳學費,半工半讀。是年,撰《曲品新傳奇品跋》、《雜詩》三首。

1899年,己亥,光緒二十五年,二十三歲。春,東文學社遷至江南製造局前之桂墅里,王氏學監,其與同學關係不洽,旋免職,但薪俸照拿。學社除日文外,始兼授英文及數理化各科。王氏攻讀甚勤。從日本教員田岡文集中,始知汗德(即康德)、叔本華,並萌研治西洋哲學之念。是年,河南安陽小屯發現殷商甲骨文。代羅振玉為日人那珂通世所撰、東文學社影印之《支那通史》撰序、為日人桑原隲騭藏《東洋史要》撰序。

1900年,庚子,光緒二十六年,二十四歲。夏,庚子事變發生,東文學社因之而提前讓學生畢業,秋即停辦。王氏畢業返里,自習英文。秋,返滬,羅振玉請其譯編《農學報》,自謂譯才不如沈紘而薦其任之,自己則協助譯日本農事指導。秋,羅振玉應張之洞之邀,至武昌任農務局總理兼農校監督,不久,召王國維等同至,任武昌農校日籍教員翻譯。年底,由羅氏資助,東渡日本東京物理學校習數理。是年撰《〈歐羅巴通史〉序》,譯《勢力不滅論》(The Theory of the Conservation of Energy)、《農事會要》。

1901年,辛丑,光緒二十七年,二十五歲。春,在日本東京物理學校留學,夏歸國,協助羅振玉編《教育世界》雜誌,此後,其哲學及文學方面的撰述常刊載於此。是年,撰《崇正講舍碑記略》,譯《教育學》《算術條目及教授法》。

1902年,壬寅,光緒二十八年,二十六歲。春,始讀社會學、心理學、論理學(即邏輯學)、哲學等書,尤關注人生問題。夏,張謇在通州(今南通市)創辦通州師範學堂,欲聘一心理學、哲學、倫理學教員。經羅振玉推薦,王國維應其一年之聘。是年譯《教育學教科書》。

1903年,癸卯,光緒二十九年,二十七歲。3月,應聘至通州師範學堂任教,通讀叔本華、康德之書。《鐵雲藏龜》影印刊行。是年撰《哲學辨惑》《論教育之宗旨》《叔本華像贊》《汗德像贊》。譯《西洋論理學史要》。

1904年,甲辰,光緒三十年,二十八歲。代羅振玉為《教育世界》主編,進行刊物改革。8月,羅振玉在蘇州創辦江蘇師範學堂,自任監督,藤田豐八為總教習,王國維來校任教。仍鑽研叔本華思想,並深受其影響。是年撰《孔子之美育主義》、《就倫理學上之二元論》(後易名為《論性》)、《尼采之教育觀》《叔本華之遺傳說》《教育偶感二則》《汗德之哲學說》《汗德像贊》《叔本華之哲學及其教育學說》《國朝漢學派戴阮二家之哲學說》《紅樓夢評論》《書叔本華遺傳說後》《叔本華與尼采》《釋理》。

1905年,乙巳,光緒三十一年,二十九歲。致力於研讀康德學說。9月,彙編甲辰(1904)年以來刊於《教育世界》之文十二篇,為《靜庵文集》。附古今體詩五十首,名《靜庵詩稿》。11月,隨羅振玉辭職,賦閑家中。是年撰《周秦諸子之名學》《子思之學說》《孟子之學說》《荀子之學說》《論近年之學術界》《論新學語之輸入》《論哲學家及美術家之天職》《論平凡之教育主義》《靜庵文集自序》。

1906年,丙午,光緒三十二年,三十歲。春,隨羅振玉進京,暫住羅家。4月,集數年間(1904-1906)所填詞61闕成《人間詞甲稿》刊行。8月,其父王乃譽病故,奔喪歸里,並為之守制。是年撰《教育小言十二則》、《奏定經學科大學文學科大學章程書後》、《教育家之希爾列爾(即席勒)傳》、《德國哲學大家汗德傳》、《墨子之學說》、《老子之學說》、《汗德之倫理學及宗教論》、《原命》、《去毒篇(鴉片煙之根本治療法及將來教育上之注意)》、《孟子之倫理思想一斑》、《列子之學說》、《紀言》、《論普及教育之根本辦法(條陳學部)》、《教育小言十則》、《文學小言十七則》、《屈子文學之精神》。

1907年,丁未,光緒三十三年,三十一歲。4月,自海寧返京,住羅家。不久,經羅振玉引薦,得識學部尚書兼軍機大臣榮祿,甚為其賞識,未幾,得在學部總務司行走,任學部圖書編譯局編譯,主編譯及審定教科書等事。6月發表《三十自序二》,言其由哲學轉向文學,並有志於戲曲之研究,這標誌著他學術研究的一次轉折。7、8月,因其夫人莫氏病亡而歸省,事畢即返京。11月,彙集1906年5月至1907年10月間所填詞43闕,成《人間詞乙稿》。是年撰《教育小言十三則》、《人間嗜好之研究》、《三十自序一、二》、《論小學校唱歌科之材料》、《教育小言十則》、《書辜氏湯生英譯〈中庸〉後》、《孔子之學說》。

1908年,戊申,光緒三十四年,三十二歲。1、2月間,太夫人病故,奔喪返里。3月,與繼室潘夫人完婚。5月,校《片玉詞》。4月,攜眷北上返京,賃屋於宣武門內新帘子衚衕。7月,輯《唐五代二十家詞輯》二十卷,對每家詞數及其出處,均以按語說明。又輯《南唐二主詞》。8月,撰《詞錄》及《詞錄序例》,搜集詞目,自宋迄元,存佚並錄,且作考訂。撰《〈詞林萬選〉跋》。9月,輯《曲錄》初稿二卷,為其研究戲曲史提供了材料。10月,譯著《辨學》(即邏輯學)一書刊出。11月,在《國粹學報》刊出《人間詞話》前21則,提出"境界"說。手錄明抄本《錄鬼薄》,並作《跋》。作《古代名家畫冊敘》(1909年刊行時易名為《中國名畫集》)。12月,撰《曲品新傳奇品跋》。

1909年,己酉,宣統元年,三十三歲。1月,撰《羅懋登注拜月亭跋》,《國粹學報》第49期刊《人間詞話》第23-39則。2月,《國粹學報》第50期刊登《人間詞話》第40-64則。3月作《雍熙樂府跋》。3、4月間,前後作《〈梅苑〉跋》、輯校《聊復集》並作《跋》、《〈碧雞漫志〉跋》、《〈蛻岩詞〉跋》。4、5月間,作《〈赤城詞〉跋》、《南唐二主詞補遺及校勘記》、《〈寧極齋樂府〉跋》、《〈歐夢詞〉跋》、《〈花溪志〉跋》。6月,輯《後村別詞補遺》一卷,並作《跋》;又校《後村別詞》,並作《校記》。又作《〈樂章集〉跋》。修訂《曲錄》成六卷,又成《戲曲考源》一卷、《跋吳起敵秦挂帥印雜居》。7月,校《壽域詞》,作校記、跋。9月,校《石林詞》,從《梅苑》中錄得《孤雁兒》並序,補入《漱玉詞》,並對原附《易安居士事輯》之訛進行辨誤。10月,校補《放翁詞》,28日,與羅振玉、蔣黼、董康訪法人伯希和(Pelliot)。29日,學部奏設編定名詞館,嚴復任總纂,王國維任名詞館協修。又校《片玉集》,並作跋。11月,輯《優語錄》一卷,搜集唐宋滑稽戲五十則,作《宋大麴考》、《錄曲余談》、《曲調源流表》。

1910年,庚戌,宣統二年,三十四歲。2月,校《錄鬼簿》。錄《能改齋漫錄》記杜安世一則,作《壽域詞》補跋。3月,讀《元曲選》,並以《雍熙樂府》校之,作《〈元曲選〉跋》。5月,所譯《教育心理學》由學部圖書編譯局排印出版。6月譯作《世界圖書館小史》始陸續刊出。9月,作《〈續墨客揮犀〉跋》、《盛明雜劇跋》、《錄鬼簿》補跋。將已刊《人間詞話》64則進行修訂,並加附記(此稿由俞平伯於1925年標點,次年朴社出版。此為此書最早之單行本)。12月,草《清真先生遺事》、《古劇腳色考》。

1911年,辛亥,宣統三年,三十五歲。1月,為《百川學海》本《晁氏客語》題跋。2月,為羅振玉創辦之《國學叢刊》作《序》,提出"學無新舊、無中西、無有用無用"。校《夢溪筆談》、《容齋隨筆》,3月,校《酒邊集》、《賓退錄》,並分別作跋。校《大唐六典》,並作跋。春,撰《隋唐兵符圖錄附說》,此為其治古器物學之始(1917年又訂正之,成《隋虎符跋》、《偽周二虎符跋》)。7月,見唐寫本《太公家教》,作跋將近幾年所作校書題跋集成《庚辛之間讀書記》,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12月,羅振玉、王國維各率全家避居日本,居京都田中村,僑居日本達五年之久。從此,其治學轉而專攻經史小學。

1912年,壬子,民國元年,三十六歲。羅振玉藏書運抵日本,存京都大學,王國維與其一同整理,並與日本學者相過從,專攻古史。春,草《簡牘檢署考》,夏,作《雙溪詩餘跋》。9月,撰成《古劇腳色考》,10月,《簡牘檢署考》撰成定稿。

1913年,癸丑,民國2年,三十七歲。1月,撰成《宋元戲曲考》,並作序(後易名為《宋元戲曲史》)。春,撰《宋槧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跋》。5月,集1912年和1913年所作詩成《壬癸集》,著手草《明堂寢廟通考》。作《譯本琵琶記序》。8、9月間,撰《釋幣》(原名《布帛通考》)、《唐寫本兔園冊府殘卷跋》。9月輯《齊魯封泥集存》,並作序。10、11月間,撰《秦郡考》、《漢郡考》(上、下),又草《兩漢魏晉鄉亭考》二卷(稿本)。

1914年,甲寅,民國3年,三十八歲。2月,與羅振玉合撰《流沙墜簡》,並為之作序,此為近代關於西北古地理的第一篇著作。4月又作《流沙墜簡後序》,又成《補遺》一卷,附於書後。6月,代羅振玉撰《國學叢刊序》(後易名為《雪堂叢刊》)。草《宋代金文著錄表》,並作序。7月,讀潘祖蔭《攀古樓彝器款識》,並作跋。9月,撰《國朝金文著錄表》六卷,並作序。10月,為羅振玉校寫《歷代符牌圖錄》、《蒿里遺珍》、《四朝鈔幣圖錄》。歲末,為羅振玉撰《殷虛書契考釋》校寫,並作序和後序。是年又作《邸閣考》。

1915年,乙卯,民國4年,三十九歲。2月,撰《殷虛書契前編》,一、二卷釋文,作《洛誥解》。3月,寫成《鬼方昆夷〈犭嚴〉狁考》(初名《古代外族考》)。中旬,攜眷返國掃墓,4月13日羅振玉亦歸國掃墓,二人會於上海。中旬,經羅振玉介紹與沈曾植相識於上海,多有往還,商磋古音韻之學。下旬,攜長子隨羅振玉往日本。撰《不期敦蓋銘考釋》、《三代地理小記》,其下包括《自契至於成湯八遷》、《說商》、《說毫》等數篇。8月,撰成《胡服考》。10月撰《元刊雜劇三十種序錄》,又撰《古禮器略說》,其總題下分《說俎》、《說盉》等數篇。11月,作《與林浩卿博士論洛誥書》,12月,撰《生霸死霸考》。

1916年,丙辰,民國5年,四十歲。1月,作《再與林博士論洛誥書》。決定春節後返國,《國學叢刊》停刊。王國維認為其寓居日本期間,乃"成書之多,為一生冠"。2月,攜長子回國,至上海,應哈同之聘,主持《學術叢編》。3月,撰成《史籀篇疏證》及序、《流沙墜簡考釋補證》及序、《周書·顧命考》及序、《國學叢編序》。4月,撰《殷禮徵文》、《釋史》、《樂詩考略》(含《釋樂次》、《周大武樂章考》、《說勺舞象舞》、《說周頌》、《說商頌》。《漢以後的傳周樂考》),草《毛公鼎考釋》。5月,作《大元馬政記跋》,校《水經注》,《毛公鼎考釋》定稿,並作序。下旬,始草《魏石經考》。8月中旬,醞釀作《漢魏博士考》。9月,《魏石經考》、《漢魏博士考》寫定。10月,撰《周書·顧命後考》及序,重訂《漢魏博士考》成三卷。11月,撰《漢代古文考》、《彊村校詞圖序》、《元秘書監志跋》、《隋志跋》。12月,草《爾雅草木蟲魚鳥獸釋例》。

1917年,丁巳,民國6年,四十一歲。1月下旬,受羅振玉招至日本,2月歸國,始草《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3月成《太史公年譜》,並醞釀《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及序。4月,返海寧掃墓。5月,撰《古要竹書紀年輯校》,並作《自序》,又撰《殷文存序》、《鄉飲禮席次圖》。6月,撰《今本竹書紀年疏證》及序,編就《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及序,作《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考釋》、《釋旬》、《釋昱》。7月1日,張勳復辟。撰《周代金石文韻讀》、《唐韻別考》。8月作《南越黃腸木刻字跋》、《玉溪生詩年譜會箋序》。9月,草成《殷周制度論》、《商三勾兵跋》、《〈漢書藝文志舉例〉後序》、《〈周代金石文韻讀〉序》。入秋,檢古書古器物,題跋甚多,如《楚公鍾跋》《書論語鄭氏注殘卷後》《唐尺考》《裴岑紀功刻石跋》等。10月,撰《韻學余說》《江氏音學跋》《五聲說》。11月,彙集近年間所撰文,成《永觀堂海內外雜文》。12月,撰成《古本尚書孔氏傳匯校》(稿本),據《唐語林》以校《封氏聞見記》。

1918年,戊午,民國7年,四十二歲。1月,校《尚書孔傳》、《方言》等。去年底,北京大學蔡元培托馬衡與王國維聯繫,欲聘其往北大任教。經與羅振玉商量,今拒絕之。自本年起,任"倉聖明智大?quot;經學教授,並撰《經學概論講義》。2月,校《凈土三部經音義》。3月以大徐《說文》音校《唐韻》反切,乃擬重訂《唐韻校記》,4月校《一切經音義》,並作跋。6月,校陳輯本《蒼頡篇》,抄畢並校定《唐寫本唐韻殘卷校記》,並附錄《唐韻佚文》,作《匈奴相邦印跋》。7月,為羅振玉《雪堂校刊群書敘錄》作序。再次辭謝北京大學邀任教授之聘。9月,作《釋環玦》《釋珏釋朋》《釋禮》《重輯蒼頡篇》及自序、《釋由》。是月,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欲延其赴校任教,為其婉辭。10月,撰《校松江本急就篇》及序。11月草《隨庵吉金圖序》。12月,改定前所撰《唐韻別考》《音學余說》,合為《續聲韻考》,以補戴氏《聲韻考》。

1919年,己未,民國8年,四十三歲。1月,撰《書郭注方言後》(一、二、三)、《書爾雅郭注後》。2月,撰成《書契後編》上卷釋文、《齊侯二壺跋》。3月,校閱《徐俟齋先生年譜》,作《沈乙庵先生七十壽序》。4月,羅振玉攜眷歸國,與王國維會於上海。伯希和在上海與羅、王會見,商談學術。校《一切經音義》,並作跋。7月,作《唐寫本老子化胡經殘卷跋》《音學五書跋》。8月,作《九姓回鶻可汗碑跋》《重校定和林金石錄》《九姓回鶻可汗碑圖記》《摩尼教流行中國考》《敦煌石室碎金跋尾》(含《唐寫本殘職官書跋》)等十數篇跋,均為日人狩野直喜寄來其游歐時所錄英國倫敦博物館所藏敦煌殘卷而作。9月,撰《西胡考》(上、下)及《續考》《西域井渠考》《曹夫人繪觀音菩薩像跋》《于闐公主供養地藏王菩薩畫像跋》等。10月,為烏程蔣汝藻編撰其藏書志。是秋,因腳氣病發作,赴天津羅振玉處養病,11月初始返滬,並接受《浙江通志》聘約,與張爾田共同負責寓賢、掌故、雜記、仙釋、封爵五門的撰述,並似作《宋元浙本考》。作《高昌寧朔將軍麴斌造寺碑跋》《書虞道園高昌王世勛碑後》《重輯倉頡篇自序》。

1920年,庚申,民國9年,四十四歲。本年繼續為蔣氏編藏書志,並校閱多種古籍,並作《天寶韻英陳廷堅韻英張戩考聲切韻玄武之韻銓分部考》《周玉刀考》《顧刻廣韻跋》《某君像贊》《徐母太囗人像贊》《敦煌發現唐朝之通俗詩及通俗小說》《殘宋本三國志跋》《魏曹望憘造象跋》《影宋本孟子音義跋》《日本寬永本〈孔子家語〉跋》。

1921年,辛酉,民國10年,四十五歲。年初,馬衡受北京大學委託,再次來書邀王國維出任北大文科教授,為其所拒。繼續為蔣編藏書。春,作《與友人論〈詩〉〈書〉中成語書》(一、二)。5月,將數年間所寫經史論文,刪繁挹華,集成《觀堂集林》二十卷,由烏程蔣氏出資刊行。9月,去年撰述之《西胡考》刊出,12月,撰《唐寫本切韻殘卷跋》。

1922年,壬戌,民國八年,四十六歲。年初,王國維允任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通訊導師,以"無事而食,深所不安",未受酬金。1月,作《宋刊後漢書郡國志殘葉跋》《兮甲盤跋》《漢南呂編磬跋》等。2月,北京大學馬衡集資影印王國維於上年所輯之《唐寫本切韻殘卷三種》。3月,撰《兩淅古刊本考》及序,並校《水經注》。5月,顧頡剛來訪,後多有書信往還問業。8月,草成《五代兩宋監本考》,為烏程蔣氏撰《傳書堂記》。致書馬衡,詢以研究科章程、研究生人數、研究項目等事。為羅振玉撰《庫書樓記》。12月,為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擬就《研究發題》寄沈兼士。不久,又致書馬衡,建議大學開設"滿蒙藏文講座"並建議遣送有史學根基者出國深造。致書北大研究所國學門何之兼等同學,條陳所詢事宜,是年校閱《蒙古秘史》、《龍龕手鑒》。

1923年,癸亥,民國12年,四十七歲。2月,為南陵徐氏所藏古器拓本作跋數則,如《刺鼎跋》《父乙卣跋》等,撰《肅忠親王神道碑》。寒假,倉聖明智大學解散,王國維所任《學術叢刊》編輯及該校教授至此結束。2月下旬一度返海寧故里。作《商鞅量跋》《高郵王懷祖先生訓詁音韻書稿敘錄》《秦公敦跋》。4月16日,受命任遜帝溥儀"南書房行走"。為烏程蔣氏編藏書志基本結束,歷時近四載,編成經、史、子三部,集部至元末,明則為草稿。5月離滬取海道北上入京,6月1日,覲見溥儀。7月初,撰《殷虛書契考釋序》,同時,始校《淮南鴻烈》,歷時三月余。7月,作《梁伯戈跋》《頌壺跋》《唐賢力宓伽公主墓誌跋》,校《抱朴子》。始草《魏石經續考》。夏曾至天津羅振玉處消夏。11月,受溥儀命,清理景陽宮等處藏書,作《肅霜滌湯說》、《明鈔本北磵集跋》。12月初,《觀堂集林》二十卷樣本印成,文二百篇,詩六十七首。

1924年,甲子,民國13年,四十八歲。3月,法人伯希和寄來《秦婦吟》全卷影印本,取與另本相校,作《唐寫本韋莊秦婦吟又跋》,撰《論政學疏》,作《聚珍本戴校水經注跋》。4月,與蔣汝藻書,言及北京大學友人慾請其出任國學門研究室主任,而自己不願就任。5月,撰成《明內閣藏書目錄跋》、《散氏盤考釋》及跋。6月,作《金文編序》、《吳王夫差監跋》。9月,羅振玉入直南齋,至京,住王國維家,後又與羅氏共檢理內府藏書。近年,與胡適往還書信,商討學問。11月,馮玉祥部「逼宮」,命溥儀遷出紫禁城。王國維隨駕前後,並因此而寫下「艱難困辱,僅而不死」之言。

1925年,乙丑,民國14年,四十九歲。2月,清華委任吳宓籌辦研究院,並擬聘王國維為導師。王國維在請示溥儀後就任。此後治學轉入西北地理及元史。4月18日,移居清華園之西院。研究院同時還聘請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為教授。世稱"清華四大教授"。另,聘李濟為講師。4月23日梁啟超到校,6月12日,趙元任到校,住清華園之南院。7月,清華國學研究院錄取新生,正取30名,備取2名。暑期,應學生會邀請向留校學生講演《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發現之學問》。9月8日,清華國學研究院舉辦第一次教務會議,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李濟到會。會上公布各教授普通演講的講題(即所開課程)與指導研究學科的範圍。王國維任經史小學導師,普通演講講題有:古史新證,每周1小時;《尚書》,每周2小時;《說文》練習,每周1小時,指導學生研究範圍有:《尚書》本經之比較研究(含句法比較、成語比較、助詞比較),《詩》中狀詞研究(含單字、連綿字、雙字、雙聲字、疊韻字、其餘),左禮器之研究,《說文》部首之研究,卜辭及金文中地名或制度之研究,諸史中外國傳之研究,元史中蒙古色目人名之劃一研究,慧琳《一切經音義》之反切與切韻反切之比較研究。9月14日,國學研究院普通演講正式開始,王國維講《古史新證》。10月15日,加授《尚書》課程。是月,草《韃靼考》及年表,《元朝秘史地名索引》。11月,撰《蒙文元朝秘史跋》。

1926年,丙寅,民國15年,五十歲。2月,撰《黑韃事跋》,校閱《親征錄》。21日,赴天津,為溥儀祝壽。4月,撰《聖武親征錄校注序》,26日,清華批准印其叢書,即《蒙古史料四種校注》,發表《耶律文正年譜余記》、《黑韃事略序》。5月,寫定《長春真人西遊記校注》及序,刊出《聖武親征錄校序》。6月發表《韃靼考》、《長春真人西遊記注序》。7月26日,為燕京大學校講演《中國歷代之尺度》。9月上旬,研究院新學年開學,王國維每周講演《儀禮》兩小時,《說文》一小時;指導研究學科範圍為:(1)經學(含《書》、《禮》、《詩》);(2)小學(含訓詁、古文字學、古音韻學);(3)上古史;(4)金石學;(5)中國文學。10月,因其長子病逝,與羅振玉發生誤會。撰成《桐鄉徐氏印譜序》。11月下旬,為北京大學歷史學會講演《宋代之金石學》。

1927年,丁卯,民國16年,五十一歲。1月,撰成《南宋人所傳蒙古史料考》。2月,撰《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兒堅考》。3月,撰《金長城考》(後易名為《金壕界考》)、《水經注箋跋》。4月,編撰《清華學校研究院講義》。5月12日,出席清華史學會成立會,並致辭。6月1日,國學研究院第二班畢業,中午,參加研究院師生敘別會,午後訪陳寅恪先生。6月2日上午,告別清華園,到頤和園內的魚藻軒前,自沉於昆明湖。在其內衣口袋內發現遺書,(背面書"送西院十八號王貞明先生收")云: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我死後,當草草棺斂,即行藁葬於清華園塋地。汝等不能南歸,亦可暫於城內居住。汝兄亦不必奔喪,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門故也。書籍可托陳(寅恪)、吳(宓)二先生處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歸。我雖無財產分文遺汝等,然苟謹慎勤儉,亦必不至餓死。

6月3日,入殮,停靈於成府街之剛秉廟,7日,羅振玉來京為其經營喪事,16日舉辦悼祭。8月14日,安喪於清華園東二里許西柳村七間房之原。1928年6月3日,王國維逝世一周年忌日,清華立《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碑文由陳寅恪撰,林志鈞書丹,馬衡篆額,梁思成設計。碑銘云:海寧王先生自沉後二年,清華研究院同人咸懷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僉曰:宜銘之貞珉,以昭示於無竟,因以刻石之詞命寅恪。數辭不獲已,謹舉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失下後世。其詞曰: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聖所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呼!樹茲石於講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節,訴真宰之茫茫。來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是年,編成《海寧王忠愨公遺書》四集,1940年由趙萬里、王國華合編之《王靜安先生遺書》刊行,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據此刊本影印,名為《王國維遺書》,1984年中華書局始出版《王國維全集》,但僅出《書信》一冊。在台灣,1976年大通書局影行《王國維先生全集》,為目前收羅最為完備之本。

治學三境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談到了治學經驗,他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第一種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詞句出晏殊的《蝶戀花》,原意是說,「我」上高樓眺望所見的更為蕭颯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闊水長,案書何達?在王國維此句中解成,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種境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鳳棲梧》(《蝶戀花》別稱)最後兩句詞,原詞是表現作者對愛的艱辛和愛的無悔。若把「伊」字理解為詞人所追求的理想和畢生從事的事業,亦無不可。王國維則別有用心,以此兩句來比喻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是輕而易舉,隨便可得的,必須堅定不移,經過一番辛勤勞動,廢寢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帶寬也不後悔。

第三種境界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引用南宋辛棄疾《青玉案》詞中的最後四句。梁啟超稱此詞「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這是借詞喻事,與文學賞析已無交涉。王國維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無勞糾葛」。他以此詞最後的四句為「境界」之第三,即最終最高境界。這雖不是辛棄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遠意,做學問、成大事業者,要達到第三境界,必須有專註的精神,反覆追尋、研究,下足功夫,自然會豁然貫通,有所發現,有所發明,就能夠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

王國維是中國近代最後一位重要的美學和文學思想家.他第一個試圖把西方美學,文學理論融於中國傳統美學和文學理論中,構成新的美學和文學理論體系.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既集中國古典美學和文學理論之大成,又開中國現代美學和文學理論之先河.在中國美學和文學思想史上,他是從古代向現代過渡的橋樑,起到了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作用,被譽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

「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 ——梁啟超

「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 ——郭沫若

「中國近代之世界學者,惟王國維及陳(陳垣)先生兩人。」——伯希和

「南方史學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學能疑古而學問太簡陋......能夠融南北之長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國維與陳垣。」 ——胡適

「中國有一部《流沙墜簡》,印了將有十年了。要談國學,那才可以算一種研究國學的書。開首有一篇長序,是王國維先生做的,要談國學,他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不懂的音譯》)——魯迅

「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清華大學王靜安先生紀念碑銘》)——陳寅恪

「王國維寥寥幾萬字的《人間詞話》和《紅樓夢評論》比朱光潛洋洋百萬字的體系建樹在美學史上更有地位。」(《選擇、接受與疏離——王國維接受叔本華、朱光潛接受克羅齊美學比較研究》)——王攸欣

推薦閱讀:

海城牆 王子養成記 馬修的形體
匈牙利王國
此人為嶺南一霸,活了121歲所建立的王國共歷五帝九十三年
作義要訣 王國維
七絕——振波浪清 37品讀王國維《人間詞話》 第一部分 另感塞外十月情

TAG:中國 | 作家 | 近代 | 王國維 | 王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