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門裡的記憶

門裡的記憶

2016-06-23 15:43:22

歸檔在我的博文|瀏覽 1 次|評論 2 條

馮驥才應該是鄉土的守望者,他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古村落的保護上,但真正引起大家注意的,好像還是從余光中的一首《鄉愁》被選入課本開始,突然間就勾起了國人太多的回憶,象饑渴的人看到了美食,一時間關於鄉愁的各類文字遍布報刊。特別是中央電視台,百集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以塵封百年的傳統文化為支撐,通過講述古老傳統村落的人文故事,喚起了人們對鄉土的記憶,尋找民族千百年來傳承的文化基因。故事記錄片播映後,鄉愁的話題更是充斥於各種會議和領導的口中,為保護相對意義的古村落,還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鄉愁有太多的記憶了,她賦予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像,可能是古樹、池塘、老井,可能是老牛、知了、小狗,也可能是兒時的夥伴,村裡的事件,也可能是一餐一飲,一草一木,只要能憶起的都是鄉愁。鄉愁是對家鄉的感情和思念,是對故土的眷戀,可承載著鄉愁的中國古村落,正在慢慢消亡,據 「傳統村落保護第一人」馮驥才說:「2000年全國有360萬個古村落,2010年是270萬個,10年就消失了90萬個,現在的自然村只有200萬個左右。中國1300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絕大多數都在這些古村落里,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全部都在村落中」。

這裡所指的古村落,還不包括一些散落在鄉間大山中的自然村,他們正因山高路遠,交通不便而快速消失。現在你隨便走進這樣的村莊,基本都是雜草叢生,房屋倒塌,人煙皆無,有的也只是幾個七、八十歲的老人,等過十年,這樣的村莊將全部消亡。這不是危言聳聽,因為這些村莊小而且分散,不像婺源那些古村,有很深的文化內涵,又有很好的建築形式,所以國家不會去保護,村民又無力保護,只有順其消亡。

可這些村落里,同樣有著美好的記憶,也有著濃濃的鄉愁,有著獨特的風土民情,正所謂「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村在鄉民就有歸宿感,屋在就有家的感覺,娘在就有了一個完整的家。鄉愁是在外遊子對親人的思念與牽掛,是家鄉對遠方兒女的呼喚與纏繞,是同源同脈同文的人們對文化傳統的深情回望,家在就有逢年過節回家的理由,再遠的路也會不辭辛苦地往回趕,記住鄉愁,就是記住祖宗社稷,記住恩情根本,一旦村莊消失了,就阻擋了他們回家的路。無論有多少種鄉愁,於中國人而言,都是一種精神嚮往,一種家國期冀。

一個從鄉村出來的人,對鄉村是有不一樣的感情的,他們的記憶庫里,裝載著滿滿的鄉村記憶,就像一個硬碟,平時儲存在那裡,一旦打開隨意調取。鄉村的記憶太多太多,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記憶,再模糊的記憶,只要兩人在一起共同回憶,就會漸漸清晰起來,一些細小的過程也會被憶起。同鄉會、同學會是回憶鄉村的最佳場所,憶起開心的事爽朗大笑,憶到痛苦的事也會嚎啕大哭,流露出的就是那種小孩子的真率性。

走鄉串村入戶多年,也攝下了大量的圖片,將分門裡的記憶、門外的鄉愁、廳堂里的故事、曾經的手工藝等整理出來,以喚起大家對鄉村的一些記憶,對鄉村的一份留戀,讓鄉音、鄉情永駐心間。


推薦閱讀:

記憶中難以忘懷的小食
54  跟著磁帶打開超記憶迴路(2)
記憶力下降
生命中的記憶與感動 潘軍
記憶是一種重負

TAG: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