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思維——用眼睛代替大腦思維
感性思維是人或動物在受到外部事物地剌激下,該事物的圖像在眼睛(感應器)的感應下通過神經系統傳導到大腦,於是,大腦便會呈現出這一圖像的印象並將其記憶了下來;從而,人或動物就產生和形成了對該事物的初步印象和認識。人類或動物對該事物不斷地觀察就會產生對這一事物印象和認識地加深。儘管如此,形象化的事物在沒有經過抽象思維時,它一般僅僅是事物表象的認識思維,尚未形成和構成對其內部本質的思維及認知,屬於對該事物表象(形象)上的認知範疇。
感性思維形式是人三個認知形式中最低級的一種,動物基本上以此思維方式來認識世界及事物。然而,處於低層次思想境界和愚昧的人們同樣亦會以此低級認知形式思維之,並以此來決定其大腦對世界事物地認知。動物所認知的,同樣,愚昧的人群也會有這樣的境況存在著。感性思維的人最易受事物表象的欺騙,並極易為事物表象所控制和操縱。
實際上,感性思維乃人缺失理性因素情況下的思維認知現象。其外在表現為:崇拜權威,人云亦云,盲目跟從。其內在表現為:尚未培育和形成獨立思考能力,不能反思以及不會運用邏輯思維等。總而言之,惰性思維就是其最大的思想特徵。感性思維的人往往只滿足於對事物表象的認知層面上,自己斷然拒絕了深入到事物內部本質層面上來思考和了解。
雖然感性思維乃人認知世界的基礎及初級思維形式,但是,只會感性思維的人卻是處於人類中較低級的存在,是人類思想境界中最低的一個層次。因而,人的愚昧無知並不是偶爾的存在,其更在於自身不思進取的必然性所決定了的。人類能夠獲得不斷地進步,酷愛觀察及喜歡思考是其中的主要原因。當觀察與思考兩者地緊密結合下,邏輯性才在人類大腦中形成起來,理性便這麼產生了,抽象思維也開始培養了起來。如果說,感性思維是以孤立的形象存於大腦上,那麼,理性思維則是以抽象而邏輯的聯繫演繹於大腦中。
感性相對於人類(熱愛觀察與思考的存在)來說地不思進取根源在於其生存環境地制約,當人類自原始社會被迫進入奴隸社會後,人類就開始不能自由地思想,如統治者禁錮思想自由、運用偽假表象伎倆欺騙人們等,愚民政策必然導致人們習慣於惰性思維的安逸心態。人皆是其生存文化環境熏陶下的產物,自從專制政治的出現便決定了該社會的文化環境狀態及走向。奴隸制、封建制中也存在有一些個例,如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以及十八世紀英法的啟蒙運動。我們可以這樣分析,春秋時代的諸侯國因其迫切的生存需要,為壯大發展自身實力,不得以而放鬆了思想管制和採取積極保護及吸引人才的做法,才有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百家爭鳴」鼎盛局面出現。而十八世紀的英法統治者則基於理性認識,為促進社會文明進步而放寬了思想管制的結果。
突破感性思維的桎梏,勤思勤想及反思是形成理性思維的有效途徑;可以這麼說,理性了就自然說明人已具有了獨立思考能力,是促使類人類走向真正人類的關鍵條件。因為理性與良知是人類的象徵,感性則只是人與動物(智靈生物)皆有之共性。
推薦閱讀:
※隱形量化思維:讓你認知你自己設置的隱形參照線
※大腦老走神?該如何保持專註力?
※大腦是如何工作?大腦的工作原理與結構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