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傑: 中國哲學的發展脈絡(上)

  中國傳統哲學是相對於近代哲學和現代哲學而言的,學術界一般把先秦到鴉片戰爭的哲學稱為傳統哲學。中國傳統哲學在整個中國文化系統中起著主導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中國傳統文學藝術、書法繪畫、建築雕刻、民間風俗、審美習慣、民族心理等,無不受到傳統哲學的熏陶和影響。自古以來,中國人對自然宇宙的看法,對社會人生的態度,對生命存在價值和意義的反思都受到傳統哲學的影響。

  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把中國傳統哲學、西方哲學、印度哲學並稱為世界三大哲學。漢唐以後,中國傳統哲學在按照自身軌跡發展的同時,逐漸傳播和影響到了周圍的國家和地區,如日本、朝鮮、越南及東南亞等國,形成了以中華文明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十七、十八世紀以後,中國傳統哲學又突破東亞文化圈,通過耶穌會士,東學西漸,遠播歐洲大陸,在歐洲社會形成了持續二百年的「中國熱」。這股「中國熱」對於整個歐洲大陸走向近代資本主義社會,對於法國的啟蒙思想以及德國辯證法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都起了十分積極的作用和影響。所以,我們了解中國傳統哲學及智慧,不是發思古之幽情,它對於認識和了解中國社會的過去和現在,對於認識和了解東亞文化圈與亞洲「四小龍」經濟騰飛的關係,對於認識和了解西方社會近代以來思想發展的歷程都將會大有裨益。

  著名學者馮友蘭先生曾經把中國傳統哲學劃分為子學時代和經學時代,可以說是簡潔明了,言簡意賅,抓住了中國哲學的基本特徵。為了更準確更具體地把握傳統哲學的特點,我們一般把傳統哲學具體劃分為七個階段:即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乾嘉樸學,每個發展階段都有自己不同的鮮明的思想特徵。

  下面我們對中國傳統哲學各個不同時期的思想特徵做一簡單梳理:

1.先秦子學

  先秦時期是一個群星璀璨的時代,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子學就是諸子百家之學。先秦時期,思想界異常活躍,各種思想學說、學術流派紛紛登場,湧現出了如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孫子、墨子、惠施、公孫龍、韓非子等一大批思想家,形成了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等眾多思想流派,其中最有影響的當屬儒家、道家、墨家、兵家和法家。先秦哲學探討的重點側重於宇宙的構成問題和社會人生問題,這一時期好比是人類的幼年時期,對任何事情都感到好奇,都要問為什麼。如,宇宙是由什麼構成的,人是怎樣產生的,人在天地間居於什麼位置,人活著有什麼價值和意義等。

  這些問題可以說是人類永遠追問探索的問題,可以說,先秦子學奠定了中國哲學發展的基礎,掀起了中國哲學的第一次高潮,是中國哲學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奠基之作。

2. 兩漢經學

  秦始皇短命政權的滅亡,給漢朝統治者以極大教訓,使統治者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僅靠嚴刑峻法並不能治理好一個國家。馬上得之,並不能馬上治之。於是,漢代統治者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準備後,終於在漢武帝時代採納了大儒董仲舒的建議,這個建議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儒家思想定於一尊,從諸子百家中的一家躍升為官方意識形態和主流思想。從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到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指導思想,用了大約380多年(以孔子三十而立為時間標準,即公元前521年)。這380多年間,儒家思想經歷了多少次磨難,多少次沉浮,多少次峰迴路轉,多少次起死回生。在理論形態的建構上,經歷了多少次的內部反省、批判和否定,經歷了多少次理論本身的檢討、修正、改革和創新,經歷了多少次來自外部學說的衝擊和挑戰,終於由創立之初的地域文化、一家之言上升為全國的指導思想。直到1911年清王朝滅亡,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時間長達兩千多年,這是儒家思想自孔孟思想發展以來的第一次重大轉折,原來充滿活力、具有平民意識的孔孟儒家在漢代被統治者神秘化、權威化了。儒家思想的神秘化、權威化,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儒家思想的經學化。

  什麼是經學?簡單說就是漢代的儒家學者以先秦時期的儒家經典六經為依據,通過對這些經典的注釋,來表達自己的學術見解和政治見解,這種形式就叫做經學。對經典的注釋,顯然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我注六經的方式,就是說,這種方式偏重於文字訓詁,偏重於一音一字一義的研究,就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做學問,這種研究方式與現實政治之間聯繫比較少,不太關心政治如何,這種方式就是古文經學。古文經學崇奉周公,最重《周禮》,在漢代以劉歆、賈逵等為代表。還有一種做學問方式,就是六經注我的方式,這種方式是以現實政治為目的,注重闡發經文的「微言大義」,主張通經致用,為了證明或論證一個理論觀點,可以斷章取義,可以只看一點不計其餘,這種做學問的方式就是今文經學。這一派最重《春秋公羊傳》,在漢代以董仲舒、何休等為代表。這兩派的特點,概括說就是:古文經學注重學術性,具有較強的歷史意識;今文經學注重理論性,具有較強的政治意識。這兩派在整個漢代是相互辯難、競爭高低,大致說就是西漢時期,今文經學長期壟斷漢代官學,佔據主導地位,西漢後期逐漸走向衰落。同時,古文經學卻不斷發展壯大,王莽當政時一度得立學官,東漢後期逐漸壓倒了今文經學。到東漢末年,古文經學家馬融、鄭玄兼采今、古文之說,延續了三百多年的今、古文之爭逐漸平息。漢代的主要哲學家、經學家有賈誼、董仲舒、揚雄、王充、劉歆、賈逵、馬融、鄭玄等。除此之外,在思想領域,漢代還有一件大事值得關註:那就是佛教開始傳入中國,這是外來文化第一次與中國本土文化接觸。

3. 魏晉玄學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歷史進入了幾百年的天下大亂。儒學在走過漢代的權威化階段之後,轉入了哲理化階段,思辨性增強了。漢代時期,思想束縛嚴重,註疏之風盛行,門派對立嚴重,並伴隨著讖緯迷信、天命神學等,思想嚴重僵化。魏晉時期,玄風大盛,在學風上、思想上、思維方式上與漢代迥然不同,一反兩漢時期煩瑣的經學及神學目的論,尊崇老子、莊子及《周易》,號稱「三玄」,在思想上和思維方式上出現了一次大的解放。魏晉玄學討論的核心問題主要有:一是名教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二是本末有無的關係問題;三是語言和思想的關係問題;四是肉體和精神的關係問題。這些問題都帶有很濃厚的哲學意味,標誌著人的認識又前進了一步。魏晉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弼、裴頠、歐陽建、郭象、范縝等。魏晉時期,道教、佛教思想也勃然興起,尤其是佛教,發展迅速,儒釋道三教首次處於三足鼎立、勢均力敵的階段,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有葛洪、陶弘景、慧遠、道安、鳩摩羅什、僧肇等。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王傑是誰?
王傑到第一任前妻
毒啞王傑嗓子的人你覺得是誰呢?
能夠與和珅對抗的,為何不是紀曉嵐,而是不知名的王傑?
王傑嗓子究竟怎麼回事?

TAG:中國 | 哲學 | 發展 | 中國哲學 | 王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