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的唐僧和歷史上的唐僧

歷史上的陳玄奘是河南偃師人,這在有關的史籍上記載得清清楚楚。但《西遊記》卻說唐僧是海州人。   海州是個古地名,唐代以來轄境大約相當於今天江蘇省的東北部,也就是傳統的淮海地區,現在連雲港市的海州區。《西遊記》里這位海州的唐僧除了名稱之外,其餘與歷史人物玄奘法師毫無共同之處。玄奘法師的父親既不叫陳光蕊,陳光蕊也不是大唐貞觀年中的狀元;玄奘的外祖父既不叫殷開山,大唐的宰相中也沒有一個叫殷開山的;玄奘本人既沒有從小落難,更談不上為父報仇被皇上批准在洪福寺出家……   現在我們只問:為什麼要為唐僧改變籍貫與家世?有理由和必要嗎?這裡有相當複雜的文化背景。將唐僧改籍海州的人,並不是吳承恩,而是時代更早的一位無名作者。和魯迅同時代的大學者胡適在《西遊記考證》一文里曾經猜想說,大約是因為玄奘成名後,有好事者覺得他的童年太平淡,不足以與他西行的壯舉相配,於是便為玄奘選了一個比較顯赫的家世和一個有傳奇色彩的童年經歷。   在北宋人編成的《太平廣記》中有幾個與唐僧身世相似的故事。其中一個說唐代天寶年中,有個姓崔的人受官赴任,途中船夫將他推下水淹死,然後帶其財物並逼迫崔妻就在外鄉落戶為生。崔妻當時已有身孕,忍辱屈從,生下一子。20年後,小孩長成小崔,上京趕考,途中投宿在一個叫崔庄的地方,莊上的一位老人家似乎特別喜歡他,經常凝神注視,最後老人家告訴他,自己有個兒子當年外出做官,至今杳無音信,看模樣與面前的他很像。老人家邊說邊哭,將自己兒子當年的衣服贈送給小崔。小崔回到家時,母親看到衣服大為驚訝,原來就是自己親手給原來的丈夫做的。母親於是將事情的原委都告訴了兒子,並與兒子一起到官府報案,船夫終於被逮伏法。   這類故事後來移植到海州一帶的故事裡,於是衍生出一個與歷史人物陳玄奘身世完全不同的唐僧出生的故事。   《西遊記》說唐僧為尋求大乘佛教的經義而赴西天取經,臨行時唐太宗親自送行,為唐僧賜號「三藏」,並與唐僧結為異姓兄弟,稱「御弟聖僧」。這完全是文學的誇張。   玄奘法師當年確是為了學習而去印度取經,但他並不是先學小乘而後改信大乘,而一直就是學的大乘教。印度佛教有兩大教派,比較早的一派講究個人苦修,企盼通過苦修早日成佛,就是所謂的「苦行僧」;而後起的一派則主張捨棄自我,普度眾生,幫助別人成佛而後自己成佛,就是常說的「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人皆成佛我便是佛」。他們稱自己的這一派如同大舟大船、寬廣大道,可以承載大眾,因此叫做大乘,而相應地將以前的教派叫做小乘。在印度,大、小乘的矛盾非常尖銳,但在中國卻並非勢不兩立,因為早期傳入中國的佛教雖然多屬小乘教,但到魏晉之後傳入中國的則基本上已經全是大乘佛教了,形成了大乘教一派獨大的局面,而在中國本土文化的寬容性影響下,兩派基本相安無事。玄奘法師在國內時覺得對佛教的許多經義搞不明白,但並未遇到激烈的大、小乘之爭。   玄奘當年赴印度取經之時,正遇朝廷封鎖西域關卡,他曾上書朝廷請求批准但被駁回。法師求走心切,於是冒犯朝廷禁令,私自出關,為此還受到朝廷的追捕。我們不知道如果當年玄奘被捕會有什麼後果,但顯然不會被唐太宗親熱地稱為「御弟」。   玄奘確有「三藏法師」的稱號,但這不是唐太宗的賜號,而是在印度自己憑學識掙來的。三藏,是佛教的專有名詞。藏,包藏、蘊涵的意思,佛教認為經文可以包含一切,因此統稱佛經為《大藏經》;由於佛經分為經、律、論三大類,所以又稱佛經為《三藏》。印度佛教規定,懂得經、律、論各若干部的可以分別得到相應的稱號,而最高的稱號就是「三藏法師」。玄奘在印度學習的時候,由於學識出眾,因而被封為具有至高榮譽的「三藏法師」稱號。回國後,唐太宗倒是經常稱玄奘為三藏法師,但那是尊稱,與賜名無關。   (摘自新華出版社《西遊記的前世今生》 作者:蔡鐵鷹)
推薦閱讀:

西遊原旨
聽南懷瑾講《西遊記》:養生修「道」,奧妙無窮(下)
你會花錢去電影院重溫《大話西遊》嗎?
《西遊 人間》(19)讓你死,你就得死!不讓你死,你就不能死!
造夢西遊5和造夢西遊4有什麼區別?

TAG:歷史 | 西遊記 | 西遊 | 遊記 | 唐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