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偷」詩之謎
朱熹
□譚建生 董偉林 何廣懷
近日搜羅北宋末詩人方維的詩作時,發現一個有趣的史實,他在朱熹出生前已寫出「天光雲影共徘徊」的詩句。
這就帶來一個更有趣的問題,方維本來描寫江口風光的詩句,是否被朱熹悄悄移去充當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內的水塘景色,從而完成了他的著名詩作《觀書有感二首》?
近日搜羅北宋末詩人方維的詩作時,發現一個有趣的史實,他在朱熹出生前已寫出「天光雲影共徘徊」的詩句。
這就帶來一個更有趣的問題,方維本來描寫江口風光的詩句,是否被朱熹悄悄移去充當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內的水塘景色,從而完成了他的著名詩作《觀書有感二首》?
一、比較方、朱之作
方維從靖康元年(1126年)起,在封州當了三年知軍州,這是宋人對州政第一把手的說法,後人記宋史則稱他為郡守、太守或知州,不一而足。
而此時朱熹尚不存在。4年後的1130年,朱熹才出生,他的《觀書有感二首》大約寫於乾道二年(1166年)。所以,方維先於朱熹寫出此句是不容置疑的。
方維的七律《江口歸帆》如下:
春江春水碧於苔,江口江花兩岸開。
一棹柳邊撐霧去,片帆天外逐風回。
蓬窗斜倚歌明月,鐵笛橫吹弄落梅。
更有可人情義處,天光雲影共徘徊。
江口現在為廣東省封開縣縣城,形勝之佳,歷來稱許。賀江和西江在此合抱南流,形成江口嘴;賀江清澈柔美,兩岸青山對峙,既是水道,也是船家喜歡靠泊的港灣;西江壯闊,自古為粵桂間的主要航道,風帆片片,十分繁忙。
在漢武帝滅南越國後,江口大放異彩,是廣信縣治和交趾(交州)刺史駐地,成了嶺南首府,達三百多年之久。因當時嶺南與中原的來往,主要依賴賀江水道和上游瀟水構成的水陸交通線,江口曾是漢魏六朝時期海陸絲綢之路的重要航運樞紐。到宋朝,江口由州治設在如今封川古城的封州管轄,仍是本地重要的商埠和貨物集散地,古廣信遺風猶存。
所以,方維首唱的當地八景詩,即把江口歸帆列為榜首。江口秀麗的港城風貌,在方維的筆下,如畫般呈現:兩岸春花盛放,水碧勝苔,波平如鏡,天光雲影共舞的江面上,小艇、帆檣進出頻繁,生機勃勃;水上人家的歌聲和笛聲交織,悅耳動人。
與方維之作不同,讀者都很熟悉朱熹的《觀書有感二首》,其詩意所包含的哲理,此處不需多說,為方便比較,現把詩文引出。其一如下: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此首的第二句,與方維七律的尾句完全相同。
朱作其二如下: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此首頭兩句江邊春水、艨艟巨艦的擬象,也與方維《江口歸帆》前兩聯春江春水、一棹片帆的景象,密切相關,可謂大同小異。
二、朱詩優劣有人評
如果說朱作其二的擬象頗類方維之作,已讓人疑心重重的話,後起的朱熹竟能匠心獨運地寫出「天光雲影共徘徊」之句,更令人拍案驚奇,世間真有這麼巧的「偶合」?
這裡有必要請出對宋詩和朱熹詩作都有很深入研究的錢鍾書先生,看看他筆下的朱熹是怎樣一個詩人。
錢鍾書的《宋詩選注》開了宋詩研究的一代新風。1958年9月第1版後,受到海內外讀者的高度關注。此書共收了80位宋朝詩人的作品,朱熹的詩一首也不收。
原因何在?錢先生論詩,尤其看重詩歌藝術獨特的審美價值。受「理學」或「道學」興盛影響而普遍流播的說理詩,他視之為宋詩的一大缺陷。說理詩的代表人物朱熹,自然難以入選。
更重要的是,錢鍾書眼中的朱熹,詩藝不高。這位擅長細緻入微藝術分析的鑒賞家,在他的《談藝錄》中,對朱熹詩作有如此評論:「晚作尤粗率,早作雖修潔,而模擬之跡太著。」錢鍾書之評,應該說給讀者提供了看待朱熹詩作的新角度,大可不必把一個理學大家同時也當作詩壇高手。
其實,朱熹曾在一首七絕中向朋友老實「招供」:
我窮初不為能詩,笑殺吹竽濫得痴。
莫向人前浪分雪,世間真偽有誰知。
他還自注其詩,解釋道:自己雖不能詩,以前卻得過名臣胡銓的推薦,平生僥倖多類此。此事發生在乾道六年(1170年),工部侍郎胡銓向宋孝宗推薦朱熹能寫詩,宋史有記載。朱熹以濫竽充數來形容自己的詩藝,固有自謙和詼諧的成分,但也表明他對自己的詩作水平,還是有自知之明的。
三、有心借句莆田近
分析朱熹《觀書有感二首》的寫作手法,可找到線索。此作並非觸景生情之作。作者顯然是先有了自己的理趣主旨,再取景擬象,加以體現。詩的主旨部分,作為一個大理學家,是他強項;但詩的擬象部分,卻是他作為詩人的弱項。所以,遇到方維的寫景之句,正適合自己要表現的主旨,見獵心喜,順手牽羊,借為己用,大有可能。
嚴謹的理學大家,未必是靈動的風光寫手。朱熹平素愛吟詩,卻常擔心學詩妨礙義理,曾說過「頃以多言害道,絕不作詩」。或許這種矛盾妨礙了他詩藝的精進。
方維雖在封州做官,原籍卻在福建莆田,稱得上是朱熹的福建老鄉。朱熹從出生到成長都在福建,包括尤溪縣等好幾個地方,離莆田都不算太遠。方維又喜寫詩,封川縣誌稱「封形勝悉經品題,吟詠日富,即今老稚對客談景緻,皆能誦方太守詩」。方維把自己的詩作寄與同鄉分享,自是人之常情。方維詩作在莆田及周邊地方流傳之際,朱熹讀過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有關資料表明,朱熹對莆田非常熟悉。如今福建莆田澄渚村小學門外,屹立著兩塊大型石刻,是朱熹所留的「耕雲」「釣月」書跡;在村中的亭子里,也有朱熹留下的「溪山第一」亭額。
莆田自隋唐以來,一直是全國的科舉大縣,出過大批的進士,朱熹對此盛況很感興趣,曾作實地考察,還說過「莆多人物,以文獻名邦著」。此事據說在明代黃仲昭的《八閩通志》中有明確的記載。
順便提一下,方維是政和二年(1112年)以特奏名的方式成為進士的,與他同年的進士還有另外29位出自莆田,可見莆田科舉之盛。難怪瀏覽廣東通志的職官志時,在宋明元清各級官員的籍貫一欄,會經常看到莆田。
四、詩壇借句尋常見
平心而論,朱熹藉助或化用方維詩句之景,抒發自家的主旨,在提煉和剪裁方面下過工夫,兩者的結合還是較為成功的,故能成為名作。南宋末年,謝枋得整理增刪劉克莊所編輯的《千家詩》,已收進了朱熹的《觀書有感二首》,可謂宋人選宋詩,這表明朱熹此作的流傳很悠久。自此以後到今出版的各種宋詩選本,大多都收了朱熹此作。
遠在明清時期,封川本地士子對方維的《江口歸帆》等本地八景詩,多有和作,傳下來的也不少,但因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已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有很大權威,他們雖知「天光雲影共徘徊」之句出自方維,卻不敢質疑朱熹,是可以理解的。
而方維的部分詩作走進專業讀者的視野,實有賴於近年才由北京大學編撰的《全宋詩》和中山大學編撰的《全粵詩》。朱熹此作借用方維詩句的真相,長期鮮為人知,事出有因。
化用前人詩,化用其句意者有之,直接用其原句者亦有之,本是詩壇常見現象,用得好,甚至可比為詩歌創作的一大「活水」,為詩文增色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之搭配,現代讀者公推是佳偶天成。前句出自李賀的七言古風《金銅仙人辭漢歌》,飽含古今興亡之感,作者寫來特別痛切;後句則由熟讀李賀的毛澤東寫在人民解放軍渡江佔領南京之際,充滿新中國即將誕生的豪邁;一抑一揚之間,境界煥然一新。李賀這句詩自唐宋以來,就一直頗受詩話作者的讚歎,經現代名人採用,又添新魅力,愈加出名。
方維的聲譽原本僅限於古封開一隅,在其他地方可謂默默無聞,但他的詩句因朱熹的借用而揚名千古,應是他的「運氣」。對朱熹而言,借用同鄉的妙句,為後人留下兩首不錯的絕句,應不影響他作為理學大家的形象。
五、方維向杜牧偷師學藝
方維的《江口歸帆》也有化用晚唐傑出詩人杜牧七律《西江懷古》的跡象。杜牧所寫的西江是長江,其作如下:
上吞巴漢控瀟湘,怒似連山靜鏡光。
魏帝縫囊真戲劇,苻堅投棰更荒唐。
千秋釣舸歌明月,萬里沙鷗弄夕陽。
范蠡清塵何寂寞,好風唯屬往來商。
可見,方維的「蓬窗斜倚歌明月,鐵笛橫吹弄落梅」,句式和用字都有杜作頸聯的影響。而杜作的第二句形容長江平靜時如「鏡光」,大概也啟發了方維寫出「天光雲影共徘徊」之句,來表現賀江的柔美。比較還顯示,兩作的意境和風格完全不同;方維的詩里沒有任何古人典故,全用白描,曉暢明快,猶如一幅有山水人物的風情畫,難怪封川縣誌說他的詩,老稚皆能誦。
直接借用前人詩句,雖是詩壇慣例,但讀者也有興趣知道所借句子的出處。所以,我們做了些史料挖掘的嘗試,揭開這則埋沒近千年的詩壇掌故,希望有益於談藝,有助於詩歌欣賞。
(《朱熹「偷」詩之謎》由金羊網為您提供,轉載請註明來源,未經書面授權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版權聯繫電話:020-87133589,87133588)
推薦閱讀:
※朱熹以茶喻學
※【轉載篇】千古奇冤——朱熹
※《易傳·繫辭傳》朱熹注
※朱熹卦變圖淺說--丘山石
TAG:朱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