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品《心經》四,每日一句,易學易懂,用心感悟,淡看人生浮雲

《心經》短短的兩百六十個字,卻囊括了人生全部的內涵!整篇心經突出了一個「空」字,叫我們如何學著「放下」!也就是說我們所有看到的一切物質都是空的,大家只有放下心中過多的慾望,才會使心靈多一份坦然。既然宇宙的萬物都是空相,我們又何必貪著無謂的「客塵」呢?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覺,非要從自心下手不可,懂得讓一切順其自然,放下執念沒有「塵土」的覆蓋才會擦亮自身的「真我」,因此我們不要在乎虛妄的受想行識、得失榮辱,心裡沒有思想顧慮、放下一切才會沒有恐懼,思想才會得到解脫,最終用般若的智慧到達涅槃的彼岸!

每日一句,易學易懂,在我們心田上播撒智慧的種子,感悟人生大智慧。

《心經》曰:「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這段經文主要是三科諸法揭示了世間的現象差別,作為學佛者,如何觀照世間呢?說明了「無我「在修習菩薩道中的重要性。

《經》曰:"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意識界"。是說對世間現象我們都要認識到它是無的、是空的。切莫以為無是一無所有。

何謂三科?除前面所說的,色受想行識五蘊,佛教中又將眼耳鼻舌身意稱六根,將色聲香味觸法稱六塵,合稱十二處。六根、六塵再加上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為十八界。佛教中,蘊、處、界又稱三科,是對宇宙人生一切現象所作的三種不同形式的歸納。

十八界是將世間萬物歸為十八種類。六根是從生理世界說的,六識是從心理世界說的,六塵是指物理世界說的。六根是六識的工具,作善作惡,固然是出於六識的主張,造成善惡行為的事實,卻是在於六根的作用。人之流轉於生死輪迴的苦海之中,就是由於六根不曾清凈,

眾生可以從五蘊看世間,也可以從十二處、十八界看世間。

那麼,經文說三科諸法為無為空,意義又何在呢?

三科諸法包含了有情世間及器世間。

有情世間者:如五蘊、十二處的六根、十八界的六根、六識。世人對此不能夠正確認識,於中生起我相,恆審思量念念執我,並起我痴、我見、我愛、我慢,於是形成以強烈自我為中心的有情特有的生命形式。

以自我為中心,執五蘊為我,就會給人生帶來種種煩惱。眾生的煩惱又是以執我為根源。正如《菩提道次弟略論》卷四說:"由我貪增上,以我愛執持,從無始生死直至於今,生起種種不可欲樂,雖欲作一自利圓滿,執自利為主要,以行非方便故,雖經無數劫,自他義利皆悉無成,非但不成而已,且純為苦所逼迫"。眾生執我,原為我的幸福,然因為執我故,帶來了人生的種種煩惱。

要想超越自我,首先必須放棄我執,由通達無我始能超越自我。

與有情世間相對應的是器世間,有情的器世間是取決於有情認識能力,即有眼識所見的色象世間,耳識所聞的音聲世間,鼻識所嗅的香氣世間,舌識所嘗的味道世間,身識所感的觸覺世間,意識所緣的法塵世間。一個人六根六識具足,他始有六處世間,倘若他沒有眼根,他就失去色象世間;缺乏耳根,他就失去音聲世間。

世人不了解六塵,住著六塵境界,遂為八風所動。八風是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風是八種不同的順逆境界它滲透於生活各各領域中,世人心隨境轉,因而終日為八風所吹,心境總處在動蕩不安之中,時而苦樂,時而憂喜。

眼界,依眼的能力,所見到的範圍。

乃至,以及包括。

意識界,意念所識知範圍。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的全文,應該是:甚而至眼睛的能力,所見到的範圍,以及意念所識知的範圍,都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本來也是不存在的。從人生幸福的意義上說:應該是心靈健康第一重要,身體健康第二重要,財富的擁有為第三。

住著六塵,給我們帶來了人生種種煩惱。要想解脫煩惱,就得以般若觀照六塵,照見六塵皆空,時時能把般若的智慧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試想我們倘能對財物作如是觀,我們還能為財物所累嗎?

讀《心經》就是讀一部易懂的哲學著作,裡面許多道理正是我們生活中需要懂得的,讀《心經》,用心去感悟,淡看人生浮雲!處處以般若智慧去觀照人生,不住於相,隨緣自在,那才是智慧人生。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即說咒曰:揭帝,揭帝,波羅揭帝,波羅僧揭帝,菩提薩婆訶。


推薦閱讀:

為一段流年,甘作浮雲
繁華三千,看淡即是浮雲
淡看浮雲散,瀟洒天地間
能與「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媲美的只有這兩句
在88炮面前一切坦克都是浮雲

TAG:感悟 | 人生 | 心經 | 易學 | 看人 | 用心 | 浮雲 |